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倡导感恩文化,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011-04-08潘剑锋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9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中华民族核心

潘剑锋 唐 励

(湖南科技学院 宣传统战部,湖南 永州 425100)

倡导感恩文化,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潘剑锋 唐 励

(湖南科技学院 宣传统战部,湖南 永州 425100)

感恩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文化传统;对当代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对提高他们的道德信念、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道德基础,为社会主义感恩文化的构建起到了指导和保驾护航的作用。建设感恩文化,需要科学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在今天,大学生感恩文化要结合时代要求,赋予感恩文化新的内涵。

感恩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民族基础;指导作用

感恩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几千年一直被我国各族人民以自己独有的方式传承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一直倡导知恩图报,谴责忘恩负义。“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至为真切地表达了对给予自己帮助的他人的感恩之情。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感恩”在我国逐渐被人们淡忘,人们的感恩意识逐渐缺失,“忘恩”、“负义”现象不断扩散,也逐渐成为我国社会向前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倡导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流价值文化——民族感恩文化,在高校开展感恩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感恩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

一 感恩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基础和思想文化传统

感恩即感恩戴德之意,亦有感谢感激之说。《牛津字典》给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顾骏说:“感恩的含义很深。感是感受、感动、感悟,要有自发的情感与激情参与这样的道德行为。恩,是对承担责任的积极回应。中华民族是个感恩的民族,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里最为重要的一部分。“饮水思源,知恩图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都体现着一种报答知遇之恩、养育之恩、培养之恩、提携之恩、救命之恩等情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体系等不同层面的多层次的有机整体。它是一种社会主义的观念体系,这种观念体系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任何时代的社会意识,都和以前时代的社会意识有联系,它的产生和发展都要以前人所积累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感恩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许多有益的成分,对于中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中华民族崇德近善的道德文化的形成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们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体系都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这里面也蕴含了中国的传统优秀感恩文化。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华民族感恩文化联系紧密,中华民族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感恩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感恩文化的关系是:

中国传统感恩文化道德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思想文化传统。传统感恩文化道德是一个民族世代积累下来的相对稳定的历史经验,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成为一个民族迎接新挑战、开拓前进的内在精神动力。中华民族优良的感恩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根,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根。它像一块永不会磨蚀的“胎记”,是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它贯穿于中国人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道德礼仪和文化心理等各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主导价值体系的理论体系,其中的各个方面都贯穿着中国感恩文化传统,并通过改造融入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之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道德基础,是激励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和维系社会和睦的精神纽带,它必然为社会主义感恩文化的构建起到指导和保驾护航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为社会主义感恩文化的培育指明方向。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体系点和方法才能明辨感恩,正确认清感恩文化的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选择,它在感恩文化培育中具有强烈的凝聚作用,可为社会主义感恩文化的培育铺平道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民族和时代价值信念的具体体现,其精神支柱的作用可为社会主义感恩文化的培育熔铸品质。社会主义荣辱体系是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传统与现代伦理道德精华的凝聚,作为引领社会风尚的旗帜为社会主义感恩文化的培育起到了伦理规范作用。[1]

二 倡导感恩文化教育,有利于健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当今社会不少人感恩意识严重缺失,出现了不会感恩、忘恩、情感冷漠、自我意识膨胀等现象,因此对当代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对于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构建和谐社会等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加强感恩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意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信念。“孝”是感恩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的情感基础。列宁指出:“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最深厚的感情。”人们由对父母、家庭的爱而及对祖国美丽国土、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优秀传统的爱的情感升华,必然构成报效祖国的行为基础。一个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潜在根系都是以血统为脉络,大宗小支分流下去的,各宗各支各派各群人之间贯通人性人情的潜动力是孝意识;一个民族的今人和古人、领袖和民众、此处人与彼处人、本土人与侨外人之间,贯穿通达思想文化的潜动力仍是孝意识,这种孝意识正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的核心。这种孝意识的现实运用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希望祖国强大繁荣、渴望祖国统一完整。古往今来中国人视感恩祖国报效国家如同追孝先祖,是人世最大的孝义、最隆重的德行,也具有最崇高的价值。人们常言天下华人皆同胞、血缘亲情深似海。与孝密切相关的“忠”在现代社会里也具有了新的内涵,过去讲“忠”,是“忠君”,现在讲“忠”,是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这些,无疑都有助于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其次,以开展感恩图报教育为切入点,培养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古人云:“为人生在天地之间,有四恩:感天地盖载之恩,日月照临之恩,国王水土之恩,父母养育之恩。”所以,为人必须敬天敬地敬三光,敬君敬师敬父母。施恩者不图回报,受恩人却不能知恩不报。感恩知报是人类社会都应该具备的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当然,大学生在上学期间不仅谈不上赡养父母,反而还需要父母供养。只要对父母有尊重之心,尊重父母的感情,尊重父母“望子成龙”的良苦用心,尊重他们为供自己上学所付出的艰辛劳动,从而内化为立志成才、刻苦学习的动力,用优异成绩来回报父母。如果人人都树立感恩知报的意识,我们的家庭、邻里、亲戚、朋友和社会中的人与人的关系,必然是亲善、融洽的。因此,培养大学生善良的品质,就应当培养他们感恩知报的道德感。高校要从对父母的感恩教育活动开始,开展“以真诚感恩他人·以责任回报社会·以理性珍爱自然”为主题的系列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常怀感恩之心,不忘党恩、国恩、帮扶恩、救助恩、父母恩、师长恩、同学恩等,精心培育学生的感恩意识,使学生做到“六心常在”,即心中有亲人、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祖国、心中有社会、心中有自然,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三大关系,即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三爱”意识,即爱人民、爱社会、爱自然的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体系、价值体系、世界体系与生态体系,在对待自然、社会、他人问题上有理性,永怀感激之心,常思回报,少谈索取,多做贡献,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

第三,感恩文化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大学之道,在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教育的目的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教育要回归人的教育,要用人类心灵积累起来的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化成果灌溉人心,以培植人的德性。作为大学生,首先要有健全的人格,要学会做人。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素质,是做人起码的修养。作为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应该懂得什么是感恩。当代大学生基本上出生于20世纪80至90年代,他们所接触和感受到的多是经济社会中个人的存在价值,而对“知恩图报”等中国的传统美德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经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倾向,把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和帮助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此,应该通过向大学生进行传统的感恩思想教育来引导和提升农村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让他们自觉自愿地接受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以感恩的心态回报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呵护,并使感恩成为自己做人的基本准则。

第四,倡导感恩文化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凝聚力。多元文化是全球化带来的不可阻挡的文化潮流,它为不同文化的人们相互理解、交流和融合奠定了基础,也为一些西方国家推行新的殖民策略(文化霸权)提供了条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西方国家试图依靠其经济和科技优势,推行文化霸权,对其他文化进行同化。

如何在文化多元背景下坚持本民族文化个性,抵御文化霸权,增强本民族文化凝聚力,是摆在各非西方国家面前的重大问题。文化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凝聚而成的,因此高校要用优秀的文化协调和引导大学生的行为,建立共同的文化价值体系,才能形成有力的内聚力和吸引力。文化社会学的研究表明,“文化的凝聚力不会凭空而生,它来自于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追求。”价值体系是文化的精神脊梁和本质所在,文化的竞争实际上是价值体系的竞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凝练、创新而成的。而感恩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凝聚人心。从这个意义上看,加强感恩文化是增强大学生民族文化凝聚力,反对西方文化霸权,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选择。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高校感恩文化建设

感恩文化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感恩文化是一种以感恩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特殊文化。简单地说,就是以恩情为基础,以回馈为动机,以报答为表现形式的内在心理反映和外在行为模式。在我国古代,感恩文化主要包括忠、孝、节、义等内容,孝为报亲恩,忠为报国恩,节为报夫恩,义为报友恩。[2]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国与国之间竞争的重要方面。谁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感恩文化是优秀的民族文化之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性格的重要体现。建设感恩文化,但如果没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就会导致人心涣散、离心离德。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许多优良的传统美德也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而与当前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的感恩文化体系又尚未完全确立。在这新旧交替时期,许多大学生开始迷茫起来,出现了感恩意识的严重缺失与危机。因此,构建与当前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的感恩文化体系迫在眉睫。在今天,大学生感恩文化要结合时代要求,赋予感恩文化新的内涵。

(一)开展感恩共产党教育

当前要开展好“五四”运动纪念、纪念辛亥革命 100周年活动,实地瞻仰历史人物、名人故居,走访革命老区,实地调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亲身体验新中国成立60周年来,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特别是感悟党和国家在对广大学生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教育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做新时代的好学生。

(二)开展感恩社会教育

开展好“三下乡”活动、义工义教、志愿者服务活动、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活动,教育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常言感恩之情,常做感思之事,常表感恩之言,增强社会责任意识,长大后报效祖国、回报社会。

(三)开展感恩父母教育

孔子认为,孝德的本质是子女对父母亲养育之恩的回报。然而,今天的有些大学生们却不知道或漠视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和关爱,或者不懂得关心、体贴父母,不帮助父母分担家务;或者一味向父母索取,把父母当作“提款机”,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或者对自己含辛茹苦的父母缺乏礼貌,顶撞父母,甚至对父母拳脚相向。在这些同学看来,父母生我养我,供我上大学,这些都是他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作为子女理应心安理得享受这些权利。“夫孝,人之本”,试想,一个对父母都不知感恩的人,又如何会热爱祖国,如何会对社会做出贡献?[3]因此,在大学生中要开展好传递爱的信息活动、反思父母养育之情活动、给父母写一封饱含深情的信活动、职业规划与人生发展之路设计活动、“算算亲情账,感知父母恩”主题团日活动,向父母汇报好思想、学习规划、生活规划,让远在家乡的父母不用担心,父母心情舒心、对自己学习花钱放心。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学会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四)开展感恩师长教育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成长的引路人。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劳动,学生应当要尊敬、感激自己的老师,尊敬师长是一个人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然而,今天在大学校园里,有些同学见了老师擦肩而过不打招呼,形同陌路;对老师的辅导答疑,连个“谢字”都不会说;课间不擦黑板、上课违反课堂纪律已不是个别现象;更有甚者,还给老师起外号。“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可在古代老师与父母的恩德是相等的。“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赣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这说明父母去世,要守丧三年;而老师去世,也要守(不穿孝服的)心丧三年。《史记·孔子世家》:皇帝接见老师,也要降阶,不能以君臣之礼接见,而必须以宾主之礼接见。可见,儒家对师道尊严是何等的重视。因此在当今要开展好以“五个一”(听一个报告、写一封信、谈一次心、提一个建议、表一个决心)为主题的献真情活动、读一篇名人尊师的文章写读后感交流活动、帮老师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活动、创意设计一份礼物等活动,感谢老师的教诲和辛勤的培养,尊敬师长,树立“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体系念。

(五)开展感恩同学教育

开展好情感交流互动活动、互诉说亲身的感恩故事活动、“我为同学做一事”活动、“今天我值日”活动,感谢同学、朋友的真切关爱帮助,促进互助互爱;学会包容,赢得友谊。

(六)开展感恩自然教育

感恩自然,就必须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是,部分大学生在这方面的表现也不容乐体系:或者环保认知欠缺;或者知行协调脱节,比如缺少社会公德意识,随地吐痰,乱扔废旧电池,图便利使用“一次性用品”,追求时尚而过早过快丢弃尚能使用的物品等;少数大学生对环境破坏现象习以为常麻木不仁,更有甚者,比如清华学子硫酸泼熊,北大学子屠猫,这些个案中所暴露出的道德人格的阴暗,显示了感恩自然教育的缺失。[3]

因此要开展好“保护自然,青年责任”活动、“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签名活动、“保护母亲河”行动、“生态关注”行动、“植树造林”行动活动,引导学生感谢大自然的赐予,善待自然,热爱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美化校园、靓化校园、绿化校园,树立生态文明意识,环保低碳意识,节能节约意识。

[1]汤海丽,吴玉明.感恩的困境与社会主义感恩文化构建[J].铜陵学院学报,2010,(6).

[2]肖池平,万晴.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倡导感恩文化[J].实事求是,2007,(2).

[3]李澍.儒家思想观下的高校校园感恩文化内涵[J].中国集体经济,2010,(9上).

D643

A

1673-2219(2011)09-0085-03

2011-09-02

本文为湘教工委通[2010]29号(10C20)和湖南省教育厅2009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354)的研究成果之一。

潘剑锋(1968-),男,湖南永州人,湖南科技学院教授,宣传统战部部长,研究方向为传统伦理道德。

(责任编校:张京华)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中华民族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