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音制作技术的现象学解读

2011-04-07李松林

关键词:现象学人类

李松林

(哈尔滨工业大学媒体技术与艺术系,哈尔滨 150001)

声音制作技术的现象学解读

李松林

(哈尔滨工业大学媒体技术与艺术系,哈尔滨 150001)

声音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属性,也是人类最古老的交流方式之一。声音制作技术是对声音的录制、传播过程,它的发展与人类发展、进步的历史是息息相关的,经历了从原始社会、近代乃至当代社会漫长的历史时期。技术现象学是有关技术与人类关系的学说,运用伊德的技术现象学理论,可以把声音制作技术发展的历史分为萌芽阶段、产生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与后现代阶段。声音制作技术前进、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就是通过对声音的制作与传播,使意识得到了延绵,其本质是“声音现象学”,制作一种“存在”。声音制作技术还具有改变人的存在方式的深层次哲学意义,哲学的基本命题“存在”也许将成为一种新的存在方式。

声音;声音制作技术;技术现象学;存在

声音是人类生存的显现形式之一,同时也是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声音制作技术在人类技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体现着人类认识的进步与对真实世界呈现的一种渴求,不但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还对人类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声音制作技术在人类的文明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也许是由于视觉至上的传统思维等原因,对它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献并不是很多。到目前为止,尚未见到从技术现象学的视角对声音制作技术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献。现有文献分为三部分,一是技术类文献和声学史的研究,如虚拟现实技术和物联网技术,以及古建筑声学等方面;二是音乐史研究,包括乐器发展等内容;三是哲学层次的研究,主要是对声音的现象学分析,如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对声音的本质进行了一些现象学层面的研究,美国技术哲学家伊德在《Listening and Voice:A Phenomenology of Sound》(Ohio University Press,1976)一书中提出了“声音现象学”的概念,并对此进行了一些深入的研究。

本文采取了史料收集与比较的方法,通过回顾人类对声音及声音制作技术发展的历史,把握声音制作技术发展的脉络并加以分阶段进行论述,从技术现象学角度对其进行初步的研究,力求深入探究声音与声音制作技术的本质以及声音制作技术的发展趋势。该研究有助于我们从技术现象学的视角来理解声音的本质,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声音制作技术的内涵,重新认识技术与“存在”的关系。

一、声音与声音制作技术的缘起

声音是一种奇妙的存在,空气流动与各种自然物质产生摩擦振动,形成种种自然声音,适宜人耳的自然声音被称为“天籁”,它使我们生存的世界充满了生机和意趣。声音既是人类感知外界、获得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自然赋予人的特殊能力。原始人个体之间由于猎食动物等基本生存的需要,必须进行各种信息的交流,声音正是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在生存实践过程中,人类不仅巧妙地利用各种声音经验获得生存,而且在长期的生存实践过程中,人类利用自身的声音系统,通过各种发声技巧,将原来纯粹动物式的叫喊逐渐变成了有规律的声音,不断进行改进归纳整理,产生了含义丰富复杂的语音。

但是,由于语言声音媒介的基本构成材料——言语声波的局限性,功率比较小,只能在一个非常狭小的空间范围内传播。为了使信息得到更有效的传播,人类最初开始试探着运用身体的技巧来控制自己的发声器官[1]。发声器官是人与生俱来的声音技术系统,它是“最自由的而且响声最完美的乐器。”[2]369而当原始人因激情而情不自禁地咏歌,巧妙地控制发声器官发出激越悠扬的声音,便产生了最早的声音制作产品。随着技术对人声的进一步介入,人声的传播空间扩大,也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变化,这种变化直接推动了音乐的初始形式——歌唱的形成。

语音和歌唱作为人类声音制作技术的最早产品,是人类交流情感、传递信息、记录历史的重要载体。康德指出,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语言”,并传达着“审美观念”,它助推了人类存在从“自然”到“自为”的本质变化。在原始时期,随着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动,人的发声器官也逐渐进步。凯瑟琳·克雷芒指出,在戏剧中,声部赋予不同的社会角色,如女高音——受害者,男高音——勇气与反叛,男中音——有组织的反叛,女中音——反抗、巫术、背叛,男低音、女低音——超越人类的声音[3]。同时,由于人类生存经验的日益丰富,各种生产生活方式的专门化要求声音信息的专门化和细化,各种仪式活动要运用各种器具的声音来表征各种复杂的意义,因此,人们利用各种自然材质,开始了各种各样的乐器制作,这便是声音制作技术的缘起。

二、声音制作技术的历史演进

声音制作技术的历史与人类文明史相伴成长,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技术变革,都在改变声音的传播交流方式,同时也推动着声音制作技术的发展,影响人类对整个世界的感悟和思考。在人类技术史的大背景下,也经历了萌芽、发展、成熟等阶段。现代声音制作技术,指声音从拾取、存储录制以及传播所运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我们可以按照历史的线索,对声音制作技术的发展过程进行一个明晰的梳理。

(一)自然材质声音制作技术

1.乐器的发明与发展

乐器是人类最早的文明之一,也是十分重要的发明。人学会了唱歌、作歌之后,就更留心于倾听他周围所发生的声音,不满足于自己的嗓子,便开始从各种物体中去获取声音,制造声音,表达意境,体现信息传播的多样化,便产生了乐器。最初的乐器非常原始,仅仅是手的功能的延伸,是一种代用品工具,处于仿生时期。中国古代八种制造乐器的材料,通常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不同质材,称为“八音”,打击乐器、管乐器和弦乐器就是这样诞生的。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乐器逐渐受到重视并不断发展,用途也不断扩充、分化。乐器的出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使声音在空间距离的传播和意义的传达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突破。文字与乐器两个文明产物的先后出现,恰恰是视、听这两种信息传播的载体。随着音乐的发展。东西方先后出现了乐谱,声音可以通过记录在纸上的乐谱符号进行传播。

2.古代建筑声音制作技术

在古代建筑的建造过程中,也蕴涵了声音制作技术,体现着人与自然的交流。在古代中国,北京天坛声学建筑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回音建筑,与山西普救寺莺莺塔、河南蛤蟆塔以及四川石琴合称为中国四大回音古建筑[4]。欧洲社会在进入中世纪后,宗教建筑——教堂的内部结构设计往往呈拱形,强调声音的共鸣特性,增添了回声效果,将教堂变成了一件巨大的乐器。

(二)机械时代声音制作技术

欧洲从17世纪开始了工业革命,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社会发展推动了对科学技术的发展。首先,西方的音乐制作技术随着机械制造技术的提高,对乐器的加工制造工艺得以大幅度提升,能够做到统一化、精密化,把这样的一种声音传播方式推向了它的鼎盛时期。19世纪末,无线电技术等新技术得到研究与应用。1875年,贝尔等人发明了电话,使得声音能够通过电话线进行远距离传播。1877年,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揭开了人类声音的记录和重放技术的序幕,从此声音可以得以储存和再现。它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发明,把人类上百万年的梦想变为了现实。

(三)电子时代的声音制作技术

进入20世纪,声音制作技术的发展较为迅速,录音机广泛应用于广播、有声电影和通信等领域。二战结束到80年代,模拟声音制作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十分成熟,记录形式由最早的模拟单声道转为模拟立体声,具有强烈的空间立体感,现场感十分强烈。另外,机械录音被淘汰,磁性录音发展逐步成熟,应用越来越广。

想起来就有点难过,曾经我的数学成绩也很好,因为学生时代十分崇拜数学老师。15岁上高中,我们对各科老师既好奇又期待。好友阿玮告诉我,数学老师单晓东是四班的班主任,并不像我们班主任“雷老虎”一样严厉和苛刻。

(四)数字时代的声音制作技术

数字声音制作技术取代模拟声音制作技术,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个人计算机(PC)和网络技术兴起,信息的沟通更加方便快捷。1982年,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诞生并得到广泛的应用,作曲配器录音合成的全过程实现了自动化、模块化。进入21世纪,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迅猛,使得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成为了声音新的传播载体,产生了新的移动媒介。制作设备更加大众化、普及化,记录形式、存储设备与制作方式数字化、互动化、网络化。数字时代声音制作技术的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声音制作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形成了虚拟听觉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是以沉浸性、交互性和构想性为基本特征的计算机高级人机界面。它使人能够沉浸在计算机生成的虚拟境界中,并能够通过语言、手势等自然的方式与之进行实时交互,创建了一种多维信息空间。使用者不仅能够通过虚拟现实系统感受到在客观物理世界中所经历的“身临其境”的逼真性,而且能够突破空间、时间以及其他客观限制,感受到真实世界中无法亲身经历的体验。它是一种新的媒介形式,交互式媒体。虚拟听觉技术是增强人在虚拟现实中的沉浸感和交互性的重要途径,它包括三维声音、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等关键技术,可以产生各种虚拟听觉,在这种环境下,可以深深沉浸在声音的世界里面。第二,与物联网技术的结合,形成广域的声音制作技术。物联网技术是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互联,是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技术,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和物品之间。这个阶段目前尚未真正到来,可以想象,声音制作技术在这些新兴技术的推动下,会向着更广阔的方向发展,其形式也将产生很大的变化。

三、作为技术现象的声音制作

(一)声音制作技术的技术现象学分期

运用技术现象学理论,对声音制作技术进行分期,可以分成萌芽期、产生期、发展期、成熟期以及后现代期等五个分期。

第一阶段,声音制作技术的萌芽期,也称为仿生阶段。语言出现了,声音能够被人类所制作出来,并能进行近距离的有效传播。以乐器的发明为标志,形成第一个质变。这是第一个阶段,声音制作技术处于简单的制作与传播阶段。早期音乐的“仿生”模式是声音,绝大部分的乐器和人之间都具有一种具身的关系,当演奏者拿起乐器演奏音乐,演奏者、乐器和声音就存在着这种关系,可以表示为(演奏者—乐器)—声音。在这个时期,声音制作技术处于模拟自然界声音的阶段。

第二个阶段,声音制作技术的产生期。电话的发明,扩大了声音传播的距离。留声机的出现,使得声音制作技术进入到了录音技术时期,标志着声音能够被记录、重放出来并传播到各地,形成第二个质变。以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作为标志,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声音制作技术。有了留声机和其他的声音制作设备以后,声音可以被复制、保存并得到广泛传播。虽然它是十分失真的,但它作为一种技术,具有了解释学的意义。从“模仿”、“仿生”,到复制、还原,从现象学的意义上,表明声音制作技术已经进入到了模拟技术阶段。

第三个阶段,声音制作技术的发展期。模拟声音制作技术阶段,以专业的录音机出现为标志,声音能够以较高质量地被记录、重放出来,并通过广播、电影、电视等途径传播到世界各地,制作出的声音更接近自然界的原始状态。

第四个阶段,声音制作技术的成熟期,步入了数字技术阶段。数字技术的出现并逐渐走向成熟,标志着声音不但能够被高质量的记录、重放出来,还可以任意地创造、修改,并通过网络随时传播到世界各地。MIDI音乐制作技术的诞生,合成器等设备的出现与使用,加上数字录音技术的出现,标志着声音制作技术发展进入第四个阶段——数字技术阶段。声音制作技术中的数字录音就是将声音从原始的模拟信号,进行采样、压缩、编码等过程,变成数字形式,再通过录音设备的再现,重新翻译成原来的声音。合成器等声音制作设备不但可以产生与乐器演奏的或者用嗓音唱歌同样的效果,而且可以产生从前未曾听到的声音,而不单单是“模仿”或“复制”自然界的声音。声音制作技术对于通过一种技术居间,调节音乐与制作音乐的演奏者的描述,既是现象学的又是与技术哲学相关联的。

第五个阶段,声音制作技术的后现代阶段。进入21世纪,随着虚拟现实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等技术在声音制作技术领域的应用,声音制作技术也越来越与前一个阶段有了很大的区别。其发展要考虑到心理学、社会学、意识形态的以及哲学的和人类学的各方面因素,与世界的沟通越来越广泛。声音能够被与心灵沟通,并通过网络随时传播到世界各地,将会形成第五个质变。

(二)声音制作技术与人的关系

依照技术现象学的观点来看,声音制作技术是与“声音”和“技术”、“人”这三者息息相关的,声音是内容,技术是手段,人是接受者。声音制作技术与人之间表现为四种关系:

第一,具身性关系。人类自原始社会开始,就开始通过声音制作技术,把人类的实践进行具身化,与世界形成了一种生存关系,这种关系显示为:(人类—声音制作技术)→世界。第二,解释学关系。声音制作技术的解释学关系也是人类语言的延伸,解释学关系不是扩展或模仿感觉和身体能力,而是语言及解释能力。这一关系用意向性公式表现为:人类→(声音制作技术—世界)。说明人类与世界之间具有不透明性,世界类似于一个文本,声音制作技术展现的也只是一种表象的东西。文本的透明性是解释学的透明性,而不是听觉、视觉的透明性。第三,她异关系,是指声音制作技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这一关系套用意向性公式表现为:人类→声音制作技术(世界)。第四,背景关系。背景的声音制作技术仅仅作为背景来呈现,成为一种“不在场”,融合在环境中,我们不会察觉到这种声音制作技术的存在。如手机设备采用的声音数据无线传输和彩铃等技术,由于已经被人们所熟知和掌握,使用者几乎察觉不到它的存在。在这种情形中,声音制作技术成为了人的身体视听感觉的结合物,被整合到了人的身体中,它的存在是一种消除了存在感的存在。

(三)声音的现象学意义

古代和近代数学家、天文学家对于声音的理解,往往是一种“和谐音乐观”。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以及近代天文学家开普勒、威廉·赫歇尔等人都认为。声音(音乐)是数字,和宇宙之间是和谐的关系。黑格尔认为,由于运用声音,音乐就放弃了外在形态这个因素以及它的明显的可以眼见的性质。因此,要领会音乐的作品,就需要用另一种主体方面的器官,即听觉。听觉像视觉一样是一种认识性的而不是实践性的感觉,并且比视觉更有观念性[2]332。德里达指出,现象学的声音就是在世界的不在场的这种继续说话并继续面对自我在场——被听见——的精神肉体[5]。伊德提出了“声音现象学”(Phenomenology of Sound)的概念,指出声音是知觉的外在体现,是一种“存在”。[6]。声音的现象学价值在于对主体的确认,通过声音,主体获得一种存在的确认,自己得知自己活着并且也让他者感觉到自己活着[7]。梅洛·庞蒂认为,人的任何感知活动都是在一个现象场中发生,“每一种感觉都属于一个场。”[8]

综合以上哲学家的观点,对声音进行深入的现象学解读,我们认为,声音是事物的显现方式,声音的本质应该是意识与世界的互动,即“存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地推进着人类进一步地思考,以便能够获得一种既超越身体的时空限制,又能够保持身体自然本性的制作与传播方式。

四、结论:声音制作技术本质的现象学解读

由于声音具有的特殊性质,未来的“存在”最好的载体应该就是“声音”!声音作为现象,是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声音制作技术通过对声音的制作与传播,使意识得到了延绵与扩展。作为身体感官元素的声音在挣脱身体的限定而进入跨越时空传播阶段时,因为其构成材料的特殊性,却出人意料地实现了双向度的互动交流。这是一种能够保留人类身体自然性的交流方式。未来的声音制作技术能够创造出一种人的全新的“生存空间”,侵入到人的大脑中,成为人的身体的一部分,能够控制人的意识。将传播对象从“人与人”扩展为“人与物”、“物与物”。历史上的那些古代声学建筑,是设想通过简单的声音制作技术来实现人与神灵的沟通的目的。在未来的物联网时代,也许能够通过声音的连接,整个世界可以变成一个巨大的网络系统,规模将远远超过互联网。

因此,声音制作技术中的声音媒介由于本身的非物质化、自由的特性,技术的高度发展将会与人本身和谐而有机地融合,不但大大地增强了人的能力,而且还尽可能地弱化甚至消除自己的存在性。技术的本质是通过技术的存在而显现的,具体的某一个技术都是沿着从无到有,从不存在到存在这样的轨迹发展的。声音制作技术的核心就是“制作”,利用声音改变着人与世界的关系,利用身体作为中介,用技术来还原。声音制作技术本质上就是“声音现象学”,是制作一种“存在”,是对声音这种“存在”进行“解蔽”的工具,在解蔽的同时,也“遮蔽”了声音。技术将会使得人的自我意识被这些技术变得信息化,从而脱离开人的躯体,同时被保存和运行,这样人的存在方式就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可以凭借着纯粹的信息方式即“在场”的形式存在。此时,传统哲学意义上的“存在”也许会转变为一种新的存在方式。

[1]梁国伟,李松林.影视声音制作技术数字化的美学意义[J].当代电影,2004,(1):118.

[2][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凯瑟琳·克雷芒.通过声音看历史[J].黄婉,译.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6,(1):117-119.

[4]俞文光,周克超,吕厚均,穆瑞兰,陈长喜.我国四大回音建筑的声学现象研究[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9,(12):128.

[5]〔法〕雅克·德里达.声音与现象[M].杜小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8.

[6]DONIDHE.Listening and Voice:A Phenomenology of Sound[M].Ohio University Press,1976:71.

[7]杨慧.从纳西索斯神话看“声音”的现象学价值[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97.

[8][法]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78.

[责任编辑 郑红翠]

Analyzing Sound Production Technology in Phenomenology of Technology

LI Song-lin
(Department of New Media and Art,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rbin 150001,China)

Sound is a property of natural existence,and one of the most ancient forms of communication.Sound production technology is a sound recording and its the communication process.Sound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history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human beings,which has gone for a long historical period from primitive society and modern to contemporary society.Phenomenology of technology deals with the theory of the technology and the phenomenology of human relations.Buy using the Idhe's theor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istory of sound produc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tage,which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e embryonic stage,production stage,development stage,mature stage and the post- modern stage.The basic law of sound production technology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is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stretches through the produc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sound.Its essence is the"voice of phenomenology",producing a kind of"existence".Sound production technology also has the deep philosophical meaning changing the way of human existence,the basic philosophy of the proposition"existence"may become a new kind of existence.

sound;sound production technology;phenomenology of technology;existence

B0

A

1009-1971(2011)05-0109-05

2011-07-17

李松林(1970-),男,辽宁营口人,高级工程师,从事录音技术、技术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现象学人类
颤抖吧,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会成长起来吗?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对“如是我闻”的现象学诠释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胡塞尔现象学的认识论雏形——读《现象学的观念》
学习共同体的现象学阐释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