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的发展脉络

2011-04-07王有斌米正华

关键词:中国化民生马克思主义

王有斌,米正华

(1.湖南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2.衡阳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系,湖南 衡阳 421008)

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的发展脉络

王有斌1,2,米正华1

(1.湖南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2.衡阳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系,湖南 衡阳 421008)

依据不同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下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主要任务的不同,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发展的脉络可以归结为形成、发展、丰富和完善等四个不断演进的阶段。从“一定要每日每时关心群众利益”、“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生活”、到“不断使全体人民得到并日益增加看得见的利益”,最后到“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逐渐完善。其共同点在于人民利益至上。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生思想;人民利益;发展脉络

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生计问题,它包括民众的衣、食、住、行、用,生、老、病、死等方面,其内涵极为丰富。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民生思想的形成逻辑、思想内涵、思想特点以及在中国的继承和发展等方面,但是缺乏对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发展脉络的系统梳理。谭培文、龙佳解等认为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就是有关现实的个人的生计与生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原理和理论。[1,2]赵琰着重探讨了马克思民生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从社会背景、思想来源、理想追求以及马克思民生思想的自身发展逻辑四个方面论述了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历史演进逻辑。[3]苗贵山从民生问题的实践之维度和以人为本的向度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进行了论述。[4]张敏、冯召刚、邬旭东、岳巍等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思想渊源、主要含义、创立的社会历史背景,理清了民生问题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关系。[5-11]在此基础上,笔者拟依据不同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下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主要任务的不同,考察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的发展脉络。

一、中国化民生思想的形成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将解决民生问题贯穿于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之中,并提出了丰富的民生思想。

1.关心群众生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历来提倡关心人民群众生活,提出了以发展生产为重点,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主张。人们要生存,首先要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早在 1944年7月,毛泽东就在同英国记者斯坦因谈到中国革命的任务时指出,中国革命的三大任务之一是:“解决土地问题,使具有某种进步性的资本主义能在中国得到发展,并通过引进现代生产方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2]关注民生,就要解决人民的实际问题,就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产和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他还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看得见的物质福利”。[13]因为这是人民群众最实际的,也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当然应该成为中国共产党首先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论联合政府》报告中,毛泽东同志指出,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密切的联系,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显著的标志;党的出发点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一刻也不脱离群众,而不是打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算盘。中国共产党正因为高度重视并致力于解决民生问题,所以才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支持,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胜利。

2.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

在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他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12]在处理群众关系时,中国共产党人处处表现出对人民群众利益的尊重、维护、关心和爱护;在长期的革命实践活动中,把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自己人生奋斗的最崇高的使命。毛泽东指出:“一定要每日每时关心群众利益,时刻想到自己的政策措施一定要适合当前群众的觉悟水平和当前的迫切要求。”[14]他还强调:“我们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15]

总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为中国人民实现民生的保障和改善进行了艰苦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果。

二、中国化民生思想的发展

在继承毛泽东民生观的基础上,邓小平始终关注民生,注重改善民生,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着力于发展民生,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他强调:“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6]28

1.发展生产,改善民生

从民生角度解读邓小平提出的“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等著名论断,就是中国解决民生问题、改善民生,也必须依靠发展;否则,改善民生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如他所说:“离开生产力的发展、国家富强、人民生活的改善,革命就是空的。”[17]可见,在发展民生问题上,邓小平高度重视发展生产,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改善民生、稳定社会的重要前提。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全面地、系统地、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生产力停滞不前、人民普遍贫困的根源,并深刻总结了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教训,明确提出要解决中国这个人口大国的温饱问题。要极大地改善民生,就必须通过改革,大力发展生产力,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正如他所强调:“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16]370经过多年的改革,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地增强,生产力得到史无前例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实践再次证明,发展生产是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

2.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在邓小平民生观中,“人民拥护不拥护 ”、“人民赞成不赞成 ”、“人民高兴不高兴 ”、“人民答应不答应 ”始终贯穿着“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最高价值标准。他热爱人民,尊重群众,所作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都是把人民利益置于最高、最关切的地位上,把衡量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概括为“三个有利于”。其中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根本目的,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衡量是非的最高标准和原则,这集中体现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最高价值标准的民生观。因此,邓小平民生思想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

三、中国化民生思想的丰富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发展先进生产力,致力于提升民生质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他强调:“在整个社会生产和建设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使全体人民得到并日益增加看得见的利益,始终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全党同志心中始终都要装着人民群众,关心人民群众,千方百计地为他们谋利益,带领他们艰苦奋斗,创造幸福生活。”[18]122

1.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在党的十四大至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就“改善人民生活”进行过专门论述。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尽快地使全国人民都过上殷实的小康生活,并不断向更高水平前进。坚持贯彻党的富民政策,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不断改善人们的吃、穿、住、行、用的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进医疗卫生条件,提高生活质量。”[19]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是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增加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完善收人分配体制,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科学思想,这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存;拓宽消费领域,引导合理消费,扩大服务性消费,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改善居住、卫生、交通和通信条件;改善物质生活的同时,逐步增加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提高教育和医疗保健水平,充实精神生活,美化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这是人民生活幸福的重要社会支持;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为广大人民的基本生活起到保障作用,为改善人民生活提供重要支持。等等。这些重要民生思想,既是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指导思想,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保障。

2.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江泽民同志把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有机统一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面地体现了党的先进性,“是党的立党之本,成事之基,取胜之道。”[18]280坚持把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党的一切政策和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指出:“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这始终关系党的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全局。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要紧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18]279“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18]280

总之,以江泽民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实践经验进行了科学的总结,对收入分配、“三农”、解决就业、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医疗、扶贫、青少年健康成长、妇女运动、卫生、人权、人的尊严与价值等方方面面的民生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科学指导思想,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民生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中国化民生思想的完善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20]由此可见,求学是民生之基,收入是民生之源,就医是民生之急,社保是民生之盾,住房是民生之需。中国共产党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和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1.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胡锦涛在继承前人民生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民是否得到实惠,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否得到提高,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保障,人民是否高兴和满意,是我们党考虑一切发展问题的根本出发点,是检验我们的发展是不是科学发展的最高标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作风,将老百姓的愿望、需要、利益、身心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摆在党和政府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常抓不懈;自觉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通过发展经济,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把关注民生、富民惠民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解决好人民群众关注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子女上学、生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热点问题。

2.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努力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他强调,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这个道理,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是为了人民,为了满足人们的现实需要,维护人们的切身利益,离开了人民这个根本,发展便失去了意义,并且会误入歧途。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与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等现实问题。总之,胡锦涛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理论。

综上可见,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基本原理和中国民生事业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改善人们的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在此进程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自身的演进历程与中国民生事业的实践发展历程具有基本意义上的一致性,当然,二者并不会完全重合。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中国化发展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从毛泽东“一定要每日每时关心群众利益”思想的提出到胡锦涛“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阐发,逐渐完善。其共同点在于人民利益至上。这个过程不仅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发展过程,也是中国民生事业从不发达向发达不断迈进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相互交织、共同发展的过程。

[1]谭培文.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102.

[2]龙佳解,罗泽荣.胡锦涛民生思想初探[J].学术论坛,2009(2):10.

[3]赵 琰.论马克思的民生思想[D].华侨大学,2008.

[4]苗贵山.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4):85.

[5]张 敏,杨 非.胡锦涛民生思想探析[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87.

[6]姜艳辉.邓小平民生思想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9.

[7]冯召刚.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研究[D].新疆大学,2008.

[8]康 琼.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内涵与特色[J].云梦学刊,2008(3):59.

[9]潘玲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探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56.

[10]邬旭东,施光跃.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历史与现实考察[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9):125.

[11]岳 巍.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角下的民生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08.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83.

[13]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563-564.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33.

[15]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6.

[16]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7]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1.

[18]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9]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

[20]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7.

Developing sequence of Marxist people's livelihood thought in China

WANG You-bin1,2,MI Zheng-hua1
(1.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128,China; 2.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Science,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Henyang 421008,China)

The developing sequence of Marxist people’s livelihood thought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period of formation,period of development,enriching period and perfecting period)according to the main problems and tasks in different period.Its main content is to pay attention to people's lives,care about people's interests,emphasize on people's development.The principle of people's livelihood thought developed from the “caring for the people’s interest daily and hourly”,“gradually improving people’s life on the ba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on” to “providing continuously people with tangible benefits”,and finally to “striving to ensure that all people be taught,be rewarded,be medical treated when getting sick,be supported when getting old and be shielded” and gradually improved.The common denominator is people's interests first.

Marxist; sinicization; people's livelihood thought;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developing sequence

B17

A

1009−2013(2011)04−0067−04

2011-04-22

王有斌(1982—),男,湖南衡东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陈向科

猜你喜欢

中国化民生马克思主义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