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徐州地区驿站机构的设置及其发展演变

2011-04-07戚明健胡梦飞

关键词:驿站徐州机构

戚明健 胡梦飞

明代徐州地区驿站机构的设置及其发展演变

戚明健 胡梦飞

明朝建立后,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立驿站。徐州由于其所处的重要地理位置,明代政府在这里设置了彭城驿等众多驿站机构。驿站机构在明代前期对徐州地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驿站机构发展到后来,消极作用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对于驿站的夫役粮草供应也渐渐成为了徐州当地民众沉重的经济负担。

明代;徐州;驿站机构;演变

我国古代的陆路交通,先秦时期已有了相当的发展。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已有邮传制度的建立,在主要交通要道上,每隔相当距离,即置邮或传舍,作为传递信息之用。到了明清时期,驿站制度更是日趋完善。对于明代驿站制度的基本情况及其社会功能,学术界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果,但对特定区域驿站机构的设置及其发展演变情况,尚很少有人涉及。本文以地域视角观察明代驿站机构在徐州地区的兴废更替,在叙述明代徐州地区驿站机构设置情况的同时,重在分析驿站机构在明代前期和后期对徐州地方社会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

一 明代驿站制度发展概况

明朝建立以后,即在全国各地设立驿站。关于驿站机构的重要性,《世宗实录》卷517记载,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正月户部的奏疏:“军饷不足则士气馁,而国家之藩篱不固;驿传不通则行旅滞,而国家之气脉攸关。二者均非细故。”[1](P731)设立驿站机构可以“宣上德,达下防奸宄,诛暴乱,驭边疆等项机宜,不过旬月之间遍及天下,可以立待无或后期者,实于驿传是赖”。[2](卷34)把驿站机构的设立和军国大事相提并论,可见驿站对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政治意义。

明代刚一建立,就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立驿站。《太祖实录》卷29记载,洪武元年(1368年):“置各处水、马站及递运所、急递铺。凡陆站六十里或八十里,专在递运使客,飞报军队,转运军需等物”。[1](P719)《明会要》卷 75 也记载,当时“自京师达于四方,设有驿传,在京曰会同馆,在外曰驿,曰递运所,以便公差来往”。[3](P1469)水马驿和递运所,都是指各地的驿站和运输机构。从名称上我们可以看出,水马驿包括水驿和马驿两种,一用于河驿,一用于陆上文书的送递。明朝时一般六十里或八十里置一驿,每驿备有马三十或八十匹不等,小站则有少至五到十匹马的。水驿则备船。明朝基本和元朝一样,“常事入递,重事给驿”,即平常的文书交给步行的急递铺,重要和紧急的文书才交给马驿办理。从当时的南京到北京,沿途水驿共有四十六处。

二 明代徐州地区驿站机构的设置

明清时期,京师及北方边境粮食供应均来自富庶的江南地区,漕运成为封建国家的经济命脉。徐州段运河是明代南北大运河“咽喉命脉所关,最为紧要”的一段,“凡江淮以南之贡赋及四夷方物上于京者,悉由于此,千艘万舸,昼夜罔息”。[4](P188)每年由此北上的漕船 12000余艘,运军12万多人,运送漕米达400万石。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徐州地区驿站机构日趋兴旺,至明代,不仅粗具规模,而且形成网络。它们以徐州城东的彭城驿为中心向外辐射,由水路和陆路组成一个颇具规模的驿站网。这些驿站常备人夫、马骡、车船,并措办口粮供传递官府文书的驿使和过往的官员使用。下面是依据徐州地方志对徐州及其周边几处比较重要的驿站机构进行的详细考察。

彭城驿为水驿,据民国本《铜山县志》记载,“旧制有彭城驿,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置,初在城南二里许,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徙黄河南岸,国朝因之,至雍正十三年(1735年)裁撤,又有夹沟水驿,在城北九十里,今废”。[5](P258)地处徐州城东北部的夹沟驿,在今山东微山县东南韩庄,则是沟通徐州与鲁东南的重要通道。它系水陆两用驿站,不仅配备十五只船,船夫一百五十人;还有山东胶州驻驿的马一匹,驴一头,马夫、驴夫各一人。城东南的房村驿,在今江苏省铜山县东南房村,也是水驿,有船三只,船夫三十人。

东岸驿:“在府北黄河北岸,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置,乾隆间移府城东关。明制有州县上马二十四匹,中马十九匹,下马十七匹,马夫六十名,骡六十六头,骡夫数同,什物一百二十六副,外江浙二省协济粮佥上马十七匹,中马八匹,下马十匹,马夫三十五名,上中下铺陈三十五副,什物同,并废。”[5](P257)

利国驿:“在府北八十里,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置,旧州县有石山陆驿,在府东北四十里,明嘉靖四十二年裁。明制有州县上马十二匹,中马七匹,下马九匹,马夫十六名,骡六十五头,骡夫数同,什物九十一副。外江浙两省协济粮佥上马十三匹,中马九匹,下马十一匹,马夫三十五名,上中下铺陈三十五副,什物同,俱废。”[5](P257)

桃山驿:“在府南五十里,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置。明制有州县上马十二匹,中马七匹,下马九匹,马夫二十六名,骡六十五头,骡夫数同,什物九十一副。外江浙两省协济粮佥上马十三匹,中马九匹,下马十一匹,马夫三十五名,上、中、下铺陈三十五副,什物同,俱废。”[5](P257)明永乐年间还建有石山驿,规模不小于桃山驿(桃山驿年耗银268两,石山驿年耗银378两),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撤销。这已足见当年水陆邮驿的规模和交通中转的兴盛。

三 明代徐州地区驿站机构的发展演变

明代前期徐州地区彭城驿等驿站机构的设置在增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维护封建统治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意义,同时也对徐州及其周边地区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永乐十三年(1415年),明代政府在徐州设立彭城驿,州城外围分设八处驿站,形成了以彭城驿为中心的辐射通道。便利的水陆交通使当时的徐州成为粮棉铁丝的集散地,棉布等物交易量很大,大批商船往来频繁,逐渐成为南北物资交流中心。据蒋廷锡《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徐州民俗考》记载,当时的徐州,舟车鳞集,贸易兴旺,“一切布、帛、盐、铁之利,悉归外商”,“百工技艺之徒,悉非土著”。[7](P14655)明人陈仁锡《重建徐州洪神庙记》称:“凡四方朝贡转漕及商旅经营者,率由是道”。[8](卷54)成化年间,李东阳在其《吕梁洪修造记》中也称徐州“使船往来无虚日,民船、贾舶多不可籍数,率此焉道”。[4](P195)驿站等交通机构的顺畅便捷,无疑对徐州当地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明代在军事上实行卫所制度,在全国各州县普遍设立卫所。《明史》卷89《兵志》记载:“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6](P2175)驿站机构不仅对加强专制集权具有重要作用,而且还具有显著的军事意义。这一点,从明代驿站的管理上就明显地体现出来了。明代驿递的管理,在中央隶属兵部,兵部设有车驾司,掌驿传之事;在地方则有驿传道。在徐州地方志中,也普遍把驿站机构放入《武备考》或《兵备考》中介绍,由此可见驿站机构和军事活动的密切关系。明代政府在徐州先后设有徐州卫和徐州左卫。明代政府在徐州当地驻扎重兵,往来文书、军情奏报必经于此,驿站的设置对于维护明朝统治无疑具有重要政治军事意义。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驿站作为政府设立的一种交通机构,它主要为政府服务,所以政府的政策对驿站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驿站对地方社会的积极影响是很有限的。

明代前期,统治者还能为普通百姓着想,比较注意减轻驿站周边地区民众的经济负担,如洪武五年(1372年)九月,朱元璋下令“自今,驿传必以丁粮多者充之。有司务加存恤”。[3](P1470)明宣宗在位期间也下令:“沿河州县有驿递者,悉免其民杂役”。[3](P1471)但是,到了明代中后期,由于官府“驿站夫役支应丁粮,殊无定例。有司任意派征,其弊甚多”[1](P730),而且“今不辨官品崇卑,不计勘合有无,但有传牌,即便应付”,导致的结果是“以致法弊民疲,驿政大坏”。[1](P730)《宪化实录》卷 21 记载了成化元年(1465年)九月,南京吏部郎中夏寅在徐州的见闻:“臣以考满来京,北抵徐州,沿途所见,人不聊生,路多草窃。观沿途马快船只应付人夫,老幼供役,不胜劳苦。所载官物,一箱一柜而已,辄用一船;夹带客商,多载私货,所至骚扰。”[1](P727)成化三年(1468 年)九月,刑部主事袁洁上奏说:“自通州至仪真,沿河人民编定夫甲,拽送官船。每岁自冬月河冰冻之外,昼夜不息。民遭重困,典妻卖子,日就流离。”[1](P728)从这些奏疏中,我们可以看到明代中后期徐州驿站机构给当地人民所造成的沉重负担。

四 结语

基于徐州极为重要的地理位置,明代政府在徐州及其周边地区设置了彭城驿等众多驿站机构,驿站机构在明代前期对徐州当地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随着明代后期政治腐败的加剧,官员对驿站政策的随意破坏,以及政府大量削减驿站费用,并把这些费用转嫁到驿站所在地区普通民众的头上,使得驿站机构的消极作用逐渐在这一时期占据主导地位,对于驿站的夫役粮草供应也渐渐成为了当地民众沉重的经济负担,有些地方的驿站甚至导致当地民不聊生。由明代徐州地区驿站机构的发展演变我们可以了解明代驿站体系发展的全过程。

[1]李国祥,杨昶.明实录类纂·经济史料卷[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3.

[2]黄训.皇明名臣经济录[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清)龙文彬.明会要[Z].北京:中华书局,1956.

[4]张纪成,等.京杭运河<江苏>史料选编[C].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

[5](民国)铜山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62),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6](清)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清)蒋廷锡.古今图书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1987.

[8](明)陈仁锡.皇明世法录[M].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15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Abstract: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Ming Dynasty,the government of Ming Dynasty set up posthouses everywhere all over the country.Since the important geographical position for Xuzhou city,the government of Ming Dynasty set up Pengcheng and the others posthouses in Xuzhou.The Inn institutions in Xuzhou had some positive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community in early Ming Dynasty,but with the time going,the negative effects gradually emerged and become the dominant factors to increase the economical burdens of people in Xuzhou.

Key words:The Ming Dynasty;Xuzhou;posthouse;evolution

Class No.:K248Document Mark:A

Establishment and Evolution of Posthouse in Xuzhou in the Ming Dynasty

Qi Mingjian Hu Mengfei

K248

A

1672-6758(2011)03-0142-2

戚明健,在读硕士,徐州师范大学,江苏·徐州。邮政编码:221116胡梦飞,在读硕士,徐州师范大学,江苏·徐州。邮政编码:221116

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明清漕运与徐州城市兴衰变迁研究”,项目编号:CX10S_019R

(责任编辑:宋瑞斌)

猜你喜欢

驿站徐州机构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疫散待春回
爆笑三国 第三回 三让徐州
徐州过年纪实
苏翠2号梨在徐州的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