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教师社会角色探析——以明清时期为例
2011-04-08胡青
胡 青
书院教师社会角色探析
——以明清时期为例
胡 青
古代书院类型众多,从经费来源看,有民办、官办、民办官助、官办民助;从教育目的看,有为科举服务、有静修德业;从教学形式看,有以讲学为主、有以会讲为主、有以考课为主。书院教师的任务,按书院的类型也有所不同,但总体上说是三个方面:教授生徒、学术研究、服务社会。在教授生徒中,不同类型的书院教师形成了不同的教学特色;在学术研究中,书院教师尤其是学术大师,一般勤于著述与交流学术。对书院教师教学者和研究者的担当,这里不作赘述,着重谈谈书院教师服务社会的角色。
一般来讲,明清时期书院教师在服务社会中至少扮演了六种角色:义理的传播者、宗族的敦睦者、乡里的教化者、家园的护卫者、时政的评论者、地方的表率者。
义理的社会传播者是书院教师的重要角色。明中期兴盛的阳明之学大力提倡儒学的平民化和通俗化,使儒家伦理直接通向社会大众,而大规模传播的途径便是举办会讲式书院和联集讲会。明中期的江右王学在江西20多个县建立书院80余所,据考察,这类书院有相当一部分是会讲式书院,听讲之人并非全是书院生徒,还有社会人士。此外,他们还在江西联集讲会,如惜阴会、青原会、崇正会、春台会、西原会、同心会等多达20余个。据《王文成年谱》记载,邹守益以祭酒致政归,与乡人刘邦采等建复古、连山、复真等书院,为四时之会。“春秋二季,合五郡,出青原山,为大会。凡大夫在郡邑者皆与会焉”所谓“大夫在郡邑者”便是地方人士。徐阶曾讲会于灵济宫,让欧阳德、聂豹等人分别主持,听讲者多达千人,来自不同阶层。罗汝芳有一份著名的《柬合省同志》,文中明确通知“缙绅士夫及高尚隐逸”于次年二月赴江西永丰参加会讲,上述讲会的参加者远远超出在书院就读的学生,已经大大扩大到其他社会成员。更有甚者,有些学者还积极向社会下层传播义理,比如韩贞,《明儒学案》说他“以化俗为任,随机指点农工商贾,从之游者千余。秋成农隙,则聚徒谈学,一村既毕,又之一村。”这里的农工商贾便是普通百姓。向社会传播义理,是明代中期书院教师的重要职责。
敦亲睦族是书院教师的一大任务。中国古代书院兴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社会的根深蒂固,宗族的安宁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而书院则在使社会稳定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比如明中期永丰何心隐在乡里聚梁氏宗族,建聚和堂,并建学于其左,称“夫山书院”,设率教、率养、辅教、辅养之人,延师礼贤。何心隐认为“聚于上族私馆,则子弟唯知有上族之亲;聚于中族私馆,则子弟唯知有中族之亲;聚于下族私馆,则子弟唯知有下族之亲”,因此要将他们总聚在一起,不分上中下族,均接受平等的教育,并过平等的生活,这样才能去除“子弟之私念”①(明)何心隐:《何心隐集》卷三《聚和率养谕族俚语》,第70-71页,中华书局1960年点校本。和睦家族,敦亲睦族,教师的作用可谓大矣!
乡里是宗族的放大,乡里教化者也是书院教师的重要角色。再以江西吉安为例:邹守益退职家居,以讲学善俗为事,他立书院、建祠宇、广乡约、赈贷周族、睦邻施义,为地方做了许多善事;又如欧阳德,居家孝友,置社仓于乡,集子弟教以礼仪;再如罗洪先,以厚风俗为任,无论贵贱贤不肖,无不醉心其教。当然,书院对乡里的教化更要靠遍布四方的学成弟子,清人李绂说:“封疆大吏有加意于化民成俗者,就昔贤讲学之所,立之书院,拔诸学之秀者,聚处其中……书院之士以聚处讲贯,而学业易成,学成而散之各州县,皆足为后学之师,则其教也广,而民可化,俗可成矣。”②(清)李绂:《穆堂初稿》卷三十《复修宣城书院记》,清乾隆五年无怒轩刻本。
书院教师往往又是地方精英和民众代表,乡里受到侵扰,尤其是在异族入侵之时,他们常挺身而出,表现出家园护卫者的高尚气节。清初江西有“三山讲学”的盛况,所谓“三山”是指宁都的“易堂九子”、南丰的“程山六君子”和星子的“髻山七隐”。在清军南下掳掠之际,他们不畏强暴,奋起抗争:“易堂”魏禧曾谋划起义兵,事败后与诸友归;曾灿随给事中曾应遴率兵数万往救赣州;彭士望和于则与原兵部职方司主事杨廷麟起兵抗清,清兵破赣州,返宁都后,常以不死为恨。“髻山七隐”之一的查世球曾破家产募勇士,图谋匡复明室,失败被俘,不屈就戮。同样,他们之中的许多人对当地民生相当关心,对百姓所受压迫很是不满,对地方官员坐视不救感到愤慨,甚至出面,要求官员能够体恤百姓,安定乡里,减轻征敛,取得人民的信赖。
时政评论者是明代书院尤其是讲会式书院教师的一大角色。众所周知,明代四次毁废书院,大都与书院人物评论时政有关。比如东林书院,《明史·顾宪成传》说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在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朝士慕其风者,多遥相应和,由是东林名大著,而忌者亦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就有关心国事的传统,而对于教育机构或人士的议政建言,则有不少开明的政治家采取虚心听取的态度,这在历史上留下了佳话:春秋时郑国子产“不毁乡校”、战国时齐宣王将“稷下学宫”那些“文学游说之士”“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都传为美谈。明代中期社会矛盾激化,官僚政治腐败,作为在野人士的书院教师和其他人士,能够关心时政国运,留意民间疾苦,这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入世”精神的继承与升华。
书院教师通常十分重视道德修养,是地方道德行为的表率。清朝廷对官办书院教师的选任是很严格的,乾隆二年(1737)规定,凡书院师长,必选经明行修足为多士模范者,后又规定要选择那些品行方正,学问博通,素为士林推重者任书院讲习,“以礼相延,厚给廪饩”,使他们安心训导。同时,书院教师也往往以“人师”自期、自许、自励,“易堂”魏禧曾经有一段著名的话语:
往授徒水庄,易堂诸子尝相过从。余谓诸生曰:“此磨镜匠也。”诸生愕然。余曰:“先生如镜子,诸生各来取照。然积久尘昏,镜子自体不明,若不得人磨洗 ,安能照人?伊川先生言人有三不幸,余谓当以学业粗成为人经师为四不幸。何也?门人从学者必皆才智行履不如先生,于是言莫子违,渐成堂上一呼,阶下百诺之势。他人亦以其既为人师,奉以虚体,每事多说向好处。久之,先生自以为是,不思闻过,亦无有以告之者……(余)三十授徒,积今十余年,使不得胜己之友,时相规益,不知尘昏何等矣!”①(清)魏禧:《魏叔子文集》下册《日录》,第1101页,中华书局2003年点校本。
先生高高在上,学生在下,多是说好话,久而久之,先生自己也就失去了“时相规益”的“胜己之友”,道德就可能滑坡,就像镜子,不去磨洗,只能是“尘昏何等”。魏禧的话说得多好啊,对我们的确是一声警钟!
综上所述,书院教师除了教授生徒和学术研究之外,还有多重社会角色,他们的社会服务有着丰富的内涵。
时过境迁,书院废除已有110年了,明清时期书院教师承担的社会角色仍然留给我们许多思考。比如,今天教师的职责究竟应该包括哪些内容,便是很值得探讨。我们以农村为例。当前农村教师的任务是比较单一的,政府与社会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多是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与引路人,几乎没有谈到学校之外的工作。而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中,谈得比较多的则是各级财政要增加投入,要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设施的建设,要积极开展文体活动,要保护和发展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等等,而对于谁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则讲得不太明显,提的比较多的是要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
书院废除110年后,我国农村已有飞速的发展,但宗族聚居、乡里联姻的状态并未彻底改观;迷信落后,陈风旧俗,或多或少依然保存。而另一方面,由于大量人口流向城市,农村学生减少,相当一部分教师工作量已经不够饱满。我认为,时至今日,农村教师的任务应该及时地部分转型,在培养学生的同时,可以更多的肩负起建设新农村的任务。今天,学校依然可以像书院那样,成为地方文化的核心;教师依然可以向书院教师学习,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主力,成为当代引导农民学习科学技术、树立先进思想、培养良好风尚、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创建和谐家庭与和谐乡村的推动者。当然,其前提是要大大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以礼相延,厚给饩廪”,让他们获得令人羡慕的收入,过上更加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同时加强教师自身的修养,使之真正成为乡里的楷模与表率,进而推动新农村的文化建设。
胡青(1953—),男,南昌人,江西师范大学教授,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王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