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中翻译策略和翻译研究转向概述与评析

2011-04-07袁春波

关键词:导论解构主义李德

袁春波

《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中翻译策略和翻译研究转向概述与评析

袁春波

通过将《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中翻译策略及翻译研究转向进行分类概述,认为该书主要阐述直译、意译和形式对等、动态对等两组翻译策略以及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转向、文化转向、哲学转向、跨学科转向等四个翻译研究转向,以帮助学习者把握该书概要。

翻译策略;翻译研究;转向

一 引言

《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以下简称《导论》)英国利兹大学杰里米·芒迪著,2007年李德凤等将该书译为中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是欧美及中国许多高校翻译专业师生的入门教材(本文指的是其中译本)。国内专门讨论《导论》的研究论文已有一些(陈历明2009;刘芳,邢杰2010)。前者主要从该书的人名翻译、术语翻译、理解与表达等方面对该书的中文翻译进行批评研究,后者则比较研究新旧版本的《导论》从翻译研究的发展及译者自身意识等角度进行分析。

整个《导论》以翻译理论各主要流派为主线进行阐释,但是笔者发现该书涉及的翻译理论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两大方面:翻译策略和翻译研究转向。然而书中关于这两大方面的论述却很分散和零碎。为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书中翻译策略和翻译研究转向的概要,本文试分类进行概述。

二 《导论》概述

卢特里奇公司2001年出版杰里米·芒迪《导论》的英文版,该书阐述了20世纪末之前关于翻译学的各主要思潮,同时将散落于各处的主要翻译理论汇集于此书,并清楚地逐一加以总结和批评。书中,作者以时间为顺序进行论述,上溯古代,下及当代,既有历时的梳理,又有共时的探讨,给读者展现了西方翻译研究的较为完整的概貌。

该书共十一章,各章分别论述翻译的某个议题:第一章翻译的主要方面(翻译概念,发展史等);第二章20世纪前的翻译(直译、意译、忠实等);第三章,对等和对等效应(三分法、翻译科学、对应对等等);第四章翻译转换;第五章功能翻译理论(文本类型、目的论等);第六章话语分析和语域分析法;第七章系统论;第八章文化研究的多样化(“重写”、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第九章翻译异质性;第十章翻译的哲学理论(阐释学、解构主义等);第十一章跨学科的翻译学(“综合法”、跨学科方法等)。

各章都由主要概念(扼要介绍本章核心概念,有利于把握本章核心)、主要文献(提供主要参考文献)、正文(从序言开始转入正题之后有个案研究及讨论,最后是小结,整个正文浑然一体)、补充读物(鼓励人们追根溯源,阅读第一手资料)、研讨热点(启发读者鼓励他们对翻译研究做进一步研究)等部分组成,章节间又互相参照。该书给读者介绍翻译理论的同时,给出以上所列种种辅助材料,有利于启发读者理解和思考,从而循序渐进地培养读者的研究能力。

三 翻译策略研究

《导论》中论述的翻译策略虽有多种,但这些策略实质上都是“直译/意译”或者“形式对等/动态对等”两大策略的延伸和发展,现就以这两大策略为主线进行分类归纳。主要涉及两类策略的主要发展历程、各阶段主要观点、代表人物、代表作等。

1.直译和意译。

直译和意译策略可追溯到公元1世纪的西塞罗。西塞罗在《最优秀的演说家》中概述其翻译策略时说:“我不是作为翻译匠,而是作为演说家进行翻译的。我所保留的是原文的思想与形式,……,我认为没有必要追求字对字的翻译,而应该保留语言的总体风格与力量(转引自李德凤2007)”。这里的“翻译匠”即指采用直译(“字对字”)方法的译者。而“演说家”则是对意译(意对意)的形象描写。该策略影响深远,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所有重要翻译策略的基石。

公元4世纪,圣哲罗姆在《论普通文本的最佳翻译》中轻视“字对字”的翻译,因为该种翻译方法会使译文荒诞不经,背离原文的真正含义;然而“意对意”的翻译方法则有利于原文意义或内容的翻译,从而清晰地论述了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该论述成为迄今为止对翻译过程所做的最有名的论述之一。

与直译、意译策略相关的主要翻译研究概念还有“忠实”“准确”等。贺拉斯认为“忠实”的概念最初的含义就是字面的“字对字”的翻译。直到17世纪末后,“忠实”才真正用以指对原作者意义的忠实,而不是对原作者所用词语的忠实。约翰·德莱顿将翻译分为三类:逐字译,意译,拟作,这可以看做是对直译、意译策略的进一步延伸。

而维奈和达贝尔内在《法英比较文体学》中又提出两种翻译策略: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还将两种翻译策略分为七个程式(前者三个,借词、仿造词语、直译;后者四个,词性转换、调节、等值、改编),该理论可看作是直译意译的更进一步发展。

2.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

对等策略概念始于雅各布森。他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里探讨语际翻译中的语言意义与对等问题,指出语际翻译涉及“以一种语言的讯息来替代另一种语言的整体讯息,而非个别的单位代码”,而“代码单位之间通常不存在完全的对等”,“差异间的对等是语言学上的主要问题”。表明,意义和对等问题主要在于语言结构和语言用语中的差异。

受诺姆·乔姆斯基句法结构的影响的奈达,在其著作《翻译科学探索》中直接弃用“直译”“意译”“忠实”等传统标准而转向对等,并提出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概念。指出“形式对等强调要注意讯息本身的形式和内容……其中要关注的是接受语中的讯息应与原语中的不同成分尽可能地保持一致(转引自李德凤2007)”。形式对等要求译文贴近原文的结构,这对翻译的准确性和正确性影响极大。而动态对等则要求“接受者和讯息之间的关系应与原来的接受者和讯息间所存在的关系保持相当程度的一致”,其目标为“保持与原语讯息之间最自然的对等”(转引自李德凤2007)。奈达为翻译应摆脱词与词之间的严格对等指明了道路,他提出的形式及动态对等概念,为翻译理论引入一种以接受者为导向的概念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纽马克在《翻译问题研究》中提出“语义翻译(与奈达的形式对等有相似之处)”和“交际翻译(与奈达的动态对等描述相似)”概念。指出:“交际翻译试图使读者阅读译文所产生的效果尽可能地接近原语读者阅读原文所产生的效果。语义翻译则试图在合乎第二语言的语义和句法结构下,将原文的准确语境意义尽可能贴切地译出(转引自李德凤2007)”。

另一学者科勒,在《翻译科学研究》中详尽地讨论了奈达的“对等”与对应之间的区别,指出“对应”属于对比语言学领域,用来比较两种语言系统,并对比描述两者的异同。“对等”则指切合个别原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配对和语境的对等项目。科勒还将对等分成五种不同类型:外延对等、内涵对等、语篇规约对等、语用对等、形式对等。

以上论述表明《导论》中的翻译策略都与直译意译策略或形式对等动态对等策略紧密相关,都是建立在这两大策略基础上的。翻译策略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没有十全十美的翻译策略,要掌握翻译策略需要在掌握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四 翻译研究转向

翻译的语言学转向,是指从语言学立场出发,运用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视角切入翻译研究(谢天振2008)。《导论》从语言学、文化、哲学、跨学科等角度阐述翻译理论则不妨可以看做是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转向、文化转向、哲学转向、跨学科转向。

1.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转向。

(1)翻译的类型。

雅各布森在其论文《论翻译的语言学方面》中将翻译分为三种类型。语内翻译,或称“重述”:指的是“用同一种语言的其他符号来解释某些语言符号”。语际翻译,或称“严格意义上的翻译”:指的是“用另一种语言来解释某些语言符号。符际翻译,或称“变形”:指的是“用某种非语言符号系统的符号来解释语言符号。雅各布森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翻译进行阐释,后成为人们进行翻译研究的重要理论,影响深远。

(2)翻译的“对等”和“转换”。

研究翻译对等和对等效应的学者较多。先是,雅各布森探讨语际翻译中的语言意义与对等问题。之后,奈达在《翻译科学探索》中,提出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接着,纽马克在《翻译问题研究》中提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后来,科勒在《翻译科学研究》中对讨论了奈达的“对等”与对应之间的区别。

而关注翻译转换的学者也不少。维奈和达贝尔内所描述的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策略实际上就是翻译转换。而“转换”概念由卡特福特在其著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提出。卡特福特将“转换”分为两种:层次转换(可以是在一种语言中用语法表达在另一种语言中用词汇表达)和范畴转换(包括结构转换、词类转换、单位转换或级阶转换、内部系统转换)。

(3)目的论。

赖斯和维米尔在合著的《通用翻译理论基础》中阐述翻译中的目的论。指出:目的论首要关注的是译作的目的,该目的决定了译者需要采用何种翻译方法和策略,才能产生功能上可满足需要的结果。二人将目的理论归结为包括目的规则在内的六条规则,强调目的规则统摄其他规则。维米尔还指出:目的论规定的是,译者必须有意识并一贯地,按照与预期的目的语文本相关的某种规则来翻译(转引自李德凤2007)。

2.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1)多元系统论。

多元系统论由伊塔玛·伊万-佐哈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视翻译文学为目的语文化、文学、历史等多元系统中的一部分。伊万-佐哈尔用一个涵盖性的概念,即多元系统,来强调系统之间的关系,强调翻译文学是作为一个系统运作的。表现在:目的语是如何选择要翻译的作品的;翻译规范、行为策略都是如何受其他相关系统的影响。马克·沙特尔沃斯和莫拉·考伊将多元系统这一术语这样定义:多元系统被认为是一个多种类、多层次的系统集合体(或系统)(转引自李德凤2007)。在该集合体中,各系统相互作用,造成多元系统内整体上不停发生的动态演变过程。

(2)翻译与性别。

西蒙在其著作《翻译中的性别:文化认同与传播的政治学》中从一种性别研究的角度来看待翻译。她看到在翻译研究中存在着性别歧视的语言,其中还伴随着支配,忠诚忠实和背叛的诸种形象。另一位女性主义者德·罗特宾尼埃尔-哈尔伍德甚至说到:“我的任何翻译实践,是一种旨在使语言为女人说话的政治活动(转引自李德凤2007)”。

(3)后殖民主义和食人主义。

斯皮瓦克在《翻译的政治学》一文中关注“第三世界”文学被翻译成英语所带来的意识形态后果,以及由此而造成的种种歪曲情形,并反对将作品都译为强权者的语言英语,认为那是“带翻译腔的语体”,失去了政治上弱小的个性文化特征和身份。

巴西的食人主义,源于葡萄牙主教被巴西土著人吃掉的故事,后被用作比喻来代表殖民化历程和翻译历程,属于殖民主义翻译运动。主要代表是维埃拉的《解放半兽人》。

3.翻译研究的哲学转向。

(1)阐释学。

斯坦纳在《通天塔之后》中将阐释学方法界定为:“考察如何‘理解’一篇口头或书面言语,并试图以一种普遍的意义模式来审视这一过程”(转引自李德凤2007)。这是对翻译过程背后的意义与理解问题的深入探讨。斯坦纳还将阐释步骤分成四步:起始阶段的信任;攻占或插入;吸纳或具体化;补偿或复原。

(2)解构主义。

克里斯托弗·诺里斯在其著作《解构主义:理论与实践》中指出:解构主义针对的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一切,包括语言、经验以及人类“正常”交流的可能性。解构主义,是一种解读行为,依然与其试图叩问的文本密切相关(转引自李德凤2007)。解构主义围绕着语言及该语言所建构的术语、系统和概念不断地进行质疑,并拒绝承认词语中固有的先决意义,而从方方面面来凸显或“解构”,以展示文本是如何消解自身的假设,并彰显其内在的矛盾面。

解构主义的领军者是德里达及其代表作《通天塔》。德里达将翻译界定为“对另一个有关翻译的文本的再翻译”,德里达还解构了原文与目标文本的差异。他不仅将注释视为对一篇译文的再一次翻译,还认为原作与译文互相借。。一旦翻译行为或通天塔行为出现,两者就互相依赖,由此得以生存。

4.翻译研究的跨学科转向。

(1)综合法。

斯内尔-霍恩比在其著作《翻译学:综合法》中,通过回顾众多的语言学及文学概念,尝试把它们全部归到“综合法”下。在论证翻译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时,他认为译者和翻译理论研究者都“关心一个介于各学科、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世界”,这种说法预示了当今理论研究者已开始从跨学科的综合角度进行翻译研究。

(2)跨学科方法。

很多学者的著作名称直接使用跨学科字眼如:斯内尔-霍恩比的《翻译学:跨学科研究》,蒂尔科恩-康迪特《实证翻译及跨文化研究》等,翻译的跨学科研究方向,也表明跨学科方法获得巨大发展。

上述众多学者的相关研究充分表明,翻译研究已经超出翻译本身,并开始转向语言学、文化、哲学、跨学科等多角度来进行。

五 结语

理论指导实践,掌握常见的翻译策略是科学有效地进行翻译实践的有效保障。随着研究的深入,翻译研究也已经不局限于翻译本身,而转向从语言学、文化、哲学、跨学科等角度进行。因此,对翻译策略及翻译研究转向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简述和归纳,有利于人们更好更快地掌握常用的翻译策略,同时注意翻译研究中的不同角度的转向,实现科学有效的翻译。

[1]杰里米·芒迪.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M].李德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陈历明.译学论著的引进与翻译—《翻译学导论》译评[J].中国图书评论,2009(9).

[3]刘芳,邢杰.新版翻译学导论论与实践评述[J].当代外语研究,2010(4).

[4]谢天振.论比较文学的翻译转向[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Abstract:The thesis tries to summarize and analyze the majo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translation turns appeared in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It mainly focuses on two groups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four translation turns so as to help learners master the key points of the book.

Key words:translation strategies;translation studies;translation turns

Class No.:H059Document Mark:A

Summary and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Translation Turns Appeared in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Yuan Chunbo

H059

A

袁春波,在读硕士,讲师,淮阴工学院,江苏·淮安。邮政编码:223003

1672-6758(2011)04-0073-3

(责任编辑:黄其辉 宋瑞斌)

猜你喜欢

导论解构主义李德
浅析解构主义的精神内涵以及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以山顶度假屋为例
荡秋千
Mobility matrix of a weakly coupled parallel multi-DIM isolator based on axial force solution①
评《工程管理导论》(书评)
重塑与解构
生机盎然
A Research on Performance Management of Civil Serva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tivation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解构主义翻译探析
打造平衡中的适度:一部值得推荐的英语文学教材——评《文学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