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费文化视野下的电影艺术

2011-04-07

关键词:物品符号消费

杨 亮

消费文化视野下的电影艺术

杨 亮

电影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娱乐的重要形式,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一种身份和自我情感表达的认同,在消费社会的影响下,电影俨然成为一种符号和象征的代名词。风靡全球的商业电影凸显的不仅是电影艺术嬗变,更体现一种在大众文化侵蚀下美学风格的更迭。用消费符号的相关理论来探讨电影艺术,从而对市场环境下商业电影风格的表征,对推动电影理论的研究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

消费社会;符号;电影艺术

一 消费社会的符码化

“人类社会的最初消费不是来源于生存需要或‘自然规律’,而是来源于文化限制,也就是说,最初的消费是一种制度,物品的生产和交换是为了明确社会阶级地位的划分。也就是一种象征性的物品展示景观,人们通过展示手镯、颈圈、华丽服饰等等,并以这些物品为中心来建立自己的社会价值和地位系统。”[1]富裕的社会上层阶级通过对超出物品实用价值和生存价值的奢侈性消费,以便向他人炫耀自己的金钱财力,从而展示自己社会地位的高贵和显达,而自己的荣耀和声誉就借助于社会地位这种无形的符号价值而不断攀升。因此,社会阶层的划分在某种程度上就以我们选择、积累、操纵和消费物品为惟一衡量标准,从而保证社会正常秩序和价值交换系统的正常运行。

消费社会实质上是对原始社会物品价值代表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一种回归,它本身也代表着一种文化,人们消费的不是实物,而是一种文化,一种表达意义的符号系统。然而“消费社会中的消费现象不能从单个的消费对象上予以理解,应该把消费对象看作是一个整体性的意义符号系统”。[2]在该系统中,符号化的商品附着着一种文化取向和身份认同,而商品化的符号仅仅代表着交换媒介,它仅仅满足着人类自然和生物秩序的延续,与符号化的商品所代表的娱乐和享受的满足截然不同。

消费理性个体的自由选择,它追求的是最大的功用。“理想主义的观点是最根深蒂固的、最顽固的:增长,即丰盛;丰盛,即民主。”[3]消费根本不是所谓的真实物品的需求,仅仅是一种理论意义上的符号抽象,“分析‘丰盛’并不是从数字上去验证它,数字只能是跟神话一样的神话。计划必须从根本上加以改变,要用另一种不同于它的逻辑去把握丰盛的神话。”[4]

“在消费社会消费的是理念,不是物品。因为消费所涉及的事情,乃是文化符号以及符号之间的关系。消费并不仅是一个经济过程,消费更是一个社会与文化的过程。”[5]通过消费,人们会觉得生活更有品位。当物品转换成一种符号象征,当消费转换成一种被符号操纵的行为时,人与人之间关系也逐步演化成为一种消费关系,换句话说,就是物品成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媒介。“消费从而也成为人之自我表达和暴露的主要形式和意义来源,对符号之意义的消费在不知不觉中建构了新型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生活的方式。”[6]

在消费社会,整个社会文化、社交、礼仪、人际关系俨然成了消费物品的附属物和代名词,消费物品使得商品的功能逐步异化,人们需求不断分层化,物品把持着利益链条的话语权,从而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将社会媚俗化和戏剧化。也就是说,物品在其呈现的空间内被幻化为影像、符号和消费的代名词。这样消费就被演绎成符号吸收的过程和被符号内化的范型。物物交换过程强制性的成为了一种符号发送和接受的过程,而个体的存在和功能在符号互动中渐趋弱化了。

二 符号化艺术下的电影艺术

电影作为人们日常生活消费的一种重要形式,一方面能满足人类的娱乐需求,同时也负载着人们的伦理、价值观念、生命意义和社会交往系统,它是人们获取现实生活意义和价值的一种方式。大众文化消费时代,对电影符号意义的消费和追捧逐渐成为人们获取日常生活经验的方式,成为人们自我表达与自我认同的主要形式。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符号价值越来越成为人们自我表达和身份认同的象征和来源,消费者对电影的消费,购买的不只是一个可以使用的实用商品,而在潜台词下暗示着消费者对某种生活方式的追求和向往,是一种符号艺术内蕴下的表征。

在消费社会中,懂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眼光的人,要想被他人承认和尊重,通过对高雅文化、高雅电影的消费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作为符号传递系统的电影,在审美消费的视野中逐步演化成一种商品,而商品和符号的耦合也必将生产出代表身份和地位的商品—符号表征。因此,消费社会俨然成为了符号社会的代名词,它不仅打碎了本来就无规则的社会生活,而且使得社会关系变得更加多样性、复杂化。

电影作为一种消费艺术,通过观众的审美艺术鉴赏来重构新型的社会统治方式,并且体现着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原则。如影片《建国大业》,通过强有力的明星阵容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通过内容情节的不断更迭来展示其内蕴,该影片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的韵味。这类电影作为主旋律的领军者,它本身就是一种话语权力的意识形态灌输,它具有商业性和意识形态双重属性,它给我们呈现视觉盛宴的同时,也把一种强烈的消费正当性强加给了我们,通过对影片价值体系的建构,以一种权力高压的姿态使我们自觉认同它所提供的艺术盛宴的价值内蕴,这也再次印证了电影作为一种消费艺术在社会生活中起着主导意识形态的功能。

从电影消费作为一种沟通形式来看,我们在消费它时,不仅仅表现在对其摄影、风格、人物、情节、动漫效果等欣赏方面,更重要的是从该影片内容的拍摄背景、社会效果中提炼出其传递的价值信息。电影有语言一样的意义系统,通过消费我们能获得各种差异的商品或符号,所有这些又可以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我们的语言和交流符码。所以说“文化权力的真实来源不存在于商品中,也不存在于技术中,而是存在于符号的自动发展中。电影作为一种符码可以给观众提供了一种比剥削更为精巧的和更为专制的控制与权力结构”。[7]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文化艺术,既承担着人们的道德诉求,也是一种联系你我的沟通桥梁、一种物物交换中介机构。电影消费具有理想性和虚幻性,而这种理想性和虚幻性一般无法获取和实现,人们只能为消费而追求消费,吞噬着一个又一个艺术符号。电影作为一种转瞬即逝的消费商品,其内容和意义的呈现过程不能简单的用使用价值来衡量,而应该放到整个商品和符号的互动系统中去考察。在一个单一系统中,由于商品和其所对应的符号价值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所以消费者才会对商品具有无穷无尽的欲望和需求,才会永远处于不满足的状态。

三 电影艺术风格的嬗变

“电影从一开始不被看成一种特殊的语言。在它成为我们熟悉的表达手段以前,它只是一种对活动视觉图景(不管是生活的、剧场的、或甚至是小规模场面调度的途径,场面调度是经特殊安排的。而且归根结底仍然是剧场式的)进行机械性记录、保存和复制的简单手段,简言之,用马尔罗的话说,是一种复制手段。”[8]在电影中,“直接意指由在形象中被复制的图景或在声带中被复制的声音的直接意义来表示。而含蓄意指在所有的美学性在语言中起着重要作用,其所指是文学的或电影的风格、样式(史诗,西部片等),象征(哲学的,人道的,意识形态的等等),或诗意气氛”;[9]“电影的效果不应当是无缘无故的,而必须始终从属于情节,含蓄意指的所指,只有当相应的能指与直接意指的所指都起作用时才能成立。”[10]对电影的消费不同于我们使用的交通工具、也不同于影像艺术传递的表层信息和其凸出的视觉效果,而是通过把这些元素有机组合具有表达特殊意义功能的含蓄意指,电影作为一个虚拟实体,其附着的所有物品和信息,要想纳入到观众的审美消费视野,必须转化为一种有用的言语符号,因为电影的消费从来不是因其物质性而被消费的,而是因为其言语表达功能的差异性而被观众所认同的,所以观众消费的不是电影这个物品本身,而是电影本身所蕴含的含蓄意指功能。

“一部影片的直接意指是叙事本身,同时也包括在故事中的和被故事所包含的虚构时空,包括人物、风景、事件和其他叙事因素,它是一种视觉的转移项,它未被编码,而且没有固有的组织。”[11]“电影的确是作为一种有意义的通信形式而存在的。因此。我们每一个人,作为电影产品的每一可能的观众,都习惯于去理解现实,并以一种方式去理解,即和连续环绕着我们的现实处于不断的通信交流中。”[12]换句话说,我们每天都要同周围的环境进行着无数次的对话,这个环境的诸形象通过具有具象特征的物品这个中介而表达着自己。人可以通过无声语言,如面容、姿势、手势、动作、表情、沉默来表达,物品如交通指示牌、指示灯等所具有的意义来表达,这些对象只要一出现就发出了某种素朴的言语。

“符号学叙事作为在记号世界中正确期待系统的代码时,也叙述了在对待预先形成的思维方式的心理态度世界中的相应期待系统。符号学向我们显示了安排在代码和子代码中、在记号世界中的意识形态世界,而且这些意识形态反应于我们预先形成的使用语言的方式中。由于电影制作者却是一群创造者,所以电影符号学必须经常从观众角度而非电影制作者的角度来思考。”[13]以闻名世界的好莱坞电影为例,它历来都是以高超的技术手段来吸引观众,特别是利用时尚化的影像包装技术来增强视觉效果,增强影片的商业感召力。也就是说,商业电影在市场化的运作下,电影符号的艺术风格和美学价值逐步向商业价值和市场回馈逆转,开始向大众社会消费者的娱乐眼光靠拢。

符号消费意味着现代社会消费不仅仅围绕着生存需要而展开,而是附着着文化内蕴、感性诉求的内在追求,消费者需求活动也日趋呈现出非理性的取向,这些符号表达的并不是物品所既有的存在意义,而是把物品所具有的意义凝聚到吸引消费者注意的符号系统中。消费者购买衣服、食物、装饰品、家具、汽车、股票等,不是为了表达他们既存意义,反之,他们是想透过自己所消费的东西,来创造他们是谁的意义。消费不应该被概念化为一种简单的物质过程,而应该集中展现一种理念上的实践。“这样可以把消费定义为一种完全唯心的、系统性的行为,它大大地溢出人与物品的关系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延展到历史、传播和文化的所有层面。”[14]但是现在的电影观众,在过度娱乐化的市场“娇纵”下,对于表面的东西越来越有兴趣,对于内在的东西越来越排斥,具体来说就是电影明星所代表的符码和电影的娱乐化、煽情化、媚俗化逐渐成为时尚和前卫的代名词。

[1][2][5][6][7][14]高亚春.符号与象征——波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7:68,64 -65,73,79,85,73.

[3][4]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第二版)[M].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24,24.

[8][9][10][11][12][13]李幼蒸选编.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6,8,8,9,43,60 -61.

Abstract:Movies,as one of an important forms of entertainment,to some extent,represents one kind of identification of one’s identity and emotion express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consumption culture ,the business films not only represent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film art,but a change of aesthetic styles.The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features of films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market economy environment with the Symbol Consumption Theory.

Key words:consumption society;symbols;cinema arts

Class No.:J901Document Mark:A

Reviewing Features of Film Art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the Consumption Culture

Yang Liang

J901

A

1672-6758(2011)03-0151-2

杨亮,在读硕士,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2009级文艺学专业,甘肃·兰州。研究方向:文艺学、电影美学。邮政编码:730070

(责任编辑:宋瑞斌)

猜你喜欢

物品符号消费
称物品
学符号,比多少
“双十一”,你抢到了想要的物品吗?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符号的由来
谁动了凡·高的物品
40年消费流变
变符号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