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心打造精品课程
——《中国古代文学讲义选编》浅论

2011-04-08周玉华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9期
关键词:边塞诗讲义古代文学

周玉华

(湖南科技学院 中文系,湖南 永州 425100)

用心打造精品课程
——《中国古代文学讲义选编》浅论

周玉华

(湖南科技学院 中文系,湖南 永州 425100)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面向本科生教育的基础主干课程,也是高等院校中文系展示古代文学教学、科研水平的良好平台。因此,全国各地高校大凡设中文系部者,皆重视《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或是在教材的选择编排上下功夫;或是在内容重点和难点的设置讲解上做文章;或是在课堂教学和实践锻炼上出新意,诸如此类的方法不胜枚举,其核心就是围绕古代文学教学内容,努力寻求更为优质的教学效果。也使得《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成为精品课程之一,同时也打造了众多的古代文学优秀教学团队。

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建设;《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论丛》;笔谈

湖南科技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学科成员在三代学人的集体努力下,努力将《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建设成为了湖南省省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团队成为了湖南省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力图通过《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讲授,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了解中国古代的基本文学理论,在深入钻研重点作家、作品的同时,熟悉中国古代文学的基础知识点,提高传统文学的理论水平和文学审美修养,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达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的人文教学目的。并且《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贯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教育教学理念,注重从更为广阔的视野来审视中国古代文学,注意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地域文化研究相结合特色,深入浅出,从而既有传统意义上的古典文学赏析,也有现实意义上的学术与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结合。

《中国古代文学讲义选编》正是本着上述原则,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的建设,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基本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主讲教师的课程内容安排,展现其教学艺术而编著的。选录的讲义涵括了从先秦文学到元明清文学的优秀讲义共26讲。纵观该书,主要有以下三点是其较为突出而鲜明的特点。

一 以点带面,涵括《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主要文学现象和重要作家、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讲义选编》共分为“先秦文学”、“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与“元明清文学”四辑,四辑合计讲义26讲。如果处理不妥,很容易出现失偏的问题。如何在有限的篇幅中涵括《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主要内容呢?因此,《中国古代文学讲义选编》选择了以点带面的方式,即概述《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主要文学现象,精讲重要的作家、作品,从而既保证了拟清文学自身的发展线索,同时又重点分析了具有时段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并且主讲教师也是长期关注其主讲的文学现象和重要作家、作品,有较多的研究成果,有自己的讲授心得,讲义也能够代表其讲授的风格。“先秦文学”主要的讲义包括《先秦文学概述》、《先秦诸子散文》中的“老庄”、“孔孟”、《先秦历史散文》以及《屈原与楚辞》等五讲。将除《诗经》外的主要文学现象与主要作家、作品大都囊括了。又因“先秦文学”跨度长,文学发生、发展的时间也长,所以将《先秦文学概述》也作为一讲,以其学生通过讲义对先秦文学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对文学发展起外因的状况也有一定的了解。

例如,先秦文学的断限——即“从上古到秦统一以前的这一阶段的文学,称为先秦文学”;对先秦时期的社会与政治经济,则分为“西周以前的社会状况”、“西周的社会状况”、“春秋(前771-前 475)社会状况”和“战国(前 475-前221)社会状况”四个阶段来讲;先秦时期的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内容多而杂,因此分四条主要讲述,“原始巫文化——原始社会的远古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尊天命、崇鬼神——商代的宗教文化保持了巫文化成分,具有粗犷、狰狞,怪、力、乱、神的文化审美特征”;“礼乐文化——西周的礼乐文化以‘敬天、保民、明德’为指导思想,取代了巫术宗教文化,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社会”;“‘士’文化的崛起和‘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样既有概括性,又重点突出。再讲述先秦文学的特征和分期,讲义将先秦文学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上古至夏商——文学的产生和巫史文化对文学的控制”;“西周春秋——礼乐文化作用于文学,文学精神和风格体现为和谐典雅、婉而多讽的特征”;“战国时期——‘士’文化崛起促进文学了文学的繁荣,产生了不同于前代而又风格各异的散文和诗赋”,正如章学诚《文史通义》内篇《诗教上》所言:“盖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中国古代文学讲义选编》第3页)

又如在第一辑第四讲《先秦历史散文》和第二辑“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二讲《汉乐府诗》、第三讲《建安文学》、第五讲《魏晋南北朝小说》以及第三辑“唐宋文学”第一讲《边塞诗人》都采用概述性的讲义,采用概述性的方式讲解文学发展的现象,既能较清晰地理出文学发展的情况,同时能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串连,从而表现出较为严密的逻辑思维,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如第三辑“唐宋文学”第一讲《边塞诗人》就很好地采用这种方式,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讲义首先简述盛唐边塞诗繁荣的主要缘由。简洁地概括为三点。第一,边境战争十分频繁,给诗人提供了丰厚的创作素材;第二,边塞诗歌的表现内容与盛世的时代精神相吻合,因此尤为适合表达时代的主流情绪;第三,盛唐边塞诗是对我国古代边塞诗创作传统的继承和发展。通过边塞诗歌的自身发展走势,得出“盛唐边塞诗是对我国古代边塞诗创作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但其气势之盛,气魄之雄,格局之大,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中国古代文学讲义选编》第94页)然后再讲授“边塞诗派”,明确为时间“开元、天宝之际”,内容以“描写边塞战争、边塞生活与风光”,思想内涵为“歌颂保卫祖国的爱国思想,表现建功立业的英雄追求,描绘壮丽奇异的边塞风光”,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诗风悲壮,格调雄浑,洋溢着积极浪漫的盛唐精神”,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以及李颀等。”如此讲授,内容简明扼要,很是适合学生记忆。接下来重点讲授边塞诗派的主要作家高适和岑参,重点放在两人的生活经历上,高适和岑参都是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一向被称为“高岑”,由于不同的生活经历,因此在诗歌上也表现出不同的内容、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从内容、风格、抒情方式、语言、诗歌形式以及创作方式进行全方位的比较,从而更好地看出二者的诗歌差异。总的来说,就诗歌的思想价值而言,大抵高适胜于岑参;而从艺术上看,则岑参的创造性要比高适突出,这主要表现在岑参诗想象丰富,充满奇情异彩,更富有艺术个性。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云:“高岑一时不易上下,岑气骨不如达夫,婉缛过之。”他在《师友传续录》中也如是说:“高悲壮而厚,岑奇逸而峭。”如此设计讲义,不仅对边塞诗的发展情形有清楚的了解,且对代表作家的边塞诗的认识更为深入。

二 深入浅出,基础知识传授与学术理论渗透相结合

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史》主要面向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教学所需,因此讲义的选编也必须考虑正确基础知识传授,同时也要考虑部分基础好的学生能力提高的必要,为他们以后的学术道路铺设理论路基,提高学术修养的兴趣。因此,《中国古代文学讲义选编》充分注意了深入浅出,照顾全体学生的基础知识传授,同时也适当渗透部分学术理论,为提高学生的学术兴趣提供合适的平台。这就是讲义选编深入浅出,基础知识传授与学术理论渗透相结合的原则。

如第一辑“先秦文学”中第五讲《屈原与楚辞》中,对屈原悲剧的一生、创作的心路历程、《离骚》的写作年代和思想、艺术特色采用基础知识传授的方法,力求准确、真实地介绍。而对“楚辞”名称的来历说明则上升到学术理论上,将相关的资料列举出来,让学生自己学会思考,分析。主要列举有以下材料:1.《史记·张汤传》:“始长史朱买臣,会稽人也。读《春秋》。严助使人言买臣,买臣以楚辞具幸侍中,为太中大夫用事。”2.《汉书·朱买臣传》:“会邑子严助贵幸,荐买臣。召见,说《春秋》,言‘楚词’,帝甚悦之。”3.《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乃作怀沙之赋”,“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又《汉书·艺文志》曰:“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借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4.宋黄伯思云:“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5.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和汉人仿写的作品,组成《楚辞》一书。6.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战国之世……在韵言则有屈原起于楚,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后人惊奇文采,相率仿效,以原楚产,故称‘楚辞’。”如此陈列出有关“楚辞”名称的相关资料,既有很强的说服力,又能告诉学生如何从相关的文学理论中学会分析问题。

其他讲义也较为注重基础知识与学术理论结合,第一辑第三讲《先秦诸子散文二——孟子与庄子》在讲述庄子的散文特点时,就提出了“亦真亦幻的梦中世界”、“使寓言称为一种文艺”的学术观点,用哲学寓言也说明庄子不是唯理性的,他的语言非常生动;庄子也不是神秘主义的,他的寓言非常理性。闻一多在《庄子》中说:“古来谈哲学以老庄并称,谈文学以庄屈并称”,庄子“他的思想的本身便是一首绝妙的诗”,“寓言称为一种文艺,是从庄子起的。”(《讲义选编》第22页)第二辑第一讲《司马迁与〈史记〉对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史记》的文学成就、高超的叙事艺术以基础知识的清晰讲解为主,而“浓郁的悲剧意识”则从英雄悲剧和普通人的悲剧以及作者自身的悲剧意识诸多方面,上升到“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的学术来。第五讲《魏晋南北朝小说》则在“古典小说批评与创作中的民族特征”中,提出了“史学尺度”范畴,理论性与学术性较强。第三辑“唐宋文学”第三讲《诗圣——杜甫》对杜甫生平的四个阶段讲解详细而知识性强,其“读书和壮游时期”、“困守长安十年”、“陷贼和为官时期”以及“飘泊西南时期”分期准确而清晰。其“沉郁顿挫”的艺术特征已经称为定论,但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的阐释,目前还有很多有待商榷之处。因此,讲义从目前的研究现状以及其多义性入手,将学术性的问题清楚地进行了辨析和说明。杜甫将“沉郁”与“顿挫”组合在一起,并非称许自己的文学技巧,而是强调自己作品具有足以与扬雄作品相比的深刻的讽喻意义,有益于国家政教。(《讲义选编》第111页)

三 谆谆善诱,知识条理性与语言色彩性的交互使用

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直接面向课堂,适用了教学,因此《中国古代文学讲义选编》为了更好地适应学生对文学现象、作家及作品的接受,尤为讲求知识的条理性和带有感情色彩的课堂语言,知识的条理性是便于学生记忆掌握,语言色彩性则是以求课堂气氛活跃,提升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纵观全书,知识条理性非常突出,充分反映了主讲教师对所讲内容的准确总结归纳能力。而教学语言色彩丰富性则展示了每位主讲教师的不同风采,可谓“见其讲义,如见其人”。如第三辑“唐宋文学”第七讲《伟大女词人——李清照》讲授李清照在创作上生动地展现了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时,有这样的话语:“随着赵明诚出仕,夫妻暂离,生活出现了暂时的缺憾。李清照甜蜜宁静的心弦于是弹奏出一首首略带苦涩和幽怨的思夫词。”(《讲义选编》第144页)如此比喻,很是拨动心弦,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第四辑第一讲《关汉卿及其杂剧》在讲至关汉卿杂剧,以严肃而庄重的言语说:“作者以戏剧的形式探索一个严肃的问题:谁能拯救这个社会?”很能震撼人心,发人深思!第二讲《王实甫与〈西厢记〉》采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将严肃的话题轻松讲出,给学生以轻松而自然的氛围。”《西厢记》中的爱情,可以说是文学对封建礼教的一次严重冲击。其产生的影响,有人把他比作德国歌德的爱情小说《少年维特至烦恼》对德国的影响。当时在德国年轻一代中产生了强烈共鸣,许多人模仿主人公开枪自杀,顿时,整个欧洲上空,到处响起自杀的枪声。《西厢记》带来的是:当时在社会上出现了一次‘私奔’浪潮。两部书的共同处,就是以有情去进攻礼教的无情和那种抽象说教的、惨白无力的‘理’。其最有力的武器,就是以一见钟情、私定终身、肌肤之亲,反对父母之命、授受不亲、木然寡情,这是对礼教的严重蔑视和叛逆。”(《讲义选编》第163页)

第六讲《神魔小说〈西游记〉》在讲述取经队伍组成时,更是黑色幽默,让人会心一笑时,顿生思绪。“取经队伍的构成:共是四人一马。性格差异很大,又可以互补,是一组很有趣的组合。他们都是犯有严重错误的人,有错的人也可成佛,这是佛学中的智慧。唐僧是前世不尊佛(思想错误);八戒是因为酒后调戏嫦娥,由天蓬元帅变成了猪的模样(作风问题);沙僧是天庭的卷帘将军,因为失手打碎了玉瓶(损害公共财物罪);白马纵火烧了殿上的明珠(纵火罪);悟空更甚,游地府。闯龙宫、打闹天宫(造反罪)。他们必须历尽苦难,才能修成正果。”(《讲义选编》第211页)

另外,书中选取的插图也颇具典型性,不仅很好地美化了版面,而且能够更好地强化课堂教学,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增加内容的生动性。

I206.2

A

1673-2219(2011)09-0206-03

2011-06-20

周玉华(1974-),男,湖南永州人,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和散文研究。

(责任编校:张京华)

猜你喜欢

边塞诗讲义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圈中的“鄙视链”
韩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析
以道致君:程俱“经筵讲义”研究
群文阅读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边塞诗的魅力”教学为例
十八而志 初心讲义
十八而志 初心讲义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特征分析
新见黄淬伯《文字学讲义》述评
论中唐边塞诗
在文化语境中阐释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