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权《茶谱》的“清逸”审美思想

2011-04-07朱海燕王秀萍刘仲华

朱海燕,王秀萍,2,刘仲华

(1.湖南农业大学 园艺园林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2.福建省农科院 茶叶研究所,福建 福安 355015)

朱权《茶谱》的“清逸”审美思想

朱海燕1,王秀萍1,2,刘仲华1

(1.湖南农业大学 园艺园林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2.福建省农科院 茶叶研究所,福建 福安 355015)

朱权《茶谱》作为明代前期茶书的鼎力之作,其中所蕴含的“清逸”的审美思想是对“魏晋风度”的传承与弘扬。《茶谱》中所描写的茶事活动的外在形式不再是单纯的道德象征形式,而是体现着无限生机的审美意象:清风明月、竹篁松林、云海餐霞服日之士、鸾俦鹤侣、“菊翁”供茶,它们以“清逸”的审美魅力慰藉情感,清心清神,升华性灵,倾注了文人雅士在逆境中以茶道体悟生命意义的人生智慧。

朱权;《茶谱》;审美思想;清逸;茶文化

朱权(1378—1448),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慧心敏悟,精于史学,旁通释老。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年仅14岁的朱权被封为宁王,就藩大宁(今内蒙古喀喇沁旗南大宁故城)。朱权精明强干,野心勃勃,在诸王子中显得出类拔萃,并以“善谋”著称。建文元年(1399年),朱权被其兄燕王朱棣体面地绑架,随后被送到北平软禁。朱棣政变成功,君临天下之后,才把朱权释放,改封南昌,并命令将官署的布政司改为王府,降格居住,在政治待遇上刻意侮辱朱权。此后,又有人诬告朱权“巫蛊诽谤事”,使心高气盛的朱权又经历了一场“虚惊”,最终明白什么是人心叵测,什么是政治险恶。聪明的他,从此构筑精庐,深自韬晦,不问世事,鼓琴著书,尤其以茶明志,终成《茶谱》一书。[1]书中所蕴含的“清逸”审美思想泽被深远,这种“清逸”的审美思想既是朱权个人历经沉浮的人生体验,也体现出当时中国文人应对迷茫与消沉的人生智慧。

一、《茶谱》“清逸”审美思想的体现

1.环境以“清新”为美

《茶谱》开篇即以“挺然而秀,郁然而茂,森然而列者,北国之茶也。泠然而清,锵然而声,涓然而流者,南涧之水也”引读者进入一个清新而生机勃勃的茶园环境之中。[2]140之后,呈现出如下的品茶情景:“鸾俦鹤侣,骚人墨客”欢聚一堂,松竹之下,傍泉倚石,皓月清风,清谈款话。近旁一童子设案焚香,香烟袅袅,闲适宜人,又一童子捧出茶具,以瓢汲清泉注于瓶而炊之,然后碾茶为末,磨细罗之,候汤将如蟹眼,量客众寡,投数匕入于巨瓯。候茶出相宜,以茶筅摔令沫不浮,乃成云头雨脚,分于啜瓯,置之竹架。童子捧献于前,主起,举瓯奉客曰:“为君以泻清臆。”客起接,举瓯曰:“非此不足以破孤闷。”乃复坐,饮毕,童子接瓯而退。[2]140话久情长,礼陈再三,遂出琴棋。此时,山之清幽,泉之清泠,茶之清淡,人之清谈,融为一体,妙不可言。

2.味以“清甘”、器以“简洁”为美

朱权对品饮从简行事,摆脱了延续千余年之久的繁琐程序,以具有时代特色的方式享受饮茶的乐趣。在《茶谱》里,朱权对茶品、茶器、茶具等一一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茶品“以味清甘而香,久而回味,能爽神者为上”。若“杂以诸香”,必然“失其自然之性,夺其真味”。为保持茶自然之性,贮茶以“不夺茶味”、“香味愈佳”为度。点茶有序,“先须燲盏”,再“以一匕投盏内,先注汤少许调匀,旋添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七分则止。着盏无水痕为妙。”[2]141为使茶能“香气盈鼻”,提倡以梅、桂、茉莉三花调茶。

茶炉“与炼丹神鼎同制”,以“泻铜为之,近世罕得”,但朱权却“以泻银坩锅瓷为之,尤妙”。他创造出古来无有之“茶灶”, 改用竹包扎,寓逆境守节之意,“每令炊灶以供茶,其清致倍宜”。茶磨“以青礞石为之”,“其他石则无益于茶”。茶碾“古以金银铜铁为之,皆能生锈,今以青礞石最佳”。茶罗“以纱为之”。茶架“今人多用木,雕镂藻饰,尚于华丽”,朱权则“以斑竹紫竹为之,最清”。茶匙“古人以黄金为上,今人以银铜为之”,朱权“以椰壳为之,最佳”。[2]141后来,他改以竹为匙,“凡数百枚,其大小则一,可以为奇。特取其异于凡匙,虽黄金亦不为贵也。”茶筅“截竹为之,广赣制作最佳”。茶瓯古人多用建安所出,“取其松纹兔毫为奇,今淦窑所出者与建盏同,但注茶色不清亮。莫若饶瓷为上,注茶则清白可爱”。茶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茶瓶制作的材料,“古人多用铁”,“宋人恶其生锈,以黄金为上,以银次之”,而朱权主张“以瓷石为之”。[2]142在茶品与茶器的选择中,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朱权追求真、尚自然、倡简朴的审美思想。

3.修身以“清神”为美

朱权与多数文人一样,把饮茶当作表达志向和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正如《茶谱》所言:“予尝举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自谓与天语以扩心志之大,符水火以副内炼之功。得非游心于茶灶,又将有裨于修养之道矣。……皆能去绝尘境,栖神物外,不伍于世流,不污于时俗,乃与客清谈款话,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可见,朱权通过茶事活动,修身得道,最终达到“清神”的目的。他在《活人心法》一书中更是开出了一副别具一格的精神养生方——“中和汤”,深入浅出地道出了修身养性的方法和奥秘:“思无邪,行好事,莫欺心,行方便,守本分,莫嫉妒,除狡诈,务诚实,顺天道,知命限,清心,寡欲,忍耐,柔顺,谦和,知足,廉谨,存仁,节俭,处中,戒杀,戒怒,戒暴,戒贪,慎笃,知机,保爱,恬退,守静,阴骘。”[3]最值得玩味的,还有此方的煎服法:“咀为末,用心火一斤,肾水两碗,慢火煎至五分,连渣不拘时候温服。”就是要慢慢体会,聚精会神,不打折扣,不拘时空,坚持修养,才能使自己的身心达到中和状态。在茶事活动中,朱权注重环境、茶侣、器具等细枝末节的选择,随时随地修炼“清心,节俭、恬退,守静,阴骘”之功,从而获得内心的平和。

二、《茶谱》中“清逸”的审美意象

“逸”指的是一种从“浊世”中超脱出来的生活形态和精神境界,“清逸”含有超尘脱俗、逸趣高妙的意义,跟佛、道之审美意趣与所追求的境界相投合,《茶谱》中弥漫着浓厚的“清逸”意象。朱权正是以对茶事活动中茶侣、茶境、泉水、器具的讲究,表达“清白”之志,“隐逸”之愿。

1.云海餐霞服日之士

云海餐霞服日之士指的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朱权自号“丹丘先生”,又加入净明道,对神仙生活十分向往。《茶谱》中言“予故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为云海餐霞服日之士,共乐斯事也。”表明自己改革烹茶之法的目的是要与“云海餐霞服日之士”共乐,这与他在《冲漠子独步大罗天》杂剧中塑造的冲漠子形象一样,是在影射自己的内心。因朱权无奈而“翱翔道化与时屈伸”,遂撰此剧明志以为“韬晦”之术,避免明成祖朱棣的猜忌与杀伐,同时也曲笔吐出了难言之隐。[4]而在《茶谱》中,“云海餐霞服日之士”也流露出不问红尘世事之心态,希望通过品茶“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在飘然出尘之悟中饱含对坎坷人生的感伤。

2.“鹤”

鹤在中国文化中寓意丰富,特别是丹顶鹤,是长寿、吉祥、高雅、脱俗的象征,而长寿正为讲究养生的道教人士所向往,“鹤”常与神仙联系起来,又称为“仙鹤”。自古文人常借鹤言志,如“白鹤难招归未得,天阔星河”。[5]朱权强调品茶“鸾俦鹤侣,骚人羽客,皆能忘绝尘境,栖神物外”,通过感情的移入手法,来象征自我的人格,以表达对于逍遥自适,摆脱尘累而隐逸遁世的向往。

3.“菊”

诗有精品,花有奇葩,“秋来谁为韶华主,总领群芳是菊花”。百花丛中,菊花向以“花中君子”、“花中隐士”而名扬天下,尤其为那些不趋世俗、节操高尚的志士仁人、迁客骚人所钟爱。又因菊花是陶渊明最喜爱的花卉,后人基于崇古心理,遂把菊花看作高人隐士的象征。[6]在《茶谱》中,朱权塑造了一位“年八十犹童”的侏儒老翁,长得“疾憨奇古”,然后头上梳个双髻,“衣以鹤氅,系以麻绦,履以草履”打扮一番,配上老翁“背驼而颈蜷”的生理特征,颇似“菊”字,因此称之为“菊翁”。[2]141而且“每令炊灶以供茶,其清致倍宜”。在这里,朱权借“菊翁“这一意象,不由使人联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逸情怀。因为,在他的时代,他能表达自由意志和反抗精神的载体,也只有诸如茶事之类远离尘俗的,既需要认真严肃的投入,又可以其乐无穷的文人雅好。

三、《茶谱》“清逸”审美思想的历史意义

朱权所倡导的“简朴”饮用方式,开“千古瀹饮之风”,并明确提出了以茶待客的具体形式,要求茶侣“鸾俦鹤侣,骚人羽客”,品饮环境则讲究“或会于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净牖”,从而体会“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的怡情悦意。这既是对魏晋以来超群脱俗、飘逸自然审美思想的继承,也开创了茶清饮之风,深刻地影响了后世文人的茶审美创作与欣赏。

1.对“魏晋风度”的继承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文艺创作普遍突破了儒家伦理美学的功利框架,不再把“助人伦成教化”当做艺术的主要目的,而是把给人以审美享受——“滋味”当作了自己的追求目标,普遍认为文艺用富于审美魅力的形式传达感荡心灵之情感正是它能激起一切人极大兴趣的根本原因。所谓“魏晋风度”,正是以一种具有哲学意味的审美态度或具有审美意味的哲学态度去观照自然、鉴赏山水、体验人生,并通过对自然人生(象)去领悟、把握玄理(意),因象得意,得意忘象,在有限的生命途中去把握无限的生命本体。此时,在美学上熠熠发光的已不再是哲学家、道德家,而是一大批真正有着审美心灵的,陶醉于音乐、诗歌、绘画、书法的审美境界还潜心于艺术自身规律的体察与琢磨之中的艺术家、文艺批评家,他们的作品内容远离“扬善惩恶”、“美刺比兴”,一致宣扬隐逸的志趣,描写隐遁出世的种种逸乐。[8]尤其是陶渊明,他将自己弃官归隐、躬耕自足的实际生活和感受记录于诗篇,使自己的归隐行为具体化和文本化,自我塑造为历史上第一位真正将隐逸付诸实践的诗人,使“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的抽象道德变成了活生生的实践行为。[9]朱权个人历经沉浮的人生体验使他在《茶谱》一文中表现出对陶渊明出世“隐逸”行为的向往和效仿。与此同时,朱权所处的动荡不安、浮躁狂热的社会生活环境加剧了他对清高、性灵的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

2.“清逸”品饮之风开创“清饮”新局面

朱权“崇新改易”,一是减少了烹茶器具。所使用的器具,比起陆羽提倡的“二十四器”大为精简,只保留了必不可少的物件,而且反对器具“雕镂藻饰,尚于华丽”,主张用石、瓷、竹、椰壳等制器,追求“清白可爱”。二是简化了烹茶程式。点茶、煎汤的具体要求,比起宋人繁琐的程序来,要简单得多,非常容易掌握:焚香、备器、煮水、碾茶、点泡、以茶筅打击、又加入茉莉蓓蕾,并设果品佐茶。烹茶食果,得其味,嗅其香,观其美,得其佳趣,破体郁闷,乐在其中。三是主张保持茶叶的本色、真味。他认为团茶“杂以诸香,饰以金彩,不无夺其真味。然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叶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即使是花茶,也求茶的“香味可爱”。朱权对废除团茶后新的饮品方式进行了探索,改革了传统的品饮方式和茶具,提倡从简行事,开清饮风气之先。他的品饮艺术,后经顾元庆等人的多次改进,形成了一套简便新颖的直接用沸水冲泡叶茶的饮用方式,一直流传至今。

3.“清逸”的品饮意境成就文人理想天地

朱权历经政治磨难,长年过着压抑孤闷的生活,是茶淡化了他心中的不平,是茶净化了他凡尘的俗念,“茶之为物,可以助诗兴而云山顿色,可以伏睡魔而天地忘形,可以倍清谈而万象惊寒,茶之功大矣。”因此,朱权沉浸于茶的清香中,“举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自谓与天语以扩心志大,符水火以副内练之功。得非游心于茶灶,又将有裨于修养之道矣”,又“凡鸾俦鹤侣,骚人羽客,皆能志绝尘境,栖神物外,不伍于世留,不污于世俗。或会于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净牖。乃与客清淡款话,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2]140这分明带着返朴归真的唐宋遗风,透着清寂空灵的禅茶意境。唐“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曾以诗记载了唐代茶饮的欢乐场面:“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10]15温庭筠《西陵道士茶歌》:“乳窦溅溅通石脉,绿尘愁草春江色。涧花入井水味香,山月当人松影直。仙翁白扇霜鸟翎,拂坛夜读黄庭经。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10]40,表达了修道养生的品茶意趣。而唐代诗僧皎然一首《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则将僧家的“忘忧”、道家的“成仙”、儒家的“善身”与茶的“清心”融于一体,悟得茶道之境界。[11]可以说,《茶谱》一书是朱权对茶道精神的出神入化的文字表达,更是他在逆境中以茶道体悟生命意义的人生智慧,他所营造的情景交融的品茶氛围、通佛达道的“清逸”意境,成就了不得志之士栖神物外的理想天地。

元代建立后,茶书一度空白。直到明初,社会的不安定使得许多文人胸怀大志而无法施展,不得不寄情于山水或移情于棋琴书画,或陶醉于茶事品饮中,因此许多明初文人都是茶的饱学之士。这种情况使得明代茶著作极多,成为我国古代撰刊茶书最多的一个朝代,270余年间出茶书 68种,现存33种,其中有许多乃传世佳作。作为明初第一本茶书,《茶谱》的问世引领了后来的茶著作层出不穷,而《茶谱》中体现的“清逸”之风亦影响深远。

[1]陈宗懋.中国茶叶大辞典[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269.

[2]阮浩耕,沈冬梅,于良子.中国古代茶叶全书[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9:139-144.

[3]叶明花.朱权医药养生文献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4]段战江.皇兄称帝,皇弟喝茶[J].传奇故事(百家讲坛版),2010(1):64-66.

[5]马国良.丹顶鹤的文化现象[J].学术交流,2004(4):1-11,22.

[6]张荣东.中国古代菊花文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7]刘海燕.隐逸情怀与山水田园诗[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09(20):14.

[8]邓晓芒,易中天.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21.

[9]王丽芬.从潘岳、陶渊明的诗文看他们的隐逸思想[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72-75.

[10]蔡镇楚,施兆鹏.中国名家茶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5.

[11]朱海燕,王秀萍,刘仲华.唐代诗僧皎然对茶道美学的贡献[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96-99.

Serenity aesthetics ideology in Tea manual wrote by Zhu Quan

ZHU Hai-yan1,WANG Xiu-ping1,2, LIU Zhong-hua1
(1.College of Horticulture and Landscape,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 2.Tea Research Institute, 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u’an 355015, China)

As the most important tea book of early Ming dynasty, Tea manual contains the “serenity” aesthetic ideology,which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Wei-Jin style”.The tea activities described in Tea manual was not purely ethics symbolic forms but aesthetic image reflecting the infinite vitality: bright moon light and fresh breezes, bamboos and pines, persons collecting the spirit of the earth and the sun, crane partner, the old attendant like chrysanthemum for tea, they all comforted emotions, refreshed the brain and consciousness and sublime soul with “serenity” aesthetic charm, which is the fundamental reasons arousing great interest and wallow of tea matters.

Zhu Quan; Tea manual; aesthetic ideology; serenity; tea culture

I207.209

A

1009-2013(2011)02-0082-04

2011-02-28

湖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50262)

朱海燕(1971—),女,湖南双峰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茶文化与茶业经济研究。

曾凡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