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第空十间七届形中态国的雕塑轨论迹坛与主题延阐伸述
2011-04-04范伟民雕塑杂志社社长byFanWeimin
■ 范伟民 (《雕塑》杂志社社长) by Fan Weimin
有关“雕塑与空间”的探讨,是一个永远的话题。在当下雕塑艺术表现方式的繁杂语境中,重新审视雕塑艺术的本体语言,对于深化雕塑艺术的表现功能,是有重要意义的。因为雕塑与空间的构造关系中所产生的结构,蕴含着雕塑艺术本体的本质问题,这仍然是一个需要深入挖掘的课题。
雕塑是一种占有三维空间的视觉艺术,它是艺术家视觉经验和触觉感受的表现,含有几种感觉要素,一是雕塑材质引起触觉性的感觉意识,一是雕塑体积唤起对体量的感觉意识;以及体量与空间之间的感觉关系,探讨雕塑与空间的关系正是本次论坛的主题。
一幅画,作为物质实体,当然也占有空间。但是绘画的空间性描述是限制在画面的虚拟空间之中,它并未与真实的空间发生关系。而雕塑恰恰相反,它以物质的实体占据空间,雕塑是四周的空间产生了一种氛围,它与空间共生。雕塑是物质性的可触、可视的立体形象,它有其他造型艺术所具有的表现功能,但它还具有其他造型艺术门类所不具备的特殊性。它的占有三维空间的实体性,使雕塑这门艺术实实在在的与空间发生了关系。
不同时代的雕塑艺术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各具形态,它是与人类的活动一起发展而来的一种情感表现方式。从人类最原始的石制工具开始,便是人的力量的物化体现,它体现出来的是人类的创造精神,这种创造精神首先是与生存发生关系的。工具的造型是由使用性决定的,当这种创造精神表现为表达内心对生活和对世界的态度时,便产生了所谓的艺术形式。原始人类塑造偶像时,其目的不是我们今天所认为的“艺术创作”,而是表达一种心愿,描绘心目中对事物的理解,是带有原始宗教精神的表现。对于原始雕像当然不能以现代雕塑学所关注的体量与空间关系这种角度来认识它,但它却以三维立体的方式存在于空间中,表现出的是以实体占有空间的物质存在,表现出的是自身在空间中的心理依托,以表达对自然力崇拜的心理空间。这种原始形态的雕塑中外皆有,如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原始陶器,再如法国西南部等地方旧石器时代的洞穴中有关表现女性裸体形象和动物的雕刻,以及非洲、欧洲、大洋洲等原始雕塑,均表达了人类对自然力量崇拜性的心理空间。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到了希腊和罗马时代,雕塑发展成了一门艺术表现形式,古希腊雕塑一改原始雕塑中朦胧的心理膜拜和原始的稚拙形式,表现出来的是表述心灵世界的崇高精神。它服务于宗教,是神庙建筑的装饰,这个时代的雕塑大部分是与建筑结合在一起的,并与建筑共存亡。因此,它的空间形式是建筑形式的组成部分。
这种空间形态一直延续到中世纪。欧洲中世纪基督教思想占主导地位,艺术成为科学的工具,这个时代的雕塑艺术表现出的是宗教信仰的理念,它依托的空间仍然是以教堂等建筑为主体的,直到哥特式建筑的出现,这种依存于建筑上的雕塑才成为脱离建筑而独立存在的空间形式。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雕塑不再仅仅担负着建筑结构的功能,很多是以独立的形态存在于空间中。虽然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艺术很多还与宗教内容有关,但它是在宗教创作中审发着新兴阶级的人文思想,因此以独立人文思想占据空间便成为了现实,这一点在文艺复兴时代尤其明显。雕塑艺术独立的作为艺术表现形式虽然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出现过,但它是服务于庙宇中用于祭祀的偶像或者是为了战争胜利、运动员夺魁的纪念,而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大都表现的是独立的人文思想,具有独立的空间意义。
至17、18世纪巴洛克雕塑的出现,使雕塑艺术的视觉空间发生了变化。雕塑不再是稳定和谐的庄严宁静,而是以强烈的、华丽与浪漫的造型方式,表现出了对深度空间的追求,这种形式在贝尼尼和卡诺瓦的雕塑中尤为显著。
这种形态虽然到了18世纪末与19世纪之交,出现的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艺术的新古典主义,但新古典主义所表现出的单纯与简洁的形式,是以现实性材料为依托的,这时期的雕塑艺术是端庄中带有运动的空间形式,仍有与古典艺术不同的地方。
在空间形式上是有突破性意义的应从罗丹开始,从罗丹起雕塑艺术便开始注重雕塑本身的语言和形态特征,罗丹的《巴尔扎克》便使他向露天雕塑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这件作品罗丹以大面围合的形成在视觉空间中的力度,这是雕塑艺术向视觉空间迈进的一次突破。之后,布德尔把建筑中的结构因素运用到雕塑之中,使雕塑像建筑一样统筹物体的多个部分,使之构成了一个整体,使雕塑的线、面、体、重量整体性地存在于空间之中,具有独立的空间性。
罗丹之后的雕塑手法,不再局限于“雕”与“塑”,这一点在20世纪艺术中愈加明显。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便是对古典传统的否定,他把具有整体空间形态的物体分离又重组,这是以表现艺术家内心感受的为意图的,形成了新的空间方式和视觉感知。而未来主义的波菊尼又在固定的形体之中,表现速度这种时间性的概念。这是试图把雕塑的三维空间引向多维空间的探索,他的这一探索对当代艺术的视觉空间具有开启性意义。
一战前后达达主义以一种虚无的态度来否定艺术的传统定义,使得艺术与生活、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疆域变得模糊起来。这也为雕塑领域打开了一道更加宽阔的大门,使雕塑艺术更加自由的运用多种材料、方式进行表现,它不仅可以表现现实物象,而且可以表现精神理念,表现幻象,因而它的空间形态是是多元化的。从此,雕塑艺术的空间形态不再是单一的空间方式,而是以对空间的介入来体现雕塑的本体意义,这方面阿尔普进行了抽象雕塑实践,莫里迪阿尼强调了形体的夸张以此来改变固有形体的空间形态,布朗库西则追求单纯的形式,还原雕塑单纯性的过程,以达到对一种空间形态的纯粹超拔。
二战之后的现代主义雕塑形式更为广泛,各种流派的观念、技法被综合运用。这时期的三位雕塑家特别具有美术史上的典型意义,一位是贾科梅蒂,一位是亨利·摩尔,一位是考尔德。
贾科梅蒂的作品大都摹写想象中的世界,具有个案意义的是他的《行走的人》系列作品,作品中塑造的瘦长人形是对空间的压缩,是对传统雕塑的定义的逆反,他以此空间方式来表现内心中的孤寂。亨利·摩尔与之相反,他探索的是时间下的空间延伸,所以他的作品与实体中制造空洞,制造出虚空与实体的穿插与延伸。考尔德是真正地把时间植入雕塑当中,产生了活动雕塑,打破雕塑是静止的传统法制。
最后还要提的就是博依于斯所提出的“社会雕塑”,他把人的思想,行为等视为雕塑,引向雕塑之外的社会空间之中。
通过回顾雕塑在空间中存在的不同形态,使我们引起了对于空间形态探索的更大兴趣。当代雕塑打破了三维空间的固有形态,伸向更加广阔的认知领域中。因此,本届论坛“雕塑与空间”旨在进一步探讨在当下文化语境下雕塑艺术创作的材料、手法、表现方式等本体问题,旨在探讨雕塑艺术这种具有空间性艺术在演进过程中的多项度的发展可能,旨在探讨雕塑与心理与环境之间“构造”关系。
所以,对雕塑与空间的深入探讨,必然会涉及到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雕塑艺术的视觉心理与空间问题。这个问题牵扯到空间、心理、视觉三个方向。因为视觉心理的改变会导致对空间认识的改变。再一点就是材料、手法与空间问题。因为材料、手法的运用要与空间相适应,不同材料和手法对于不同的空间有不同的语义,雕塑的成败不仅是材料和手法问题,更是对空间的认识问题。另外,雕塑艺术的观念与扩展这个问题,涉及到雕塑艺术发展的多项度,这不仅是空间问题、材料问题、手法问题,它还牵连到学科交叉问题,因为当代性的艺术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交叉的结果。学科交叉为艺术提供了更广阔的表现领域,产生了更多新的形式,新的领域和新的理念。艺术的发展向我们证明传统的定义在演进过程中会形成新的意义,形成了新的定义,雕塑由三维走向多维是科技意识下的变化,我们可依托雕塑的本体语言在更广阔的多项度空间领域中探索。使雕塑艺术的发展与人类的思维轨迹相互印证,使我们的雕塑艺术展现出富有精神气质的时代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