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与张国焘的几次特殊相遇

2011-04-06葛占菊

党史纵横 2011年3期
关键词:张国焘王明李大钊

葛占菊

北京大学第一次相遇

1919年,北京大学的广大进步师生因不满巴黎和会,发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学生爱国运动。年轻气盛的张国焘是这次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

当时,李大钊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他对思想进步的张国焘很器重。这天,张国焘来拜访李大钊,正巧毛泽东也在这里,李大钊忙向毛泽东介绍说:“这位是张特立,张国焘同志。”

毛泽东迎上前,热情的同张国焘握手,并自我介绍说:“我是湖南毛润之。”张国焘向毛泽东点点头,然后旁若无人地与李大钊高谈阔论起来。

毛泽东是1918年8月来北京的,经他的老师杨昌济(北大教授)介绍,他结识了李大钊,李大钊把他安排在图书馆当助理员,负责新到报刊和读者姓名的登记工作,月薪为八块大洋。

在这之前,张国焘经常去图书馆,在图书馆里见过毛泽东,知道毛泽东是图书馆里的职员,但并没有交谈过。因为他根本看不起这个小伙计角色的管理员。

两人这次在李大钊家中的相遇,给两人留下的印象是不同的。许多年后,毛泽东在陕北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谈及自已与张国焘在北大相识那经历时,深有感触地说:“他们看不起我这个乡下土包子。”而张国焘在他的回忆录中对这段时间的毛泽东有过一句点评:毛泽东和中共另一早期党员刘仁静一样,或许是思想有些激进。

两人又相遇在中共一大和三大上

1920年,毛泽东在湖南组织了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很受陈独秀的赏识。此时,由于张国焘的思想先进,也很受陈独秀器重。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13名代表都到了上海。张国焘一见到风尘仆仆的毛泽东,便高兴地问候道:“毛润之,一路辛苦。”会议期间,张国焘不但主动与毛泽东讨论了一些有关建党的问题,还兴致勃勃地回忆起在北大的情形。

张国焘为什么一改常态呢?这可能是因为张国焘在大会上扮演的角色类似于今天的“秘书长”,他以主人翁的身份迎接到会代表。一大结束后,张国焘被选进中执委,担任了组织主任。

1923年,中共三大在武汉召开,两人都是代表,又见了面。会上,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传达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意见后,张国焘提出反对意见,认为不应同国民党合作、更不应全面加入国民党。他的这种观点遭到与会者的批判。而毛泽东作为湖南代表,在大会上发了言。毛泽东指出:湖南工人数量很少,因而他得出结论,任何革命,农民问题都是最重要的。他还证明中国历代的造反和革命,每次都是以农民暴动为主力。中国国民党在广东有基础,无非是些农民组成的军队,如果中共也注重农民运动,把农民发动起来,也不难形成广东的局面。毛泽东的这种看法,受到与会者的赞扬。

中共三大结束后,张国焘退出了权力中心,毛泽东取代了他,成为中央局秘书,协助陈独秀处理中央的日常工作。当两人在办理交接手续时,张国焘说:“润之,老头子(陈独秀)固执已见,家都给别人当了。建立革命联合战线,我是同意的。但是共产党员跨党加入国民党,这种做法就欠考虑。我们党处在刚刚发展期间,弄不好会被国民党融合完的。”

“国焘同志,仲甫(陈独秀)先生给我谈过,组织上对你并无不信任之理,也不相信你有小组织倾向。至于中共党员的跨党问题,我也主张有条件的跨党,而不能一时地融化到国民党里去。”

张国焘表示不服,准备回北京后与李大钊论理。

长征路上相逢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25日,两军在懋功以北的两河口举行会师大会。这天,毛泽东、张闻天、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早早地来到了两河口场口。不多时,张国焘与红四方面军政委陈昌浩在大批警卫的簇拥下,也赶来了。

“国焘同志,”毛泽东走上前,一把抱住对方,高兴地喊道,“一家人终于团聚了。”

“老毛,”张国焘滚鞍下马,热情的说:“你们辛苦啦!”然后,他又和朱德、周恩来、张闻天、博古等人一一握手。

随后,毛泽东就登上一张早已搭好的简易木台,代表党中央向红四方面军致欢迎辞。张国焘也登上木台致答谢辞,代表红四方面军向中央致敬,对中央红军表示慰问。两军指战员欢声雷动,兴奋无比。

不久,当他得知中央红军还不足三万多人时,他与党中央公然闹起了对立。两河口会议上,张国焘自恃四方面军的人多枪多,根本不把中央领导人放在眼里,他力主两军会师后,队伍向西或向南发展,而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则坚持一起北上的,双方相持不下。

毛泽东说:“川康地区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差,不利于驻军,而且那里还有大量的敌人部队没走,如果南下,一定会遇到许多麻烦,弄不好就会自投罗网。”

张国焘摇着头说:“北进有很多不利因素,一则缺少群众基础,二则部队长途跋涉,已呈疲劳态势。南下川康则可抓住当前红军会师的有利时机,建立川康根据地。”

毛泽东耐心地向张国焘解释道:“北进计划是根据共产国际的来电指示制定的,去年红军撤出瑞金之际,共产国际就来电指示,如果红军到了万不得已的地步,可以北进蒙古,靠近中苏边界,他们会相机给予支援。”

最后,张国焘把手一挥,说道:“我主张南下川康,如果一方面军要北上,则四方面军单独南下。”

博古一听,非常气愤,说:“南下川康,正如同老鹰钻进了山沟,想飞也飞不起来。”

不料,张国焘腾地一下站起身来,指着博古的鼻子道:“你这党的败家子,配谈什么军事。”

毛泽东再也忍不住了,厉声斥责道:“国焘同志,这是党中央的政治局会议,你这样泼妇骂街似的恶语伤人,哪点还像个共产党人的作风!”

“老毛,”张国焘似乎余怒未息:“你们丢掉了中央苏区,把中央红军也搞得只剩下万把人,这表明不但是军事路线的错误,而且最重要的是政治路线的错误。”

毛泽东毫不相让:“现在不是总结这些的时候,实际上此前的遵义会议已有过总结。当务之急,红军要团结北上。这才是惟一的出路。”

张闻天见争执不下,便以党内总负责人的身份宣布举手表决。结果,大家都同意北上,只有张国焘一人反对。

接下来,毛泽东等几位中央领导人对张国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说服和争取。但是,毛泽东、张国焘两人每次都以大吵一架而结束。朱德前去看望张国焘时,张国焘便对毛泽东开始出言不逊了。他说,在中央苏区,老毛就爱表现得与中央格格不入,处处要显示自已高人一等。既如此,为什么在遵义会议上还要把他推进来。这个人浑身上下透出一股霸气,今后与之共事,须练就容天下难容之事的肚量才行。

朱德当即以老大哥的身份再三开导张国焘,张国焘根本听不进去。最后,在沙窝会议上,党中央决定,两个方面军混编,分左,右两路军共同北上,中央机关随右路军行动,张国焘率左路军行动。

张国焘率领的左路军不仅不执行中央北上的方针,他还密令陈昌浩率右路军南下,并提出“彻底开展党内斗争”,阴谋以武力解决党中央。密电来时,右路军前敌总指挥部正在开会,陈昌浩正在讲话,译电员把电报交给了坐在陈昌浩一旁的叶剑英参谋长。叶剑英看完电令觉得事关重大,他便将电报装入口袋中,然后他佯装人厕,飞快的跑到党中央的驻地,将电报交给了毛泽东,毛泽东看完电报,马上用铅笔将电文抄写在一张卷烟纸上。随后,毛泽东便到红三军团驻地,召开紧急会议,果断决定:中央迅速离开巴西,脱离险境,率一、三军团单独北上。

红一方面军走后,有人向前敌指挥部的陈昌浩和徐向前(原四方面军总指挥)报告,说:“红一方面军跑了,还放了警戒线,我们追赶不追赶,打不打。”陈昌浩犹豫了半天,拿不定注意,徐向前说:“红军不能打红军!”

最后相遇在陕北

张国焘率四方面军南下失败后,迫于种种原因又只好北上,最后到达陕北,又和毛泽东会合了。张国焘到陕北后不久,延安各界纷纷要求批判和清算张国焘妄图分裂党、分裂红军的罪行。对于张国焘的批判和清算,毛泽东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说:“国焘同志是我党始创者之一,只要他认识、改正了错误就行。”

但是,张国焘对此却存在着明显的抵触情绪。他的检讨和反省要么避重就轻,要么轻描淡写。一次,在与抗大学员“面对面”的会上,许多来自红四方面军的高级指挥员对张国焘的认错态度不满,少林将军钱均(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揭发到义愤处,忍不住脱下布鞋,朝张国焘劈头盖脸地打去,张国焘忙站起身,捂着脸,高声吼道:“我抗议,我抗议。我还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你居然敢打我。”

事后,毛泽东亲自到张国焘住处,向张国焘赔礼道歉。“国焘同志,你受委屈了。今天的事我听说了,大会没组织好,有些对不住,怎么能随便打人,蠢么!”

张国焘余怒未息:“我犯了再大的错误,大家可以批评帮助,但就是不能打人,怎么说我还是政治局委员、边区政府副主席。”

“莫计较了。我有责任,没组织好。”毛泽东又劝道:“打人者不对,要批评处理,但是,国焘同志,你想过没有,打人者可是你们四方面军的。你的检讨不过关,大家都着急。‘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眼下,我们稳定了,有了这么个家,是该总结的时候了。你、我、闻天、恩来、博古,每个人都挂了账,该有个态度才行。诚如你所说的,要检讨政治路线才对,不然,这样下去,对全党上下都不利……”

在毛泽东的耐心劝导下,张国焘有所醒悟。几天后,他亲自给中央政治局写下了检讨。他承认:“我否定中央的政治路线是假,实际上是为了争夺红军的最高指挥权。”中央对张国焘的这份检讨比较满意,认为他终于部分地认识到了错误。

可是,没过多久,王明的归来,却令张国焘极度不安,并最终成了他叛逃的导火线。原来,1928年夏,张国焘被委任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去莫斯科工作,此时王明正在中山大学学习,两人互不相容,后张国焘败在王明手下,被排挤回国。如今王明从共产国际归来,以钦差大臣自居,他怎能不害怕呢?

一天,王明找到张国焘,对他说,曾被他依重的原西路军将领黄超、李特等已被当做托派分子秘密处决了。张国焘听后,顿时惊得目瞪口呆。接着,王明又指出,张国焘犯了右倾机会主义且有托派嫌疑,要写检讨,认识错误。随后,王明在各种场合公开点名,批评张国焘,这使张国焘的日子非常不好过。

就在这时,原四方面军重要将领何畏公开叛变投敌,张国焘的处境更加艰难。1938年4月,惊恐不安的张国焘借祭拜黄帝陵之际,从西安逃至武汉,然后公开叛变投敌。□

猜你喜欢

张国焘王明李大钊
李大钊与赵纫兰的革命者爱情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沈醉回忆:张国焘在军统的日子
关怀青年的李大钊
走过318
追问高原
李大钊资助北大贫困生
叛逃之后的张国焘
龙门这边(47)
“不够泼辣”的张国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