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应用型创新人才立体化培养体系的研究
2011-04-09黄万琪程清洲杜丹丹柯永红钟文娟陈靖
黄万琪 程清洲 杜丹丹 柯永红 钟文娟 陈靖
(武汉工业学院健康科学与护理系,湖北 武汉 430023)
护理应用型创新人才立体化培养体系的研究
黄万琪 程清洲 杜丹丹 柯永红 钟文娟 陈靖
(武汉工业学院健康科学与护理系,湖北 武汉 430023)
护理教学 应用型 创新人才 培养体系
“应用型创新人才”是一种新的人才观,与过去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大多数学生相比,应用型创新人才具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不仅具备胜任某职业岗位的技能,而且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1]。要培养护理应用型创新人才,必须实施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2],它摒弃了传统教育中崇尚经验、崇尚权威的旧教育观念,主张敢想、敢做、敢闯,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出新思想、新方法[3]。近年来,我院通过改革护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护理岗位相适应的、体现护理职业特点的护理应用型创新人才立体化培养体系,在培养护理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 确立护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不仅是人才设计的蓝图,也是制订教学计划、确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在制定培养目标时,既要考虑社会需求,又要考虑到与国际接轨,在注重专业理论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确立护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培养目标创新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应用型”,即培养学生具有的护理职业态度、具备胜任护理岗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二是“创新”,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机)、创新人格品质、创新思维方式、创新知识结构和创新学习能力;三是“全面发展”,即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下,注重培养道德品质优良、身心健康、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的护理人才。
2 建立护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整合课程及其教学内容,优化课程教学体系。围绕培养护理应用型创新人才这个核心目标设置“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 、突出创新”为指导思想的培养模式。
2.1 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体现“厚基础” 注重计算机运用、外语交流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将计算机课程开设为大学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将大学英语开设为大学英语和英语口语。要求学生从大一到大三的6个学期中,至少修满12个学分(占总学分的9.25%)的全校性人文社科类课程公共选修课,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法制观念和人际交往沟通等能力,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坚实的基础。
2.2 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体现“宽口径” 这类课程以少而精为必修课,配合开设相关选修课程为主要原则,加强基础课程的整体性和连贯性,避免重复和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将原来的解剖组胚、生理生化基础课程整合为正常人体学Ⅰ和正常人体学Ⅱ;将病理病生、病原免疫基础课程整合为疾病学基础Ⅰ和疾病学基础Ⅱ。选修课设置最低学分要求,为140学分,比例为必修课占33.42%,选修课占5.38%。目的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对环境的适应性,增强其应变能力,并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较为宽泛、扎实的相关学科的知识基础。
2.3 专业课平台课程——体现“强能力” 整合原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为成人护理学Ⅰ和成人护理学Ⅱ,将护理管理和护理科研为原来的一门课分设为两门课,开设危重症护理学、健康教育学等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设置最低学分要求为120学时,计6个学分(占总学分的4.62%),与专业必修课程(占20%)合计共占总学分的24.62%。护理学专业基础课的设置,旨在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和临床护理决策能力。
2.4 实践性教学平台课程——体现“重实践” 一是构建科学的实验、实训、实习课程体系,通过基础课程的实验,专业课程的医院见习、校内实训,加强学生对所学理论及岗位的认知;二是开展临床技能强化训练,遵守熟练、规范、实战、过关的四项基本原则,在第6学期期中至期末阶段开设两周临床技能强化训练;三是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相结合。充分利用10个月的医院临床护理综合实习和选科实习完成毕业论文环节,在有效地形成基本技能、具备基本功底的同时,切实重视实践应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校内外立体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构成以医学基础课程的校内实验、专业课程的校内实训、临床课程的医院见习、各科技能的综合毕业实习四大模块的校内外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早期参与科研实践、接受引导性研究训练的机会。使学生体验完整的科研过程,掌握科研基本技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 设立四个创新
3.1 创新教学内容 重组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构建创新课程体系。其课程体系改革措施:(1)改革原“三段式”课程结构体系,构建“平台模块式”课程体系;(2)以学科群为依托,对相关学科课程进行优化整合,设立6个部分的综合课程;(3)调整和压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和自学时间,增加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4)设置素质拓展与创新学分。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科技竞赛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学科竞赛、文学艺术创作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制定创新实施办法,至少3个创新学分为学生毕业必备条件,以体现实际动手能力、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3.2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将传统的知识教育转变为创新教育,探讨新的认知规律,自觉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与技术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开发其思维能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化教学氛围,重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与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意识和能力。创新教育教学的基本特征:(1)教学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评判性的思维能力,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表达能力等;(2)教学策略重在提倡开放性,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3)教学过程重在解决所学知识结构中的各种问题,是学生提高学习的基础,是创新的关键。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积极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研究对策、解决问题。我们实施的主要教改方法有:VIPP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Seminar教学法、案例讨论法、角色扮演教学法 、现场教学法 、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方法改革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同时,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是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不仅改变了授课形式,而且在有限的时间内拓展了知识面,增大了信息量,开阔了眼界,这些将有助于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与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3 创新实践教学 护理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离开临床实践也就谈不上创新。课堂教学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了学生实践操作的空间,限制了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实践性教学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础,能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更多的途径和空间。我们采取的措施:一是拓展实践教学内涵,构筑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培养护理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要求,认真修订实验教学大纲,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按照专业基础、专业、专业方向三个方面分别设置综合性实习课程。构成以医学基础课程的校内实验,专业课程的校内实训,临床课程的医院见习,各科技能的综合毕业实习四大模块的校内外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二是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以应用型创新能力掊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紧密结合临床、科研与社会应用实践,引入现代科学技术和教学改革成果,更新和丰富实验教学内容,适度减少示范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动手的综合性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型创新的能力的实验内容的比重,实现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比如,将护理学基础拆分为护理学基础理论和护理学基础实践两门课,注重实践教学,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三是建立健全创新实践激励机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学生的创新业绩与成果进行认定,并设立相应学分进行表彰鼓励,以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四是加大校外临床护理实践基地建设,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以三甲医院为主的校外实习基地,从而为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护理岗位需要提供良好的条件。
3.4 创新评价方法 创新教育的评价要体现全面性和多元性。评价的全面性就是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水平,评价学生的个性发展水平。评价的多元性就是实现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创新教育评价体系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四个方面,分别用四个量表进行评价。运用“创新观念量表”通过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素质的了解评价学生的创新意识;运用“评判性思维”量表[4]通过对学生评判性思维倾向和评判性思维技能的了解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运用“艾森克人格问卷[5]”了解学生的人格特征,评价学生的创新人格;运用临床决策能力测评工具[6]通过了解学生的临床决策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敏锐的观察力、护理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掌握情况,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评价形式上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如笔试、口试、开卷、实践能力等,有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
4 小结
我们在构建护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该项研究变革了传统的教育思想,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转变了广大师生教与学的观念;变革了传统教学方法,建立了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人际沟通、团队协作、评判性思维和临床决策能力;变革了传统护理教育模式,设立“四个创新支撑”,促进了立体化护理应用型创新教育模式的形成。
[1]张海峰.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认识和策略[J].剑南文学(下半月),2009,12:142-144.
[2]龚春燕.创新学习论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29-131,135-147.
[3]严建雯.关于高校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25(3):49.
[4]彭美滋,汪国成,陈基乐,等.评判性思维能力测评量表的信效度测试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9):644-647.
[5]龚耀先.艾森克个性问卷(修订版)[M].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1992:28-41.
[6]叶旭春,姜安丽.护理专业本科生临床决策能力测量工具研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4):12-15.
Nursing teaching Applicative style Creative person Education system
R471
A
1002-6975(2011)23-2145-03
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09255)
黄万琪(1955-),女,湖北武汉,教授,研究方向:护理教育
2011-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