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古诗词走进职校语文课堂

2011-04-08袁少君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8期
关键词:荔枝诗句古诗词

袁少君

(湛江市高级技工学校,广东 湛江 524037)

让古诗词走进职校语文课堂

袁少君

(湛江市高级技工学校,广东 湛江 524037)

诗歌作为最古老的语言艺术,展现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它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目前职校语文在古诗词方面的教学偏少,甚至空白。语文教师可在课堂中引进古诗词,使它成为学生心灵世界的一片绿洲,一道风景,一股甘泉。

古诗词;技校;职校;语文教学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指出:“教育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1]语文是人类交际的工具,又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它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树立热爱人生、关注社会、积极进取、奋发成才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美学家吴功正提到:“诗是中国文学美学特质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2]。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是作者情感的体验,渗透着诗人崇高的审美理想和新颖的审美情操。这对于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寓意顽强拼搏;“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告诫人们珍惜光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激励人们积极向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告诉人们友情的可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启迪人们敢于攀登。所有这些脍炙人口、陶冶情操的古诗词渗透了一定的人情美、人性美,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重要精神资源。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对理想和未来的追求,对自然与人生的关怀,使学生成为既有知识更有民族精神的文化人。

目前职校语文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在职业教育重专业课轻基础课的趋势下,语文科的教学课时减之又减,教学内容只能一缩再缩,古诗词的赏析只好编外了,令师生都很无奈。如果这些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古诗词从广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中逝去,这是何等可怕可悲的事情!为了挽救这一局面,教师可在教学中有效地引进古诗词,让它时时滋润学生日渐干涸的心田。

一 以古诗词设计导语

兴趣是一把开启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的“引路石”。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切关于智力方面的工作,都离不开兴趣。”教学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教材,围绕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简练的教学语言或教学意境。好的导语如同一个精彩的序幕,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朱光潜先生说过:“诗是培养兴趣的最好媒介。”[3]运用古诗词导入课文,能够营造课堂良好氛围,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和熏陶,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领学生迅速进入文本意境,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在讲授《母亲情怀》时,教师可这样导入:众所周知,母爱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清代诗人周寿昌的《晒旧衣》:“卅载绨袍检尚存,领襟虽破却余温。重缝不忍轻移拆,上有慈母旧线痕。”两首诗都歌颂了人类最自然、最深厚、最神圣的母爱,都是感人肺腑的母爱颂歌。慈母对儿子的笃爱之情,就这样一针一线地缝进衣服中,这一平常而充满骨肉亲情的生活场景,很容易引起读者对母亲的种种回忆和依恋。母爱是不期望回报的,也是儿女所报答不完的,因为它像三春的阳光对小草的哺育,是无穷无尽的。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更容易理解文中普通而伟大的“母亲情怀”,感恩之心油然而生。

《故都的秋》是一篇秋味很浓的、意境很美的散文,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故都的秋味,教师可启发学生回忆历代文人骚客对“秋”的描写:杜甫秋日登高,在秋风中感到的是悲凉:“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马致远站在夕阳下,体会到了思乡之苦:“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柳永在秋雨中徘徊,品尝到的是凄苦:“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与学生一同回味这些经典诗句后,教师归纳并引导:“这些佳句和名篇,有的描写秋天的肃杀和凄凉,抒发诗人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诗人浓浓的赞秋之情。那么,郁达夫愿意折去生命的三分之二来留住的北国的秋又是怎样的呢?”这样的导入犹如“一石激起千尺浪”,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以古诗词解读文本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停留在对文本的简单分析上,很少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艺术性。课堂气氛常常显得单调、沉闷。古诗词是我国文学作品中的一朵奇葩,有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意境、优美的语言。它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着民族的魂魄。因此,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引用古诗词的经典名句解读文本,这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层理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品位及形成健全人格。

在讲授《我的五样》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明白并珍惜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教师可引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教师进而点拨:人不可能要的太多,太贪心了什么也得不到,所以必须学会取舍,懂得珍惜生命中的真爱。在进行课文小结时,教师先列举一些爱国诗人: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李清照;有“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有“匠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文天祥……教师继而强调:这些爱国诗人为国而忧,为民而愤,他们在诗句间挺立起一个个民族不屈的灵魂,铸就了中国的辉煌。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是我们为之自豪的民族之魂。这样的解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文作者毕淑敏的观点:人应该为事业和信仰而活着。

在《人格是最高的学位》的教学中,文中第二段“卡萨尔斯面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意味深长地回答: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而大写的音乐人,再后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如果学生不能明白什么样的人是“大写的人”,这势必会影响他们对“人格是最高的学位”这一中心论点的理解。为此,教师可列举一些经典古诗词加以启发、引导。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永不屈服;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满腔赤诚;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胆忠心;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忧国忧民……他们都是“大写的人”,这样的人爱祖国、爱民族、爱人民,是人格高尚的人。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结尾“我知道,这条路很长,但我将执着地前行”。教师可引用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激励学生锲而不舍地追求理想;教师还可引用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增强学生追求崇高人格的信心。这些经典诗句很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不仅在学习中体验多彩的人生,更重要的是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说明文的教学中同样也可以引入古诗词。《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片介绍荔枝的文艺性说明文。该文的最大亮点就是引用了大量与荔枝相关的古代诗文。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写作特点,教师可对文中引用的古诗文进行归类或补充。如,说明荔枝颜色的诗句有“飞焰欲横天”(郭明章《荔枝》)和“红云几万重”(邓肃《看荔枝》);说明荔枝膜的诗句有“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徐渤《咏荔枝膜》);“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以及“忆昔南海使,奔腾鲜荔枝”(杜甫《古诗》),既说明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又是对封建统治者奢华生活的嘲讽;说明人们喜爱荔枝的诗句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这些古诗词的引用,避免了枯燥平板的解说,增强了说明的形象性,具有较浓的文学色彩,使学生趣味盎然。

在《雪花的自述》的教学中,为了说明雪花多数呈六角形,教师可引用诗句“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对雪》);为了让学生明白雪花并不如古诗所言的那么大,而是很小很小,直径最大不超过两毫米,教师可引用“地白风雪寒,雪花大如手”(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以及“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通过这些诗化的解读,使学生对雪花的了解更形象,更丰富。

三 以古诗词拓展口语训练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好诗不厌百回读”、“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经常读一读古诗词,聚沙成塔,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汲取古诗词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在进行口语训练时,教师可把学生知识的触角引向广阔的课外语文领域。教师可设置一些专题,如“时令”、“节日”、“友情”、“爱国”、“理想”等主题,让学生在课外搜集相关的古诗词,然后再课堂上进行朗诵,教师还可以采用猜作者、填写经典诗词、诗句接龙、播放视频等形式丰富训练课堂。

当教师布置学生开展以“时令”为主题的朗诵会时,教师可以用耳熟能详的诗句启发学生在课外搜集与春、夏、秋、冬相关的古诗词。如,描写春天的诗句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描写夏天的诗句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秋天的诗句有“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描写冬天的诗句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这种以时令进行分类诵读,使学生顺着四季走来,从《春夜喜雨》到《夏日》,从《山居秋暝》到《北风行》,引领学生从时间的序列把握古诗的脉搏。这样既可培养学生对祖国江山的赞美,对大自然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又可充分调动学习兴趣,并提高古诗词的记忆力。

在以“节日”为主题的诗词朗诵会上,教师可对学生的朗诵进行及时的评价与指导,然后播放事先准备好的课件材料,全班同学一起朗读经典的古诗词句。如,关于春节的诗句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关于清明节的诗句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关于中秋节的诗句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还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关于重阳节的诗句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熏陶,享受着人文关怀的曙光。

[1]邹进.斯普朗格文化教育学思想概览[J].外国教育,1988,

[2]吴功正.中国文学美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3]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A].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G642

A

1673-2219(2011)08-0176-03

2011-04-01

袁少君(1971-),女,广东湛江人,湛江市高级技工学校语文讲师,从事语文教学及研究。

(责任编校:京华)

猜你喜欢

荔枝诗句古诗词
日啖荔枝三百颗,会上火吗
踏青古诗词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ЛИЧИ: ЭКЗОТИЧЕСКИЙ ТРОПИЧЕСКИЙ ФРУКТ
千里采荔枝的鹤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荔枝熟了
古诗词中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