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魅力与缺憾
——《约翰·伊夫林日记》刍论*

2011-04-07陈亚斐李凯平

关键词:伊夫日记

陈亚斐,李凯平

(1.湘南学院大学英语部,湖南郴州423000;2.解放军炮兵学院外语教研室,安徽合肥230031)

魅力与缺憾
——《约翰·伊夫林日记》刍论*

陈亚斐1,李凯平2

(1.湘南学院大学英语部,湖南郴州423000;2.解放军炮兵学院外语教研室,安徽合肥230031)

《约翰·伊夫林日记》是英国日记中一部巨著。作者观察细腻,叙事生动,纪事富于魅力。日记记载了当时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但其缺乏日记文类所特有的私密性与即时性特点,读者从中所看到的威严、虔诚的伊夫林形象是作者刻意塑造出的自我形象,因而这部日记实际上更接近于回忆录。

《约翰·伊夫林日记》;圣徒传记;回忆录

在17世纪的英国日记作家中,约翰·伊夫林是与塞缪尔·佩皮斯(Samuel Pepys,1633-1703)齐名的两大家。他出身贵族世家,一生经历丰富,涉猎广泛,视野开阔。年轻时曾游历欧洲大陆多年,涉猎建筑、绘画、园艺、雕塑、艺术品收藏、音乐、文学创作众多余领域;又是英国皇家学会创始人之一,对自然科学兴趣颇丰,交际圈中不乏高级知识分子;他与当时政界头面人物也过从甚密,并曾负责海军伤病员救治和收容战俘,因而亲身经历和观察了很多重大历史事件。伊夫林的日记包罗万象,其中大量篇幅用于记录自己的海外游记,描写独具特色的建筑、雕像、绘画、音乐等艺术作品,体现出他作为上流阶层一员所具有的广泛兴趣和爱好。另一方面,伊夫林关注自我亲睹的历史事件,使这部日记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他持之以恒地写作日记长达66年之久,即从自己21岁(1641年)一直记录到辞世前最后一个月,这对于研究当时的历史和社会文化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但这部作品缺乏日记文类所特有的私密性与即时性特点,文中以记事为主,却不愿向读者展示作者真实的自我。读者所看到的伊夫林是他塑造出的威严、虔诚的自我形象,因而这部日记实际上更接近于回忆录。

一 纪事魅力

伊夫林日记的魅力来自于他出色的观察与叙述。作者不但兴趣广泛,在日记中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还善于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展示出独具特色的绘卷。

日记中一大突出特点是作者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具有较强的娱乐性。他通过多年的海外旅行获得第一手的有趣见闻,回国之后也利用各种机会同各国外交使节与公民交谈,籍此打听到各种奇闻轶事并记录在日记中。这其中甚至充斥怪力乱神之说,例如,他认为泰晤士河中出现白鲸是不祥之兆,1658年白鲸的出现预示着护国公克伦威尔崩殂。他甚至认为彗星的出现将会给英国带来暴力革命的灾难。伊夫林在日记中对自己的海外游览经历津津乐道,将人文风貌、风景名胜描写,以及自己的兴趣所在融为一体,使日记中的相当一部分篇幅成为引人入胜的游记。例如他详细描写了自己在意大利来亨目睹的奴隶市场:

这里聚集了大量奴隶,他们中有土耳其人,摩尔人,以及其他国家的人;有人在买奴隶,有人在卖奴隶,有人在喝酒,有人在玩乐,有的人在工作,还有人在睡觉、打斗、歌唱、哭泣。几乎所有奴隶都光着身子,可怜地被锁链拴着。这里有个帐篷,人们只要无事可做都可以来这里卖身押注;如果他们输掉赌局,就会立刻被拴上锁链,拉到船上做几年奴工,很少有人能够再回来。[1]I188-189

除了叙述海外奇闻之外,日记中也全面精辟地描写了作者所到的风景名胜。伊夫林在日记中以大量篇幅记录了旖旎的自然风光,这在当时日记中较为少见。而他所描写的人文景观中,最具吸引力的莫过于意大利的名胜古迹。伊夫林重点记录了罗马、那不勒斯、威尼斯等地的游览经历。但他的海外旅行绝非纯粹游山玩水,主要是在意大利和法国参观讲学,因此他描写人文风貌和风景名胜时始终体现出自己对艺术和科学的浓厚兴趣。他的叙述重点是独具特色的纪念碑、绘画雕塑作品、园艺景观,某些篇幅堪称艺术评论精品。例如他对法国和意大利庭院的描述常被学界引用。[2]157而文艺复兴发祥地的新科学同样吸引了他,他热衷于参观帕多瓦大学的解剖学、植物学、药学等领域的学术研究,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各种实验,参观了兵工厂、玻璃厂、造纸厂等工厂,对钟表、焰火、发动机、潜水钟、玻璃器皿等事物的制造工艺均叹服不已。

伊夫林不仅经历丰富,而且善于通过敏锐的观察力和生动的叙述使日记具有高度的可读性和原创性。他的叙述详细全面,观察细致入微。通过自己独具慧眼的观察,使读者在阅读时获得直观的认识,犹如身临其境。他对自己的观察活动恪尽职守,甚至在圣诞夜彻夜不归,四处观察罗马各大教堂举行的圣诞夜庆祝仪式。他对教皇英诺森十世加冕典礼的庆祝活动展开了惟妙惟肖的描写,不放过仪式的每个细节。以日记中最著名的篇章为例,这段对伦敦大火的描写使读者犹如置身于灾难现场:

整个天空火光冲天,仿佛在熊熊燃烧的炉子上炙烤一般,方圆40多英里的地方接连好几个晚上都能看见火光。上帝赐给我的眼睛可能从未看过如此惨烈的景象,我看到一万多间房屋都燃起大火,熊熊烈焰产生的杂音、爆裂声、巨响声不绝于耳,我听见妇孺的尖叫,看见人们在飞奔,塔楼、房屋、教堂顷刻灰飞烟灭,宛如一场可怖的暴风席卷而来。周遭的空气全是灼热的,到最后再没人能靠近火场……浓烟汇聚而成的乌云着实可怕,据计算长度竟然约为50英里。因此我今天下午离开这里。这就像上帝焚毁的索多玛城一样,如同修罗场一般。[1]II 253

二 史料价值

在日记中,伊夫林不仅通过独具匠心的观察与叙述展现了文学魅力,而且通过关注各种历史事件与外部活动实现高度的史料价值。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伊夫林在日记中不仅生动再现了自然风光、人文艺术作品、科学研究活动,而且将自己所目睹的历史事件娓娓道来,并对自己熟悉的历史人物作出较中肯的评价,使日记具有高度的信息量与史料价值,因而“对历史学家而言是无价之宝”。[2]157它的史料价值就在于“这是一部不可比拟的文献,它记载了英国半个多世纪的日常生活、社会风俗习惯、宗教思想、政治转型、文化、以及人们对自然科学日益浓厚的兴趣……日记中最具价值之处也许是共和国与护国公时期英国国教教徒的宗教生活,以及英国大革命之前公众舆论的演变情况”。[3]238

伊夫林日记中最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全面记录了60多年中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是“六十余年英国的政治、社会、文化和宗教生活的见证”。[4]时间上它从查理一世叙述到安妮女王时代,描写大气磅礴,堪称一部个人编年史。他力图向读者展示盛大的仪式、华美的服饰、声势浩大的游行、丰盛的宴席等场景。作为亲眼目睹重大事件的历史见证者,伊夫林将内战前的国内矛盾、内战经过、伦敦大瘟疫、伦敦大火、1684年大霜冻、英荷战争、各种叛乱与阴谋活动一一道来;作为皇家学会的创始人之一,他用大量篇幅介绍新科学在英国的诞生与发展;作为虔诚的国教教徒,他大量记录自己聆听布道的经过并详细记录布道祷文,对国教受取缔和迫害而转入地下后的宗教活动做了翔实记录。因此,伊夫林被誉为“王政复辟时代文化的伟大记录家”。[5]

伊夫林为何能在日记中实现高度的史料价值?因为他不仅在当时的剧烈变革中远离政治漩涡;而且与当时重要历史人物私交都很好。伊夫林在日记中频繁使用了“谨慎”(discreet)一词,这也是他的人生信条。他的墓志铭将他概括为“在重大事件与革命层出不穷的时代,他懂得一切皆是虚假的浮华,除了真正的虔诚之外没有绝对的智慧”,[6]因此能够在波谲云诡的大时代中清醒敏锐地观察种种愚蠢、荒唐之举,竭力避免自己陷入狂热,使日记中的历史叙述更加客观、丰富、全面。

三 局限性

尽管伊夫林在日记的文学艺术性和史料性都取得较高成就,但他小心谨慎的处世之道却有损其价值。作者在日记中刻意隐藏自己的隐私,这违背了日记的私密性原则。作者担心真实的自我在日记中被旁人一览无余,因此叙述以记事为主,压制自己的情感,甚至将日记的即时性写作原则抛之脑后。更何况他的日记还有一定的功利性,即力图对读者实施教育,并为实现此目的而对自我形象进行理想化塑造。总之,伊夫林日记更像一部回忆录、自传、游记而非日记,即“英国17世纪经典的自传作品”。[7]

首先,伊夫林在写作日记时已明确意识到将来要将其付诸出版,因此在文中强烈地意识到读者的存在并对此深为忌惮,不愿像佩皮斯那样在日记中袒露自己的灵魂,致使读者无法看到作者与自我的私密对话。伊夫林日记的与众不同在于他采用倒叙手法交代了自己先前的情况。伊夫林从21岁开始记日记,但日记中却叙述了他此前的童年时代和自己家人的情况。他在文中写道:“我出生于1620年10月31日(萨里郡沃顿市),星期二上午2点20左右,当时我父亲已经结婚7年了,我母亲已经给他生了3个孩子,两女一男;我父亲83岁,我母亲23岁”。[1]I1之后用大量篇幅叙述了21岁之前的童年回忆。显然此举是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正因为日记旨在满足读者的阅读,故文中精雕细琢,却不愿展示自我的真实一面,破坏了日记的私密性。因此,伍尔芙批判了这种隐晦笔法:“这有时像回忆录,有时像日程表,但他从未在日记中坦言自己内心的秘密,所有内容都可以在夜晚坦然地对其儿女大声朗读”。[8]113显然这与伍尔芙的日记创作原则背道而驰,即“好的日记作家要么是为自己写作,要么是为很久以后的子孙写作……不必矫情,也无所顾虑”。[8]113

其次,伊夫林的慕史倾向使其违反了日记的即时性写作原则。伊夫林在日记中关注外部世界的重大事件而非内心世界。为了将日记写成个人编年史,伊夫林在叙述中排除了个人情感,文中无论叙述历史事件、描写景物、还是刻画人物都很少流露真挚情感。他甚至采用全知全能的叙述手法,将许多事后才能做出的评价与想法穿插在事件发生过程中,这需要作者在事件发生后通过回忆、总结方能写成,显然违背了日记的即时性写作原则。根据德比尔的考证,伊夫林并非每天撰写日记,而是每天记录笔记,再根据笔记写作日记。他于1660年左右开始整理自己先前的记录,并利用自己的回忆和书面材料对其加以扩充;他在写到1646年时便中断了写作,之后在1682年继续整理自己的记录,并在此过程中加入新的材料,直到他写到1684年,之后才严格地按照常规每天写日记。[3]237显然,这部日记并非即时写作而成,而是对原有记录进行修改和删减并加入事后的看法和意见。但二者之差却使日记丧失了即时性价值。经过编辑修订后,这部日记无法捕捉即时发生的每个瞬间,相当于一部采用日记形式、经过精雕细琢的回忆录。例如在写到长期议会于1640年11月3日举行的会议时,伊夫林称“这引发了我们在此之后长达二十年的痛苦”。[1]I21这绝非作者当时能未卜先知,而是他摒弃了即时写作,转而对回忆进行加工使然,即“它像是伊夫林的回忆录而并非他的日记”。[9]

最后,伊夫林力图通过这部日记教育后代,帮助他们自我提高和进步,为实现国教的道德教化目的塑造威严、虔诚的自我与他人形象。作者一方面将大量篇幅用于叙述自己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参加的各种宗教活动,产生了较好的教化作用。另一方面,伊夫林塑造出理想化的虔诚信徒形象以实施示范作用,使日记落入圣徒传记的窠臼。作为虔诚的国教信徒,宗教活动在日记中占据了重要篇幅,这对读者产生了强烈的示范作用。作者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自己参加圣餐、聆听布道、做祈祷、感谢上帝恩赐等活动,以及他与地位显赫的神职人员所展开的谈话,每次成功脱险或抵制住诱惑都会心怀感恩地向上帝祷告致谢。除了以自己日常行为活动对读者产生示范作用,作者还树立了众多模范的虔诚教徒形象,以圣徒传记的笔法鼓吹宗教教义,实施宗教意识形态教化作用。在神职人员中,伊夫林常常以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泰森(Thomas Tenison,1636—1715)为圣徒模范实施教化,并称“模范的神圣的生活,不辞劳苦地不断进行布道……拥有普世的、无私的灵魂,他的谦虚、谨慎、虔诚都是我从未见到过的”。[1]III94而在普通教徒中,伊夫林则主要选择王后的侍女玛格丽特·布拉格(Margret Blagge)为模范,将其塑造为“不仅拥有过人的智慧、美貌且十分完美,而且在虔诚与美德方面是罕见的模范”,“在淫乱的王宫里,在世风日下的时代中,她堪称奇迹”。[1]II350

伊夫林的日记涵盖了长达66年的历史事件与社会文化风貌,突出了作者广博的知识与兴趣,并以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生动形象的叙述见长,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是英国日记中的巨著。但由于突出作者虔诚的宗教信仰,强调思想与道德价值观的灌输作用,有悖于日记的真实性和即时性。因而这部作品的叙述未能体现出日记中所应有的真诚,而更像以日记形式写成的回忆录或自传,其结果导致这部作品在重视道德教化的维多利亚时代备受推崇。但随着以作家布卢姆斯伯里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兴起,维多利亚时代的价值观受到颠覆,伊夫林日记也开始受到批判,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伍尔芙的评价。她认为伊夫林作品的特点是虚伪,因为“他的作品晦涩而并非清晰。我们无法看到作品的深度,其中也没有他思想或心灵的隐秘活动……我们不禁要怀疑他是个令人厌烦、吹毛求疵的人。他有时盛气凌人,有时对自己的长处过于自信,而对他人的优点却有些不以为然”。[8]121

[1]Evelyn,J.The Diary of John Evelyn[M].3 vols.London:Macmillan and Co.,ltd.1906.

[2]Coffin,D&R.John Evelyn at Tivoli[J].Journal of the Warburg and Courtauld Institutes,1956(19):157-158.

[3]De Beer,E&S.John Evelyn,F.R.S.(1620-1706)[J].Notes and Record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1960(15):231-238.

[4]菲利浦·汉舍尔.一个十七世纪的现代人[N].丁骏,译,陆谷孙,校.社会科学报,2003-08-07(8).

[5]Howarth,D.Lord Arundel and His Circle[M].New Have&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5:126.

[6]Evelyn,J.The Miscellaneous Writings of John Evelyn[M].London:Henry Colburn,1825:xxiii.

[7]Underdown,D.John Evelyn and Restoration Piety[J].The Sewanee Review,1957,65:160-165.

[8]Woolf,Virginia.Rambling Round Evelyn[C].The Common Reader.New York:Harcourt,Brace,1925.

[9]Harris,F.&Michael H.John Evelyn and His Milieu[M].London:The British Library,2003:7.

Charm and Defect:Comment on John Evelyn's Diary Art

CHEN Yafei1,LI Kaiping2

(1.Department of College English,Xiangnan College,Chenzhou,Hunan 423000,China;2.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Liberation Army Artillery Academy,Hefei Anhui 230031,China)

John Evelyn's diary is listed among the great English ones.It manifests acute observation,vivid narration,and charming record with great historic value by recording many contemporary historic events and figures.However,the works lacks privacy and instantaneousness and the author's dignified and faithful image is shaped by him on purpose,so it is memoir in fact.

John Evelyn's diary;hagiography;memoir

I106

A

1674-117X(2011)04-0070-04

2011-05-10

上海外国语大学基金资助重点项目“英国文学史系列研究”(2007114005)

陈亚斐(1980-),女,湖南郴州人,湘南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汉互译、英美文学研究;

李凯平(1980-),男,江苏苏州人,解放军炮兵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骆晓会

猜你喜欢

伊夫日记
耳聋的音乐家
耳聋的音乐家
伊夫离职:苹果失去设计灵魂
“乔布斯背后的男人”将从苹果离职
翻译研究的学科建设与论文写作——访当代翻译理论家伊夫·甘比尔(Yves Gambier)教授
学写假期日记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成长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