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刍探

2011-04-07夏永全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贫困生政治思想

夏永全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娄底417001)

高校贫困生问题的产生,是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而出现的一个突出问题。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改革之后,高校扩招为更多的贫困生提供了进入接受高等教育的机遇,但高校收费制度的实施,以及收费标准的提高,也使高校贫困生问题越来越突出,并逐渐沦为影响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焦点话题,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方面出现的新特点、新问题,教育问题,也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研究新课题[1]。论文以高校贫困生群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对象,探讨高校贫困生思想的特殊性及其成因,并针对当前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强化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建议。

1 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1 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政教育,是促进贫困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等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支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在高校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做到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贫困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后备力量,贫困生的全面发展,也就事关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与否。与其它学生相比,贫困生更需关怀、爱护、理解、帮助、支持、尊重、引导、教育。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问题,必须强化对贫困生的“精神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起自尊、自强、自立、自信的意识,保证其顺利完成学业,健康地成长、全面地发展,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和改进。

1.2 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政教育,是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要求

德、智、体全面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可靠接班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贫困生作为高校学生的一个重要群体,如何把这个群体培养成知识全面、品德高尚、能力过硬的优秀人才,是亟待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实际上,受诸多实际因素的影响,高校贫困生的全面发展,必须付出更大的代价、做出更多的努力。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做出教育、引导工作,就能有效地降低贫困生群体全面发展的成本,为这一群体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提高有力的保障[2]。相反,如果忽视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能会极大地伤害贫困生的自尊,使他们情绪更加低落、意志更加消沉,甚至会产生自我放弃,导致畸形发展:或是成绩优秀而道德败坏,或是道德优秀却能力平平,也可能在德、智、体各个方面都存在问题,也就难以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3 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政治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求各方面利益关系都能得到妥善协调和处理。就高校而言,和谐社会的本义,就是校园和谐。贫困生群体的思想是否稳定、学习是否安心、身心是否健康等问题,不仅仅是贫困生群体本身及其家庭的私人问题,也是事关高校教育的整体质量、事关国民综合素质的全局问题,直接关系到高校和谐、社会和谐[3]。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切实地帮助到贫困生,使之在最困难的时刻得到关爱和帮助,他们就可能成为有和之才。如果对他们中存在的问题不能给予及时、有效的帮助,他们就有可能会误入歧途而后患无穷。可见,加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2 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生活、思想状况都表现出其相对特殊性,要求强化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然而,事实表明目前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容乐观,还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对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观念滞后

首先是缺乏对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足够重视。贫困生问题产生后,各高校都十分关注贫困生问题,也确实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扶贫措施。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却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工作积极性、工作力度不深入,重视扶贫的资金“量”的投入而忽视工作“质”的提升等问题,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其次,在贫困生工作中,部分教育工作者重视对学生物质需求的满足,而忽视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对贫困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不关心、不过问,弱化了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结果导致贫困生“思想贫困、道德贫困”问题更加突出。

再次是重视社会帮扶而忽视学生的人格自立。贫困生问题确实需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但解决贫困生问题的关键,是要树立贫困生本身的自立精神,逐步培养起自尊、自立、自强精神,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最后是重视学业的完成,而忽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高校贫困生面临诸多压力,包括学习压力、社交压力、经济压力、心理压力、就业压力等多个方面。尽管学习压力和经济压力是贫困生面临的主要压力,但心理压力和社交压力也是不容忽视的,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帮助贫困生做好心理辅导,不能帮助贫困生解决各种心理疾病和精神障碍,贫困生的学业问题也就很难得到解决,各种压力也就无法得到缓解。

2.2 对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滞后

对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是教育工作主体为实现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所实施的教育手段和途径。正确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是提高贫困生思政治教育工作效率、实现对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的重要保障。就目标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存在两个方面的主要问题:首先是基本方法缺乏综合运用,在行政方法、教育方法、法律方法、经济方法和心理方法等多种方法中,过于强调行政方法的运用,忽视对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二是在教育过程中,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薄弱,不能把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制度化,工作随意性大。特别是一些教育工作者不懂得利用网络工具,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2.3 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滞后

高校的贫困生工作队伍,主要由助学贷款中心,勤工助学中心等实际运作机构组成,这两种机构,主要负责资金筹措管理和具体的项目运作。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由学生工作系统的相关职能机构负责,其中心任务是调查了解贫困生的生活状况。笔者认为,高素质的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贫困生助学贷款机构与学生工作机构之间的错位,必然影响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绩效,最终会影响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4]。同时,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素质和水平的不平衡,以及部分工作人员对贫困生问题缺乏了解,对贫困生队伍的特殊性把握不准,也会影响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绩效。

2.4 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不健全

在现实中,在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利于教育工作顺利完成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贫困生信用体系尚未建立。在对贫困生的物质资助过程中,最好的帮扶办法是提供助学贷款,这既可以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境,也有助于贫困生思想和心理的健康发展,还可以培养贫困生的自尊、自立、自强精神。然而,由于信用机制的缺失,国家助学贷款并没有得到积极的贯彻执行。此外,在实际中,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体系、贫困生救助立法体系及其他相关配置体系(如弹性学制体系等)并没有真正建立和运行,加大了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3 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3.1 健全管理体制,强化对贫困生的全过程教育

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特殊的工作,要求各部门加强协调与合作。为便于协调与合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部门负责人和各院系统负责学生工作的党支部书记要牵头做好贫困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协调作用。诚然,需要明确的是,强调贫困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特殊性,并不是要将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排除在普通思想政治工作之外,而是强调要在普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外,针对贫困生群体进行“补课”。同时,对贫困生的教育,必须坚持全过程教育观念:入学前,重点是做好贫困生的摸底工作;入学初期,要通过集体教育方式,为贫困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注重树立家穷志坚的贫困生典范;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育学习过程中;最后,面临毕业时,要强化对贫困生的就业教育,使其成为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生活强者。

3.2 强化对贫困生的心理教育和辅导

对于高校贫困生来说,经济问题确实是一个大的问题,但更严重的不是经济问题本身,而是由经济问题引发的心理问题。因此,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全教育,或者以各种专题讲座形式在学校范围内开展心理卫生宣传教育,使广大贫困生了解心理卫生的基本常识,强化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显得尤其重要。作为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积极组织贫困生参加心理健康讲座活动的同时,对贫困生进行必要的行为指导,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贫困生成功交往的个性品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5]。此外,我们还必须将团体辅导与个性心理咨询有机结合起来,为贫困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全面的服务。

3.3 充分发挥网络教育阵地的宣传功能

现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推动教育方法改革的同时,也凸显出互联网在信息传播方面所固有的及时、交互优势,值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关注与重视。因此,我们有必要利用互联网所带来的现代化教育手段与媒介、现代教育理念和内容,就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与学生交流,以更准确地把握贫困生的思想脉络,增强贫困生的时代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渗透力、感召力和实效性。不可否认的是,高校贫困生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并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电脑,甚至没有多少剩余资金用于上网,但在非贫困生群体中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有电脑,加上各高校普遍为学生提供了廉价的网络服务,贫困生还是有很多上网机会的,这对于开拓贫困生视野、强化对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

3.4 积极营造有利于贫困大学生成长的健康环境

在对贫困生教育的过程中,关键是要让所有贫困生感受到学校和社会的温暧,让学生感受到平等待遇和人格尊严,以激发贫困生的艰苦奋斗、自强自立的成长欲望,这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所在。为此,必须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学习上的互帮、生活上的互助、思想上的互动,让广大贫困生获得全面的关怀和帮助,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人人都关心教育、关注贫困生、资助贫困生的良好氛围。此外,各高校也要积极构建、完善“奖、贷、助、补、减、免”的贫困生资助体系,缓解贫困生的生活困境和心理负担,从而为做好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有力的保障。

[1]许冰.浅议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J].民族论坛,2005(6):46-48.

[2]何芬林,李湘黔.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4):71-72.

[3]潘立文.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特征及其思想政治工作[J].改革与战略,2004(9):50-53.

[4]文玉花.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党报,2007(1):67-68.

[5]回瑞华.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0(24):164-165.

猜你喜欢

贫困生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