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悖论》的陌生化解读

2011-04-07熊海英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邓恩玄学陌生化

熊海英

(湖南理工学院大学英语部,湖南岳阳414006)

《悖论》的陌生化解读

熊海英

(湖南理工学院大学英语部,湖南岳阳414006)

“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由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所谓“陌生化”,就是“使之陌生”,将日常熟悉的事物加以艺术处理,使之与审美主体保持一定距离,从而使主体获得陌生美感。这一原则可以很好地概括英国17世纪的玄学派诗人在诗歌创作方面的艺术追求,同样也适应于玄学派代表人物约翰·邓恩所创作的散文。以《悖论》(Paradoxes)为例可以阐释玄学思维和陌生化表达在约翰·邓恩散文中的体现。

约翰·邓恩;悖论;奇喻;陌生化

17世纪初期英国文坛中出现了一批独具特色的诗人,他们的诗歌以其新颖的立意,奇妙的比喻吸引着众多的读者,后人称之为玄学派诗人。玄学派以约翰·邓恩为主要代表人物,他的诗歌以玄妙机智,奇思妙想著称。他用奇特的比喻,过分的夸张把生与死,灵与肉,天堂与地狱,宗教与世俗等完全对立以及不同的思想、意象交揉在一起来阐明和强调自己的观点。邓恩出生于虔诚的天主教家庭,他的家人由于宗教问题倍受当局的迫害,而他由于顾及前程,于1615年改信国教,并担任国王的私人牧师。背叛天主教,皈依国教这一行为让他终生受到心灵的煎熬。也正是因为个人宗教信仰的转变而带来的社会和内心的巨大压力让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上帝,死亡和罪的悖论的探索。约翰·邓恩对女性持有两种决然不同的态度。一方面,他把女性描写成至高无上的形象,完美无缺;另一方面,他把女性看成是水性杨花、见异思迁、不忠善变的荡妇,把自己内心的矛盾发泄在他所创造的女性形象这中。《悖论》就是这一题材的集中展示。

1 陌生化与玄学

1.1 陌生化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是“形式主义方法”的原则。1916年,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了“陌生化”理论,力求用它作为概括复杂的感受和表现现象的方法。在形式主义看来,艺术的过程就是事物“陌生化”的过程,就是设法增加感受的难度,从而延长感受时间。“陌生化”即文学作品中表现的事物超越人们习以为常的认识,并以一套新鲜的词语表现出来,从而引人瞩目。“陌生化”最简单的解释是,“艺术能更新我们对生活和经验的感受,把司空见惯、无意识感知的东西变得陌生。譬如讲话,我们每天都说,就不再觉得有什么新鲜。但是,当我们唱歌时,无意识的话语却给人以新鲜感。可以说唱歌是一种感觉到了的话语,更确切些,唱歌是一种为了被感觉到而产生的说话”[1]6-7。“陌生化”理论最早用于研究诗歌语言。诗歌语言是日常无意识的实用语言经过加工,变得陌生而新鲜,它与日常语言不同,因为“诗歌语言可以包容日常语言中没有的句法、词汇,尤其是它的形式手法使人们对诗歌语言的音韵结构产生新鲜感”[1]6-7。之后,“陌生化”理论才扩展到其他领域。

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艺术的手法》中谈到,对熟悉的事物,主体仅仅是机械地应付它们,艺术则是要克服这种知觉的机械性,艺术的存在是为了唤醒主体对生活的感受:

为了恢复对生活的感觉,为了感觉到事物,为了使石头成为石头,有存在着一种名为艺术的东西。艺术的目的是提供作为视觉而不是作为识别的事物的感觉;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陌生化”手法,是使形式变得模糊、增加感觉的困难与时间的手法,既然艺术中的领悟过程是以自身为目的的,它就理应延长;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之创造的方式,而创造成功的东西在艺术中已无足轻重[2]。

1.2 玄学、奇喻与陌生化

约翰逊对玄学派做了既敏锐又充满时代局限性的诠释:“玄学诗人是有学问的人,炫示他们的学问是他们的全部努力;但不幸的是他们决定在韵律而非诗歌创作中显示学问,所发他们写的只是韵文,而且往往是更能经受手指而非耳朵检验的那类韵文[3]。”艾略特指出:“邓恩……运用一种有时被认为是具有‘玄学’特点的技法;一个修辞格被精巧到智巧所能达至的最远地步……但是在别处我们发现,并非仅仅一个类比的内容的阐释,而是一种通过迅速联想的发展,这要求读者方面有相当的灵敏”[4]。这指的就是所谓“玄学奇喻”,用约翰逊的话说,即基于“最不相干的观念被用暴力强拧在一起”的比喻。这种奇喻是约翰·邓恩最显著的艺术特色,包含了明喻、隐喻、类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并加入独特的意象及玄妙的思维,从而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邓恩不仅能够熟练地驾驭这种修辞手段,更能将这种奇喻上升为一种自觉的思维方式。因此,这种奇喻蕴含了他的哲学思辩、爱情观念以及对宗教虔诚的表达,而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又使读者对原本熟悉的事物产生陌生的感觉,从而增加读者感知的长度,就产生了奇特的陌生化的效果,增加作品的感受力度。

2 《悖论》中标题的陌生化思维与表达

“陌生化”首先是一个语言问题,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表现形式,要让读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获得一种审美的新鲜感,就要对文艺作品进行艺术加工和处理,使之变得陌生。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陌生化表达在《悖论》这一系列文章中的标题上的体现。

邓恩早年纵情声色,寻欢作乐,游戏爱情,直到结婚后才领会到爱情的真谛,他不同寻常而又坎坷的婚姻经历让他对爱有一种特殊的感受,而在他皈依国教,成为王室牧师和对保罗大教堂教长之后,他对爱的认识更上升了一个层次,他对女性的态度也包含两个截然不同方面,一方面是彻底的赞扬,把女性描写成为完美无瑕的形象,另一方面则完全的贬低女性形象,认为女性都是不忠和善变的。叛教这一行径永远留在他的心里,给他带来了不尽的自责和忧郁,这种矛盾与自责也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悖论》中的第一篇《为女性不忠的辩护》(“A Defence of Womens Inconstancy”)。“不忠”本来是一种不端的的行为,为社会所不耻,人们都不愿谈及这个话题,更多的是视而不见,而这篇文章的标题居然是“为女性不忠的辩护”。陌生化的表达在这里流露无遗。邓恩所强调的内容与社会大众所不耻的话题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让人不禁产生看下去的想法。在这里,邓恩将一个大众熟悉的而且是不屑于探讨的一个话题,通过艺术的处理加工,让它登堂入室成为一种文学作品来展示在大众的面前,并使之获得足够的新鲜感来吸引众多的眼球。第二篇《女性应该化妆》(“That Women Ought to Paint”),化妆本来是日常生活极其普通的事情,完全取决于女性自己的喜好。化妆,这一平凡的事情经过邓恩的妙笔,提到文学层面上来,让日常熟悉的东西在不平常的状态下呈现在大众的面前,使读者具有惊奇的感觉,这就是陌生化的表达所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样,第四篇《美德比邪恶更为普遍》(“That Good Is More Common Than Evil”)将善与恶的比较经过艺术的处理加工之后,提到一个文学的层面,把一个大众习以为常的事情放到陌生的场合,增加大众对它的关注。第六篇《能够找到一些具有美好品德的女人》(“That It Is Possible to Find Some Virtue In Some Women”)强调能够找到一些具备美德的女人。其潜在意思是说具备美德的女人非常的少,但确实存在。按照常理,女人是应该具备这些美德的,邓恩把这个作为标题,强调能够找出一些这样的女人,就把这种普通的,大家都熟悉的话题放到一个更为深的层面,引发大众的思考,是否女人都具有美德。第十一篇《身体上的赠予比心灵上的更为重要》(“That The Gifts Of The Body A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Mind”)更是陌生化思维与表达的一个典型。按常理来说,大众普遍认为心灵上的赠予较之身体或是外貌来上更为重要,我们不是总是强调心灵美吗?而邓恩却在标题中提出身体上的赠予较之心灵更为重了,彻底颠覆了我们习以为常的想法,对思维方式的这种颠覆让读者更为惊讶,也就深深地吸引着读者继续往下看。

3 奇喻——陌生化的实现手段

奇喻(Conceit)是比喻的一种,是把两个完全不相干的事物加以类比和比较,用明喻或暗喻的手法互相替换。Helen Gardner认为“奇喻是一种比较,这种比较的不一致性比恰当更引人注目。”而且“当我们承认两种事物的相似性,同时强烈意识到他们的不同,这时,一种比较成为奇喻”。奇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同时也是一种认知手段,它包含了邓恩认识世界的特殊方式,邓恩作品中独特的意象也是一种奇喻,通过对外表不相近的事物之间进行类比并产生令人惊异的效果。尽管在开始的时候让人感到近乎荒谬,但这种奇喻却极具合理性。约翰·邓恩是一位奇喻运用的大师,他用巧智和奇喻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由碎片拼贴而成的独特的隐喻世界。通过奇喻化的玄学手段对日常生活中普通的事物进行提炼和加工,使得承载这些手段的文学形式变得更为新奇,让人真正感受到日常生活的存在,让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增加大众对它的关注。多恩从整个宇宙、新旧科学知道与发现中录找与自己经历相符,并能打动读者心灵的新颖别致的意象他创造出了一系不朽的诗篇和散文。

在《悖论》Ⅰ“A Defence of Womens Inconstancy”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奇喻来达到说理的效果,使人确信女人的不忠也是情有可原的。在文章的开头,邓恩首先提出“女人是多变的,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比另外一个更好”。接下来用一连串的比喻说明这种变化是普遍存在的。The Heavens themselves continually turn,the Stars move,the Moon changeth;Fire whirleth,Aire flyeth,Water ebbs and folwes,the face of the Earth altereth her looks,time staies not[5]17。(宇宙苍穹不停地变化,日月星辰也随之而改变,火光闪烁,空气循环流动,潮涨潮落,地表也不停地发生变化,时光流逝。)作者用宇宙,星辰,月亮,火,气,水,地表以及时间等一系列毫不相关的意象及它的变化与女人善变作对比。将女人善变与大自然的景象变化类比,善变本来是一种品性,而这里邓恩将变化现实化了,让抽象而平常的概念变得更为具体和新奇。陌生化就是要让熟悉的事物非熟悉化,让读者产生陌生感,使形式变得难懂,增加感受的难度和长度。这里作者通过将女人善变转换到自然万物的轮流变化,使读者对善变的理解更为迷惑,是否女人善变也是自然现象,增加了读者理解的难度,同时也为辩护增加了论据。接下来(They cannot bi immutable like stocks,like stones,like the Earths dull Center.)[5]22作者将女人与石头、树干和地心放在一起比较,将人非人格化来阐释女人善变的原因。

女人就像在我们餐桌上生存的苍蝇,或是吸我们血的跳蚤,这些苍蝇或是跳蚤让我们最好的休息场所无法远离它们的亲密行为…(Women are like Flies,which feed among us at our Table,or Fleas sucking our very blood,who leave not our most retired places free from their familiarity,…)[5]23。

苍蝇和跳蚤是邓恩最经典的奇喻意象之一,《跳蚤》一诗便是最好的证明。这里作者将女人比作跳蚤或是苍蝇,把女人,这世间最普通的存在之一,变得特殊和奇特,也让读者对女人这一概念进行反思。这就是陌生化的表达所产生的效果,让寻常的概念变得更为新奇,生疏和耐人寻味。

否则她们就会失去味觉,就像把切碎了的各种各样的肉放在一个盘子里会失去味道一样(Women had rather,… for otherwise they lose their taste,like divers sorts of meat minced together in one dish)[5]24。

通过这种奇特的类比作者将女人的味觉形象化和具体化。

邓恩擅长“使用高度概括浓缩的意象和学术化的比喻描绘戏剧性的主题思想,将通常不入诗的科学和哲学比喻和意象融入诗歌之中”,同时也带入到他所创作的散文当中。奇喻作为邓恩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将原来熟悉的事物陌生化,增加读者感知的难度,从而产生陌生化的效果,使得读者在阅读与理解作品的同时也进行了一次自身的情感体验,真正实现文学作品作为艺术的审美目的。而且,从这些奇喻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不同传统的新颖的创作手法所带来的魅力,对它产生一种不可抗拒的解读渴望。

陌生化十分注重审美欣赏中所引发的惊奇感与惊异感,强调审美接受中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张力美。文本的陌生化无论怎样新奇,都要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玄学派诗人所创作的作品的永恒的魅力就在于它那玄妙的比喻,将毫不相干的事物放在一起类比,在于它将至为简单的事物、道理和经验陌生化,给读者带来新奇的感受。邓恩的奇喻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广博的知识底蕴,对他来说,奇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同是也是他独特的认识世界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是他表达真情实感与生命体验的中介。在理解邓恩作品中奇喻的时候,因为奇喻本身的艰涩难懂和被延迟的感知过程,就可以将读者的思维激发到一种更高层次而又更为兴奋的感知状态中,这就是艺术的陌生化效果。当然,“标题”和“奇喻”并非邓恩创作体现其“陌生化”特征的全部,我们可以从思维模式的陌生化、意象运用的陌生化以及表现形式的陌生化来解读邓恩的作品,意象和表现形式的陌生化都离不开思维模式的陌生化。邓恩的陌生化思维方式是建立在他对社会、人生、宗教和爱情的独特认识之上,这些都有助于我们解读他诗中的奇喻。管中窥豹,可见一斑,通过对《悖论》的陌生化解读,特别是《悖论》中的第一篇《为女性不忠的辩护》的陌生化分析,初步可见邓恩散文的陌生化艺术特色。

[1]杰弗森,等.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概述与比较[M].陈昭全、樊锦兴,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6-7.

[2]JULIE P,MICHAED,ed.Literary Theory:An Anthology[M].Massachusetts:Blackwell Publisher Inc.1998:12.

[3]H.J.C.格瑞厄森.约翰·邓恩诗集·序[M].牛津:克莱闰登出版社,1912:10.

[4]T.S艾略特.玄学诗人[M]∥威廉·R.基斯特.十七世纪英诗.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62:9.

[5]JOHN D.The Complete Poetry and Selected Prose[M].London:The Nonesuch Press,1942.

Defamiliarization in Paradoxes

XIONG Hai-ying
(Department of College English,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Yueyang 414006,China)

“Defamiliarzation”was proposed by 20th century Russia formalist Shklovsky.The so-called“Defamiarization”means“making strange”,it gives the artistic processing to daily familiar things,and makes them to maintain certain distance with the esthetic subject,thus the subject will obtain the strange esthetic sense.This principle can be a good overview of the metaphysical British poets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creation of art in the pursuit of poetry,it also applies to metaphysical representative John Donne’s prose.This article take“Paradoxes”as the example to illustrate the expression of metaphysical thinking and defamiliarization in John Donne’s prose.

John Donne;paradoxes;conceit;defamiliarization

(责任编校:文君)

I06

A

1673-0712(2011)02-0038-03

2011-03-21.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YBB241).

熊海英(1974—),女,湖南湘潭人,湖南理工学院大学英语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外国文学。

猜你喜欢

邓恩玄学陌生化
皇侃论“学”与南朝玄学的经学化理路
当代玄学报告之“解压”——YY嘛,谁不会啊
平衡
《尘埃落定》中“陌生化”成分的英译研究
苦难真金
邓恩桉木材纤维形态特征及其变异
《与山巨源绝交书》的玄学分析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
曰常性·传奇性·陌生化——电影《白毛女》的受众研究
浅议J.K.罗琳作品的陌生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