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雕塑艺术专业书刊的装帧设计

2011-04-03李健byLiJian

雕塑 2011年5期
关键词:装帧书刊作品集

■ 李健 by Li Jian

自改革开放之后的30多年特别是近20年以来,中国的雕塑艺术事业,尤其是以城市雕塑为主体的公共艺术得以迅速普及和发展,并由“试点”在短时间内迅速蹿升到了“大跃进”的状态。这种空前繁荣的现象本身的得失与否,姑且不论,而造成、促使这种繁荣状况的幕后推手却值得研究一番。

我以为中国雕塑艺术得以如此繁荣发展的原因,不外乎三个方面。其一,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背景之下,政府部门的重视与提倡,给予了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提供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各种保障措施;其二,雕塑艺术界数代同仁的积极不懈的作为和奋力进取;其三,学术理论界专家的辛勤耕耘,新闻出版界向社会公众不遗余力的推广与普及。这三个方面是环环相扣的,是必不可少的。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与不到位,中国的当代雕塑事业都不会是今天的局面。而其中,最后一个环节尤为重要。让公众了解雕塑,对雕塑发生兴趣,进而参与雕塑活动,这是一个很大的、广泛的社会教育工程。这个工程的成功,离不开大众传媒尤其是专业报刊(如《雕塑》杂志)的普及,离不开大批不断问世的学术性著作(如王朝闻的著作《雕塑雕塑》)深入浅出的推广。

从事雕塑类学术著作的编著者和相关报刊的编辑者,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力量:一是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和各种相关艺术组织机构。如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及其雕塑专业委员会主管的《雕塑》杂志社,在社长范伟民的主持下不仅编辑发行了亚洲唯一的雕塑专业刊物《雕塑》杂志,而且还连续编辑出版了多辑《中国雕塑年鉴》和《当代中国雕塑家作品集》(丛书)。中国雕塑学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市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公室、长春市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公室和许多省级工艺美术学会等单位也都相继创办了与雕塑相关的刊物,出版了相关的作品集;二是各高等艺术院校。院校里的职业教育家,承担着传道解惑的职责,编撰教材是他们的份内之事,他们是艺术理论建构最主要的力量。如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隋建国主编的《中央美术学院规划教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赵萌主编的《雕塑教学系列教材》;三是一些有独到见解的雕塑理论家和评论家。他们从各自的角度展开了对雕塑艺术的论述,为雕塑理论的架构、为雕塑艺术的普及与推广做出了可贵的贡献。如王朝闻、钱绍武、孙振华、殷双喜、陈云岗、吴为山、翁剑青等。这些雕塑艺术专业的著述,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辞书工具类。如《世界雕塑全集》《中国雕塑年鉴》《20世纪中国雕塑》,以及各种展览的专题画册和系列教材;此外,个人作品集的出版也为雕塑的普及贡献了力量。现在出版个人作品专集,几乎成为了所有的雕塑艺术家宣传自我的首选手段。各种版本的作品集可谓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不胜枚举。如《叶毓山雕塑》《程允贤雕塑艺术》等。一些丛书类的作品集,也属此列,如《当代中国雕塑家作品集》(丛书);理论学术类。如王朝闻的《雕塑雕塑》、陈云岗的《雕塑•话语》、殷双喜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研究》、翁剑青的《公共艺术的观念与取向:当代公共艺术文化及价值研究》、孙振华的《公共艺术时代》等等。这些林林总总的雕塑作品集和理论著作的装帧设计各有千秋,各有各的艺术形式与风格。但是,其中亦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有一定的共性存在。

美术书刊的装帧设计和其他类书刊的装帧设计存在着很大不同,对封面、版式、插图的要求极为严格,甚至对字体的选择、对开本的选择、对装订方式的选择都相当考究。它给读者的感觉,首先是美的,符合平面设计的规律,无论是对称之美、均衡之美,还是谨密之美、疏朗之美,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高水平的装帧设计,能够增添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是美学知识得以艺术的方式而进行传播,如春雨润无声般地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传播过程。雕塑属于美术,是造型艺术的范畴,在国、油、版、雕的序列之中排在末位,但这并不是说雕塑不重要。在这个序列之中,相对来说,雕塑艺术从作品的构思创作、加工制作,到观众艺术欣赏中完成二次再创作,都较其他门类的复杂得多,有着自己的表现方式和叙事手段。所以,雕塑专业书籍包括报刊的装帧设计,遵从一般造型艺术(美术)书刊的设计规律,又具有自身的设计要求和表现语言规范。本文结合雕塑艺术自身的特点,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尝试探讨雕塑类著作和报刊的装帧设计的特色。

1.画面构图。

雕塑是空间的艺术,是三维的立体艺术,是靠形体的物质结构占据空间从而展示魅力的艺术形式。所以,对书刊的平面版式设计要求就是根据作品的结构形成的态势来“求虚”,要呈现出疏朗、简洁、大方的特点,空间对比、虚实对比的要求要高些。画面的开合也要大,构图上要给作品以足够的展示空间,才能更好地展示作品的“场”。切忌画面拥挤密实,空间狭促,产生压迫、窒息之感。

2.画面色彩。

雕塑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虽然不在色彩方面,或者说色彩不是雕塑的主要表现手段,但是雕塑作品的色彩之魅力却是不容忽视的。雕塑的色彩,既有材料的天然色彩,它们有一定的感情倾向和审美倾向,如青铜暗淡沉着的绿色、玉石光洁明快的白色、竹木温润高雅的红色、陶泥粗犷内敛的黄色;同时,也有人为的后期加工着色,也有作品所处“场”的环境色。还有,作品表面的肌理所造成的色彩效果。所以,雕塑的色彩也是复杂多变的,也可以说光怪陆离。雕塑类书刊的画面设计,要求色彩单纯、稳重,不要“花”,要少有变化略显轻松即可,有益于形成统一的形式感。

3.作品图片。

雕塑不仅是三维空间的艺术,而且有些作品表现了一定的空间连续性,具有一定的时间维度,所以雕塑艺术是四维艺术。中国画、油画、版画都是平面制作、平面展示的,欣赏的角度也是单一的平视。而雕塑的制作是复杂的,其欣赏角度更是复杂的,视点是移动的、变化的,可以仰视、俯视、平视,也可以周观环视,甚至可以远视,可以近视、触摸以体验。所以,如果版面允许的话,雕塑的专业书刊至少要选用三个角度的图片来展示作品,还可以表现作品精彩的局部。这样,才能让读者、让公众更好地了解雕塑艺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雕塑专著中的作品图片,不是一般文艺书籍的插图,不仅仅是用来美化版面,使人读起来更愉悦,产生快感,更重要的是增加了读者对雕塑的兴趣,补充了理论文字的不足,使读者更形象地理解文字所阐释的艺术精神。对于重要的作品,还可以使用对开跨版页、增加拉页等特殊处理手段,也可以大量使用出血图片来增加作品的扩张力,但是要注意收放自如,不要整部书稿全部采用出血图片的设计手法。

4.作品信息。

雕塑作品是靠体量来展现空间的,是靠确定的、可量化的物质形体来创造不确定空间的,也是在特定的环境之下才能给公众以较正确、较完美的解读暗示。所以,雕塑专业书刊应该给公众较为完整的信息,作为图片说明以附在作品图片之侧。这其中,包括作品名称、作者姓名、创作时间、材料、尺寸、陈列或者落成的地点,如果有必要还可以加上这件作品曾经参加的重要展览、或者曾经获得的奖项。这些详细的“出身”、“履历”,更有助于公众对作品的理解与欣赏,有助于对作品审美价值的判断,更好地完成审美再创造。

以上仅为个人之管见,仅是对雕塑艺术专业书刊在装帧设计方面的一般性规律的总结,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但是,在具体的书刊设计工作之中,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根据书稿的内容和作品的总体风格来拟定设计方案。在设计之前,美术设计师应该认真通读书稿,领会作者的意图,或者是多与作者沟通、多征求作者的意见,如果有作者参与设计则更好,这样才能使设计方案的形式与书稿的内容做到协调,产生锦上添花的艺术效果。脱离了或者无视书稿的内容,为了设计而设计的作法是要不得的,是舍本逐末的行为。因为,一切的装帧设计工作为“末”,都是为了表现、完善、提升书稿的内容这个“本”而服务的。

猜你喜欢

装帧书刊作品集
2023年精品书刊订阅
广州市培正中学作品集
2019年书刊印刷企业经济效益统计数据分析报告
张健书法作品集
作品集
中国出版政府奖装帧设计奖获奖作品集(2007—2013共3册)
诗歌作品集
民国时期儿童读物装帧设计研究
书刊信息:环境治理
纪念币装帧卡收藏价值日渐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