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略与方略
——清代前期和中期对西部及西北部边疆的民族政策

2011-04-07张晓晓刘英泽

关键词:清政府蒙古民族

张晓晓 刘英泽

经略与方略
——清代前期和中期对西部及西北部边疆的民族政策

张晓晓 刘英泽

在清王朝建立初期,清政府对西部及西北部边疆的维、回、蒙、藏等几个少数民族采取以笼络为主的方略。至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清王朝国力大为增强,继而对西部及西北部民族地区进行强有力的经略,达到了边疆巩固、各民族和谐共处的目的。清前期和中期的民族政策对当今我国民族政策体系的完善、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清代前期和中期;西部及西北部边疆;民族政策

一 民族政策产生的背景

有清一代,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步履蹒跚的进入其最后的阶段,中国的国势及其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已远非汉唐盛世之时的蒸蒸日上,封建体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过不断的演变,到清代时已逐渐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桎梏,各种民族及社会的尖锐矛盾暗流涌动。纵观清代267年的历史,纵然有晚清因政治腐败及外族入侵所造成的严重内忧外患,但是在清代前期和中期(1644年入关—1795年康乾盛世结束)经过数代雄才伟略的帝王不断地开疆拓土,同时实施富有成效、深入人心的民族政策,建立起了一个边疆稳固、日出东方的强大帝国,仍然让世人看到了中国封建社会一抹最灿烂的余晖。

清代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比较特殊的朝代,其历史境遇远较中国的其他封建王朝复杂。首先,满族是继蒙古族之后又一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其维持着远较蒙元帝国稳定的统治达近三百年之久。这就决定了清代必须有一整套较前代完备、合理的民族政策,能够有效化解各类尖锐复杂的民族矛盾。其次,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我国半殖民地与半封建社会的发端。所以,清代的民族政策的制定与演变,尤其是满族如何采取各项措施稳固其统治地位这一问题,贯穿清代历史的始终。而作为一个统治中国长达267年历史的封建王朝,清代前期和中期较为成功的民族政策,尤其是对西部及西北部边疆的维、回、蒙、藏几个主要民族的成功经略,对其政权的稳固起到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二 平定边患经略回疆——对新疆地区的统治

自汉代以来,新疆地区一直处于中央政府的有效管辖之下。到了清代前期,控制新疆天山以北地区的是漠西蒙古的准噶尔部,天山以南的广阔地域(清史称为“回疆”)则为回部(信奉伊斯兰教的维吾尔等民族)所占据。

1.平定准噶尔之乱。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开始,历经数十年的征伐,直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准噶尔部的叛乱活动才全部为清军所平定,从而完全控制了天山北路。

2.收复回疆。回疆,是清代对天山南路信奉伊斯兰教的维吾尔等民族聚居地的称呼。“阳关、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今属新疆的广大地区,由于天山横亘其间而从地理上被分为南北两部分,天山以南的广大地区,清代文献中称之为‘回疆’、‘回部’,是维吾尔民族的聚居地”[1]。清军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起征伐回部反清的大、小和卓木并最终将其驱逐国外。

3.伊犁将军的设立和“屯田”制度的创制。为了稳固清朝在天山南北的统治,清政府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设立伊犁将军。同时,为筹措驻疆清军的军粮,设立了“屯田”制度。

清政府对新疆地区及维、回民族的经略,几乎贯穿了整个清代的前期和中期。新疆地区的平定,使维、回等民族重新回归中华民族大家庭。同时,在今后巩固国防,防止英、俄帝国主义殖民者入侵及渗透方面,也起到了重大作用。

三 恩威兼施——对蒙古民族政策

1.实现满蒙联姻。

早在清军入关之前,努尔哈赤为了稳固满、蒙民族关系,为入主中原创造条件,便首开与蒙古科尔沁部落联姻之例。自此,有清一代,满蒙之间通过联姻政策,不仅扩大了满蒙两个民族之间的交往,促成了这两个民族的直接融合,而且,蒙古民族作为满族入主中原、统治全国的坚定政治盟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战略作用。

2.设立理藩院,建立盟旗制度。

为了防止某些蒙古地方势力“拥势自重”,清政府于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设置蒙古衙门(后改为理藩院),并汇编《理藩院则例》作为法律依据,专门处理对蒙古的事务。另一方面,在政治和军事上对蒙古进行了改革,实行军府制度和盟旗制度。

清代前期和中期对蒙古的民族政策,堪称中国封建王朝少数民族政策的成功典范,有力地维护了蒙古地区长期的安定局面,实现了满蒙一体。来自于蒙古的有力支持,成为清政府统一全国,建立稳固政权的坚实基础和政治保证,而出自蒙古民族子弟的蒙古八旗骑兵,则直接为清王朝的建立及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四 因俗而治从俗从宜——对西藏的管理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644年,清朝取代明朝以后,中央政府在西藏行使主权管辖的施政进一步制度化、法律化,到清代中期,中央政府已经建立起一整套完备有效地对藏政策。形成于清代前期和中期的清代治藏政策,其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整个满清王朝,甚至可以说,中华民国时期甚至新中国的治藏政策,都与清代的治藏政策有着相当的渊源。

1.对宗教领袖因俗而治。

长期以来,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既是西藏的宗教领袖,同时还是政治上的实际统治者,而这一套体制的创制,正是始于清初,成于清代中期。可以说,册封制度、驻藏大臣和金瓶掣签三大治藏制度的创制,是清代在继承前朝治藏方略基础上的成功发展。册封制度,始于五世达赖,顺治帝正式赐予他“达赖喇嘛”的封号。后来,康熙帝又赐予五世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以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成为定制并延续至今。1727年,清政府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驻藏大臣代表清政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为了加强清朝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转世的监督和任授权力,乾隆帝与西藏方面商定了《钦定二十九条章程》,订立了金瓶掣签制度,这一制度也一直延续至今。

2.对民间信众从俗从宜。

清政府在政治上对藏传佛教进行“利用”与“管制”的方略,不但体现在对上层宗教领袖的控制上,对藏传佛教在西藏民间的发展方面,雍正曾言:“从俗从宜,各安其习”,“因其教不易其俗,使人易知易从,此朕缵承先志,维护黄教之意也。”[2]清政府也本着“从俗从宜”的策略,顺势而为,对藏族民众的宗教信仰给予了相当的尊重,得到了广大僧俗群众的拥护。

清代前期和中期治藏政策的成功之处,首先在于和平解决了西藏的归属问题,而未像在新疆方向那样进行大规模的武力征伐。其次就是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在清末英国势力染指西藏之前,西藏地区一直处于相对的稳定之中。

五 民族政策的历史意义

清代前期和中期在西部及西北部施行的民族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少数民族与内地的交流,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多民族和睦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有着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1.保障政治稳定。

从清军入关到康乾盛世,清政府用百余年的时间基本平定了边患。在不同的战略方向采用不同的方略,既歼灭了一批顽固的民族分裂分子,同时,又尽可能地采取怀柔政策,保护了当地的宗教、文化成果,使广大维、回、蒙、藏等少数民族群众免于遭受大规模战乱。“因地制宜、因俗而治、从俗从宜、顺势而为”的民族政策在上述少数民族地区有效地维护了我国的国家统一,巩固了边疆与国防,使我国西部及西北部边疆得以实现了长期的和平与安宁。这一战略成果的取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便是到了清末,在这一中国的历史低潮期,面对英、俄等帝国主义势力的不断侵入,上述民族地区仍然基本处于中央政府的掌握之下,这与清初及清中期成功的民族政策不无关系。

2.加强民族融合。

自清代初期开始,中央政府相继在维、回、蒙、藏等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相应管理机构,这些措施的施行,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部及西北部边疆民族地区的管理,促进了上述民族地区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双方的交流与融合进一步加强。

3.加强民族法律建设。

清代在民族地区的法律法规建设成果,堪称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成就,甚至超越了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巅峰的汉、唐两朝。自清初开始,清政府在西部及西北部边疆民族地区探索设置专门地方法律、民族法律。《钦定回疆则例》、《蒙古律例》、《理藩院则例》等富有成效与特色的民族法律,有的在清代中期即已形成,有的在清代初期及中期形成了基本的轮廓。这些民族法律法规的制定,规范了上述民族地区的法律秩序,保护和发展了民族地区的文化成果,使原来仍基本处于蛮荒与蒙昧状态的西部及西北部边疆民族地区,向着文明进一步迈进。

在境内多民族和谐共处的基础上,到了清代中叶,经过百余年的休养生息,历经康乾盛世的清代中国,虽然身处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晚期阶段,即将面对世界工业革命大潮的冲击,却仍以日出东方的强盛姿态,位列世界民族之林,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东方帝国。

六 结语

清代前期和中期,是清代民族政策体系形成的重要阶段。其西部及西北民族政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在多民族国家中妥善处理民族问题丰富经验的全面总结。研究这两个阶段民族政策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其历史背景,对整个清代西部及西北民族政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清代西部及西北民族政策是清朝统治阶级意志、利益和认知水平在管理民族事务、处理民族问题方面的集中体现,从整体上看,清代西部及西北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基本上切合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民族问题的实际,有力地维护了我国的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在民族事务管理和民族问题处理方面取得了远远超越前代、令人惊叹的成就,并对当今社会也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1]王东平.《清代回疆法律制度研究》导言.中国法律文化网,http://www.law-culture.com/shownews.asp id=13113[2011 -2 -15].

[2]成凯文.清初治藏政策及其特点[J].西北民族研究,1997(1).

On National Policies Adopted in the West and Northwest Border Areas in the Early and Mid Qing Dynasty

Zhang Xiaoxiao Liu Yingze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Qing Dynasty,the Qing government adopted the appeasement policies as the primary strategy to control the ethnical minorities in the west and northwest areas .After Kang Xi,Yong Zheng,and Qian Long dynasties,the power of Qing government was enhanced greatly,and subsequently the powerful control was exercised on the west and northwest multi-ethnic areas and control to the border areas were consolidated which has had the profound and historical influence on the national policy system,and it promotes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multi-ethnic areas.

the Early and Mid Qing Dynasty;West and Northwest Border Areas;national policy

K249

A

1672-6758(2011)04-0132-2

张晓晓,硕士,讲师,山东工商学院政法学院,山东·烟台。研究方向:法律史学。邮政编码:264005

刘英泽,硕士,讲师,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河北·秦皇岛。研究方向:民商法学。邮政编码:066004

Class No.:K249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猜你喜欢

清政府蒙古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蒙古靴
明英宗羁留蒙古陪侍考
《雲使》在蒙古
多元民族
搁浅的富国梦——甲午战后清政府主导的第二轮开矿高潮(1895—1899)
蒙古香
晚清政府的海权意识与海军实践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