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雕塑与建筑的融合之路

2011-04-04李金仙byLiJinxian

雕塑 2011年6期
关键词:雕塑空间建筑

■ 李金仙 by Li Jinxian

一、定义建筑与雕塑

雕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具体而言就是指用各种可塑或可雕、可刻的材料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的艺术。建筑是人们用土、石、木、钢、玻璃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建造的构筑物,建筑的目的是获得建筑所形成的“空间”。 现代建筑已成为融诸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综合艺术空间,建筑的形式不断被创新,许多建筑的外形具有雕塑化的倾向,如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和美国的自由女神像,都兼具建筑的功能和雕塑的精神特征。有时我们无法绝对区分雕塑与建筑,只能依据事物的主要性质大致定义这是建筑或那是雕塑。雕塑主要的功能是通过视觉和触觉带给人们以精神上的感受,而建筑的主要目的是为人们的生活创造环境、空间和背景,是生活的容器。雕塑要求有更具体的思想情感与艺术造型,而建筑则要求建构良好的内部空间为人使用。

雕塑和建筑的共同点是都具有一定“空间”,因此雕塑与建筑以具有三度空间的立体形态区别于仅有两度空间的绘画艺术。在创作设计中,比例、重心、质感和形体的空间穿插,以及相互间的对比、均衡等关系,是建筑与雕塑共同把握的形式美的尺度。生命和人文精神则是雕塑文化与建筑文化共同拥有的精神内核,因此雕塑和建筑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拥有共同点,历史上很多著名的雕塑家同时又是建筑师,如意大利的米开朗基罗,既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雕塑家,还是全世界第一大教堂圣彼得大教堂的著名设计师。雕塑和建筑在人类文明史上互相补充、互相影响,成为超越时空的历史见证和物质与精神的宝贵财富。

受到社会生产力的影响,同时期的雕塑和建筑在取材与工艺一直都保持着相当的一致性。例如中国雕塑的代表作唐三彩,其采用泥土胚为原料烧结而成的工艺在唐代建筑的琉璃瓦与瓦当上同样得到了大量的应用。而工业革命在创造了水晶宫这样的玻璃钢铁巨构的同时,也为雕塑打开了新的材料之门。虽然雕塑和建筑的材料接近,但是工艺和技术的区别,也随着二者目的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建筑的大规模需求,使得它要采用相对廉价的材料和简单的技术,便于高效地生产出结果。雕塑与其不同,它需要通过细致的工艺和高超的技巧,来把材料的价值提升起来,雕塑追求的是精神价值的凝聚,而不是数量的提高。

雕塑和建筑都以一定的形态呈现出一个三维空间,形体及其空间结构是雕塑和建筑立体造型的基本特征,是雕塑和建筑艺术语言的基本词汇。建筑和雕塑都是研究空间的学科,空间具备的功能性在两者之间有不同的现实意义。建筑空间的自由与开放化造就了伟大的建筑,将空间的多样化,开放化运用到雕塑创作语言的研究和探索中,同样能创造出伟大的雕塑作品。

二、建筑的雕塑感

雕塑的造型因素对建筑设计与实践影响深刻,雕塑化建筑的出现不仅是建筑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文化发展所带来的人类精神需求在建筑上的反映。悉尼歌剧院犹如蓝色海洋中的片片白帆,印度马赫伊莲花教堂直接采用圣洁的莲花造型,中国国家大剧院犹如天外水滴,中国国家体育场的“鸟巢”造型……其外观无不深受雕塑造型的影响。设计师更多采用造型的角度,点线面的搭配,外空间的分割,轮廓的整体性,表面肌理的处理,无不与雕塑艺术的审美原则相似。建筑具有雕塑性,使本来具备建筑审美情调的物体,注人了新的生命活力。这时,建筑与雕塑的界线瞬间消失,这样的建筑犹如一座具大的雕塑,展示着建筑美以外的人性魅力。

1.对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追求,使建筑呈现出雕塑气质。

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使建筑有了多样化的表现。既现代主义之后,国际主义流行之际,建筑开始了形式感和象征主义的追求。

巴西建筑师奥斯卡·尼迈耶的雕塑化建筑设计使其一系列建筑作品呈现出鲜明的雕塑气质。尼迈耶在20世纪50、60年代为巴西利亚设计的行政大楼、巴西利亚大教堂、巴西利亚宫等建筑都具有雕塑般的气质,从功能到形式上都体现出优雅的雕塑造型。赖特的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外观朴实无华,平滑的白色混凝土覆盖在墙上,建筑造型像一个流动的贝壳,建筑物的外部向上、向外螺旋上升,内部的曲线和斜坡则通到6层。有人说它像一只茶杯,或者像一条巨大的白色弹簧,也有人说它像海螺。这一设计方式被看作是美术馆设计的颠覆性创作,美术馆也因此成为纽约的地标性建筑。1

新时代的建筑不像古典建筑那样格式化,它没有特定的语汇,而是在现代科技的基础上,建筑以鲜明的形式感、丰富多样的雕塑感,充分张扬了建筑师的独特个性。

2.对思想性和精神性的追求,使建筑在形式上走向强调造型的雕塑感。

建筑师的个性进一步彰显以后,更有一部分建筑师开始追求在建筑实践中深刻的思想性。20世纪70年代,SITE(Sculpture In The Environment环境中的雕塑)建筑事务所为BEST公司设计的超级市场系列建筑就以特异的造型体现出强烈的精神性。建筑师在超市门口设计出不同的废墟形象,它们或者呈现出地震后倒塌的景象,或者整个立面似乎要脱离主体建筑,或者在正立面被炸开一角。远观建筑呈现出特异的雕塑造型,给人一种苍凉、荒芜的废墟感。在这里建筑不单单是超级市场的设计体现,它更是颠覆了人们传统的审美观,并旨在通过这种废墟式建筑讽刺当代社会高度浪费的社会现象。2建筑的精神性成为这部分建筑师个性创意的重要体现,这里又突出的以造型的形式得以表现。

建筑外部空间的运用在雕塑化元素的合力下被升华和扩充,建筑的雕塑化无疑为建筑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切实的发展路线,建筑艺术在构图原则上和雕塑是相通的,只是建筑是空间构图,雕塑是形体构图。

三、雕塑的建筑感

1.材料和叙事方式的改变使得雕塑具有建筑感。

在现代雕塑家看来,雕塑作品理应强调材料的坚固永恒,拥有一种纪念碑式的坚实结构和宏伟气势。雕塑的纪念碑结构往往又被认称为雕塑的“建筑性”,意指间架明确稳固,形体单纯统一,形象简洁明了,质地坚硬凝聚,近于建筑的视觉印象。布朗库西的作品是最佳范例,《无尽柱》完完全全是一个纪念碑,有些类似于原始人的图腾柱,其性质介于雕塑和建筑之间。现代雕塑家无不对雕塑的建筑感有着独特的感受。19世纪的雕塑语言发生了革命性转折,由具象转向抽象,由实体转向对负空间的探索,这为建筑和雕塑的语言交融提供了契机,如亨利·摩尔的很多作品。

“现代艺术的语言主张,已开始逐渐放弃艺术作品中的叙事性,而回归到最纯粹、最原始的艺术语言和材料。”3在现代雕塑家看来,质感首先是雕塑材料的物质特性,即它本身所固有的感性特征。这种感性特征(比如坚硬性)不应该被消融于表现对象之中。相反,材料的感性价值本身就有意义,甚至是雕塑艺术赖以成立的前提,它应当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强化,并且直接作用于视觉。也有一些艺术家,利用建筑学的结构、方法、材料等来制作陈列在公共场所的装置。从装置上可以看出建筑学和美学的关系,因此有人认为雕塑艺术就是在传统的建筑学中加入设计元素后的产物。

2.现代雕塑的体量感和各部位受力关系使雕塑具有建筑感

雕塑大致分为室内架上雕塑与室外环境雕塑。古典雕塑以其独特鲜明的语言存在于建筑内或建筑外,这时的室外大型雕塑也不过是室内架上雕塑的放大品,细致、光滑、讲究真实。虽然遵循环境条件的要求,但从整体上来讲, 这种雕塑是细致的、吸光性的、非几何化的,是建筑审美语言不明显的户外雕塑。布德尔常说:“雕塑必须和建筑相结合,其关系如同果实长在树上一样。雕塑家必须同时成为建筑设计师,他需要不断潜心研究内部的结构关系,建筑各个部位承受力的均衡,以及美观确切的外部造型的形式感等问题。作品中主要的框架应该经内部联系,稳固地将一个和谐总体中的若干个朝向不同的平面有机地联系起来。”

3.可进入的空间使得雕塑具有建筑感

都说雕塑是审美决定形式,建筑是功能决定形式,但现代雕塑往往也拥有如建筑般可使用可进入的空间,这是雕塑对建筑功能的借鉴。可进入的空间最典型的是纪念碑雕塑,雕塑虽采用写实造型,但其内部都有可供游人进入的空间。其典型代表是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女神像高46m,连同底座再算上火炬则超过100m。底座里面辟有展览厅,从底座可以乘电梯上升到女神的脚底,再攀登171级旋梯,便到达女神的头顶。女神头冠上镶嵌的宝石实际上是25个观景的小窗口,从头顶再通过手臂里的60级旋梯,便进入整座雕像的至高点——火炬。因此,自由女神像,不仅是一座雕像,也是一座灯塔,一栋100m的建筑。

四、雕塑与建筑的相互借鉴

雕塑与建筑的互相借鉴是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一路走来的。今日建筑雕塑化的现象可以看作是人类审美与技术水平长期推动的结果。以下以西方建筑发展的线索为例,进行建筑与雕塑的关联分析。

以古希腊建筑的代表作帕台农神庙建筑群为例,这一时期的建筑与雕塑处于一个相对独立的状况。正是由于这一时期建筑与雕塑相对独立的关系,所以帕台农神庙的遗址非但没有给人缺失感,反而增加了建筑的纯粹美。因此这一时代的建筑主要以建筑本身的造型,比例以及构造感来传达建筑的精神,雕塑只起到了表面的装饰和必要的叙事作用。由于这一时期建筑本身造型的重要性,雕塑的空间影响被建筑本身所抑制。

雕塑和建筑的关系在哥特时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是大量的圆雕开始出现在建筑上,标志的雕塑对空间塑造的能力加强。二是哥特风格对高度的极度推崇使得歌德教堂对结构的塑造达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结构中每一块石材都要达到受力最大化,多余的体积和结构都要受到最大限度的消减。这种夸张的材料减法恰恰赋予了建筑更多的塑造感。因此歌德建筑较之古希腊建筑迈出了走向雕塑化的一步。虽然哥特式的建筑拥有了雕塑感而哥特式建筑上的雕塑也开始掌控自己的空间,我们仍然可以分辨出什么是建筑,什么是雕塑。只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开始正在又建筑限制雕塑转化为互相借鉴互相争鸣。

到了巴洛克时期雕塑成为了塑造建筑内部空间的重要元素。以米开朗基洛所设计的圣保罗大教堂为例,为了达成巴洛克的曲面风格内部空间,所有的内部雕塑都设计成富有动态的曲线形式。配合建筑本身的曲面形态共同产生了一种华丽的上升感。

现代主义运动则十分激进的认为建筑本身打到表达雕塑的造型功能。其代表人物有柯布西耶,在他的作品里只有纯粹的建筑元素,甚至任何装饰性的元素都被舍去,表达出一种纯粹建筑美的理想。正是由于这种理想的推动再加上工业革命之后的技术成熟奠定了他的一系列颇有雕塑感的前卫建筑的基础。

到了后现代主义罗伯特文丘里所宣扬的少即为无趣又掀起了反对现代主义简单化设计的思潮。然而历史是从不倒退的,建筑师在把雕塑的主权从雕塑家的手中抢夺过来之后绝对不会再放弃。后现代主义建筑师由此寻求一种更全面,更细节化的控制权。他们虽然拒绝雕塑作为建筑空间的一份子,但是他们却运用先进的设计方法和建造技术把雕塑的神韵融合到建筑的每一个构建之中。至于后现代主义中的仿生建筑、先锋派、奇异派、装置建筑等等纷繁复杂的建筑现象层出不穷,只是进一步说明,建筑已经不只是满足人们的实用功能需求,建筑更加具有主观意识去表现精神和思想,所以有人说后现代主义建筑不再局限于一个时代,而是成为一个建筑观念,甚至是一种精神。

纵观西方建筑史,雕塑与建筑的语言交融是一种积极的趋势。这种趋势是历史发展的经历也是将来发展的方向。相信在未来的阶段里,建筑师会越来越多的采用雕塑化的建筑形体,而技术的发展和文化思潮的演进还将继续促进建筑雕塑化的进程。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观念的更新,建筑与雕塑均在材料、造型与功能上体现多样化发展倾向,对两者的评价标准也日益多样化。建筑在满足功能的同时,2也日渐追求精神性、思想性,无形中与雕塑对精神性和思想性的追求走着异曲同工之路。与其说建筑与雕塑在现代化背景下的融合,毋宁说,传统的门类艺术之间正打破壁垒,走向一个开放、融合、多元的万象之路。

(李金仙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

1 王博.世界十大建筑鬼才[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78

2 王其钧.陈帆.图解西方近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年.226

3 殷小烽.视觉·环境与材料——美国、加拿大城市雕塑[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4年.11

猜你喜欢

雕塑空间建筑
巨型雕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空间是什么?
我的破烂雕塑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创享空间
建筑的“芯”
写实雕塑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