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
2011-04-07于兴艳
于兴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
于兴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然而马克思主义的“三化”并不是孤立的,三者是密不可分的。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关系,探讨了两次历史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必然结果,以及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如何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有六处提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认识。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这个外来文化要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必须同中国具体实践、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并付诸实践,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从而达到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目的。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不可分割统一整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十七大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大众化是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虽说不是在同一历史时期提出,但从根本上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是同一过程。马克思主义“三化”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是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来的,是由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坚持和发展起来的。在1938年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第一次鲜明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他指出: “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在今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优秀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国情、不同时代、不同实践中有不同的形式,必然呈现出时代化和大众化的特征。这种时代化和大众化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过程,由此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即依据变化发展了的动态的社会实践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换言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前时代的发展、同当前时代的特征结合起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判断不断变化的世情、国情与党情。从而能够适应时代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课题,解决时代难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揭示事物一般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的具体国情包括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状况和民族性问题又有其特殊性,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时代背景和世界发展的趋势又是在不断变化,从这一点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以党的文件形式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普及和推广,把难懂的理论用百姓熟知的语言讲清楚、讲明白,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生活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化是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既不能等同,也不能相互取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科学的理论来源于实践,人民群众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在这有机整体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前提,是核心,是统领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总原则、总要求。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经济和文化都十分落后。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革命,必然会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单靠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同样,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也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更无法照抄别人的经验。要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条件,寻找适合中国实际的道路,制定正确的政策。因此,要使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大众化,首先就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次,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桥梁和纽带,是关键,是展现中国化和大众化科学性与先进性的重要标识。中国共产党自创建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许多理论问题。如: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这些理论问题紧密的和时代问题联系在一起,很容易被当时广大普通群众所理解和掌握。因为这些时代问题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中,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普通群众都能深切感受到。最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目的和结论,是拓展中国化和时代化深度与广度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是束置高阁的理论,并不能单单被少数高级知识分子所掌握。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和实践相结合,只有被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变为改造世界的强大的物质力量,在实践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 两次历史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必然结果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必然结果。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科学把握中国社会基本性质,努力探索中国革命规律和特点,创造性地回答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的问题,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调查研究,深刻论证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成功开辟了以井冈山为根据地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提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创造性地提出以苏联经验为鉴戒,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必然结果。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时代命题的实践中,不断开拓与探索,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在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世情国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将治党治国治军新的经营加以概括和总结,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围绕“实行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同第一次理论成果既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三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是同一历史过程,但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不同的国情,我党所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在毛泽东时期我党侧重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因为毛泽东时期面临的是,当时中国共产党内部存在“本本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毛泽东依据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殊国情,创造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论断,并且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无论是国际形势,还是国内人民需求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所以着重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大众化。
第一,在内容的选择上,不仅要立足世情、国情、党情,更要关心“生情”。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理论要被群众所掌握就必须深入到群众的生活中去。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的确立及人文关怀的彰显,揭示出现实生活的意义,且现实生活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指导下有所丰富有所提高,人民在劳动中感受到生活的真谛,只有这样的马克思主义,才会被广大群众接受和掌握。第二,在传播途径上,通过运用各种载体和传播平台,不断拓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成果。在社会思潮多样化的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实现在普及中引领社会思潮,传播平台和机制就显得更为重要。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影响内容。在现代信息社会,必须花大力气拓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比如,可以充分运用报刊、图书、影视、网络等传统媒介,利用多样化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在各种报刊上开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专栏,满足广大群众的知识渴求;要发挥新闻媒体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特殊作用,不断提升主流媒体影响,遵循传播规律,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表现力、吸引力和影响力;主动利用好互联网平台,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开辟新空间,第三,在表达方式上,运用百姓熟知的大众话语。马克思主义要被普通百姓所理解接受,必须进行话语转换。从政治性的文件语言向日常性的大众化语言转换,从抽象化向具体化转化,从而向公众说出可理解和可信赖的语言,不仅让公众听到,更重要的是,要让大众听懂和信服。要善于学习领袖人物的话语方式,如毛泽东论述过的“纸老虎”“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等话语都是从日常生活中信手拈来的,贴近生活而又浅入深出,契合大众生活,非常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和传播。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我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在当代主要是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和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时代气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接受,所传播。
[1]高乃云.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J].西安师范大学学,2008,5.
[2]乔丽军.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及其时代内蕴的思考[J].黑河学刊,2008,7.
[3]王建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J].理论探索,2009,6.
[4]蔡永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J].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10,1.
[5]雷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一体化研究[J].教学与研究,2010,2.
[6]田旭明,沈其新.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的辩证关系[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报,2010,2.
[7]《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58.
ClassNo.:B0-0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郭美霞 蔡雪岚)
StudyoftheSinicized,ModernizedandPopularizedMarxism
Yu Xingyan
Chinese communists have deepened the understanding of Marxism, and constantly push Marxism forward to be sinicized, modernized and popularized. The paper explaine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inicized, modernized and popularized Marxism, and discussed two historical leap in Marxist theory, which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Marxism sinicized, modernized and popularized. The paper explains how to get Marxism sinincized ,modernized and popularized.
Marxism;sinicized;modernized ;popularized
于兴艳,硕士,讲师,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政法系,江苏·淮安。邮政编码:223003
1672-6758(2011)04-0034-2
B0-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