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社会理论的逻辑

2011-04-04吴荣顺

关键词:范畴资本主义逻辑

吴荣顺

(东南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1189)

马克思社会理论的逻辑

吴荣顺

(东南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1189)

马克思的社会理论是在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理论体系是以物质生产范畴为逻辑起点,而物质生产的两个维度(一是物质生产与社会的生成和发展;二是物质生产和人的发展与解放)则构成了马克思社会理论两条相互交织的逻辑线索。在物质生产范畴基础上派生的一系列范畴的联系和转化,构成了马克思社会理论的逻辑系统。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阶段性规律(自由竞争阶段)的理论构成了马克思社会理论的科学体系。一般、个别和特殊这三重逻辑共同指向一个理论目标:社会解放与人的解放。

社会理论;逻辑起点;逻辑系统;科学体系;理论目标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广义上也是一种社会学说,即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学说,正如卢卡奇所说:“对马克思主义来说,归根结底就没有什么独立的法学、政治经济学、历史科学等等,而只有一门唯一的、统一的——历史的和辩证的——关于社会(作为总体)发展的科学。”[1]78但在马克思的文本中,他往往从社会的经济结构方面来界定社会,指称与政治国家相区别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中包括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经济社会关系、阶级关系以及作为这些关系的制度化、结构化表现的各种社会经济制度。这里,马克思采用的是社会经济与国家的二分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是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的狭义的社会理论,本文试图扼要地阐明这种狭义的社会理论的逻辑和脉络。

一、马克思社会理论的逻辑起点及其展开

无论是从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本质区别,还是从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发展来说,实践范畴的形成都具有革命性意义。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是一个总体性范畴,然而,实践作为一个总体性范畴,它虽然揭示了人类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但并不能具体解释社会有机体复杂结构之间的逻辑关联以及社会运行演变的内在机理。实践概念需要具体化,为了深入分析和揭示人类社会机体的结构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又提出了物质生产这一重要概念。

马克思的物质生产概念具有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多个维度,它不仅如通常所认为的是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而且也是马克思社会理论的逻辑起点。关于物质生产,我国理论界仅仅把它视作是一个唯物史观的概念,而忽视了它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多向度的理论特征。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如《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物质生产(劳动)概念就至少有三个维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哲学人类学。就马克思的社会理论而言,我们将重点阐述物质生产的经济社会意义和人类学意义。因为对马克思来说,社会无非是人的活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形式,是人的现实存在方式;而人类学意义涉及的则是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与解放问题,而这恰恰是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和最高目的。因此,这两个维度实际上就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形式与内容,手段与目的的关系问题。

在马克思的语境中,社会是人类社会联系和关系的总和,这种社会关系的体系既是分层次的,又具有内在逻辑关系。从宏观历史和本质上来讲,社会关系体系是在人们物质生产的基础上被生产出来的,所以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中,物质生产是出发点。把物质生产与一定的社会结构、社会形态的演变联系起来,在生产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历史动态的统一中考虑人类社会及其发展,是马克思的基本研究方法。物质生产对于社会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它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其次在于它还具有重要的社会结构功能。马克思的物质生产概念,无论是在一般规定性上,还是在特殊的历史规定性(资本主义生产)上,它展开的逻辑系统所揭示的就是社会关系(结构)演变发展的客观规律,它构成马克思社会理论的一条重要的逻辑线索。

人类物质生产的本质功能,是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这也是马克思早期研究物质生产的主要维度。马克思曾高度评价黑格尔把劳动同人的本质联系起来的思想,并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对黑格尔的思想进行了改造和发挥,提出了一部人类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2]310,并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作是社会发展的本质内容、核心价值和评价标准。因此,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作为目的的实现过程,很自然就成为马克思社会理论的本质内容和逻辑线索,它们构成了马克思社会理论的基本特色,也是区别于其他形形色色社会理论的质的规定性。我们在作这种讨论时,应当避免把物质生产的人类学维度简单归因于马克思早期的人本主义思想和异化论的分析框架。实际上,在马克思的中、晚期思想中,我们仍然能读到基于唯物史观基础上的对这些思想的深刻阐述。

在马克思社会理论逻辑线索展开的过程中,社会关系是一个基础性概念。在马克思的理论范畴中,社会关系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表现,是人的外部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社会,也是人的现实存在方式。马克思提出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56的命题,深刻揭示了人与社会在本质上的同一性。这种人与社会相统一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是马克思社会理论的主要特色。我们知道,马克思是从“社会经济结构方面”来看待和界定社会的,这样理解的社会,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现代社会,它主要有(也是马克思着重分析的)三个层次的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关系,作为对立的物质关系反映的阶级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物化的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关系,是自然与社会之间的中介关系,阶级关系则是社会经济关系向政治关系转化的中介关系,蕴含于这些关系的发展之中并作为这些关系的实质和意义的,则是人作为目的的历史发展进程。

二、马克思社会理论的范畴体系

马克思的社会理论是由一系列理论范畴联系、转化构成的逻辑系统。这些范畴联系、转化的运行逻辑,反映了社会矛盾发展的实际进程。

社会范畴是社会关系的理论反映,社会各领域相互联系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作为它的理论反映的范畴,也是一个有机整体和系统。根据马克思对人类社会本质的认识和对社会运行逻辑的揭示,他的社会理论范畴有以下三个系列:(一)关于“社会动力学”的即构成马克思社会理论的基础和逻辑线索的范畴;(二)关于“社会现象学”的即反映社会的矛盾和运行趋势的范畴;(三)关于“社会本质论”的即反映人的存在、发展状态和趋势的范畴。

(一)关于社会发展基础和动力的范畴。这个系列的范畴,是马克思社会理论体系中的基础范畴,并构成了马克思社会理论逻辑的基本线索。社会理论的其他范畴,都是在这些范畴的基础上派生或转化而来的。前文我们已分析了物质生产范畴以及由此引出的人与自然物质变换范畴。物质生产范畴是马克思社会理论的基础,其运动转化构成了马克思社会理论的核心线索。人与自然物质变换范畴,是自然与社会之间的中介范畴,通过这种物质变换关系,自然进入社会,获得社会历史的性质。该物质变换的丰富内涵,构成马克思社会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马克思的生态理论。接下来我们简要介绍马克思的另外两个重要范畴:劳动资料和生产社会化。(1)劳动资料。该范畴是物质生产范畴派生的或次一级的范畴,是对物质生产更切近的规定。劳动资料的使用和创新,是人类劳动过程独有的特征。在劳动过程要素中,劳动资料是人的活动和劳动对象之间的中介。人的劳动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符合人的目的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人的目的物化了,而且人对对象的特性、规律的认识和运用,也物化在了劳动资料中。因此,劳动资料不仅蕴含着人的需要、目的和欲望,它同时又体现了人对外在规律的把握和运用,它是合目的和合规律的统一。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高度,阐述了劳动资料内含的丰富的社会历史意蕴。(2)生产社会化。生产社会化的一般含义,是指生产资料、产品以及劳动活动本身都具有了社会的性质。严格意义上的生产社会化,还指生产的组织性和计划性。马克思在谈到生产社会化的最初形式简单协作时指出:“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做协作。”[5]358-372恩格斯也认为生产社会化是无政府状态的直接对立物。因此,马克思提出的生产社会化主要局限于生产单位内部。这是由于劳动从属于资本而产生的劳动方式的一次重大转折,它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形式,也是这种生产方式内部的否定因素。

(二)关于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范畴。该系列的范畴属于“社会现象学”,即主要反映现实的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及其运行与演变。该系列的范畴较多,这里我们只介绍具有整体性质并反映马克思社会理论内在逻辑的几个范畴。(1)社会权力。在马克思的社会理论中,权力是一个带有总体性质并具有整合功能的范畴。权力是出于人类共同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它的本质功能就是扬弃活动和意见的分散性,使之服从统一的意志和计划。所以,马克思所说的权力是指公共权力,它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社会权力具有自身的结构,从权力内部要素来看,可分为权力主体和权力客体;从权力所属领域来看,可分为经济权力、政治权力和文化权力等。(2)市民社会。市民社会概念不是马克思的独创,严格说来也不是马克思社会理论体系中的范畴,因为在创立了唯物史观并对社会结构有了更科学的界定之后,这个范畴实际上被马克思“边缘化”了。但在马克思早期对这一范畴的运用中,蕴含了马克思重要的政治社会思想,而这些思想又贯穿于马克思的一生。(3)资本范畴。人们一般把资本视作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范畴,实际上,它也是马克思分析现代社会的核心范畴。资本作为一个社会范畴的理论意义在于:首先,它是关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理论,马克思说过资本理论就是社会结构理论。因为它阐明了形成资本主义社会内部阶级结构的基本依据和社会冲突的根源。其次,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是统治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它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经济结构的运行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第三,占统治地位的资本关系,造成了整个社会关系的物化和全面异化,离开了资本关系就无法解读和理解现代社会。资本关系直接影响人的劳动,即造成人的一种特殊存在方式。马克思指出:“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4]193(4)人类社会。这是与市民社会相对立的表现未来社会的一个范畴。该范畴在内涵上同“社会的人类概念”相一致,二者可以相互通用。这里的“人类”或“社会”概念都是一种特殊用法,因为任何形式的社会都是人类社会,而任何社会中的人类都是社会的人类。作为同市民社会相对立的范畴,“人类社会”的基本含义是指消除了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人与社会相分离而实现了二者和谐统一状态的社会形式,这是马克思社会理论的目标和主旨。

(三)关于人的发展和解放的范畴。该系列的范畴反映的是同社会发展相对应的人的存在特征,人的发展趋势和规律,其中包含着马克思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对社会发展中的目的与手段、价值与规律相互关系的理解。这里将重点介绍“人的社会性”与“人是目的”两大范畴。(1)人的社会性。人的社会性是表征人和社会同一性的范畴。这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表明社会是人的现实性、人的内容和特征,人从社会获得自己现实的和历史的规定。二是表明人的活动和关系就是社会,人的发展就是社会的发展,社会从人那里获取自己的内容和本质规定。(2)人是目的。这是进一步表达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范畴,它由人的社会性范畴转化或派生而来。该范畴的基本内涵是:首先,从人与社会物质生产的本质关系来看,人是生产的目的,生产是人发展的手段,虽然在现实的社会中,这种关系往往是颠倒的。其次,从人与外部物质财富的关系看,真正的财富是社会个人的发展,是“个人的需要、才能、享用、生产力等等的普遍性”,是“人对自然力——既是通常所谓的‘自然力’,又是人本身的自然力——统治的充分发展”,是“人的创造天赋的绝对发挥”[5]479~480。第三,从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关系看,人的发展始终应该是社会发展的本质内容和根本目标。人是目的的观点,还是马克思评判一个社会重要的价值尺度。马克思曾从对人的发展和解放所具有的潜在意义的角度,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伟大的文明作用;也曾从人的全面异化,人是目的的遭否定的角度,批判和否定了资本主义。在马克思看来,一个合理的社会,它的制度安排、政策规定、政府行为都必须以人的发展为最高目标,一个好的社会,就是每一个人都能有尊严地生存的社会。

三、马克思社会理论的逻辑结构

马克思的社会理论具有历史的辩证的性质,它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关于三个层次规律的科学体系。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社会理论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因反映不同层面的社会发展规律,形成了马克思社会理论的三重逻辑。

(一)反映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演变发展一般规律的逻辑系统。这一层面的社会理论,撇开了社会的具体历史形态,抽象出“社会一般”,揭示人类社会的一般本质以及社会发展的内在机理和运行逻辑。该层面的理论逻辑,就是在物质生产范畴基础上派生的一系列次级、二级范畴联系转化的运动逻辑,反映的是在物质生产推动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即社会发展的形式与内容、手段与目的、规律与价值相互交织、相互转化的运动规律。该层面的社会理论包括:关于人类社会一般本质即人与社会同一性的理论,关于社会关系演变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理论,关于社会冲突(生产方式内部的冲突、阶级冲突和物化的社会关系蕴含的冲突,等等)的理论,关于人在受动与能动矛盾关系中发展的理论,其中又包括人的本质、人是目的和人的全面发展三大理论。这些理论成为其他两个层面社会理论的基础,其他层面的社会理论是该层面的社会理论在社会发展特殊历史阶段的运用和表现。

(二)反映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逻辑系统。这一层面的社会理论,主要是运用第一层面社会理论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所得出的理论结论。这些理论反映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演变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机体的历史特征,它们适用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整个历史时期。虽然这些理论的运用将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而呈现出新的形式、新的特点,但这些理论中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以及分析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是相对稳定的。这个层面的社会理论主要包括:关于劳动方式即生产社会化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行逻辑的理论,关于资本的理论即现代社会阶级结构、阶级斗争的理论,关于商品货币的矛盾运动以及社会关系物化的理论,关于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存在方式的历史性特点及其矛盾发展的理论,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理论,关于东方社会发展的理论,等等。

从第一层面的社会理论向第二层面社会理论的转移过渡,有一个逻辑中介,这个中介就是生产社会性范畴。物质生产是马克思社会理论的逻辑起点,而物质生产的社会结合方面,也就是物质生产的社会属性,即生产社会性。马克思社会理论逻辑系统的转移、过渡,反映的就是人类物质生产社会属性在不同社会层面、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所获得的不同规定性,即历史规定性。

生产社会性的逻辑中介功能,是从三个维度同时性地展开的。第一个维度,是从生产活动的方式方面展开的。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的物质生产时发现,传统社会分散孤立的劳动方式,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发生了重大转折,即转变为集中的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社会化劳动,这意味着劳动具有了社会的性质。循此思路,马克思提出了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始终、成为推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基本矛盾。

图6 显示的就是热线型空气流量计的热线电阻被异物缠缚,这些异物有很多枝杈,增大了热线电阻的散热面积,使其测量值较正常值大,静态测试值达到了0.3g/s,使得所有工况下的燃油修正值均为负。如果热线电阻被油泥类的异物覆盖,则会减少热线电阻的散热量,使其测量值偏小,造成混合汽过稀,使得燃油修正值为正。

第二个维度,是沿着生产社会性的媒介方向展开的。所谓生产社会性的媒介,是指把独立的个别劳动整合为一个社会总劳动的中介,也就是个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具体方式问题。一定的媒介形式由生产的分工协作关系的发展水平所决定,而不同的媒介形式则决定人们交换他们劳动的不同方式。从历史的角度看,生产社会性的媒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共同体(古代的共同体或未来的自由人联合体)。这种共同体是生产的基础和前提,它使劳动一开始就具有社会的性质,劳动的特殊形式直接就是它的社会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关系表现为直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第二种媒介是交换价值。商品的价值是人类劳动的凝结,在这里,劳动的一般的人类的性质形成劳动的独特的社会的性质。商品货币就成为生产社会性的特殊表现和媒介,人们的劳动交换关系间接化、物化了。随着货币发展为资本,开始形成资本主义社会中统治一切的经济权力,也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阶级关系和阶级冲突。这方面的分析,构成了马克思这一层面社会理论的核心内容。

第三个维度是从生产社会性过渡到人的社会性。人的社会性根源于人的物质活动的社会性。上文曾指出,社会性是表现人与社会同一性的范畴。在第一层面的社会理论中,马克思已经一般性、原则性地解决了人的社会性与历史性问题。在第二层面的社会理论中,马克思进一步展开分析了人的社会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特点,人作为目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人与社会的分裂而表现为一种特殊的目的和手段的辩证关系。需要指出的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无产阶级开始有了历史的自觉,以往社会发展中规律与价值、目的和手段相互作用的自然规律,开始成为人们改造世界的自觉工具,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一种价值导向,也已成为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自觉追求。马克思社会理论的这一独特内容和特色,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益显现出来。

马克思社会理论的第三重逻辑,是关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发展规律的理论反映。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作为具有特殊历史规定性的社会形式,它的基本性质是相对稳定的,但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会呈现出若干个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相对特殊的发展规律。当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时,先前阶段的发展规律就消失了,而新的运行规律就开始发挥作用。自由竞争阶段是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具有自身特殊的运行规律和社会关系、社会结构方面的特点。反映这些规律和社会特点的理论,当然也具有历史的性质。以前我们的通常做法,就是把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泛化、普遍化,而没有在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理论同反映资本主义阶段性规律的理论之间作出区分,从而导致对马克思理论的教条主义式的解读。

马克思生活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他以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内在逻辑为根据,以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商品货币内在矛盾的运动为线索,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在矛盾对立中的发展。通过分析,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规律,得出了“两个必然性”的科学结论。但是,普遍寓于特殊之中,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必然具有当时社会化生产发展的具体形式以及与其相适应的资本主义制度发展水平所带来的具体特点。因此,这一层面的社会理论必然具有二重性质:反映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普遍性和反映自由竞争阶段性规律的特殊性。所谓特殊性,主要是指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自由竞争时代的特殊表现或历史性特点。这些特殊性表现或特点的理论反映,就形成马克思社会理论中的一些具体论点、理论判断以及某些个别结论。这是造成马克思社会理论的历史性和发展性特点的重要原因。

[1]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4]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A81

A

1671-511X(2011)01-0009-04

2010-11-08

吴荣顺(1971—),男,江苏扬州人,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在职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范畴资本主义逻辑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创新的逻辑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