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对策

2011-04-08林开慧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9期
关键词:德育课学校德育实效性

林开慧

(湛江卫生学校,广东 湛江 524037)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对策

林开慧

(湛江卫生学校,广东 湛江 524037)

论文通过结合湛江卫生学校进行德育改革的现状问题思考,分析中职学校学生现状、德育课教学现状、德育课教学体现的效果调查,说明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了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改进考核方式等对策对德育课程进行改革。

中职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

一 引言

2008年12月l0日,教育部颁布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教职成[2008]6号),颁布了5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教学大纲,自2009年秋季入学的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新生开始执行,标志着新一轮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新时期如何抓好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上好德育课、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等问题已经摆在我们面前。

德育课程作为中职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在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使命。但是,毋庸讳言,当前在我国的中职学校,中职生对德育教育的接受情况不太令人乐观,效果不是非常明显。如何改革和创新德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提高德育教学的功能和实效性,是一项共同的难题和紧迫的任务。为此,对中职德育教学进行思考,特别就如何进行德育教学改革、以更好地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一重要课题。对此,根据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的原则,本校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笔者结合本校的德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际状况进行了思考,并提出相应的参考对策。

二 德育改革的现状问题思考

(一)中职学生现状

1.文化素质差。目前的中职生大多出生于上世纪 90年代,由于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学生两极分化,他们成为被忽视的一部分。与升入高中的学生相比,他们的学习成绩差,厌学情绪严重,没有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文化素质较差。

2.思想道德素质差。道德迷失,不遵守社会公德,由于道德上的无知、道德观念薄弱,缺乏对道德行为的正确判断。主要表现在:不遵守纪律,迟到、旷课、早退现象严重,甚至自认为是正常现象;不爱护公共财物,门窗、桌椅等毁坏随处可见;不爱惜公共卫生,乱扔垃圾,教室内外到处是他们的“杰作”;不尊重师长,上课不服从老师的教育管理,随意进出,吃东西,路遇老师视若无睹;自私自利,以个人利益为中心,不考虑他人和集体利益。

3.心理素质差。独立意识增长,自控能力较差;虚荣心强,性格脆弱,抗挫折能力差;自尊心强,逆反心理严重。

4.不合理的行为习惯。不合理的行为习惯是以不合道德要求的行动方式满足个人欲望,并在多次侥幸得逞的情况下形成的。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放荡不羁,如吸烟、酗酒、夜不归宿、早恋、打架斗殴、上网玩游戏、衣着打扮和行为举止怪异等,整日无所事事,表现出极端空虚和无聊。

(二)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现状

1.轻视道德教育。长期以来,德育教育注重灌输式教学,学生感到德育课枯燥乏味,内容抽象难懂,无法理解和接受,甚至反感。在课堂上,教师主导地位严重越位,学生很少拥有发挥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时间。

2.德育工作偏离实际。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但事实上未注意到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高,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的差异,学生思想、心理状态的区别。未真正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情感,并未真正关注他们的生命成长和展现。大多以“书本”、“教师”为中心,在课堂上老师就是照本宣科。面对思维活跃的学生的提问,有时用“你还小,不懂这些”来搪塞,使得学生希望解决的问题得不到回答。没有把学生的思想实际作为思想政治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传授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成长实践和需要相脱节,学生不能用所学的思想政治课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当今世界的社会热点问题[1]。这样学生就会对所学知识产生怀疑,就会感到思想政治课无趣、无利和无用,也极大地削弱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实效。现行的以灌输为主忽视教育主体的教育方式,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道德观念,学生对规范的遵守不是出于道德的需要,而是由于外界的压力。

德育工作偏离实际的重要原因。一是教材陈旧。现行教材偏重对学生进行德育理论的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真正需要的诚实守信、职业道德的教育,特别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侧重对理论的讲解,忽视了引导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和讨论,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授课方法单一。长期以来。德育课都是使用固定教材进行课堂教学,这种“填鸭式”教学,教师讲得多,学生思考得少:灌输得多,引导得少;抽象道理说得多,实际行为指导得少[2]。偏离职业学校德育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三是考核方式落后。德育课程在检测和评价学生学习状况和水平方面.仍坚持传统的考核方式——以闭卷考试为主,分数高等同于道德水平高。诚然,考试分数可以反映学生的考试能力.但却并不完全代表学生的真正的思想道德水平。评价机制不合理,使考核工作流于形式.就难以发挥德育考评的引导作用。

(三)中职学生学习德育课的效果现状

学习了两年的德育课究竟有没有效果往往需要通过他们在毕业实习和就业过程中体现出来。根据本校的现实状况,对湛江中心人民医院、湛江第一中医院、大参林和南国药业有限公司等单位的走访和对本校招生指导办公室有关学生实习情况的了解,我校学生在毕业和就业过程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1.不爱学习。不是学什么的问题,而是不愿意学习。例如,认为考护士职业资格证“不用复习的”,意思就是通过作弊也能过关。说明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诚信度差。2.沟通能力差。除了核对病人的名字,就再也不知道要跟病人说些什么,成为“哑巴护士”。说明学生的人际沟通水平有待提高,尤其是团队中的沟通。3.组织纪律性差。经常随意请假,迟到早退旷工多。4.责任感缺失。工作推诿,不主动,缺乏团队精神。5.行为习惯差。平时学习开会不擅长做笔记,对安排的工作不认真负责,偶有盗窃、打架现象。

三 德育课程改革的对策

(一)转变教学观念

1.正确评价我们的学生。在我们众多的学生当中,问题突出的学生毕竟是少数,但现在我们很多老师看学生,成绩差,自制力也差。现在有个提法:“差生”称为“两有学生”,一是学习有障碍,二是行为有偏差。所以老师应充分认识我们的学生都是可造之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例如,很多老师眼里的坏孩子,在学校被别人看不起的孩子,走上社会之后却有更大的成就,而且这些人成人后往往和老师更亲。我们当老师的应该换个眼光、换个角度去看待学生。

2.实施快乐德育教学。在德育课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德育不是只有灌输、只有说教。只有灌输说教,实效性就不可能高,必须得有一个学生参与、感悟、实践的过程,这个实践感悟的过程让学生感到德育亲切、可信、有用、愉快,那么,学生就会喜欢,就会乐于去接受我们所传授的知识。让学生感到快乐的德育,实效性才能高。

3.多部门沟通合作。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实效性。德育课程的实效性的也是整个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因此,要切实提高德育课程的实效性,必须多部门沟通合作。作为德育课教师,必须经常走访学生科、保卫科、团委、招生就业指导办等学生管理部门,了解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互通信息,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二)创新教学方式

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适应中职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变化,更多地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活动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把德育与职业活动、学生活动相结合,改革德育教学模式,变“教师为主体”为“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改变“重理论传授,轻学生实践”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例如,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可着重介绍择业与求职、创业之路、创业准备、创业实施等方面的内容,并鼓励学生自学并加以辅导。为此,在德育课程教学中,应将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课时安排在实践教学上,开展活动课、参观访问、“模拟招聘”、“我是小老板”与创业成功者座谈、市场调查等活动。在《哲学与人生》教学中,可以从职校学生的特点出发。淡化哲学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论证,采取启发式、直观式、讨论式和案例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变“教师难讲,学生难学”的哲学教学状况[3]。通过诸多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教材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而更重要地是为今后如何走向社会、走向就业、走向创业打下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三)改进考核方法

以能力为核心,改革德育教学考核模式。长期以来,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显着弊端就是,课堂上讲知识点,书本上划知识点,头脑中记知识点,试卷上考知识点,然后由此评定学生成绩。这种片面的考试评分法.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新时期,德育学科的考试将逐步走向科学化,并从知识、能力、情感与价值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试评价。学生的成绩评定应实现三方面的结合:一是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克服片面强调记资料的倾向,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二是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引导学生写小论文、调查报告等,让学生走出课堂,用生活中的实例去印证教材内容,加深理解,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卷面成绩与平时表现相结合。

我校德育考核方法实施: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每次德育课都要检查学生的仪容仪表及学生听课情况,作为考核的依据。考核采取百分制,以60分为基数,实施奖分和扣分制度,每次课学生表现好的获得加分,表现不好的则扣分。克服重卷面成绩、轻实际表现的倾向,排除一试定成绩的弊端。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学科的育人功能。德育课要体现实效性,就是让学生真正学到东西,这样评出的成绩会更客观。

[1]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27.

[2]林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障碍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5).

[3]熊建生,等.试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的情感效应[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7).

D648

A

1673-2219(2011)09-0095-02

2011-07-10

林开慧(1972-),女,广东湛江人,湛江卫生学校政治讲师,主要从事德育课教学与研究工作。

(责任编校:张京华)

猜你喜欢

德育课学校德育实效性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探究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
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问题的理论反思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中等职业学校如何增强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