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地西藏学校校本音乐课程开发的教学资源

2011-04-08任志宏单建鑫张雪梅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9期
关键词:藏戏藏族校本

任志宏 单建鑫 张雪梅

(1.中国传媒大学 影视艺术学院,北京 100024;2.河北师范大学 附属民族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91)

内地西藏学校校本音乐课程开发的教学资源

任志宏12单建鑫2张雪梅2

(1.中国传媒大学 影视艺术学院,北京 100024;2.河北师范大学 附属民族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91)

校本课程开发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多种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课程生成过程。内地西藏学校校本音乐课程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藏族丰富多样的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资源这一潜在的课程文化资源开发的程度,学校要善于利用藏族丰富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资源,开发富于特色的音乐校本课程,使藏族优秀的传统音乐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校本课程;音乐;内地西藏班校

校本课程开发进入课程研究领域开始于20世纪60、70年代,当人们认识到国家课程具有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时,尝试从其外部寻求一种课程开发方式来弥补其不足。2001年9月,我国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出台,确立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合法地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开展,校本课程开发深入到全国各中小学校。由于长期以来,各个学校课程是传统的“研究——开发——推广”模式,这一集权化课程模式受到封闭、垂直的教育和课程体制影响。内地西藏学校和教师们习惯根据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计划等组织教学,服从自上而下的课程安排,这种课程模式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它忽视了学校具体的特点和藏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的指引下,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基础,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并以当地学校课程资源和社区课程资源为依托,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理念,由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学科专家联合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发的,旨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多种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课程生成过程。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为内地西藏学校结合实际的教育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利用具有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提供了实施的场域和可能。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面对主流文化占据学校音乐课程教材的现实,实行校本音乐课程开发,把藏族传统音乐文化纳入课程不失为上策。因此,学校要善于利用藏族丰富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资源,开发富于特色的音乐校本课程,使藏族优秀的传统音乐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内地西藏学校校本音乐课程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藏族丰富多样的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资源这一潜在的课程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程度,除了要遵循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关于学习经验选择的五条原则,还必须遵循多元性与一体性、本土性与现代性有机统一的原则。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多种途径,其中教学活动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充分重视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重要作用。

内地西藏学校在校本传统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确立上,必须遵循本土化、全面性、层次性、趣味性、可操作性、以“人”为本和实用性等7条原则。充分尊重藏族学生的民族特征与认知风格,减少课程内容遴选上的偏见,从而培养无偏见的、自然的和不同文化、风俗习惯的人交流沟通以及共同生活的素质和能力,为学生提供感知和应用的模式,不断深化和增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意识,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自主发展。传统校本音乐课程开发的内容始终是在教育活动中,同时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有计划地进行的,即在课程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制定的,因此内容的开发与课程活动的过程密切相关。

西藏传统音乐中最繁多的部分是民间音乐,也是分布最广泛、曲目最丰富的部分。按照音乐体裁及表演形式等分类,可分为:啦鲁、辞甲、杂鲁、羌谐、勒谐等民间歌曲,仲鲁、折嘎、喇嘛嘛尼等说唱音乐,堆谐、囊玛、谐钦、果谐、热巴等歌舞音乐,以及以藏戏为主要代表的戏剧音乐等多种体裁和类型,而且同一种体裁类型中也有着不同的分支系列并各具特色。啦鲁、辞甲、杂鲁、羌谐、勒谐、仲鲁、折嘎、喇嘛嘛尼、谐钦、果谐等都具有久远的传承历史和深厚的民众基础。这些音乐文化资源,可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在遵循教育学、心理学、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原理和少数民族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原则的基础上,经过加工、筛选后,引入音乐校本课程,是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 藏族民歌

藏族人民热情奔放,酷爱歌唱和舞蹈,歌声伴随藏族一生,人们在歌声中诞生,在歌声中成长,在歌声中走完人生的旅程。他们拥有大量的优秀民歌、格萨尔音乐等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资源。特别是民歌,数量最多,流传最广,大致可分为“鲁”和“拉伊”(情歌)两类。在格调上,藏族民歌都富于比喻,声调高亢宛转,即兴唱和,扣人心弦。藏族各地区民歌各有特点,不尽相同。有的是只唱不舞的徒歌,有的是歌舞相结合。民歌大致有生活歌、爱情歌、圆舞歌、说唱歌、仪式歌等多种形式。生活歌,藏语称“勒”,即民歌。这是藏族群众最普及、最经常唱的一类歌曲。他们在喜庆节日、放牧劳动、丰收娱乐、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歌的伴随。这类歌的曲调委婉动听,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藏族圆舞歌,被称为“格尔”,是藏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歌曲。其特点是载歌载舞,男女老少均可参加,往往由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围成圆圈,跳集体舞蹈,大家共同演唱,奔放豪迈,场面壮观;说唱歌,也广泛流传于甘肃藏区。这种歌的特点是曲调简单,伴以弹拨乐器,边弹边唱;仪式歌,往往与藏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密切相关,表现了藏族的某些传统习俗。这种歌一般包括迎宾歌、送宾歌、敬酒歌、赞颂歌、婚礼歌等,在特定的时间,按照仪式的程序演唱;朵勒,是当地民众在各种劳作中所演唱的歌曲,包括割青棵歌、打青棵歌、打夯歌、打墙歌、挤奶歌、打酥油歌等。

除上述几种形式外,还有一种称作“扎木年”(汉语呼之为“龙头琴”)的单人弹唱在民间颇为流行,由表演者手持“扎木年”边弹拨边演唱,并伴以道白和简单舞蹈动作,十分诙谐有趣,甚为藏族人民所喜爱。这方面值得称道的四世嘉木祥·朵藏图丹旺秀大师,他能演奏多种乐器,特别擅长龙头琴的演奏,并且还是一位作曲家,他创作的《桑达格劳》、《玛霞》、《米拉格尔达》等龙头琴弹唱曲深受安多藏族人民和寺院僧众的喜爱。[2]P123由于这些弹唱曲节奏鲜明、旋律优美,且琅琅上口,又合乎藏族民间歌曲的即兴填词特点,故而流传极广,迄今仍广为流传,经久不衰。

通过传统民族音乐的学习,从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同时,可以引导他们通过对优秀民间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教学上,可通过欣赏和演唱学习,使学生聆听体会,学习和了解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等基础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二 格萨尔音乐

《格萨尔王传》是藏区流传较广泛的一种民间演唱史诗,格萨尔音乐也是有待挖掘和利用的音乐校本课程资源。在史诗版本中可见到名目繁多的曲调名称,大致可分为两种形式:一是主要提示所唱内容和歌曲性质的歌曲标题,如《祈愿歌》、《决策歌》、《恶歌》、《揭示未来歌》等;另一种主要是体现曲调的音乐特征,并代表其固定形式的曲调名称,如《白杜鹃远鸣曲》、《九曼六变曲》、《缓慢长音曲》、《雄言虎吼曲》、《右旋海螺》等。尤其是后者所形成的庞大曲调名称体系,并已形成了固定的程式。例如史诗中格萨尔的专用曲牌名称,包括有征服四大魔王的四大调,攻取十八大宗的十八大调,攻取二十八中宗的二十八种调等等。

在《格萨尔》中的曲调,往往紧密配合史诗的语言规律,随着故事情节的转换,音乐节奏、节拍也随之多端变化,以来反映人物个性和塑造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演唱曲调采用了丰富的藏族民族民间音乐语言、与该民族整体音乐风格相联系,因而旋律朴实、流畅、朗朗上口。藏族的“卓”舞、“格尔”舞等音乐中常用的附点、三连音等特性音乐节奏,在史诗音乐中也频繁地运用,特别是民歌中所善长的各种装饰音,如波音、颤音等也在史诗音乐中大量出现。再如藏族锅庄、弦子、山歌、对歌、故事调、念经调等音乐的影子,都可在史诗音乐中出现。山歌型的自由、节奏变化繁复、装饰音运频繁,并在同一曲的反复中进行即兴发挥、自由变化。锅庄型曲调比较庄重、奔放,附点音、三连音特性节奏的运用,使音乐充满活力。对歌型音乐曲调则简短,节奏急促、节拍多变,以及旋律悠长柔达,美妙深情的酒歌型音乐,在史诗音乐中都有所体现。除此之外,还要数演唱型音乐的叙事性音乐旋律,在史诗中运用最多,此次类型的音乐,旋律一般比较平稳,结构多为上下句或四句的反复。从调式调性方面讲,则多采用羽、微、宫、角调式进行和各种大小调式的对比,以及部分近关系的离调和转调的手法。

藏族《格萨尔》音乐中的乐曲均为段式结构,分别由单、双或三、四乐句构成。呈现出较原始、简单的音乐结构,由于每段唱词的冗长性,使整体音乐布局存在较大的松散感,并且变化也不够十分灵活。但近些年来,藏族艺人在演唱形式方面也采取了多样化,如演唱形式可以是单人,也可以是多人,以至进行角色的分行演唱。演唱艺人可以是男性,也可以是女性,甚至进行混合演唱,一改过去由男性一人演唱的单一性。在伴奏方面,可以是无伴奏的清唱,也可以由本民族乐器伴奏,以至于用其他民族乐器,甚至采用现代乐器或外国乐器(如吉它)进行伴奏等。在音乐曲调的运用方面也进行了大幅度的扩展,不但用史诗本身的传统演唱曲调进行演唱,也可借用其他说唱音乐进行补充和丰富自身,并且可以采用其他民间音乐形式演唱史诗或史诗的部分内容。

针对格萨尔音乐的特点,可以有选择地将其精华部分纳入校本音乐课程,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欣赏教学,也可以与语言、文学、历史等相关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在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他们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能力的同时,让他们结合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知识,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加深对藏族风土人情的了解,加深对藏族历史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

三 舞 蹈

舞蹈是音乐的姊妹艺术。藏族群众能歌善舞,舞蹈形式以集体环形舞为主,舞姿活泼优美,而踢踏舞则又表现了藏族人民豪放的性格。“卓”,即歌舞曲,是拉卜楞藏民区日常生活中最为普及的一种舞蹈,也叫“锅庄”。参加人数可多可少,但至少需要8人以上,而且必须是偶数,男女老少都可以跳,一般是歌舞结合的圆圈舞,有时也男女各半跳摆阵舞。动力大方、热情,粗犷有力,音乐旋律开朗流畅,节奏鲜明有力。卓尼藏巴哇地区还在藏历新年时跳“沙穆”舞,即舞者手持巴挡鼓围着一堆簧火边歌边舞。

藏族歌舞的共同特点是歌曲嚎亮、高亢、节奏鲜明。舞蹈动作粗犷,豪迈,强劲。内容主要是赞美山水、人情,歌唱友谊和理想,大都在民间传统节庆活动时边歌边舞,欢乐激昂,气氛热烈。藏族舞蹈是藏族人民创造的文化艺术遗产,将其中经典性的内容自然地融入课堂教学,使其成为学生成长的文化养分。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一些基本舞蹈动作、手势、步法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舞蹈是用美的身体动作和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舞蹈动作是提炼、加工、条理化了的身体动作,理解舞蹈与生活的关系,得到多角度、多方面、多渠道的情感体验。教师也可通过创设趣味性、实践性强,贴近学生心理、贴近学生认知经验的教育情境,或组织学生参与学校内或社区性的艺术表演、民俗风情表演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舞蹈与音乐的协调以及舞蹈动作的目的性、抒情性和人体、动律、节奏之美,在艺术享受中得到启示。教师还可有意识地将其与藏族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学科综合与联系,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视觉能力、动作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认识自我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使学生的艺术经验不断得丰富和升华,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四 藏 戏

藏戏作为一门综合艺术,也是艺术类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领域,可以作为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藏族称戏剧为“阿吉拉姆”,始创于15世纪。藏戏在传统上有八大剧目流传:《文成公主》,《曲结诺桑》,《郎萨姑娘》,《卓娃桑姆》,《智美更登》、《白马文巴》、《苏格尼玛》、《顿月顿珠》。解放后,藏戏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创作出许多优秀剧目。如《松赞干布》、《智美更登》、《诺桑王子》、《白马文巴》、《霍岭大战》、《降魔》、《格萨尔的一生》等。这些剧目都是各藏族文艺团体演出的传统戏剧节目。拉卜楞寺的藏戏爱好者琅仓呼图克图克智布曾编写了《文成公主入藏》、《热玛纳王》,《达巴月保》等戏本。夏河红教寺院原以演唱藏戏著称,1955年以该寺僧众为主的藏戏队排演传统剧《智美更登》,在参加西北五省区民间文艺汇演会上获奖。近年来甘南州又成立藏戏团,所演出的改编历史剧《雍奴达美》,在藏族中产生广泛影响。

西藏藏戏历史悠久、古朴粗犷,不同于传统的民间藏族歌舞。它有完整的表演、音乐唱腔和剧目。唱腔以藏族民间说唱、民歌、嘛呢曲为素材加工而成。如今流行在藏区的藏戏是安多藏戏,与传统藏戏的粗犷嘹亮不同,其人物的台步、动作、武打及其表演吸收了京剧、民间舞蹈、宗教法舞鲍成分。表演时不戴面具,是舞台剧,形式上接近汉族戏剧。安多藏戏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学校可组织学生观看安多藏戏,也可聘请民间艺人和剧团的有关人员担任讲解员,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历史知识,还可引导他们了解把握戏剧冲突、人物塑造、情节结构、剧本样式、戏剧台词、导演、舞台美术、剧场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历史人物的英雄故事,弄清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及其与宗教的关系。进而了解、感受、体验戏剧主要是以演员扮演人物表演故事,是将许多艺术综合在一起的一门综合艺术,是以演员的动作为声音为主要表现手法。

总之,音乐作为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内地西藏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针对上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的优势与特色,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学校特色、学生感兴趣的音乐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可以使学生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了解、热爱和传承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体会并认识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进而树立多元文化价值观,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在内地西藏学校本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中,一方面,要注意吸收藏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精华,重视民族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保存、继承和发展,应该把那些最能反映和体现本民族音乐文化特色的精化引进课程,引进校园,引进学生的头脑。因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文化遗产,对一个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要跳出狭隘的本土视域,注意吸纳主流文化乃至世界各民族文化“精华”。尤其要注意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用“文化孤立主义”或“文化部落主义”来看待多元文化的问题,不能以文化相对主义为准则过分强调一成不变地保存自身固有的文化,从而拒绝变革。[3]P106民族音乐文化只有在交流和碰撞中才能不断发展,不断光大,才能海纳百川,走向辉煌,并引领一个民族不断与时俱进、开拓进取。

[1]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郝毅,张小莹,拉卜楞寺文化与艺术[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1.

[3]马正学.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

J63

A

1673-2219(2011)09-0179-03

2011-07-05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内地西藏中学传统音乐校本课程开发”(项目编号10010695)、河北师范大学科研基金专项课题研究系列论文之一。

任志宏(1974-)女,河北邯郸市人,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音乐学研究。

(责任编校:张京华)

猜你喜欢

藏戏藏族校本
藏戏面具
占豫虹
The Light Inside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浅析巴塘藏戏在演出形态方面对西藏藏戏的传承与创新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演藏戏·促非遗扶贫——2019年藏戏演出季完美落幕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