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红色旅游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2011-04-08邢慧斌
周 妍,邢慧斌
(1.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222;2.河北大学管理学院,河北保定 071002)
以红色旅游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周 妍1,邢慧斌2
(1.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222;2.河北大学管理学院,河北保定 071002)
红色旅游是作为内容的“红色”和作为形式的“旅游”的有机结合体,是“革命精神”与现代“旅游经济”的时代结晶。随着红色旅游活动的深入开展,其对旅游者的教育功能日益彰显。因此,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开发和拓展适合其特点的红色旅游产品,研究红色旅游与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对接,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红色旅游对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作用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思想道德修养程度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也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但是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很多高校和大学生更多关注了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在思想道德方面则相对关注较少。而这种情况如果任其发展,不仅不利于爱国主义教育,而且也会影响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红色旅游以其特殊的寓教于乐的方式相对其他方式效果较好,具体来讲红色旅游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作用如下所述。
1.是当前高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我国原有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和手段比较陈旧,仅限于说教和宣传,爱国主义教育的潜力和意义并没有真正和完全地发挥出来。我国有众多的价值较高的红色旅游资源,类型多样,数量丰富。虽然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八国联军的铁蹄践踏、帝国主义的凶残,随着时间的流逝,早已蒙上厚厚的尘埃,但是这些资源是时间的凝聚、社会的缩影,代表着一个时代和某个社会片断,是历史的见证。通过旅游活动,大学生可以从中汲取历史的营养和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民族凝聚力,深化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透过狼牙山的壮烈、南京大屠杀遗址的伤痛、西柏坡的豪迈,依稀可以让生活优越的当代大学生回忆起当时的辉煌、悲壮以及幸福的不易。因此,红色旅游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并且旅游符合当代青年人的生活方式,在满足其愉悦需要的基础上,寓教于乐,寓教于游,通过游览、娱乐,既有利于增强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弘扬民族传统和培育民族精神,保持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又能进一步推进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使其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政治工作和凝聚青年人团结奋斗、共同努力的新创举,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保持大学生先进性的新途径。
2.拓展大学生视野,提高个人修养。传统教育方式使得学生更多时间是在学校接受系统理论学习,参与社会实践、理解社会发展情况的机会较少,这也是形成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外出旅游,大学生将会接触到各行各业的游客和各地社会风俗民情,将会把自己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和理论不知不觉应用其中,理论联系实际,无论是适用还是有差异,都会深化理论理解,同时对今后的理论学习起到指导作用。
大学生通过参与红色旅游,在欣赏自然和人文红色景区(点)过程中,将会了解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革命先烈的感人故事和历史史实,在加深对社会主义和红色旅游认识的同时,审美能力也会得到极大提高。大学中虽也开设了思想道德相关课程,但灌输式的传统教育方式,效果并不明显。红色旅游以其娱乐性、教育性、灵活性和直观性在拓展大学生视野和提高个人修养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3.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的心理素质。鉴于当前我国教育体制中知行分离的弊病,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心理素质差、适应能力差、动手能力差、意志力脆弱等现象,而这些是大学生由“学生”这一角色顺利转换为“社会人”角色所必须具有的健康心理素质。当前的状况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顺利实现、成熟度的不断提升以及适应社会能力的逐步增强。通过学习红色旅游和社会学等旅游基础知识,高校青年掌握安全、合理、健康、文明的旅游活动方式,就可以在参与红色旅游过程中以正确、科学的方法和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所接触到的诸多学校里不曾遇到的人、物、事,使其对社会的理解更加完整、深刻,进而缩短象牙塔与社会的距离,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为以后步入社会、适应社会以及服务社会打好基础。
二、以红色旅游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措施
1.综合统筹,科学规划。高校日常教学活动有自己特有的规律和周期,因此开展大学生红色旅游时,作为高校应成立相应主管机构专门负责,通过与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以及各个院系进行有效沟通,制定学生红色旅游专项规划,对组织时间、组织方式、管理机构、保障措施等进行具体研究和确定。同时作为红色旅游景区(点)在接待大学生游客时,在服务内容、讲解深度、食宿安排等方面也有别于一般游客,因此景区(点)也应制定针对大学生的专项接待规划,通过与相关教育主管机构和高校联系,确定接待规模、游览时间、游览活动、食宿标准等内容。
2.充分考虑大学生特点,增强旅游体验性和参与性。文化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永葆青春的法宝,作为吸引教育背景较好的大学生的旅游产品,更应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红色旅游相比其它类型的旅游项目对以文化为中心的文脉的依赖性更强,这源于当前红色旅游仅靠实物展览很难满足当前游客追逐参与的需要,并且相对静态的开发也不利于增加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和扩大红色旅游的经济积聚效应,进而会直接影响到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获得。针对大学生开发红色旅游时可以借鉴崔永元主持的《电影传奇》的手法,充分利用灯光、音乐以及现代高科技等手段,与游客合作,进行战争场景再现,重温革命艰辛,提高游客的参与性。同时也可以在对大学生市场需求仔细调查和预测基础上,策划穿越、探险、竞赛、模拟训练、拉练、拉歌比赛等参与性项目,以全面演绎革命精神,增强红色旅游资源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3.在高校构建红色旅游立体宣传体系。高校在组织红色旅游时,应抓住时机,注意利用建党、建国、建军等重大纪念日,社会大型活动以及其他重大节庆日充分宣传、报道革命老区各项红色旅游资源和所开展的相关活动,营造健康、浓郁的红色旅游氛围。同时要注意宣传手段的多样化和综合运用,具体来看有:(1)借助报纸、校电视台、学生刊物、校园网等媒介开办红色旅游专题或专栏;(2)在全校征集红色旅游相关文章、故事、图片以及文物等史料;(3)浓缩一批经典红色资源,制成图文并茂的VCD、DVD、电视专题片、画册、宣传折页以及文学作品;(4)开展红色旅游相关文艺演出、演讲、辩论、摄影比赛等方式;(5)制作宣传红色旅游的标志、标牌、宣传画、条幅、工艺品等方式;(6)特邀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来校做红色旅游相关演讲和讲座。
通过精心组织、筹划,加大红色旅游推广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全校重视红色资源的普遍认识,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高校参与,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红色旅游宣传促销体系,在浓厚的“红色”氛围中,使更多的人支持红色旅游,参与红色旅游,推进红色旅游。
4.根据大学生特点创新红色旅游发展模式。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大都经济欠发达,自我发展的能力比较弱,而开展红色旅游必须的基础设施、环境设施以及革命文物保护等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但是由于大学生红色旅游相对一般旅游市场经济利润更低,必要时还要出台一定奖励政策,因此应创新红色旅游发展模式。在以后的开发中应有区别地推广保定白洋淀“民办国助”的红色旅游开发模式,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相分离,在相应的政策约束和支持之下,多方参与到红色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管理中来。各级政府应加强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在鼓励银行和商业提供资金的同时,也要积极引导私营、民营、集体、个人参与到红色旅游的建设与开发中来,构建政府投入、社会筹资、银行借贷、个人赞助、海内外捐赠以及以文补文、多业助文、产业兴文的多渠道、多层次的立体经费筹措机制。通过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相结合,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方面积极性,公共性质建设项目的投入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经营性质建设项目的投入通过市场运作方法加以解决,以提高红色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红色旅游持续健康发展。
5.对大学生红色旅游加强监管。制定科学规划是红色旅游开发的前提和可持续发展的保证,要在遵循旅游产业发展规律和高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基础上,根据红色旅游资源类型、特色、外部环境合理分区,依当地经济水平有步骤、有秩序的开展,并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战略中,避免出现“献礼工程”“豆腐渣工程”。应成立由教育主管机构、各相关高校、旅游局及重点红色景区共同负责的大学生红色旅游工作领导和协调小组,明确责任、各司其职、统筹兼顾,加强省、市、县红色旅游工作的监管,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大学生红色旅游工作的协调和良性发展。
6.调整教学计划和安排。高校迫于内外部环境的压力以及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应将加强红色旅游基础知识教育提上日程。这要求高校应从当前大学生需要和社会要求入手,积极调整原有教育方式和内容,使得红色旅游与日常教学相互支撑和补充,加深学生对红色旅游价值的理解,同时深化课堂理论和素质教育课程的理解,进而不断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进一步增强其社会服务的本领。
[1]王利军.继承民族修身文化提高大学生德育实效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4):47-48.
[2]张晶.儒家思想“六渡”与当代大学生修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3):178-179.
[3]陈莉.走向后集体主义 ——当代大学生文化的价值分析[J].大学教育科学,2009(1):30-32.
[4]孙永玉.大学生文化创新能力的内涵、构成与培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88-91.
[5]童绍茂.关于红色旅游资源的安全性研究[J].旅游论坛 ,2010(6) :696-699.
F590
A
1005-6378(2011)05-0159-02
2010-12-20
[责任编辑 王雅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