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末统治者对汉族宰执的任用研究

2011-04-07

关键词:金朝统治者汉族

侯 震

金末统治者对汉族宰执的任用研究

侯 震

汉族宰执在金末政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金末统治者出于稳定统治的需要,对汉族宰执的任用采取了笼络和限制的双重政策,拟对金末统治者对汉族宰执的任用进行研究。

金末;汉族宰执;任用

金末三朝,外有蒙古的入侵,南宋、西夏的交替打击,内有女真权贵的政变,红袄军为主的农民起义。统治者为了稳定政局,争取广大汉族人民,不得不任用一些汉族士人担任高官,更是任用了一批汉族士人进入宰执集团。

一 金末统治者擢拔汉族宰执的原因

擢拔汉族士人也是金末统治者任用宰执的一项政策。宣宗曾先后提出过“诏应迁加官赏,诸色人与本朝人一体”,“诏诸色人迁官并视女直人,有司妄生分别,以违制论”。作为金朝民族人数最多的汉人,开始受到了在金代前所未有的重视,这有着充分的必要性:

首先,维持政权统治的需要。作为金朝统治者的女真人,其特点是“其人勇悍,善骑射,喜耕种,好渔猎”。虽然有武力上的优势,但是若想统治比自己先进的民族,并且让被统治民族为自己效忠,就必须调整自己的统治政策,“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特别是在金末面对蒙古入侵的强大压力下,金朝初年赖以灭辽争宋的猛安谋克在蒙古的打击下已经趋于瓦解,女真贵族的腐朽堕落已经无力抵御蒙古的入侵,以至于“一遇北警,往往出降”,面对着这种危机局面,缓和女真族与汉族上百年的矛盾成为统治者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于是,金末统治者便大批地开始启用汉族官员,一批才能出众的汉族宰执便应运而生。

其次,汉族宰执具备良好的素质。金末汉族宰执全部参加过世宗、章宗时期的科举,由科举入仕,有着良好的文化素质,他们涉足金朝政坛后,凭借博大的学识,很快得到女真统治者的青睐,参与制定政策,对金末的危机政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金末汉族宰执大多来自汉族地主家庭,自幼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对历史的兴衰治乱比较精通。像张行信,是御史大夫张暐之子,翰林学士张行简之弟,自幼受到政治素质上的良好熏陶,日后成为宰执时“砺志謇谔,言无避忌”的良好素质。胥鼎,章宗朝宰相胥持国之子,自幼接触政治方面的感染,日后成为宰执时能“通达吏事”。同时,大部分汉族宰执科举及第后便长期在地方为官,积累了大量的执政经验,这些执政经验在金末严酷的政治环境下转化为了过硬的政治素质。

最后,汉族宰执对金朝的忠诚。金朝自入主中原后,始终存在着汉族与女真族之间的民族矛盾。但是,金朝经过将近百年的发展,伴随着金朝封建化的改革,以及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女真族与汉族之间的民族矛盾逐渐缓和。与金初原辽朝汉族官吏谋求高官厚禄的投机行为,原宋朝汉族官吏为求生保命不得已而仕金,金代中期汉族官吏多随波逐流,见风使舵,“宋人至则从宋,本朝至则从本朝,其俗诡随,有自来矣”。不同的是,到了金末广大汉族官吏已经认同金朝女真统治集团,赵秉文指出说:“春秋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可见,以赵秉文为代表的汉族士大夫已经将金朝认作正统。

汉族宰执为金朝统治者辅政,是金末汉族宰执受到重用的一个重要条件。金代自海陵王时期便开始采取优待汉族知识分子的政策,到了世宗、章宗时期的大规模的开科取士,终于使大批的汉族士人投效到金朝政府的统治下,金末汉族宰执正是在世宗、章宗朝的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在金朝受到重用后,不辜负统治者的信任与青睐,真正做到了“殚思极虑,以尽微臣献言之道乎”的为臣之道,在金末抗蒙战场上罹难的汉族宰执多达7位之多,没有任何一位汉族宰执归顺于其他政权。可见,汉族宰执对金朝的忠诚是其受到统治者任用的必要条件。

总之,金末汉族宰执虽然仍处于被统治的地位,但由于女真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免受亡国之难,大批的启用了一大批汉族士人充当宰执。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由于汉族宰执既不与女真统治者争夺中央政权,忠实地为金朝服务,而且汉族宰执又具有良好的素质和特有的社会影响力,使得女真统治者在任用汉族宰执的时候可以消除一些顾虑,而不像任免女真贵族那样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二 金末统治者对汉族宰执的笼络

金末统治者为了使汉族宰执尽心尽力为金朝的统治效力,除职务升迁以外,金末统治者对占有重要地位的汉族宰执通过封赏和追赠优恤等方式对整个汉族宰执集团进行笼络。

1.封爵赏赐。金末统治者为了笼络更多的汉族官员为其效力,对广大汉官进行大肆的封赏,在中央,金末统治者开始对位高权重的汉族宰执进行封爵赏赐。

孙即康,卫绍王时官至参知政事,在整个卫绍王一朝,汉族宰执中孙即康职位最高,权力最重,卫绍王即位后,“即康进拜平章政事,封崇国公”。

高汝砺,宣宗时期官至右丞相。是金代影响力较大的汉族宰执,“金国以来,书生当国者,惟公一人耳”。对这样的重臣,宣宗对其大加赏赐,兴定三年十月(1219),“赐右丞相琪、左丞汝砺、参知政事思忠金鼎各一,重币三”,兴定四年,又赐爵位“辛亥,封寿国公”,十月,又“躐迁荣禄大夫”,“丞相老矣,而官犹未至二品,故特升两阶”。

胥鼎,宣宗、哀宗朝宰执。金末重臣,“南渡以来,书生镇方面者,惟鼎一人而已”。宣宗、哀宗对胥鼎多次加封爵位,兴定元年(1217),“封莘国公”,兴定四年,“进封温国公,致仕”,哀宗即位后又重新启用胥鼎,正大二年(1225)“起复,进封英国公”,受封多达3个爵位。

侯挚,宣宗、哀宗朝宰执,“南渡后宰执中,人望最重”。宣宗封侯挚为“资德大夫”,侯挚以“荣禄大夫”致仕。哀宗又重新启用侯挚,“复起为平章政事,封萧国公”。

张行信,宣宗、哀宗朝宰执,“南渡宰执中最有直名”。宣宗对张行信也是赏赐有加,贞祐四年,张行信修定祭祀礼仪,宣宗大悦,“祭毕,赐行信宝券二万贯、重币十端”。

可见,金末统治者对位高权重的汉族宰执封爵赏赐大大地超过了金代中前期,可谓是极为丰厚。

2.追赠优恤。金末统治者不但用重新启用、封爵赏赐的形式来笼络汉族宰执,而且还对故去的汉族宰执进行追赠,对为金廷尽忠的宰执进行优恤,以期达到笼络广大汉族官员的目的。

孙即康,大安三年(1211)病逝,卫绍王“遣使致祭”。

王维翰,贞祐初被蒙古擒获后,王维翰夫妇不屈而死,宣宗“诏赠中奉大夫,姚氏芮国夫人,谥贞洁”。

李革,兴定元年(1217)在平阳府被蒙古军攻陷后自杀,宣宗“赠尚书右丞”。

李复亨,元光元年(1222),城破自杀,宣宗“赠资德大夫,知河中府事”。

耿端义,贞祐二年(1214)病逝,宣宗“辍朝,赙赠甚厚,遣使祭葬”。可见,追赠待遇之高。

高霖,贞祐二年(1214)中都失陷时遇难,宣宗对其“赠翰林学士承旨,令立碑乡里,岁时致祭,访其子孙录用,谥文简”。可谓是优恤丰厚。

高汝砺,金末汉族宰执唯一一位官至右丞相之人,宣宗朝重臣。正大元年(1224)病逝,“配享宣宗庙”,享受了较高的待遇。

由此可见,金末统治者为了笼络广大的汉族官员,特别是当朝的汉族宰执。对故去的汉族宰执的追赠优抚极为丰厚、隆重。

三 金末统治者对汉族宰执任用的局限性

金末统治者在笼络和团结汉族宰执的同时,赋予汉族宰执的权力也是仅仅局限在中央的政务上,对重大的决策、军权这些属于宰执集团的职务,却被统治者间接地剥夺,金末统治者对汉族宰执任用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近侍政治对汉族宰执的冲击。近侍局,隶属于殿前都点检司,“掌侍从,承敕令,转进奏帖”。其官阶最高不过正五品,其职责主要是皇帝身边传递信息,在金代前期,权力并不大。到了金代中期,近侍在世宗时期开始参议朝政,章宗时期,近侍权力进一步扩大。宣宗即位后,在经历胡沙虎、术虎高琪这两位权臣政变风波后,对近侍更为倚重,选任近侍时,注重选用百官以外之人充任,可以说近侍局在金末已经成为了皇帝身边的小朝廷,宣宗赋予了近侍极大的权力,“置近侍局于宫中,职虽五品,其要密与宰相等”,可以说,宰执的权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汉族宰执不得不受到来自近侍的监督。

哀宗时期,近侍政治愈演愈烈,似乎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广大官员坚决同近侍作斗争,斜卯爱实、陈规、李大节等人先后向哀宗进言劝谏,要求限制近侍权力,但是,在哀宗的庇护下,近侍集团依然逍遥法外。面对着危局,汉族宰执师安石更是挺身而出,哀宗依旧袒护近侍集团,斥责师安石,“汝便承取贤相,朕为昏主,止矣”,最终,师安石“遽遭摧折,疽发脑而死”。可见,哀宗对近侍集团的信任程度超过了汉族宰执。

2.改革机构,制约宰执权力。如前文所述,近侍局权力的扩大,是金末统治者在原有制度上对汉族宰执权力的限制,在宣宗、哀宗两朝,金末统治者又新增添了两个机构来继续丰富近侍局的职能。宣宗于兴定元年(1217),“初置集贤院知院事、同知院事等官”,在宰执集团外,另辟决策集团,汉族宰执也是被排挤在集贤院外。哀宗即位后,于正大三年(1226),设置益政院,“正大三年置于内庭,以学问该博、议论宏远者数人兼之。名则经筵,实内相也”,金代自熙宗“天眷官制”后,尚书省职能的多少直接决定着宰执权力的大小。金末特殊的政治环境,军权便成为了统治者最为关心的权力,金朝自海陵以来,形成定制“金制,枢密院虽主兵,而节制在尚书省”,然而,这种局面在金末有所变化,宣宗为了独揽军权,于贞祐四年(1216),将枢密院从尚书省剥离,“凡在军事,省官不得预”,枢密院从尚书省独立后,宣宗任用皇太子入主枢密院,宰执的职责专注于一些繁琐的政务上。可以说,这种省院分离的制度一直存在于金末的绝大多数时间里,汉族宰执的权力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综上所述,金末统治者出于巩固统治地位的需要,在赋予汉族宰执权力上,既做到了充分发挥汉宰执的政治和文化经验,又使汉族宰执在对于军政、重大事项上没有决策权,又受到近侍机构的监督,对汉族宰执的任用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1][金]元好问.中州集[M].上海商务四部丛刊初编本,1929.

[2][宋]宇文懋昭.大金国志校证[M].崔文印,校证.中华书局,1986.

[3][金]赵秉文.闲闲老人淦水文集[M].上海商务四部丛刊初编本,1929.

[4][金]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M].上海商务四部丛刊初编本,1929.[5][元]脱脱等.金史[M].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6][清]李有棠.金史纪事本末[M].崔文印,整理.中华书局,1980.

[7][清]张金吾.金文最[M].中华书局标点本,1990.

[8][德]马克思.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

Abstract:The prime ministers of Han ethnic group ha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late Jin Dynasty.For the sake of stabilization,the emperor of Jin Dynasty had adopted a dual policy toward the prime minister of Han ethnic group.This thesis will focus on the analysis of appointment process of prime minister of Han ethnic group.

Key words:late Jin Dynasty;the prime minister of Han ethnic group;appointment

Class No.:K246Document Mark:A

A study on the Appointment of the Prime Minister of Han Ethnic Group in the Late Jin Dynasty

Hou Zhen

K246

A

1672-6758(2011)03-0140-2

侯震,硕士,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吉林·长春。研究方向:东北地方史,辽金契丹女真史。邮政编码:130012

(责任编辑:郑英玲)

猜你喜欢

金朝统治者汉族
从几枚官印看辽统治者如何以佛教来巩固他们的统治
金朝酋邦社会形态下勃极烈官制始末
Study on Loc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Right and Regulation Countermeasures
论蒙元统治者对“象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
试析渤海世族家族与金朝皇权统治
金朝与西夏盗窃法比较研究
金朝铜钱货币流通贮藏形态管窥
国家视野中的河湟汉族
古代新疆汉族学习其他民族语言现象说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