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上的本土全球化与异化翻译
2011-04-07张璐璐
张璐璐
文化上的本土全球化与异化翻译
张璐璐
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点,因而不可避免的会存在差异。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异化翻译愈来愈显出其必要性,异化翻译在文化上的本土全球化,尤其是在处理汉英文化差异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异化;文化上的本土全球化;文化全球化
一 文化上的全球本土化和本土全球化
全球化是一个传播学的概念,依次覆盖并传载了文化或经济的意义。全球化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全球化的同时也带来文化趋同性和多样性。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呈现了两个方向,一个是资本主义中心地带向边缘地带渗透文化价值观念和风尚,第二个方向是中心向边缘运动的同时,也导致了边缘向中心运动——一种互动的双向运动;原来被压制的边缘话语在崛起,与占主流地位的西方霸权话语进行抗争。因而导致文化上的全球本土化和本土全球化两种趋势。
文化必然存在相互影响和交流,即:文化输入和输出。所谓的文化上的全球本土化(cultural glocalizaton)①指的是对文化输入国而言,任何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都不可避免的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比如二十世纪初期,西方先进的民主(democracy)、科学(science)、自由(liberty)思想涌入中国,影响了一大批有志青年,从而兴起了蓬勃发展的爱国救亡运动。此外,西方的一些主要习俗也日益为国人理解和接受,在婚礼上新娘子穿白色的婚纱,以象征爱情的纯洁;情人节情侣互送巧克力和玫瑰等,这些风俗不仅中国,韩国、日本等国家都越来越流行,从文化输入国来讲,这些就是全球本土化的很好例证。而文化上的本土全球化(cultural lobalization)②侧重的则是文化输出,一个民族的文化不仅要吸取其他文化的精华,同样重要的是要把本民族中文化精髓不断发展、传播,加深其他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中国功夫(kungfu)、武术(wushu)等日益为西方读者所了解,这对文化输出国来讲则是文化上的本土全球化(lobalization)。在这一点上,强势文化要比弱势文化来得容易。尽管文化上的本土全球化(cultural lobalization)对那些弱势文化来讲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但文化全球化这把双刃剑---不仅有利于西方的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侵略和渗透,它在某种程度上也为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反渗透和抵抗提供了契机。如何应对文化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和巨大挑战,如何让本民族文化保持其特色并得到不断的传播和发展,是所有弱势文化中文化研究者和翻译研究者所面临的一个严峻的考验。这当然也是中国文化研究者和翻译研究者所面临的一个问题。
二 文化上的本土全球化与异化翻译
包惠南、包昂(2004)认为,翻译在形式上是不同语言字符的转化,在内容上是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这种转化和交流,犹如自然界中一种形式的能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一样,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能量的损耗,在翻译过程中也必然存在着文化信息的损失。尽管如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保持译文流畅易懂,还要尽可能的减少文化损失。同化和异化是翻译研究者一直在讨论的关于翻译的一个基本的问题,究竟以异化为主还是以同化为主则一直是具有不同的翻译目的的翻译研究者们争论的焦点。所谓同化和异化指的是以目的语文化还是以源出语文化为归宿的不同翻译策略。具体而言,前者是以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规约为目的,为读者提供自然、流畅、没有翻译味的译文;而后者则力求最大限度的保留源语的表达习惯,语言形式和语言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注重异质因素(foreigness),体现异国情调和陌生感,给读者以新奇的感受。从其本质意义比较而言,异化更符合以传达文化内涵为目的的翻译,在处理文化差异时,相对更能够保留源语的语言习惯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
文化具有不同的层次,首先是表示器物的表层文化,其次是表示制度、人际关系、礼仪风俗的文化,第三是具有深刻差异的深层文化,表示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表层文化虽然为个体文化所独有、但是相对而言,通过文化间的彼此接触交流是容易吸收、理解的。比如汉语中的茶、丝绸、筷子、茅台、台风、武术、功夫、舢板等,译成英语tea,silk,chopstick,Maotai,typoon,Wushu,Kungfu,sampan,etc;英语中的sofa,cigar,golf,vitamin,beer,radar,译成汉语:沙发、雪茄、高尔夫、维它命、啤酒、雷达,这是容易为读者理解的。
纵观以上几例有关中表层文化的汉英互译,以异化为主的音译(transliteration)占了大部分。以中国人熟悉的“除夕”“饺子”为例,例证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是否适用于中表层文化词的释译。除夕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义,“除夕”是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因而除夕活动都是以除旧布新,消灾祈福为中心。其基本含义与英语中的New Year’s Eve相似。但若能采用音译Chuxi则但从其音chu就能感觉到“去”的含义,而且Chuxi还有简洁忠实之美,相较New Year’s Eve,Chuxi能更好的将中国文化的年味和风韵传达给译入语读者。除夕之夜必少不了饺子。饺子,即“交子”交在子时。除夕夜半全家人一起吃饺子是“更岁交子”之意,也有吉祥如意,喜庆团圆的意义。另外,饺子状如元宝,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意;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里面,以寄托对未来的祈愿等。饺子的意义如此之丰富,是不能用dumpling来代替的。二者的外观不同,制作原料也有些不同,更重要的是dumpling没有饺子所蕴含的意义。因而,笔者更倾向于音译Jiaozi来释译中国人最喜爱的食物。
“除夕”“饺子”属于文化中表层面,与此相似的文化负载词,采取以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更能反映民族文化特色。有的释译可能略显冗长,或略显怪异,但这只是作为弱势文化向外传播特色文化的第一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路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等这些译文方式日益为大部分译文读者所接受,中国文化日益为外国读者了解的时候,就不用加注释。到时候,Chuxi,Jiaozi,也能和kungfu,wushu一样为大多数外国读者理解,现在需要的只是一个接受适应的过程.
现在相当多的英文读者也已经意识并接受dragon在汉语中所蕴含褒义成分,而这一转变要感谢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运用异化策略,将汉语的龙译成dragon,既保持语义对等又不失文化特色。其他的比如:道教Taoism,磕头kowtow,阴yin,阳yang,气功qigong,纸老虎paper tiger,福娃也由原来的friendlies改译为Fuwa,中国结Chinese knot等,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负载词(cultural-loaded words),也日益为西方读者接受,作为正式词汇而成为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
以文化负载词为代表的文化的中表层可以通过音译和以异化为主的释译来翻译,而深层次文化则是各民族经过历史的积淀,在独特的环境中形成的,通常是文化交流的障碍。如何处理这种深层次的差异,同时达到文化交流,保持文化特色的目的?以下几个汉英翻译例子就中西文化深层差异和异化翻译的运用以反映汉语特有文化进行分析。
中国特有的风俗文化很多,比如八卦太极,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成语典故,诗词歌赋等等,译者应最大限度的保持其原汁原味。比如:
我属鸡。我从来不吃鸡。鸡年是我的本命年。(陈宏微,1996)
I was born in the Year of Rooster.I never eat chicken.The Year of Rooster will bring me good luck or bad luck*.
*Chinese people traditionally use 12 animals,representing the 12 Earthly Branches,to symbolize the year in which a person is born.For example,Spring Festival 2005 is the first day of the Year of Rooster.People born in this year will have the rooster as their life symbol.All other years of the rooster,according to an old Chinese saying,become either their good-or-bad-luck year for them.
西方文化中没有以动物配属以标记人的出生年月的习俗,因此无法理解句中的属鸡,鸡年,本命年所蕴含的特有的中华文化内容。译者译出其指称意义,并加注释以说明其文化蕴含意义。虽稍显冗长,但处理这些文化差异中的特色文化,不得不采取这种异化加注翻译。又如: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a.Confucious said,“To eat your fill but not apply your mind to anything all day is a problem.Are there no games to play?Even that would be smarter than doing nothing.”(Cleary Thomas,1992)
b.The master said,Those who do nothing all day but cram themselves with food and never use their minds are difficult,are there not games such as droughts?To play with them is better than doing nothing at all.(Waley Arther,1992)
在译文a中,译者Cleary Thomas为了译文读者易于理解,将原文中的“博弈”通过抽象法,译为game;译文b中,译者Waley Arther将其通过归化进一步解释为droughts—国际跳棋,两种译文都不无道理,但是原文中所谓“弈”指的是中国古老的围棋—chess,而这一文化特色在原文中都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同样,涉及文化典故的成语或文化差异也需尽力采取异化翻译。比如:
鲍小姐打她一下道;“你!苏东坡的妹妹,才女!”—“苏小妹”是同船男生为苏小姐起的外号。(钱钟书《围城》)
Miss Pao gave her a cuff,saying,“You!Sun Tung-P’o’little sisiter,the girl genius!”“Su Hiaomei”(Su’s little sister)was the nick-name the men students on board had given Miss Su.(珍妮.凯利、茅国权,2004)
苏东坡是我国北宋著名词人,才高八斗,留下许多名垂千古的名作,其妹—苏小妹也是远近闻名的才女,在中国这是妇孺皆知的,尽管大部分外国读者不知苏东坡、苏小妹为何许人也,理解上有些困难,但是,倘若去掉这些文化因素,仅以a famous poet writer in Chinese history of song dynasty来译的话,那么中国历史上这有名的兄妹俩被外国读者了解的机会就更少。因而,就深层次的文化翻译而言,以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能更好的保留民族文化特色,同时给读者提供了机会领略文化的不同,体验特有的异域民族风情。
在文化全球化时代的跨文化交际中,尤其是书面文化交际,即使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也不用译者去越俎代庖小看交际双方的理解能力,擅自剥夺读者领略源语表达习惯和文化特色的权利。译者的任务就是运用正确的策略,不仅在语义上转换,还要实现文化内涵的转化(transformation)、阐释(interpretation)和再现(representation)。
三 结语
“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点,是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翻译的根本任务就是传播和交流文化。”(包惠南,包昂,2004)至于翻译中的这一对矛盾:归化,异化,何为主,何为次,要视翻译的具体目的而定。翻译的过程就好比处理磁场力的过程,译者就像处于磁场中的物体,要受到不同力的影响,如果译文是给一般读者欣赏,则首先要求易懂,归化就应在翻译过程中处于首位;如果译文侧重民族特色文化的交流,则要求异化处于首位。译者要权衡所有的力,采取适切的策略翻译。在处理文化差异方面,提倡异化翻译并不是否认归化,只是在文化交流方面,尤其是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异化比归化更能体现民族文化特色,是文化上的本土全球化的重要策略。
注释
①文化上的全球本土化(cultural glocalization)是王宁在《文化翻译与经典阐释》一书中,从本土化角度,阐释文化流散现象实质时,应用cultural glocalization。
②文化上的本土全球化(cultural lobalization)是复合词,由localization&globalization组合而成,是笔者从文化输出的角度,阐释文化个体对全体的作用。
[1]Cleary Thomas.The EssentialConfucious[M].San fransisco:Harpen,1992.
[2]Waley Arther.The Analects of Confusious[M].Newyork:Qualit Paper Back Book Club,1992.
[3]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4]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5]常建华.节时岁月里的中国[M].北京:中华书局,2006.
[6]陈宏薇.新实用汉译英教程[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7]蔡新乐.翻译的本体论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8]卢红梅.华夏文化语汉英翻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9]钱钟书.围城[M].珍妮·凯利,茅国权,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10]苏国勋,等.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1]王宁.文化翻译与经典阐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2]王宁.翻译加速了文化多元走向的步伐[J].中国翻译,2005(5).
Abstract:Culture is the creation of respective nations,thus differences are inevitable.Foreigniza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dealing with those differences under the cultural globalization,which is useful to spread the 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foreignization;cultural globalization;globalization of culture
Class No.:H315.9Document Mark:A
On Cultural Globaliz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Zhang Lulu
H315.9
A
张璐璐,硕士,助教,渤海大学,辽宁·锦州。邮政编码:121000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立项课题“高校构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课题编号:JG10DB078
1672-6758(2011)04-0076-2
(责任编辑:宋瑞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