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危机背景下中国新闻理论研究的绿色转向——兼论《环境新闻在西方的起源、理论与实践》一书
2011-04-08刘传红
刘传红
(中国地质大学政法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生态危机背景下中国新闻理论研究的绿色转向
——兼论《环境新闻在西方的起源、理论与实践》一书
刘传红
(中国地质大学政法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中国新闻学研究的绿色转向主要体现在:新闻价值上的生态中心主义定位,新闻写作上的风险转向与新闻教育研究上的科学转向。这些变革同时消退着传统新闻学研究之人类中心主义、经济价值判断与传统人文主义。
环境新闻;新闻价值;风险报道
21世纪前10年,中国新闻学研究领域呈现出一片绿色化的学术思潮,这是后工业社会新闻传播学者对大工业时代的自觉反思,是包容性发展的新闻传播学理论的崭新探索。这一思潮中,有尽了拓荒之责的前《中国环境报》主编李瑞农、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张威,有从文本进行理论探讨的南京政治学院郭慧、武汉大学程少华,有在新闻传播社会学领域进行耕耘的清华大学王丽莉、徐州师范大学贾广惠、中山大学曾繁旭,有注重环境风险与媒体话语权研究的华中科技大学郭小平与四川大学蒋晓丽,还有在实践中孜孜不倦探求规律的《南方周末》副总编辑伍小峰,等等。这些研究者以青年学者为主,他们思想敏锐,视野广阔,知识丰富,目标明确,从而逐渐形成了新闻学研究的绿色思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本文结合上海交通大学王积龙博士的新著《抗争与绿化 ——环境新闻在西方的起源、理论与实践》[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以下简称《绿化》),力求评析出绿色新闻理论的新突破。
笔者认为,相对于传统新闻学来说,环境新闻理论思潮可以概括为三大思想上的绿色转向。
一、新闻价值: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的绿色转向
新闻价值是一种哲学主张、科学精神或伦理价值的体现。传统新闻学所追求的新闻价值在于以人为中心的价值系统,如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与人情味等,往往都是以人的活动与价值判断来确定的。然而,环境新闻价值要素却表现为生态主体性对人类主体性的挑战,生态整体性对个别事件的否定,风险对科技万能的解构以及深生态生活观对人情味的取代。这是一片静静流淌的绿色港湾,拒绝欲望与喧嚣,从而汇成了一股新闻价值观的绿色转向。
(一)人类主体性向生态主体性的价值观转向
环境新闻价值把人类的主体性转向生态的主体性,所发生的新闻以生态的主体性为切入点,否定了人文主义者所提倡的人类中心之价值判断的重要性、时新性等传统价值要素,而表现为“像山一样思考”(利奥波德语)的生态主体性。新闻价值也是一种伦理观的体现,环境新闻的新闻价值尤其表现为生态的伦理价值体系。罗德里克·纳什(Roderick Nash)曾经认为,在人类发展史上,伦理的进化经历了过去前伦理学的自我关照,过去伦理学的家庭、部落与区域观,目前的国家、种族与人文观,将来的动物、植物、生态系统与宇宙观;他还认为,法律权利的概念追随伦理,在美国分别经历美洲被殖民者权利、奴隶权利、女性权力、国家权力、劳工权利、黑人权利与自然的权利。这种以宗教文化观为基础的环境新闻价值观在中西方的后工业社会表现出融合的趋势[2]。在《绿化》中,环境新闻价值的其他要素都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王积龙较为系统地阐释了生态中心主义价值观与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二者之间的关系。人类中心主义早期排斥生态的主体性,因为生产力低下而把自然主体性踩在脚下,人文主义者虚构出了一个大写的“人”字;而当代的生态中心主义认为生态的主体性是地球20多亿年进化的智慧,而人类的主体性只是其中众多子系统中普通的一个,人类必须符合生态的主体性规律。这决定了环境新闻的新闻价值观扩展到那些曾经“不重要”“不显著”“无时新”的人以外的生态主体或其子系统。
(二)个别重大事件之价值观向生态整体观之绿色价值转向
在传统新闻学的新闻价值观里,无论怎样,只要人类认为它重要就会强调这些个别事件,从而成为新闻。然而,环境新闻立足于生态整体观。在《绿化》中,王积龙认为,这一绿色价值观的实质是生态有机体论,也就是说对于地球上发生的事情,考查它的新闻价值在于从生态系统这个有机体里发现问题。就像是一个人摔跤致四肢淤青,从人的角度来看属于重大事件,而生态有机体论却不这样认为,因为人之有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可以完美复原。对于消费社会的文化,人类因“煮蛙效应”而无察觉,生态有机体论却认为这是至关重要的新闻,因为这是在透支生态有机体的能量,迟早会让地球这个有机体因动脉大出血而致死。这就是绿色新闻价值的生态有机体新闻价值取向,传统新闻学中的时新性、重要性需要经过这一切入点才有意义,因为“生态系统比其他东西更决定了有机体的本性”。
因此,很多看似零碎的事件在生态有机体系统发现了新闻价值,这种理念在《绿化》一书中得以阐释。达尔富尔的种族屠杀、卡特里娜飓风与英格兰上空的狂降雨皆来自于同一新闻价值观:生态有机体论,这些新闻价值重要性在本质上并无多大不同。全球变暖使得地球患上了肺气肿,生态有机体遭受破坏。这在美国前副总统戈尔的纪录片《不可忽视的真相》中得以阐释,而在新闻学上它是生态有机体观的价值论系统,它基于可持续的生态与环境科学理论,并伴之有相应的伦理学支撑。
(三)深生态观取代人情味的绿色转向
人情味是传统新闻价值的重要构成要素。人情味是指在传播过程中以人的情感感知规律为中心的新闻价值要素,是西方传统新闻学的一大特色。除去它有效传播的优点不谈,事实上这种价值观建立在以人为中心的基础之上,遵从人已有的价值判断并加以迎合,是消费社会新闻传播的一种特色,在环境新闻价值体系中,它却被风险文化所取代。因为,这种价值观很容易忽视人以外的生态物之主体性存在,除了能够让人顺利阅读,科学性可能被排除在外。
深生态是乔治·塞申斯(George Sessions)等学者提出的解决环境问题的人类生存方式,认为旧有的世界观应该对环境危机负责,而取代这种人之所好的生活情味就要靠深生态观。生态中心主义的环境新闻价值观在人情味上并不是盲目地排斥,其强调人情味应该属于深生态观。《绿化》一书认为,用生态的主体性与有机体观改变先有人类的生活方式,按照生态规律而不是人的情趣所好去发现与写作新闻,更多地表现“像山一样去思考”,而不是人情味。
新闻价值是新闻文本最核心的构成要素,体现着人的基本世界观与价值判断。生态中心主义的新闻价值观相互独立又密不可分,在《绿化》一书中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
二、新闻写作:从经济价值到风险判断的绿色转向
新闻写作是新闻价值要素的具体贯彻。在当前的后工业社会与消费文化时代,记者更侧重表现的是事物的经济价值。环境新闻的写作则以风险判断否定经济价值,因为地球上有95%以上的生态物都没有经济价值却具有很重要的生态价值;且认为在环境新闻还处于边缘之时,要以伦理学的要求来指导这种写作,破除功利主义、经济价值判断与实用主义[3]。德国社会学家贝克认为,“我所说的风险,也就是生产力发展的先进阶段所制造出来的,首先是指完全逃脱人类感知能力的放射性、空气、水和食物中的毒素与污染物,以及相伴随的短期和长期的对植物、动物和人影响的后果。它们所导致的、常常是不可逆转的伤害”。《绿化》一书中主要从三个角度阐释环境新闻的风险写作。
(一)通过技术来写作风险
在后工业社会里,技术与科学是截然分开的,英国社会学家芭芭拉·亚当 (Babara Adam)与德国社会学家贝克同样严格区分了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因为在工业社会,技术是被用来牟利的工具。自然最了解它自己,自然内部生命体各个系统之间的循环如此精细,以致外界物质某一环节的介入会毁坏整个系统的循环,改变它们的存在状态。因此,在自然系统中任何重大的人工变化对整个系统都可能是一种损害。技术之所以具有风险,是因为它们是一种外来物,是人们为了特定功能而创造出来的。一旦被塞入环境中就开始与网络化环境产生互动,从这一刻起,科学家和工程师就无可避免地失去对他们创造物所产生后果的控制。《绿化》中通过大量西方媒体较为成熟的新闻文本分析,表现了这种文本写作的技巧及其背后的理念。
(二)通过经济来写作风险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一直坚持的基本国策之一,新闻报道的价值导向也一直沿着这个方向。然而,经济价值背后潜藏着无尽的风险。在《绿化》一书中,这类风险写作主要对准生态物,包括人口、土地、水资源、气候、野生动植物等,写作的思路主要来自于经济价值驱赶与掩盖之下的真正成本 ——生态成本。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过程中,环境危机不断地证实生态成本具有一种与现行社会路线判断相对抗的倾向,这就形成了风险。以经济为目标的工业社会风险随处可见:市场对财富的追求、为发展工商业而制定的政策、为保护工业与消费再生产的法律乃至企业与政府行为等,都是写作风险很好的切入口。从目前的实践来看,政府、法律的主要职能在于适应工业社会追求利润或保证这种利润及其社会关系再生产的过程。
(三)通过文化来写作风险
现有的文化属于法律、政治等社会规制以外的软性组织,它又和这些规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维持着现行社会的价值观与生存方式,结果让生态风险一辈一辈地被完整地再生产出来,无以穷尽,无法计算,犹如无底深渊,而消费文化是其中的代表。伦敦大学斯科特·拉什(Scot Lash)提出取代这种文化的新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理念 ——风险文化,并以风险文化为参照揭示目前的文化问题。《绿化》除了对这一新闻价值转化进行系统论述外,还列举出西方媒体写作的经典案例,如西方家庭的玫瑰战争、生态危机面前的公众心理以及现行的媒体主流文化等,这些新闻价值要素与传统新闻观相去甚远,是反思性的现代化,是新闻思想的绿色转向。
我国环境新闻的风险写作也开始了新的一页,代表性的实践是《南方周末·绿版》。这个创版于2009年10月8日的绿色新闻纸,显示出其理论上宽阔的世界眼光和细腻的写作风格,在风险写作上最为突出地表现出以上的三个特征。如其“绿色观察”亚板块中,通过介绍日本的垃圾焚烧来试图改变国人现有的生活方式;通过“绿色对话”来剖解技术风险;通过“精品推荐”来考察经济政策贯彻中所带来的生态风险,如此等等。这些均是新闻学写作的绿色转向,是理论的初步实践。
三、新闻教育:从人文到科学的绿色转向
现有的环境新闻观存在国界。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与墨西哥坎昆会议期间,各国媒体因为气候问题相互指责就是一个证明。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由于政治制度的不同、在全球资源分配中的地位不等,会在环境新闻的理念上出现不同的理解。跨文化环境新闻价值观的差异并不表示环境新闻之科学性本身有问题,而是后殖民时代的国际秩序的延续。它充斥着西方为主宰的人文理念,也有部分具有环保主义精神之媒体人的自惭形秽。现代关于环境问题报道的理念并不统一,环境新闻教育有待进一步深入,特别从世界范围来看。
《绿化》一书更多地从新闻教育角度探求环境新闻的内部规律,这是完全不同于传统新闻学教育的领域,也是一块完全专业化的教育领域,表现出来的是对生态科学精神的尊重,对现实环境危机的焦虑与为之寻求出路的努力,它抛弃的是传统之以人为中心的思考方式,从而表现出环境新闻的另一特征:从人文主义到生态科学精神的绿色转化。
(一)强调科学性,消退传统人文主义色彩
传统新闻学教育多来自于文学、社会学乃至统计学领域,并借助这些学科进一步完善新闻学体系。环境新闻教育不同,从西方主要国家的实践来看,环境新闻多设立在研究生及以上阶段,目的是为了让自然科学领域的本科学科背景融入到新闻传播学当中,从而在新闻报道中实现对生态规律的遵循。《绿化》专门以一整章的篇幅来阐释西方环境新闻教育的规律,其首要特征表现为科学性。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开设有环境新闻教育,在本科阶段提供第二学位,要求学习环境新闻的本科生具有自然科学专业背景;硕士阶段为两年制的双硕士学位,也是要求同样的自然科学背景。从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的实践来看,这些学生主要来自天体物理与天文学专业的学生,环境新闻研究的对象侧重于天体运行周期、太阳黑子周期等对于全球气候的影响。哥大新闻学院提供新闻学知识在运用层面,主要是职业训练,与传统相比,这类教育的科学性比传统新闻教育更为突出,传统的人文色彩出现消退趋势。
(二)提倡多样性,遵循生态有机体规律
环境新闻教育出现多样化的特色,我们甚至很难看出西方主要国家中有定位完全相同的这类教育。这与解决生态危机的科学规律相一致,因为一个国家因为地貌、生态物种、气候等情况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生态脆弱性。事实上,《绿化》一书中强调美国教育部门对大学的环境新闻教育没有任何统一的规划,就是对生态规律的尊重,也避免了新闻人才质量重复而造成的浪费。如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双硕士学位的环境新闻教育注重天体学;克拉克森(Clarkson)大学把生物、化学、毒物等自然学科及其工程学方面结合起来;新墨西哥州大学重点学习草场与畜牧业;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强调地貌资源保护;密西根州立大学着重研究大湖区生态,如此等等。生态有机体理论认为,生态系统的危机是一个有机体各个子系统协同问题,需要像对待病人那样细化学科,这符合生态有机体自身的规律,环境新闻教育之多样性是对生态有机体论的尊重。
生态危机的频繁出现使得全世界都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寻求解决之道,而媒体学者及从业人员应该走在前面,环境新闻研究也应该得到发展并逐渐系统化。我国新闻学研究的绿色转向是适应这一时代大潮的体现,并初步显示出她反思性现代化的特征。她需要更多的呵护,并有理由期待其进一步的成长并担当起时代的责任。
[1]王积龙.抗争与绿化 ——环境新闻在西方的起源、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王积龙.中西环境新闻价值观的宗教文化根源 ——简论二者融合之现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0(4) :201-205.
[3]王积龙.环境新闻文本的环境伦理学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12):213-218.
The Great Shifting to Green Ink of China’s Journalism Research in Perspective of Ecology Crisis——An Analysis of Green Journalism Trend and Its BookThe Origin,Theories&Practice of E-J ournalism in Western Countries
LIU Chuan-hong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Hubei 430074,China)
The shifting to green in China’s journalism research mainly bears the news value of eco-centrism,green pen of turning risk theory frame to journalism education of sciences.These changes are correspondingly fading off the value of anthropocentrism,economic value judgement and traditional humanism in traditional journalism research.
environmental journalism;news value;risk journalism
G210
A
1005-6378(2011)05-0132-04
2011-03-18
刘传红(1967-),男,湖北仙桃市人,博士,硕士生导师,副教授,研究方向:广告传播、环境传播。
[责任编辑 王雅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