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
2011-04-08黄霞
黄霞
(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海南 三亚 572000)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
黄霞
(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海南 三亚 572000)
论文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探讨改革的基本思路与措施,以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实践;创新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的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本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1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由于地域的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大学生在入学前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形成了很大的差异。最近几年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堂计算机课上,我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了问卷统计,统计的结果是有些学生在中学时代就已经熟练掌握了计算机基本技能,另外有些学生几乎没有摸过电脑,还有一部分学生掌握了网络的初步应用,比如浏览网页、收发邮件和聊天,但计算机基础知识仍然未达到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目标。针对基础如此参差不齐的学生,大部分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依旧在“一刀切”,吃“大锅饭”,还在采用传统的三中心(教师、教材、课堂)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学习,这无疑会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产生极大的障碍,既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也不符合计算机教育的特色。
随着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也是有增无减,计算机水平成为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计算机基础教学担负着信息技术在各学科领域的普及与应用的艰巨任务,为了使我们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适应多元、多变的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适应社会对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人才的需要,改革势在必行。
2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2.1 课程体系的改革
课程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若干课程按一定的结构组成的具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功能的统一整体。课程是由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而成的结构体系,它是构成课程体系的基本要素。要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就是要求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和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整体走向出发,合理地更新与选择教学内容。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在以素质培养、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三结合”的课程体系模式下,走以“精理论、多实践、重能力、求创新”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培养模式,把体现计算机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反映到课程体系中来,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不应局限于熟练操作,而要区分操作、使用与应用这三个概念,在课程设置上要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增加选修课的比重,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2.2 教学模式的改革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传授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由于计算机基础教学强调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强调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强调学生在理解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形成创新、求实的良好氛围,少一些灌输,多一些启发、探讨;少一些包办、限制,多一些激励、创新;少一些指责,多一些宽容、引导,让学生成为学习上真正的主人。
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利用黑板、粉笔、课本等传统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如果计算机基础教学还采用传统的教学环境,无异于纸上谈兵。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等一系列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和媒体,将单纯“黑板+粉笔”的课堂教学发展为“计算机+大屏幕”+“网络化教学平台”的立体化全方位教学,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可以真正达到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能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是传统教学模式所不能比拟的。
2.3 教学理念的改革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迅速发展,计算机应用日新月异,教师是一味地教技术,还是教方法?其实技术和方法并不相同,技术只强调学会,方法则包含有理解,我提倡教学生学习的方法,想方设法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里所说的“能力”包含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2.3.1 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它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精神、一种能力和意识。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
老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富有创造力的教学主体,才能焕发学习主体的创造活力。课堂上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去探索、发现,想别人没想到的设计方法,找别人没找到的窍门,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体现。例如:讲完WORD,请学生利用所学的排版、图片应用、艺术字处理等的相关知识设计一份元旦晚会的请柬,完成后打印出来,贴在教室里让师生共同欣赏、品评。对学生努力创作的成果,及时表扬,给予肯定,并让他们把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新发现、好方法说出来,让他体会创造的愉悦,保护和激励学生的大胆尝试和创造欲望。
2.3.2 培养自学能力。计算机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应用广泛和发展迅猛的时代特征是显而易见的,掌握一种操作系统和一种软件应用就可以享用一生的时代已经过去,在这样的情势下,计算机教学不能再沿袭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只有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获取信息,才能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资料之外,教师更应该注重指导、点拨,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例如在讲授EXCEL的函数部分时,在讲完SUM函数后,让学生自学AVERAGE函数的使用方法,讲完SUMIF函数后,让学生自学COUNTIF函数的使用方法,学生遇到困难,不要急于马上解答,鼓励学生利用计算机特有的性质“帮助”信息来解决遇到的问题,也可让他们通过讨论来解决。学生在自己动手探索的过程中,学到了新的知识,这样的收获一定让他们倍感喜悦,印象也来得更加深刻。这样做也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习惯后,必然会在平时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探索,课堂上再经过教师的讲解、指导及自己的上机练习,掌握的知识会更快、更扎实。同时也会使课堂教学能更高质量地达到预期目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4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2.4.1 分层教学。分层教学,就是指在教学活动中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实行不同步的教学进度,以达到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分层次教学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它强调“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份宝贵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分层次教学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在开课前先进行摸底考试,了解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态度、基础水平和接受能力。根据学生的测验成绩,划分为甲、乙、丙三个层次,甲层的学生为优等生,他们有一定的电脑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对电脑很感兴趣,学习能力较强,因此可免修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而选修其他计算机课程。丙层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差,学习能力也相对较差,对这样的学生需在课堂上进行重点指导和帮助。乙层的学生执行原教学计划的学习。实行分层施教,一方面避免了层次较高的学生“吃不饱”,埋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浪费时间,打击其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避免了层次较低的学生“吃不了”,对计算机课程产生畏惧,从而妄自菲薄,自我放弃。
分层教学使同一个教学班的学生能力基本相近,能够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是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充分发展的有效措施。
2.4.2 加强实践教学。计算机实践教学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用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待处理事件引起学生的兴趣,推动学生的学习。教师提出任务,学生设计出完成任务的思路及方法,然后边学边做,最后完成任务并进行总结和研讨。教师布置实践任务后,要密切关注学生,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指导。带着任务学,可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边学边做,有利于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任务驱动是通过师生互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实践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将授课上机合二为一。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解惑”,“授业”处于辅助地位。教师对课程的难点和重点内容进行现场演示和讲解,学生同时可能跟随老师的步骤操作;对一般性的知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按照教材安排自己学习、主动掌握,学生有疑难问题教师现场解答,共性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统一演示、重点讲解。这样,教材上抽象的文字和教师枯燥的讲解变得看得见、摸得着,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独自掌握知识的成就感,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2.4.3 从多个入口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以及就业的前景需求,计划内的计算机教学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应该设置计算机选修课程,突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学习计算机,并学有所长。
针对一些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就较好的,对计算机有特殊爱好的学生,应该加以引导和培养。可以有计划、有实质性内容的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组织一些兴趣小组或课题小组,比如程序设计、网页制作、Flash设计等,并将其和一些竞赛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集体主义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及遇到困难时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聘请著名教授和IT精英举行专题讲座或报告会,让学生及时了解计算机的前沿技术,更好地与社会接轨。
2.4.4 与时俱进,更新教学手段。计算机基础教学属于应用性课程,实践性强,除了加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还应辅以网络教学。这样三位一体,相互促进,全方位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网络教学可采用网络辅助教学模式。该模式作为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把传统教学方法和网络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一部分课时由老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学生面对面进行讲授,另一部分课时由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自学。网络辅助教学模式可以利用局域网、校园网、Internet或博客来实现,把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常用的工具软件、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有关知识的问答、实验素材、模拟试题等放在网上,供学生使用。让学生在课前可以预习、课后可以复习。
实施网络教学,可通过网络对学生的疑问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不仅缩短了教师和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突破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方式的限制,提高了教学效率,还为学生提供更深、更广的教学内容。
2.4.5 改革教学考核手段。考核是教学体系中最敏感的环节,对教学双方都起着“指挥棒”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教学的全过程。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的考核方式都是任课教师出题,教什么考什么,甚至还有一些学校在延续纸质的考核形式,这样容易出现死记硬背的弊端,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无法考核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改革计算机教学的考核手段非常重要。
可采用基于网络环境的机考系统,实现了出题、成卷、考试、阅卷过程的全自动化。机考系统的考题由大量的应用操作题目组成,每道操作题目都是根据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编制而成,体现某一种计算机技能和方法,考题涉及该课程的方方面面,避免学生只注重某部分知识的学习,强化了学生对课程的全面理解。
由于试题的随机性,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为不同的学生抽取的试题不相同,这样考试作弊现象就会被杜绝,使每个学生所完成的试卷都能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进而会更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最终的考试结果评定中,不以一次成绩来认定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可将总评成绩分为考勤、平时作业和期终成绩3部分,考勤可以衡量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平时作业可针对每一章内容设置综合作业,通过作业设计给学生充分的创作空间,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真正用于实际当中,借此真正了解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期终考试采用机考系统,根据实际情况3个部分各占一定的比例,综合给出总评成绩。
2.5 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建设
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教育。计算机技术的更新速度是任何其他一门学科所没有的,这就要求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自身须不断努力学习,采取学历进修、培训等方式进行继续教育,以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
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师。它要求教师要站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学生素质的高度去学习、探索、创新;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治学水平、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水平,使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知识,热爱从事创新研究。作为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师就更要有时代特征,在教学中发挥高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努力创建一支高效、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未来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我们要转变观念,推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全面改革,积极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全面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为以后各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于平.应用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6).
[2]章瑾.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06,(7).
[3]牟连佳,梁皎,李丕显,孙文安.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5,(1).
[4]尹志军.关于高校计算机教育改革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6).
TP39
A
1673-2219(2011)04-0059-03
1011-01-08
黄霞(1975-),女,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基础教学部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数据库等。
(责任编校: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