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梅山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2011-04-07马铁鹰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梅山水口民俗

马铁鹰

(邵阳市文化局,湖南 邵阳 422000)

梅山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马铁鹰

(邵阳市文化局,湖南 邵阳 422000)

梅山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充分地表现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借鉴作用。

梅山文化; 和谐思想; 和谐社会; 借鉴作用

梅山文化是一种古老的巫文化,其根基源远流长。全方位的洞察其内涵,和谐思想、和谐意识贯穿始终,这一和谐思想,在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科技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对于完善人类自我,建设和谐的美好明天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梅山人早就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家庭之间的和谐,是事业成功的根基;构建和谐人际、和谐家庭的主要基因,是女性。生产力水准极端低落中形成的梅山文化,能这么准确地认识到女性在社会、家庭和谐中的重要地位,实在是难能可贵。而梅山文化中,早就树立了这方面的正反两个典型,并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千百万伟大的无名氏口头作家反复锤炼、反复传承,形成了曲折生动的连续故事,在民众中津津乐道,历传不衰。一个是《巧媳妇》,故事主人公“巧媳妇”凭着自己超凡的智慧和吃苦耐劳精神,把家庭成员之间和家庭与外界之间的大小矛盾化解,形成合力,创造了和谐美满的生活。而反面典型则是梅山人们广为齿之的艺术形象“刘沈四娘”。这“刘沈四娘”好吃懒做,见利忘义;口舌事端,天天制造,所以故事说刘家自从讨进了“刘沈四娘”,天天制造矛盾,闹得邻里不和,家里鸡飞狗跳地不得安宁。故梅山俗语有“讨坏一行亲,出坏三代人”的说法。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梅山文化中还表现在普遍盛行的“和合水”民俗上。梅山地区,一般的家庭若是不和谐,尤其是两口子不和谐,经常闹矛盾的话,就必须请师公作法画“和合水”,矛盾对立的双方喝下“和合水”后,便矛盾化解,和好如初。

“和合水”根源于我国的“和合文化”。中华和合文化中的和合二仙,是中华民族最受欢迎的民间神。他们在寺庙供奉的不多,而多见于年画和门神画中:画中的和合二仙是两个胖乎乎的仙童,一个穿红缎子衣物,一个着绿缎子衣物;一人高举一朵绽开的荷花,一个手捧一个蔑合,二人都扎着丫角髻,露出兴高采烈的神气。在《礼记》中,有“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1],意为和合二仙,是主婚姻之神。因而,和合二仙图也常挂于婚礼上,以示夫妻和睦,幸福美满。古时和合二仙的画上,还配有一首四言诗:

和气乃众和,合心则事和;世人能和合,快活乐如何!

梅山人的和谐思想,在大型宗教庆典“庆大愿”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庆大愿”是梅山地区宗教庆典的大型祭祀活动,通常由15项法事组成。活动时间、法事内容及参与人员等均可塑性很大,根据当地巫师的阵容及东道主的经济财力而定。大型活动中,巫师可多达十余人甚至数十人,进行三天三夜的法事活动;也可以少到二至四人,只进行一天两晚活动。该活动共包括“净坛启圣”、“三朝三庆”、“迎宾上殿”、下马安营”、“监飨上祭”、“开仙洞”、“绕坛盛赞”、“典宾相会”、“踩九州八卦”、“差兵”、“唱鸡”、“和神”、“劝世文”、“封洞”和“倒繤送圣”等十多项法事程序内容。包括天文地理,社会百事,古往今来等人间百态事象,可说是一部综合性的历史大全。其间的和谐思想更不容忽视,代表了梅山地区古代民众祈盼和谐,向往安定祥和,过上美好日子愿望的普遍心理。如“和神”法事就为典型例子。“和神”分为“小和神”(和六娘)与“大和神”两种。“小和神”由一男一女进行唱诵表演(一般由巫师男扮女装),唱道:

牛马夜来归栏宿,正是师郎请星君; 和得天来风雨顺,和得地来百草生; 家和人和处处好,天和地和万事兴。

说明了天地和谐才风调雨顺,万物茂盛;家和人和才能“处处好”;达到天地和谐,社会和谐和家庭和谐,就万事繁荣兴旺发达。

再如“开仙洞”和“封仙洞”两个法事程序,其内容是贯穿着和谐思想和追求社会和谐为基础的。“封仙洞”把在人间作乱的邪鬼“封”于“仙洞”内,不得在人间做乱,引起社会的不和谐;而“开仙洞”则是把“封”在“仙洞”中的邪鬼放出来,享受人间祭礼,然后再“封进“仙洞”,不得在人世间搅乱秩序,造成社会混乱,而不和谐。这种把造成人间不和谐的矛盾对立面艺术化成“恶鬼”,通过“法事”的“惩处”和教育,使之不作恶于社会,不搅乱人间,这一艺术化的表现方式,正是梅山文化追求和谐,构建和谐的情感流露。

二 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

梅山地区的民众普遍盛行尊崇动物,如家养的狗肉不能吃,要吃就必须在户外的空旷地燃篝火炖着吃;吃蛇肉也一样,要在外面露天处炖着吃,不能带回家里。对于猫,更是在民俗中被渲染得形乎其神,说一生中要是杀一只猫,阎王就派恶鬼抓去包括他的亲人7个偿命;猫肉不能吃,吃了猫肉会污坏人的运气,更会缩短自己的生命;说吃野兔就会缺嘴,捕食飞鸟于子孙不利——等等。这些民俗事象看起来离奇古怪,但其实际内容却都是保护动物,只不过由于其根深蒂固地和民俗搅合在一起,云里雾里地蒙上了神秘色彩罢了。

滩头年画中的《老鼠嫁女图》,就是集梅山民俗和谐思想之大全的一幅集成图。

《老鼠嫁女图》中,一群打扮时髦的老鼠抬着花轿,花枝招展的鼠新娘端坐于花轿内;一群身着礼服的老鼠乐队,吹吹打打,簇拥着花轿,缓步前行。画面的右上角,尊着一只黄斑大肥猫,面对群鼠,毫无半点敌意;两个提着鱼的老鼠,向肥猫走去——整幅画面,充满农家生活气息地和谐有致。众所周知,人类社会的民俗中,猫鼠是永恒的天敌,是永远不可协调的对立矛盾。然而,在滩头年画《老鼠嫁女图》中,通过伟大劳动人们无限的智慧和灵巧的双手,将猫和老鼠这对天然矛盾艺术地抓合到一起,把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巧妙地融入现实生活中,寓意深刻,表现了梅山人们渴望和谐美好,对安定祥和生活的无限祈盼;在艺术上,这一杰作达到了美术绘制的较高境界。

猫与老鼠能和谐地同穴相处,在梅山民俗中的例子举不胜举。地处宝庆西南边陲的城步苗族自治县,距县城约四公里的杨家院子的阶基石面板上,凸刻着一幅猫鼠和谐生活在一起的写意图:两只老鼠的头同时钻入油瓶吃油,而在一旁尊着的猫却露出一幅憨厚可爱的样子,瞧着两只老鼠偷油吃,毫无半点敌意。这幅石刻图画,和滩头年画的《老鼠嫁女图》所表现出来的和谐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梅山民俗对动物的可持续发展观,是表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典范。梅山民俗中,是不能掏鸟蛋吃的,说掏吃鸟蛋会断子绝孙;鸟蛋能孵出小鸟,要是人们都去掏鸟蛋吃,那鸟不就绝种了么?!这一民俗禁忌,是保证鸟类可持续发展的民约见证,在梅山民俗中,让人人遵守,个个不得逾越。

梅山地区靠水边一带以打渔摸虾为业的人,他们捕到的鱼虾泥鳅,太小的都要放了,以便来年做种。职业打渔摸虾的人在摸泥鳅回家时,都要在篓中选出一公一母两条泥鳅放入水田做种,以祈来年“发子发孙”,以保今后继续有泥鳅摸。他们在抛放泥鳅时,要唱道:“泥鳅公,泥鳅婆,公不离婆,称不离砣;和乐乐,崽崽多,一多多到几背篓!”他们在钓黄鳝时,也十分地注意其可持续发展,要留下“小的”和“短的”做种。他们在钓黄鳝出发前都要祷告念道:“大的长的随我走,九天界里把神当——小的短的快快长,好在明年把名扬;公的婆的多生子,子孙发达万年长!”

孟子曰:“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2]朱注:“古者网罟必用寸之目,鱼不满尺,市不得鬻,人不得食。”[3]鱼鳖得之天然,旨在留种。梅山民俗中所表现的对待动物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正是中华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光辉灿烂的精髓表现。

三 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梅山民俗很重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在住所的选择上,很是有讲究。修建屋舍,大多选择背山面水,座北朝南的背风向阳之处。梅山人的住所,背山面水,避风向阳,可以冬暖夏凉,视野开阔。距院落周围宽窄不等地砌筑一圈乱石,培植荆刺、灌木,形成鸡狗莫能穿过的一道围墙,围护着院落的安全。站在高处,鸟瞰院落全景,和谐有致,情景交融,如诗如画。梅山院落周围的这道围护墙叫“间基”,即起着防盗贼和猛兽侵袭的作用,又有着美化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的功用。

在梅山地区水口构筑的溪峒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梅山万仞摩星躔,扪萝鸟道,十步九曲折,时有僵木横岩巅。”[4]。足以说明梅山文化区的地理特色是形成独特溪峒文化的基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步,土地平旷,屋舍严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5],晋代陶渊明真的把梅山文化地域的溪峒文化描述得淋漓尽致。

梅山文化区的整个雪峰山地域的民居,都是由许多院落聚成村落,村落背山面水。屋前溪水下游的出口处,叫“水口”。“水口”处怪石林立,培植着许多参天的风水古树。“水口”是村落与村落之间的分界处,“水口”以上归上游村落所有。

“水口”即溪水上游整个民居院落的“风水口子”。要有好的“水口”,才能保护住院落的风水不往外流。梅山地区自古形成的“不归王土”、“不依王法”的以地缘与血缘相结合而构成的村落共同体,其内核凝聚力是十分强大的。这种以同一河水形成上下游的多个村落,其界线也是以“水口”区分的。所以,梅山文化区“水口”的风景树林竹丛有着独特的美感。由于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人工栽培和修剪,因而竹树郁郁葱葱。每到严冬腊月,寒风呼啸之时,“水口”则起着挡风遮寒的作用,使该院落温暖如春;若值炎暑夏热,行人荷肩挑担不胜酷暑,依就“水口”乘凉,则凉风习习,炎暑顿释而心旷神怡。

梅山人的植树爱树观念,是该地区历代人民追求人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有力见证。梅山地区在保护树木中所形成的可持续发展观,是中华优秀民俗的典范。

梅山地区的城步岩寨,被誉为“湖南杉树王”的特大杉树就屹立在这里,迄今仍然娇然挺拔地郁郁葱葱,与该区域内其他东晋时期所栽培的20多株古杉一道,在岩寨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带,形成优美独特的自然景观。距绥宁县城西北3公里处的古驿道旁,有一株高耸入云的古杉,树下仍然保存着一块石碑,碑文记载了唐代杨裕后为钱所急,将自己栽的这株杉树以一两二钱银子的价格典当。当地民众“不忍此树砍伐”,便以龙艳开和唐天荣为首,募集一两六钱银子,立下“海誓山盟”石碑,与古树保存至今。在绥宁县境内,现已发现唐、宋、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的护林石碑100多块。这种爱树护树的风俗,致使绥宁县现今的森林覆盖率仍有76.4%;该县198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神奇绿洲”。隆回小沙江虎形山一带的民俗,也很是爱树,敬树和护树,现今虎形山的一个小山包就保留了100年以上的古树100多株,也是由其爱树和保护树木的优良民俗习惯所决定的。象梅山文化区的新化和邵阳的新邵一带,爱护树木,保护树木的优良传统一直都在广大民众中盛行,以致这些地方绿树成荫,古木林立,保护树木所立乡规民约的遗迹遍布乡里民间,优良民风口耳相传,这都是人与自然很好融合的优良民俗意识作用的结果。

在城步、绥宁、隆回和新化、溆浦等地,砍伐树木都有“砍一植三”的风俗;当小孩一生下来,就要种好几棵树,待小孩长大后,种下的这些树木也已成材,于是男的用来建房子,女的用来做嫁妆;并在砍去树木的地方,还要成倍地补栽上新的树苗;梅山地域的雪峰山区,乡民们在大型砍树活动之前,都要举行祭祀山神的民俗活动:一方面保佑进山砍伐树木的人们不发生任何危险;另方面以祈砍伐过的地方“发仔发孙”,早早地树木成林;他们砍伐树木时,都有意识地留下一些小的和珍贵的树苗,以保证砍伐过的地方尽快长成新的树林;他们在砍伐完收工时,为头者要随手捋把树叶撒在山上,以祈“发仔发孙”,快速成长,早日成林。绥宁的一块保存完好的唐代封山育林禁碑,距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碑文说如有随意砍伐违反禁规者,第一次罚粮6担,再犯者,处以体罚。在整个梅山地区,人们都把自己的性命和树木联系在一起,以致这些地方被取名为“树生”、“松宝”、“柏生”的人,到处都是。这种将生命与树木联系在一起的古老民俗,源于原始先民的“万物有神论”。梅山地区这些优良的民俗意识,客观地促进了该地域自然生态的完美与和谐。

梅山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历经千百年的传承而根深蒂固。这种代传不衰的优良民俗,正是梅山人千百年来,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在与外敌的顽强抵抗中,能够保存自己,战败对方的巨大凝聚力,是一个民族的“脊梁和精神支撑”[6]。在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这一优良文化传统仍将焕发出她永不衰败的熠熠光华。

[1]礼记[M].陈莉选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98.

[2]傅佩荣.孟子解读[M].上海:三联书店,2007:74.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8:276.

[4]冷水江市政协.冷水江市文史资料[M].内部发行, 2007:404.

[5]崔钟雷.古文观止[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0:119.

[6]江泽民.江泽民文选[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28.

(责任编校:文君)

HarmoniousThoughtofMeishanCulture

MATie-ying

(Cultural Bureau of Shaoyang City, Shaoyang 422000, China)

The harmonious thought of Meishan culture shows fully between human and human, human and animal, human and nature environment, which i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parts of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constructing socialism harmonious society.

Meishan culture; harmonious thought; harmonious society; reference

2010-11-09.

马铁鹰(1953— ),男,湖南邵阳人,邵阳市文化局副局长兼邵阳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邵阳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民俗民间文化。

G122

A

1673-0712(2011)01-0045-03

猜你喜欢

梅山水口民俗
冬季民俗节
水口水电站7号机组完成增容改造和并网发电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梅山
游梅山龙宫
梅山情
水口、水口环境与风水(下篇)
千年沧桑话水口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