FDI对中国汽车工业的技术溢出问题研究
2011-04-09陈汉林
陈汉林,徐 佳
(湖北大学商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FDI对中国汽车工业的技术溢出问题研究
陈汉林,徐 佳
(湖北大学商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中国巨大的汽车市场潜力无疑是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动机,同时,跨国公司的进入以及合资的过程对中国的汽车行业也是技术溢出的过程。FDI的技术溢出优化了我国汽车工业的产品结构,促进了我国汽车工业的出口和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崛起。中国汽车工业FDI技术溢出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模仿、员工流动和后向关联实现的。在中国汽车行业FDI技术溢出过程中还存在合资企业技术上过度依赖于外方,外商直接投资注重生产、不注重研发,吸收消化技术能力较弱和高层次技术人员较少等问题,因此,应注重投资质量、鼓励外资加大研发投入、保证技术溢出渠道畅通,积极支持内企加大研发投入,走自主研发道路和完善投资环境、完善竞争立法、培育有序的竞争市场。
FDI;汽车工业;技术溢出
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外商直接投资)是指一国的投资者(自然人或法人)跨国境投入资本或其他生产要素,以获取或控制相应的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得利润或稀缺生产要素为目的的投资活动。在我国新型工业化过程中,中国汽车市场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市场最重要和最有潜力的部分。中国巨大的汽车市场潜力无疑是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动机。同时,跨国公司的进入以及合资的过程对中国的汽车行业也是技术扩散和溢出的过程。中国的汽车工业希望通过合资利用外资技术溢出寻找到提高本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的捷径,同时又在追求本国汽车产业的独立自主。2002年,随着中国政府落实加入WTO的有关承诺,世界汽车工业巨头加速进入中国。跨国公司在中国汽车业的进入已经呈全面展开之势,这势必直接影响到中国汽车工业的战略格局。跨国公司外资具有资金、技术、管理上的许多优势,外资的进入不仅彻底改善了中国汽车产业、产品结构,而且使中国汽车产业的技术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但与此同时,它对中国汽车市场的渗透与汽车产业的控制也在不断加强。
一、FDI的技术溢出对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贡献
中外合资20年来的实践已使中国的汽车工业实现了经济上的增长以及跨越式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产生了技术溢出。中国汽车业的总产量仅次于美国、日本。尽管中国还没有一个世界级的自主汽车品牌,没有一家世界级的汽车企业,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汽车大国,但中国汽车业已完成了跨越式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为走向自主研发、自主品牌创新的发展阶段莫定了基础。
1.优化了我国汽车工业的产品结构 外商直接投资对汽车工业产品结构的影响是外资的技术溢出的一种重要表现。长期以来,我国汽车生产中载货汽车占的比重较高,1986年载货汽车产量占我国汽车总产量的比重高达75.7%。外资的进入使我国乘用车产量增长很快,尤其是从1992年开始,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客车的产量基本呈平稳趋势,轿车的生产量则一路攀升。从1992年仅有的15.33%上升到了2005年的48.49%。从2005年起,轿车的生产己经取代了载货车的统治地位。这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需求发生着改变,汽车的产品结构也在向好的方向发展。通过外资的进入,我国陆续建立了多家中外合资轿车企业,可以说跨国公司在我国汽车工业的直接投资主要都是轿车企业投资。所以在我国汽车工业的产品结构的转变和优化中,外资的作用是很显著的。
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产品结构的影响机制主要表现在外资企业会出于投资的动机、自身的垄断优势、东道国产品结构政策的原因,选择进入哪些产业或者某个产业的哪些领域。另外,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给当地行业或者企业带来了不同方面的新技术,例如,先进的设备,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使东道国的产品结构在技术进步的影响下,由较低级形式向较高级形式转移,完成产品结构的升级或者优化。具体到汽车业,因为外商直接投资出于自身利益和市场因素的多方面考虑,主要投资领域为轿车领域。所以使得我国轿车领域的技术大幅提高,生产能力也从而得到提高,导致生产产量也是逐年上升,从而改变了我国原有的汽车产品结构,由原有的技术含量不高的载货车占据生产主导地位,移位为现在技术含量高的轿车为生产的主力,优化了我国汽车业的产品结构。
2.促进了我国汽车工业的出口 我国汽车工业最近十几年随着外资的不断注入,整个行业的出口量和出口额都在迅速增加。但是与发达国家的汽车业相比,我们国家的出口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除了美国外,国际各汽车强国的出口量均大于国内市场销售量。例如,2007年,德国新车辆注册不足325万辆,为德国统一以来最低的一年,但汽车出口却创新高。根据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VDA)的统计,2007年每4辆在德国制造的汽车中就有3辆出口。而根据我国海关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整车出口量约为60万辆,占总产量的6.76%。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汽车出口快速增长,1989年只有2676辆的出口量,8031万美元的出口额,经过近20年的发展,出口量达到了164258辆,出口额更是达到了1677028万美元的出口额。特别是整车出口尤为突出。据海关统计,2002年我国出口汽车整车(含成套散件)2万辆,2003年出口4.8万辆,2004年出口7.8万辆,2005年出口17.2万辆,2006年出口34.35万辆,比上年增长一倍左右,出口金额31.34亿美元,同比增长了97.8%。其中尤其以轿车出口的提高最为明显,轿车出口达到9万多辆,出口金额达到了6.3亿美元,同比增长133%。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的数据,2007年我国汽车整车出口量更是达到了61.27万辆,同比增长了78.95%。中国汽车进出口贸易总额不断增加,出口比较优势也在逐步提升,并呈现出口增幅大于进口增幅的形势。中国的汽车贸易出口额自2001年起每年增长15%,累计出口了约600多亿美元的产品。这表明中国汽车工业的综合实力在竞争中得到了明显的加强,但是据统计年鉴显示虽然我国汽车业的出口额逐年增加,可是直到2005年,才实现贸易顺差,也就是说2005年之前汽车业对外贸易一直都是贸易逆差。
外资的介入使得我国整个汽车工业的产品结构优化,所以对我国汽车业产品出口结构的变化产生了积极地作用。另外,正是由于外资的驱动和刺激作用,我国自主品牌逐渐成为了我国汽车业的出口主力。所以,每一年的外商直接投资额虽然没有对我国汽车业的出口额增加起到直接的拉动作用,但是外资的引进使得我国汽车业吸收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引进了先进的设备,从而改善了我国汽车产品的构成,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为扩大我国汽车产品的出口奠定了基础。所以从这方面来说,外资对我国汽车工业出口的间接影响也是不能否认的。
3.促进了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崛起 国内一批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崛起为观察技术溢出的内在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些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比如吉利和奇瑞通过吸收FDI积累的技术知识和技能的确产生了技术溢出,这种溢出主要体现在:自主品牌企业的许多核心技术是通过引进来自合资企业的技术骨干实现的。通过引进合资企业的管理人员,自主品牌企业吸收到多层面的先进管理经验,其管理水平已经很接近合资企业的水平;自主品牌企业的许多车型设计技术主要来自对合资企业产品的模仿和学习;自主品牌企业的零部件供应导致与合资企业的关联,形成关联效应,等等。
总之,FDI对中国汽车工业的技术溢出从整体上促进了我国汽车工业经济的增长,推动了汽车工业的技术进步,提升了汽车工业的产业结构,并最终提高了我国汽车工业的产业竞争力。
二、FDI对中国汽车工业技术溢出的主要渠道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20多年来的实践,FDI技术溢出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模仿、员工流动和后向关联实现的。但由于技术溢出方的重重限制和我方经验上的不足,技术外溢的过程并不平坦,因此更有认真分析和总结的必要。
1.模仿效应 汽车工业是一个高度连续性的工业,需要技术和市场需求上的持续积累,后进者无法绕过这一过程而直接进入自主开发的成熟阶段。因此,模仿是后进者技术学习的必由之路,是获得自主产品开发能力的关键一步。而且为了开发新产品,不断提高自身产品的性能,即使是主流汽车厂商也在不停地分析和学习他人的成功产品。在欧洲等地方还出现了专业化的技术公司。
从模仿效应的角度看,合资汽车公司的进入和发展,为国内汽车企业提供了模仿的机会和可能。合资汽车公司具有强大的技术比较优势,它的进入给我国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促使它们加强研发投入,改进生产工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自身的竞争力。另外,合资汽车公司的先进技术也给当地企业带来了模仿的对象。我国企业可以对其产品进行“逆向工程”的研究与开发,通过“干中学”达到经验与能力的积累,从而获得技术溢出的效应。但是,在合资企业中,作为技术溢出方的外资方通常会控制或扼杀合资企业技术人员的模仿能力和创造力,对产品技术拥有绝对控制权的外方甚至不允许修改其设计上的错误。在多种控制措施下,合资企业缺少模仿和改造的机会,只具有接受信息的能力,而无法形成将获得的信息概念化并通过组织将概念转化为产品和生产的能力。
2.人才流动效应 中国汽车工业发生的人才流动主要是指从合资企业和国企到自主开发企业的人才流动,属于产业内流动。从理论上看,合资企业和国企应想方设法阻止企业内部的技术人才在产业内流动,但事实并不是这样。这一现象与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现状直接相关。首先,中国自主开发企业起步较晚,尚不能对合资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发展构成威胁,因此,自主开发企业“挖墙脚”的决心和举措尚未引起相关企业的重视和警觉;其次,合资企业中的中方技术人员一般不能进入企业的核心研发团队,他们在主观上存在寻求更佳发展环境的愿望;最后,国有企业的自主研发活动越来越少,企业的技术人员被闲置,也难以得到应有的尊重,他们普遍有离职的倾向。上述几方面的原因使得自主开发企业可以在短时间内招揽到大量技术人才,使得企业的技术能力快速提高。
3.后向关联效应 汽车工业是关联性非常强的行业,外商投资汽车企业进入中国,促进了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应主要归功于中国当时对外资企业零部件国产化比例的要求。外资企业通过分包方式为当地零部件生产企业提供产品加工技术和质量控制培训,通过对零配件产品的质量技术跟踪和对零配件生产企业的评级,提高国内供应商的质量控制水平和管理水平,培养了一批与合资企业配套的零部件供应商。此外,外资汽车企业进入中国还带动了配套相关行业的发展,如通用汽车轴承、轮胎、橡胶杂件、汽车玻璃、汽车摩擦材料、蓄电池,等等。但随着零部件国产化比例的放开以及世界著名零部件生产企业进入中国,由外资引发的后向关联效应将会受到制约。在进入中国汽车业的外资企业中,外方会利用中方的技术弱点,在原材料、零部件的配套以及各类后勤支援方面牢牢控制配套采购权。特别是最近几年进入中国的日韩企业,合资外方一般一开始就要求“原始供应原则”,在整车生产企业进入中国的同时,跟进一批外方原班配套企业,中国零部件内资企业因此被排除在配套体系之外。据统计,2004年汽车关键件和零部件的进口增幅都远高于汽车整车进口增幅。其中,汽车关键件进口36.89亿美元,增长23.3%;汽车零配件进口72.37亿美元,增长16.6%。
通过FDI对我国汽车工业技术溢出的模仿效应、人才流动效应以及后向关联效应,我国汽车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这一点证实了技术外溢效应的存在性。通过对国际技术的吸收,我国企业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自主创新。然而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技术是非常困难的,因为选择合作伙伴和设定研发分工这两种非常有效的方式,跨国公司对于技术的控制非常强,而且,由于跨国公司的技术控制,使得我国通过汽车企业产生了技术依赖。可见,单纯依赖国际技术扩散是难以获得持续的技术进步的,持续的技术进步必须依赖自主研发。
三、FDI对中国汽车工业技术溢出存在的问题
FDI对中国汽车工业的技术溢出也存在许多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
1.合资企业技术上过度依赖于外方 经过几十年的合资,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水平,成立合资企业,我国汽车业制造能力已经从原来的只能生产“解放、东风、跃进、红旗、上海”等老品牌提高到可以制造“奥迪、别克、本田”等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轿车。但是合资企业对于外资的技术过于依赖,还处在依靠引进外方技术生产新车型的阶段,初步有一些自主的产品品牌,外方对合资企业生产产品的决定权比中方大。
从技术的来源来看,我们可以把技术获取的途径分为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两大类。对外技术依存度是反映一个国家对技术引进依赖程度的指标。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较高表明该国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程度较强;反之,技术依存度较低则表明该国自主创新成分较大。而对外技术依赖程度高会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我国汽车企业会只注重获取利润而缺乏创立自主品牌的动力,从而使我国汽车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变弱。
2.外商直接投资注重生产,不注重研发 从外方角度来看,虽然近几年已经陆续在我国建立了一些研发中心。但相比他们本国的来说,无论是投资规模还是等级上来看都是相差甚远的。而且目前的这些研发中心主要还是提供一些对产品进行一些测试或者采集数据等一般性工作,而对核心技术例如汽车主要核心部件的设计上,中方掌握很少,主要都是由外方所主导。而世界上汽车强国,如日本汽车公司在美国各地设有9个,在欧洲设有8个研发中心。而美国加利福利亚州洛杉矶附近就集中了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瑞典、韩国等汽车公司的15个技术中心,所以比较而言,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的汽车研发中心与世界上汽车强国在他国设立的研发中心都有很大的差距。
3.吸收消化技术方面较弱 从中方的角度来看,我国虽然一直奉行“以市场换技术”的原则和方针,但是现在有学者提出了“既让出了市场也没有学到技术”的言论,虽然本文认为这样的言论有一些言过其实,因为毕竟中国汽车业引进外资的几十年,整体上的技术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这与外商直接投资是密不可分的,外资的贡献是很大的。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除了外方对于核心技术的刻意保留外,我方自己在技术的吸收和消化能力方面有很大的不足。有数据表明,1995至2003这9年期间,我国汽车业在引进技术方面花费了147亿元,而在消化吸收方面只投入了11.5亿元,两者之比仅为l∶0.078。而在韩国,在一些重要的技术领域,引进费用和消化吸收所花的费用之比至少保持在1∶3的水平上。这样的差距是非常惊人的。
4.高层次技术人员较少 本文在上文的分析中肯定了人力资本渠道对我国汽车工业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从人才的角度提升了我国汽车工业的技术水平。但是和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特别是在高层次的科技人员数量方面。我国汽车工业研究人员占职工人数的比例为2%左右,而美国为7.6%,日本为7.5%。高素质和高技术人才是影响对技术溢出的吸收以及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国要想更好地吸收外资溢出的技术并在技术上不断创新,要继续在人力资本方面加大投资。
四、促进FDI对中国汽车工业技术溢出的对策
鉴于本文对FDI对我国汽车工业技术溢出的贡献及渠道的分析,以及我国汽车工业存在的问题和实情,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促进FDI对我国汽车工业技术溢出的一些对策。
1.从企业层面看
一是继续鼓励外商对我国汽车业的投资,并且注重投资的质量。在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外资的主要作用是直接资本效应。实践证明,外资的直接资本效应对我国汽车工业的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拉动作用。随着资本的逐渐充裕,纯粹的资本效应已不再是追求的目标。利用外资的主要作用和目的是促进外资质量的改善。所以我们不应该只追求数量上的增加,要鼓励投资技术含量高的汽车企业。因为跨国公司通过与我国汽车企业的合资行为,可以将国内已有的低质量资产存量变成高质量资产。跨国投资之所以被称为“一揽子创造性投资”,就是因为随着资金的转移,观念、技术、管理、营销、市场网络等都会随之移向受资方。没有这些综合因素的跨国转移,我们虽有大量的、总体上能力已经过剩的现有企业,却无法明显改善国内资产存量的质量。并且很多案例表明,跨国公司对我国国内企业的改造效果要明显好于原企业自身的技术改造投资。
二是鼓励外资加大研发投入,保证技术溢出渠道的畅通。一般来说,在华投资的外资企业在技术上与母国有着强烈的依附关系。他们大多是母国技术的接收者和应用者,很少去创造新的技术。所以我们应该从技术溢出效应的源头和渠道入手,加大对研发的投入,要鼓励跨国公司在我国多建立大型的研发机构和技术含量高的技术中心,并且鼓励采取合资的方式,以切实的措施进行引导和帮助,有利于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的扩散。
三是积极支持内企加大研发投入,走自主研发之道路。我国当地企业想要进一步引进先进水平,吸收和消化外企在当地的技术溢出和扩散,必须先要不断缩小与其的技术差距,如果技术差距过大,则不利于先进技术水平的学习、消化吸收到最后的自主创新。所以要加大对研发的投入,与高校和研究机构进行合作,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并将产品投向市场。自主研发是指由企业自己作主开发汽车整车产品,包括自行开发,联合开发,委托开发,最终使企业拥有产品的生产制造技术和知识产权。分析研究表明,要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企业,必须拥有自主的技术开发能力和自己的品牌,产品开发能力是汽车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加速产品开发能力建设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世界上没有一家只依靠资本和销售而缺乏核心技术的500强企业,如果没有强大的自主开发和自主品牌作为支撑,就会失去对技术的控制权。所以不论是中外合资企业中的中方还是内资企业都需要走自主创新之路。
2.从政府层面看
一是完善投资环境,培育有序的竞争市场。我们要让跨国公司在华技术溢出和转移,需要多鼓励跨国公司不仅在我国兴办企业,更要多创建高科技含量的研发中心。而直接投资的增加与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密切相关。所以作为政府,这要求进一步完善区域投资环境,加强高质量基础设施的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高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利用园区的集聚效应和竞争环境吸引跨国公司来华投资,进而带动跨国公司在华研发速度和深度。另外,完全和有序的竞争环境才可能吸引更多的高质量的投资,从而有利于外资企业将先进的技术水平运用到我国的产品上来,这样才有利于我国吸收外资的先进水平,提高我国的技术水平。所以我国政府应该从如何创建和保证这样的环境入手,例如可以通过放松汽车市场的准入限制,让市场机制成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
二是完善竞争立法,扩大技术溢出效应。东道国相关产业的国际化程度越高,竞争越激烈,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研发使用新技术程度就越高,研发投资的压力和动力就越大。这要求加快制定国内反垄断法,一方面,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打破本国、本地区企业的垄断,促进国内企业的竞争;另一方面,鼓励同一行业的多个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防止单个跨国公司对某项技术和产品长期垄断。通过竞争,形成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跨国公司与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格局,促使跨国公司输入先进技术,并通过相同产业跨国公司的集聚,扩大对国内企业的技术溢出。
[1]刘凤朝,沈能.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制造业技术溢出的渠道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7,(3).
[2]江锦凡.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制[J].世界经济,2004,(1).
[3]朱玉杰,于懂.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对外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4,(10).
[4]曹伟.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5,(8).
[5]马天毅,马野青.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技术创新能力[J].世界经济研究,2006,(7).
[6]王洛林,江小涓,卢圣亮.大型跨国公司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和经济国际化的影响(上)——以全球500强在华投资项目为主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0,(4).
[7]赵常仁.FDI在中国汽车制造业发展中的作用分析[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7.
[8]初叶萍.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影响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7.
[9]李文庆.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蓝皮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F405
A
1001-4799(2011)04-0082-05
2010-06-05
陈汉林(1971-),女,湖北武汉人,湖北大学商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国际贸易与企业跨国经营研究;徐佳(1989-),女,湖北荆门人,湖北大学商学院2007级学生。
朱建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