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国古典音乐美的综合性特征

2011-04-08吴淑元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9期
关键词:蔡文姬琴曲全曲

吴淑元

(湖南工业大学 社科处,湖南 株洲 412007)

试论中国古典音乐美的综合性特征

吴淑元

(湖南工业大学 社科处,湖南 株洲 412007)

中国古典音乐美的综合性特征是指中国古代某一个音乐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两种以上的审美特征。这种综合性特征分为两类:一类是综合相近审美特征的音乐美;一种是综合相反特征的音乐美。中国古代音乐作品正是因为这种丰富多彩的审美特征的水乳交融,才使得中国古代音乐作品像一朵永不凋谢的鲜花,在世界乐坛上永远散发出清新美丽的芬芳。

古典音乐;音乐美;综合性;司空图;《胡笳十八拍》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为了生存,自然而然地选择了群居生活的方式,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劳动。人类用劳动来为自己创造丰富多样的物质生活,为人类的繁衍发展奠定扎实的物质基础。人类劳动的不断进行和发展,人类群居生活方式的不断完善和发达,使人类在相互沟通的语言之上,逐渐产生了人类远古的音乐艺术。因为相互群居的人类,要把自己在劳动中的甘辛,要把自己对生活中所理解到的各种情形,用语言或音乐表达出来。《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1]吟诗,唱歌,舞蹈这三者都是发自人们的内心。中国古典音乐,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的人们发自内心的一种对生活认识的表达或情感的抒发。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情感是复 杂多样的,因此,表现生活或抒发情感的媒体——音乐,也就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审美特征。这种丰富多彩的审美特征表现在一个时期的各种各样的音乐作品之中,也表现在某一个音乐作品之中。本文所要论述的是后一种情况,即多种多样的审美特征,同时呈现在同一个音乐作品之中。因为论述是以中国古代音乐作品为代表,那么,本文所论述的就是中国古代某一个音乐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两种以上的审美特征,换言之,也就是某一个中国古典音乐中作品音乐美质的综合性特征。

一 综合相近审美特征的音乐美

中国古典音乐作品审美特征是丰富多彩的。虽然至今还没有一位学者如唐代著名诗评家司空图评论中国古代诗歌作品而将其分为二十四诗品那样将中国古典音乐作品的审美特征分为多少类,但是,我们可以借用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的分类来说明相近或相反的审美特征的概念。司空图曾经将中国古代诗歌分为“雄浑、冲淡、纤秾、沉着、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等二十四个类别。其中如雄浑、劲健、豪放则属于相近的审美特征;如豪放和含蓄,缜密和疏野,绮丽和自然等等,就分别属于相反的审美特征。这里所说的综合相近审美特征的音乐美,就是指中国古代同一个音乐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两种以上的审美特征是相近的。下面以近代娄树华先生根据传统古曲《归去来》改编而成的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为例来说明中国古典名曲音乐美的综合性特征。

《渔舟唱晚》是一首富于诗情画意的古筝曲,乐曲的标题出自唐代著名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诗句。诗句所描绘的意境,清新别致而含意深远。我们对《渔舟唱晚》进行研究和欣赏时,一定要结合王勃《滕王阁序》中所描绘的意境,来了解此曲音调所表达的审美特征。

《滕王阁序》是初唐大诗人王勃的一首骈文名作。作者在严格的骈文束缚下,充分发挥骈文特有的表现手段,熔对偶、声韵、事典、辞藻于一炉,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来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把读者带入到了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用顾伟列先生的评价说,王勃的《滕王阁序》具有四种审美特质:一是色彩变化之美;二是远近错落之美;三是上下浑成之美;四是虚实相映之美。顾先生认为,“渔舟唱晚”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在“彭蠡之滨”、“衡阳之浦”的渔歌和雁声。如此虚实相间地模山范水,既使读者对景物有具体的感受,又引导读者开拓视野,展开联想,登山临水、视通万里[1]P846-847。正因为“渔舟唱晚”四句具有这种虚实相映的审美情趣,后世曲家即凭借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优美意境,创作了《渔舟唱晚》这首古典名曲。

《渔舟唱晚》的乐曲可以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面7个乐句组成,主要为慢板。曲调悠扬动人。乐句与乐句之间或乐句中的小分句之间,采用的是上下对答的“对仗式”结构。首先,作者采用舒缓平稳的节奏,并伴以古筝演奏时左手轻巧的按弦所产生的波浪般的音响效果,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夕阳映照万顷碧波,渔帆点点缓缓移动的优美景象。紧接着,活泼而富有情趣的音乐以逐层递降的方式发展。当它再次变化反复时,采用了风格性很强的五声音阶回旋法。环绕着主旋律而层层下落,勾勒出橹声、桨声、水流声和渔民们怡然自得的歌声交互融合,浑然一体的美妙意境,表达了渔民们“渔歌唱晚”的美好情趣,呈现出一种“意境美”的审美特征。尤其是本部分结束时的欢快、流畅的旋律,以及曲调中清角音“fa”的多次出现,使音乐转入到下属调性,为乐曲增添了不少的新意。

乐曲的第二部分,采用复线式递升、复线式递降的旋律进行手法,并将这种先递升,后递降的旋律结构成一个旋律的循环圈,多次反复并且速度渐次加快。这种跌宕起伏的音调,描绘了渔舟傍晚竟相归家的动人之景,表达了渔民们满载丰收的喜悦之情。音乐所表达的情绪特别的欢快活泼,并逐渐将音乐推向最高潮。这一部分还运用了古筝弦上特色的技巧“花音”,出色地刻划了江面上划桨、摇橹的声音,惟妙惟肖,达到了非常出色的艺术效果。乐曲的尾声以突然放慢的速度和以八度跳进的五声性下行模进的旋法,逐渐将乐曲引向终止。仿佛喧闹的江岸已被夜幕笼罩,美丽的夜色沐浴着江面,渔舟渐渐远去,人群渐渐散尽,悄然无声只留下浑为一色的“秋水”和“长天”,显示了无穷的意韵。大自然的美景和和谐的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既使人体会到“自然美”的美好景色,又使人感到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美”的动人场面,还使人感到人们美好的情感与大自然和谐的境界相互融合的“意境美”。这就是同一首中国古代音乐作品综合相近的审美特征而产生的丰富多彩的音乐美。

二 综合相反审美特征的音乐美

综合相反审美特征的音乐美,就是指中国古代同一个音乐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两种以上的审美特征是相反的。下面以汉末蔡文姬的琴曲《胡笳十八拍》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胡笳十八拍》是根据同名诗作谱写的乐曲。汉末战乱中,蔡文姬出嫁匈奴,为左贤王之妻达12年之久,后曹操将她接回。但她身为左贤王之妻,既舍不得离开自己和左贤王所生的两个孩子,又怀念着生养自己的家乡。她的还乡喜悦之情被骨肉离别之痛所淹没,心情非常矛盾。全曲就描写了蔡文姬这种思念故乡,却又舍不得骨肉分离的复杂感情。

蔡文姬一生命运十分悲惨。其父蔡邕被王允所诬,死于狱中。她初嫁河南卫仲道,夫亡无子,只得暂归母家。汉末大乱,她被俘虏入南匈奴,为左贤王妻,生有二子。十二年后,曹操念与其父蔡邕私交甚笃,便派使者用金璧将蔡文姬赎回,再嫁董祀。蔡文姬重返中原,百感交集,便写成了长篇诗作《胡笳十八拍》,将其流亡后的思乡之苦,以及还乡时惜别稚子之痛表达得淋漓尽致,真切感人。琴曲《胡笳十八拍》就在诗作《胡笳十八拍》的基础上创作而成,内容和公元 208年以前蔡文姬自己的经历有关。此曲以感人的音调,悲愤的词句诉说了蔡文姬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连年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抒发了对祖国、乡土和亲人的思念以及痛别稚子的强烈情感。“拍”是指乐曲的段落,每拍成一章节,十八拍就是十八个段落。

第一拍是全曲的引子,概括作者生于乱世,沦亡异乡的悲惨境遇。这一拍是全曲的核心音调,全曲的基本曲调均由此衍生而出。这一拍的情绪起伏很大,旋法跳动也比较大,为以后各段的音乐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拍中出现了装饰性的变化音,使情绪的表现相当强烈与愤慨。第一拍至第九拍,都有一个相同的尾声,这是受汉代相和大曲影响的痕迹。从第三拍到第十拍,一步步地深化离乡背井的悲愤感情。曲调为六声羽调,常用升高的征音和模进中形成的高音作为调式外音,情绪悲凉激动,感人至深。尤其是第八拍的惊天动地的诅咒和诘问,尤为荡气回肠。表现出刻骨铭心的“悲剧美”。尽管琴曲呈现出悲痛哀伤的“悲剧美”,但乐曲并非自始至终一悲到底,十一、十二拍是全曲的转折,尤其第十二拍是唯一欢快明朗的段落,抒写民族共欢,得喜讯,归国土的喜悦之情。表现出痛快淋漓的“欢乐美”。第十三拍至第十七拍,仍以抒发悲痛情绪为主,主要表现对稚子的思念之情。第十八拍是尾声,在激情中结束全曲。第十三拍直至末尾又呈现出痛彻心腹的“悲剧美”。全曲这种悲剧美和欢乐美相反的两种审美特征,使琴曲充满感情的波澜,也使全曲基调的悲剧美的感人效果更加强烈、隽永。

琴曲《胡笳十八拍》叙述蔡文姬生于乱世,家境破落,战乱中为匈奴人俘虏,阔别家乡十二载,日夜思念中原故土,但一旦要离开塞外,又无法舍弃一双儿女的那种撕心裂肺、肝胆俱碎的悲怨之气。琴曲的感情有时凄婉伤感,有时好似捶胸泣血,表现极其强烈的悲楚心情。但中间插入的欢乐情绪,使乐曲不但跌宕起伏,而且使它具有非常浓郁的抒情气息。它以第一拍开始时的两个三小节的乐节为核心音调,随着歌词内容的发展而作出曲调、节奏和调式的相应变化,而每个乐节结束时常用的同音重复的手法,又增加了节奏的稳定性,从而逐渐衍生出悲剧美和欢乐美对比强烈而又完整统一的全曲。尤其是蒙汉音调有机而又和谐巧妙地揉合到一起,使音乐形象十分鲜明。该曲一方面继承、发展了古琴音乐所要传达的“雅”的意境,又饱含音乐古朴、凄婉、迂回的特点,似在低泣自己的不幸与国家、民族面临动乱的悲伤。另一方面,又在某些音调与旋法上巧妙借鉴了西域与塞北的音调,从而鲜明地为人们展示了一幅一望无际的塞北画卷。这些塞北音调的运用将情绪表达得畅快淋漓。这一切的一切,表达了音乐与歌辞珠联璧合的无穷韵味。蒙族音乐高亢辽阔的风格,古琴音韵的独特表现,都使《胡笳十八拍》这首琴曲光彩四溢,感人至深。这首琴曲无论是在歌词还是在音乐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唐朝著名诗人李颀的诗作《听董大弹胡笳》中曾这样赞美这首琴曲:“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2]P109由此可见琴曲《胡笳十八拍》的艺术魅力。

[1]陈振鹏,等.古文鉴赏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

[2]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J641

A

1673-2219(2011)09-0182-02

2011―06―0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中国古典音乐审美特征研究”(项目编号09YJA760008)。

吴淑元(1968―),女,湖南株洲人,湖南工业大学社科处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科研管理与古典音乐。

(责任编校:周欣)

猜你喜欢

蔡文姬琴曲全曲
《九宫大成》所收【番鼓儿】曲牌旋律研究
蔡文姬(节选)
蔡文姬辨琴
琴曲《幽兰》探微
明朝琴曲的清商音与含半音五声音阶
夜的钢琴曲(六)
梅庵派琴曲《捣衣》风格探源
格兰杰钢琴独奏《达荷美黑人步态舞》的创作特点
蔡文姬与后世《胡笳十八拍》
蔡文姬辨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