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稻叶片为何出现“穿孔”
2011-04-08新邵县农业局422900隆旺夫
新邵县农业局 (422900) 隆旺夫
早稻叶片出现一排排“穿孔”现象,是稻象甲危害所致。稻象甲属鞘翅目、象甲科,其成虫和幼虫均危害水稻,以成虫害叶、幼虫害根为特征。近年来,稻象甲在南方部分地区危害逐年加重,早稻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
每年春夏之交,越冬成虫开始活动,越冬幼虫也相继化蛹,四五月份羽化为成虫并出来活动。五六月是成虫发生高峰期,成虫咬食稻苗近水面处的假茎,被害心叶抽出后,轻者出现一列横排小孔,重者稻叶折断。幼虫在叶鞘内数小时至1天,然后沿着稻株潜入土中,聚居于土下3厘米~7厘米处的稻根周围危害须根。稻根受害,轻者稻株生长停滞,变黄萎缩,状如缺肥,以后虽可出穗,但成熟不整齐,不实粒多;受害重的则植株枯萎,不能抽穗。老熟幼虫在表土下3厘米~7厘米的稻根附近作土室化蛹。
根据发生特点,应以“合理耕作、诱杀成虫、治成虫控幼虫”为防治策略,关键性防治措施是压低虫源。
食饵诱杀 防治效果达95%以上。具体方法是:先按酒∶糖∶醋∶水为1∶2∶5∶10的比例配成糖醋酒液备用,也可加入适量农药,再将稻草或麦草扎成围径33厘米的草把,将草把洒上配好的糖醋酒液后,将草把绑在33厘米长的小棍上,再均匀插入田中,每667平方米插20个左右,草把的下端与秧苗接近。傍晚插,早上拔起草把捕杀成虫,如此连续诱杀三五天,即可基本捕杀全部成虫。
合理耕作 推广以少耕为主,深耕、浅耕、免耕有机结合的耕作制度,以充分发挥深耕对幼虫的杀伤作用。当发现稻象甲幼虫危害稻根时,及时中耕并排水露田,能有效地控制蔓延危害。
药剂防治 目前对稻象甲成虫和幼虫防效显著的药剂有异柳磷、克百威、三唑磷和倍硫磷等。水胺硫磷防治成虫效果好,但有效期偏短,对低龄幼虫效果不够理想;溴氰菊酯对防治成虫效果好,但对水生动物的影响大,不能在稻田使用。在稻象甲成虫发生量较大的年份(或世代) ,应采取治成虫、控幼虫的防治策略;在成虫发生量偏少的年份,宜采取稻象甲低龄幼虫与螟虫兼治的策略,三唑磷、倍硫磷对两虫均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在两虫兼治时可以大面积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