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地方高校特点的几点思考

2011-04-08朱文蔚李清泉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朱文蔚 李清泉

(湖南科技学院 经济与管理系,湖南 永州 425100)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地方高校特点的几点思考

朱文蔚 李清泉

(湖南科技学院 经济与管理系,湖南 永州 425100)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学习其他经济学课程的基础。但地方高校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对《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学习热情不高,对宏观经济学相关理论的理解和应用相对较差。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研究性教学、案例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同时完善教学手段,寻求ppt课件与板书的完美结合。

宏观经济学;地方高校;教学改革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学习其他经济学课程的基础,部分高校还将它作为理工、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的选修课,同时,也是经管类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宏观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精华,正确运用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分析工具,理解实际生活中各种经济现象的内在规律和各种现象之间的必然联系,以及分析当前各种宏观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本质特征,所以这门课程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也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非常强的课程,这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教师要有广博的学识和深厚的学术素养。

然而,地方高校大都数办学历史较短,又远离省会中心城市,加上交通和地理位置等缺陷,导致师资力量薄弱、学科建设滞后,而且地方高校基本都是二本学校,招生录取时分数线都在重本之下,录取的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同时,大部分地方高校为了不影响以后招生都倾向于追求较高的就业率,为此,将学校人才的培养模式基本都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以非常重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相对降低了对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这也间接强化了学生未来求职的功利主义思想。学生普遍认为毕业后所学的理论知识对自己的就业没有多大帮助,而把那种技能型的知识和相关证件(包括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和计算机等级证书等)的获取看作自己未来就业竞争中的重要筹码,所以大部分学生对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不重视,再加上一般的基础理论课相对比较抽象,而地方高校年轻教师基本来自重本学校,教授的又是二本学生,这样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也存在众多问题,这一系里问题导致学生对专业基础理论课的学习热情不高,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大部分学生学完《宏观经济学》课程后,基本上是为了应付考试通过而机械记忆记住几个基本概念和某些原理,谈不上对宏观经济学相关理论的深层次理解与应用。基于这一背景,笔者想结合近几年来在地方高校对《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对该课程的教与学谈几点体会,试图对以上状况能有所改观。

一、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设计课堂讲授内容

地方高校由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都相对缩减了基础理论课的授课课时,《宏观经济学》一般都限制在48个课时,这样的学时安排使得《宏观经济学》的几个基本理论平均每部分授课学时只能为6到8学时,这样少的授课时数只能保证最基本的课堂知识的传授需要。如果教师要在介绍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对相关内容进行进一步拓展与深入,那么这样的课时量安排显然无法满足要求,更谈不上结合学生所阅读的经典文献进行讨论、讲解作业、结合实际进行案例分析等[1]。在课时量不能增加的情况下,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课堂讲授内容的合理设计无疑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地方高校特点合理制定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授课前先了解学生在学这门课程之前,学习了那些课程,具备了那些知识,根据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来思考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必须掌握哪些知识,最起码不能影响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在此基础上确定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进一步确定每章节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确定后再确定该课程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在此基础上对《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相关内容进行甄选,哪些内容要重点讲解就多安排点课时,哪些内容可以留给学生课后自学就不安排课时,如《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及国际经济部门的作用等章节,与《国际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等课程的相关内容都是重复的,那么这些知识点可以让学生课后自学或留到以后课程再学,这样在有限的课时内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其次,紧紧围绕每章节的教学目标,包括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认真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毕竟地方高校的学生和重点本科院校的学生在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是有差异的。并且要注意授课内容的逻辑结构,现在大部分高校使用的是高鸿业主编的《宏观经济学》教材,该教材基本内容都是围绕国民收入的决定展开的,先讲国民收入的短期决定及对策,涉及到两条曲线即总需求曲线(AD曲线)和总供给曲线(AS曲线),涉及到四个市场即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国际市场和劳动市场,然后介绍国民收入的长期决定,涉及到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思路相对比较清晰,但我们讲课时不一定要按书本的逻辑顺序,只要按照自己的逻辑思维,把先后顺序以及前后各层次间的过渡与衔接设计好,使每一个程序的进展,都是合理的引人入胜的发展。这才能使学生听得清晰明确,理解理论知识的实质与内在联系,比如教材中宏观经济学中相关理论的争论与共识这部分内容就可以在讲宏观经济学特点时顺便给学生介绍下,或在讲授相关理论评述时介绍。

最后,就还得注意每个知识点的时间安排。因为一方面我们要尽量让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整个体系要有所了解,对该门课程的一些基本理论与知识点要深刻把握;但另一方面,总课时又有限,对于每个章节就必须合理安排相应的课时。《宏观经济学》中的四大模型(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和AD—AS模型)和四大问题(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基本是宏观经济学的主体部分,可以相对多安排些课时。同时整个课堂各部分内容讲授所用的时间,也要认真考虑,要使得课堂教学的整体面貌表现为严密而紧凑,课堂教学的容量大而又不杂乱。总之,该讲的就讲得深入与透彻,该让学生练习和阅读的,则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要从学生得多、省时与量大这三个因素上,提高教学效果,换句话说也就是要尽量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学到较多的知识[2]。

二、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宏观经济学》主要讲授西方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理论,而这些理论的产生基本上来源于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结合中国的经济发展现状来理解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就会显得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再加地方高校远离中心城市,对当代经济的感性认识相对也要差些,学生学起来就更吃力,这也是当前地方高校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的原因之一。尽管现在很多高等院校教师都主张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绝大部分教师还是以“填鸭式”的讲授式教学为主,尤其是对于地方高校,这些学校大都是近几年才由专科升格为本科,为了满足教学和评估的需要,引进了一大批刚从重点本科院校毕业的研究生,导致教师队伍年龄偏轻,大部分教师教学经验与教学方法欠缺,整个教学还处在摸索的过程中[2]。在教学方法上,笔者也非常推崇教育界流传的一句经典名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以对于《宏观经济学》教学,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对于任课教师钻研较深的相关理论和相关内容可以运用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在独立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教学方式[3]。宏观经济学作为经管类的专业基础课,一般来说,都由几个教师同时承担的,这样就可以形成教学团队。研究性教学可以充分利用不同教师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资源,因为有的教师可能对西方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的结合颇有研究,有的教师可能偏好于宏观经济数据的分析,有的教师可能热衷于对社会经济问题的认识,有的教师则对计量经济模型较为精通等[4],这样在讲授《宏观经济学》相关内容时,就可以分专题实施研究性教学。在开展研究性教学之前,要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主要学派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结论、政策主张作详细的讲解,然而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比如,为什么现在用GDP而不用GNP作为研究宏观经济运行的经济总量?根据消费函数,消费决定于收入,是什么含义的收入?投资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是利率、可贷资金数量,还是对长期利润率的预期?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解决?凯恩斯反对用削减工资的方式增加就业,但克林顿担任美国总统期间却采用了低工资政策,实现了高就业,带来了美国经济的增长,对此应如何理解等等[4]?

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理论和内容,可以运用案例教学。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能够使这些理论和内容深入浅出,使学生加深对这些理论的理解和对这些理论的灵活运用,当前这一方法受到很多教师的推崇。然而在运用过程中,有的教师所选的案例与教学内容相关性不强,有些案例虽然与教学内容比较贴切,但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设置的问题不科学,学生不能真正参与分析过程,只能由教师扮演“独角戏”,那么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就没有什么意义。所以对于案例教学,不要强迫自己为了在教学方法上一定要推陈出新而滥用案例教学法,哪些内容适合这一教学方法,一定要深思熟虑[2]。同时,尽可能甄选那些比较切合教材内容的案例,并且所选的案例要有说服力、有现实意义、有代表性。而后根据甄选的案例,科学设置问题,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发现的良好教学情境,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紧扣主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如讲授国民收入核算方法时.可以结合地下经济、灰色经济等来讲授GDP核算方法的局限,这要求教师对现实生活有较深刻的理解,积累了大量案例[5]。

对于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主要是指导学生就教学中的某一问题进行讨论,运用所学知识,各抒己见。其特点在于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校越来越多的教师已采用这一教学方法,也很受学生欢迎。但是在运用的过程中也有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有些教师设置的讨论题目不合理,不好辩论,无法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二是有些教师引导不当,对问题的讨论无法深入展开。讨论式教学关键在于“启”,在于知识的触类旁通,讨论是由问题而引发的,问题的质量决定了讨论的价值。所以讨论式教学最关键的就是问题的设置。问题设置的科学合理,才能利用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因势利导,层层深入,使讨论富有成效而又纵横捭阖。在讨论这一问题前,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课外广泛收集相关研究资料,上课时才能主动参与讨论与发言。教师身兼问题的设计者、讨论的引导者和结果的点评者三种职责,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对这一问题要有深入的了解或研究。若教师自身素质不高,知识面不广,就很难驾驭讨论式教学的课堂[2]。比如在讲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再来讨论当前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以及通货膨胀对我国劳动者、企业主等阶层的影响。

总之,对于《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单一的教学模式即使教师发挥的再好,也会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如果教师能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交叉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才会让学生钦佩你的教学能力,喜欢听你的课,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2]。

三、完善教学手段,寻求ppt课件与板书的完美结合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遍及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更是日益突出,甚至有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之势。现在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建立了多媒体教室,部分院系的教室甚至全部多媒体化,部分高校还硬性规定教师必须使用多媒体才能上讲台。由此可见,多媒体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当前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已日益凸显[2]。当前相当一部分一些年轻教师都青睐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工具,甚至完全用它替代了传统的教学手段,部分教师一节课结束后都未曾离开过讲台,黑板上不曾留下一个字迹。多媒体的运用本来是无可厚非,但当前很多教师对多媒体的使用只是将自己的教案或讲义通过屏幕展示给学生而已,课件的制作比较粗糙,讲课时对制作的课件又未深入阐述和展开,对于这样的多媒体教学,怎能实现其教学目标?在笔者对学生调查的反馈信息中,这一问题学生提的最多[2],认为教师是在照本宣科。

《宏观经济学》的不同知识点,需要恰当的方式呈现出来,才能让学生容易接受与理解,教与学的通道才能畅通。《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内容基本是通过三种方式呈现出来:文字表述、图形分析和数学论证。有些内容,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尤其是对一些图形的分析与转化,比如IS曲线和LM曲线的推导,涉及到四个象限,点的位置,线的移动,传统的手工画图既费时,又表述不清;而对于一些数学论证等内容,ppt课件可能转化太快,论证过程在学生脑海中一闪而过,学生没有时间思考与整理,难以理解,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各有利弊。因此,一方面我们应提倡教师在 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教学,尤其是对于一些概念的解释,图形的分析与讲解,多媒体教学可以节约板书时间,将相关内容表述清楚而且直观,还可以以融入更多的信息量。同时,教师在在制作课件过程中,要自己亲自去做,不要在网上下载后拿来就用,当然别人好的课件可以借鉴,但也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做相应的修改,毕竟每个学校每个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是有差异的。而且应尽量让自己制作的课件生动形象,形声并茂,重点突出,必要时还应通过穿插视频、动画、彩图等多种方式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更为集中,思维更为活跃[2]。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完全摒弃传统的板书教学手段,尤其是对一些理论的数学推导,地方高校学生素质本来就相对差些,对问题的反应相对要慢些,而通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将其呈现于学生面前,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理解,从而弥补多媒体教学的不足。这样通过ppt课件与板书的完美结合,才能强化课堂教学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1]陈银娥,王毓槐.《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来自课堂外的思考[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07-110.

[2]朱文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学的几点体会[J].网络财富,2009(12):141-142.

[3]胡田庚.高校文科研究性教学的价值定位[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2-15.

[4]成新华.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研究性教学的探讨[J].大学教育科学,2008(05):53-56.

[5]陈银娥,刘健.关于《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J].理论月刊,2009(12):80-83.

F01

A

1673-2219(2011)04-0132-03

2010-09-20

湖南科技学院教改课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改革与研究。

朱文蔚(1977-),湖南郴州人,讲师、硕士研究生,湖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系教师,“新农村建设”研究所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和农村经济;李清泉(1964-)湖南永州人,教授,湖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系系主任。

(责任编校:何俊华)

猜你喜欢

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简明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宏观与政策
经济学
宏观
MBA宏观经济学[HT19.H]教学理念的多维视角探讨
宏观
经济学的优雅
宏观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