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找寻绿色的大学

2011-04-03

大学教育科学 2011年1期
关键词:学术大学绿色

黄 建 新

(湖南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南 长沙 410082)

找寻绿色的大学

黄 建 新

(湖南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南 长沙 410082)

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绿色”象征着春天和希望,象征着科学与先进,象征着生命与生机。大学与绿色有着本源上的联系。大学应该是绿色的,因为大学校园是绿色的,大学精神是绿色的,教育理念是绿色的,个体生命是绿色的。然而,当今大学层出不穷的学术腐败、大学师生的自杀以及师生教学中存在的功利现象,昭示着大学离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大学还有很大的差距。依靠社会、高校等多方努力,建设具有真正绿色含义的“大大学”,让绿色成为大学亘古的风景线,才能找寻到绿色大学。

大学;绿色;生命教育;大大学

人类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绿色成为一个非常时尚的词语。绿色饮食、绿色食品、绿色通道——都代表着一种新锐的思想或者潮流,几乎全是褒义词。并且,这个词还延伸到教育领域,出现如“绿色大学”、“绿色教育”等概念和理念。

大学,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宛若精神沙漠里的绿洲,是理想和希望的象征。在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即使硝烟弥漫,居无定所,即使衣衫褴褛,食不果腹,大学迁到哪里,哪里就有了生机与活力;大学搬到哪里,哪里就有了绿色和希望。因而,无论何时何世,只要有大学,它必然和绿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表层,或内质地,象征或者指代着与绿色相关的事物。

一、大学与绿色

什么是大学?纽曼认为,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从大学的简单与原始形式上看,它是包括所有各部门知识的学校,拥有来自各地的教授与学生;大学具有知识的交流与沟通以及知识、智慧的集中特性。大学是一个学术荟萃的中心,各地的学生都到那里去求他们各自所追求的学问。在这里,教授以最大热忱发挥科学最完全而可信的方式,点燃学生对这门学科的热爱。在这里,教授每日以真理浇灌学子的心田,使之渗透并凝固到学子日益增长的理智中去。大学,是智慧的首府,是人文的光源……是下一代文明之母[1](p274)。

通俗地说,大学是培养人才、从事科研、服务社会的高等教育机构,是传承文化和真理的地方。大学由教师、学生以及知识、优美的校园环境,还有代代传承的大学精神等等所组成。

而关于绿色,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解:一是象征着春天和希望。种下希望的种子,收获的会是秋的丰富。二是象征着科学与先进。从不重视环保到重视环保,这是社会进化到一定阶段,人类对文明与文化不懈追求的结果。三是象征着生命与教育。教育是与个体生命联系在一起的事业,任何一种教育的对象,都是活生生的个体;学校是个体成长的地方。概言之,绿色不仅指自然的绿色、生命的绿意,还有环保的意思,更有精神和理念层面的意蕴。

近年来,因为地球环境与气候的变化,环保、绿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美国的大学纷纷改善学校设施,让大学变得越来越“绿”,以期为环境保护尽一份力。美国 Sierra Club曾发布第三届年度“最绿”的大学,入选其中的大学,在校园环境方面均属一流。哈佛大学也因加强了生态环境方面的改善,在这次排名中居第十一位。

与此同时,中国大学亦兴起了建设绿色大学的热潮。清华大学于1998年率先提出建设绿色大学的口号,旨在建设全面贯彻和渗透生态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时代大学。其“绿色大学”又包括三层涵蕴:一是绿色教育,即用绿色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清华大学的每个学生;二是绿色科技,即进行科学研究时要考虑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三是绿色校园,即力争把清华园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校园。其中绿色教育是重中之重。经过10余年的探索与实践,清华大学逐步丰富了大学绿色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绿色课程、绿色实践、绿色培训和绿色论坛等绿色教育体系;目前校园绿化覆盖率超过50%,园内树木近20万株。

但是,绿色教育的内涵远不止这些。我们比较认同杨叔子院士关于绿色教育的观点。他提出,科学人文结合起来才是“绿色教育”。科学是立事之基,人文是为人之本。没有科技,就会落后,一打就垮,受人宰割;没有人文,就会异化,不打自垮,甘为人奴。他还认为,人文教育的一个最重要作用,就是树立对祖国、对民族的责任感。它关系到民族的存亡,国家的强弱,社会的进退;同时,人文教育还关系到一个人的人格高低、涵养深浅、思维智愚、事业成败。

可见,绿色教育就是人文与科学的有机结合。而绿色大学,当然地,既指代着自然和谐、环保的绿色生态环境,也内涵着大学学人的骨子里和精神上对人类美好理想的向往与追求。

二、大学绿色的褪色现象

然而,大学并不总是绿意盎然的纯净而简单的“象牙塔”。当前,大学校园里的一些令人遗憾的绿色“褪色”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首先是学术丑闻络绎不绝。近年来,高校学术成果抄袭事件层出不穷,如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某师徒论文抄袭事件、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李某师徒系列论文抄袭事件、西南交大副校长剽窃案,甚至连武汉理工大学校长、2009年中科院院士候选人周某也被曝涉嫌抄袭……[3]。学术腐败事件并不失真地为世人勾勒出了当下大学学人的群像图:整体地缺乏远大理想和奋斗精神,高校管理者只管自身当政政绩;教师只顾自己升职资本积累;学生但求得到文凭,不求卓越与超越,不求创新与磨励,日益世俗化,犬儒化……凡此种种,不一而尽,令大学的声望日渐式微。在人们看来,这些学术腐败事件之所以得以曝光,是因为涉及名教授、名学者,或者高校高层管理者,而现实中的学术腐败,远不止这些。学术腐败已经好似毒品一样,带着一种致命的诱惑力和邪气,严重地污染了大学校园的精神和气场,令昔日纯净的大学校园,不复纯粹,不再安宁。

其次是自杀现象触目惊心。与学术丑闻形成对照的是,时有发生的大学师生自杀现象:2006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文力从该校主楼西侧跳楼身亡;2007年1月,中山大学教授欧阳洁从高校教师村5楼阳台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年仅45岁的生命;2007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余虹在“五十知天命”时突然从自己家所在的世纪城小区10层跳下;2009年9月,浙江大学海归博士涂序新从他暂住的综合楼顶跳下身亡,时年32岁……[4]同时,在google上输入“大学生自杀统计”,共搜索出相关词条383 000条。随机点开一条,就可以看到令人震撼的大学生“自杀清单”,每位死亡者的身份、学校、年龄、死亡时间均有记载。

那一个个学术丑闻,这一份份自杀记录,让人惋惜和痛心之余,引发了人们更深层次的诸多思考。无论是学术丑闻,还是人生悲剧,都是大学教育的悲哀,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了中国教育的某种缺位或者无力。我们认为,中国不科学不合理的教育制度是悲剧之源。当今之大学,无论什么类别和层次,莫不是被官本位所控制。高校的“双肩挑”干部,总是无形中将行政的权力浸染到学术范围,占有和使用一些学术资源甚至学术知情权。这种不公平的竞争,必然滋生腐败,也导致高校的弱势群体和底层人物的生成。如果说,身陷学术腐败的人们,是因为职业道德的欠缺,和一种急功近利的动机进而铤而走险的话,那么,对那些绝望地以悲壮方式告别大学校园的师生来说,可能有更多无法言说的痛苦。在现有教育体制下,在激烈的竞争和压力面前,他们深陷悲观、焦虑、失望、沮丧……种种负面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中国知识分子的内敛、清高,令他们不习惯也不情愿去寻找任何自我释放的途径,于是面对残酷的现实,他们偏激地选择了对人生的放弃和逃避。

昔日,面对无边的战火、破碎的家园,后来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以那句“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喊出了中国学人的心声;而社会走到功利化的今天,现实仍然令处于和平年代的中国学人感慨:“中国之大,依然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社会对大学与教育的功利化要求,不合理的教育体制,令中国知识分子无法静心端坐于书斋,潜心治学,醉心教研。

大学校园中种种不和谐的绿色“褪色”现象,说明中国学人赖以生存的绿色学术生态环境已然缺失。今日之大学,已经不再拥有独立和自由之精神。没有独立精神的大学,只能是政府和行政的附庸;没有独立精神的大学,意味着也不会有学术的自由。而一个没有学术自由的学校,生活、教学于其中的师生,是不可能感受到那种书斋中的乐趣的,自然也就令大学校园远离了绿色与希望,失去了生机与活力。

三、寻踪大学深处的绿意

事实上,大学本就是绿色的,也应当是绿色的。一所大学,常常因其文化的厚重、校园的和谐而吸引着古往今来的莘莘学子心向往之。其传承文化、创新科学的历史责任,则又使大学成为播散希望的种子,成为培育科学人才的重要场所。无论是环境的优美,人才的培育以及希望的诞生,都使大学有了生命的绿色象征意义——大学是社会的绿洲,大学是文化的绿洲,大学无疑是绿色的!究其实质,绿色包容了环境、精神、教育还有生命等多重内涵。

其一,美丽校园是绿色的。大学校园往往是绿化率最高的地方,许多大学,清新美丽得如同风光独特的绿色公园。文学家笔下的许多名作名篇,描写的就是令他们魂牵梦萦的校园景观和人文氛围。

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中所描绘的荷塘,指的是清华大学美丽校园的一角——清华园“水木清华”旁侧的那处荷塘。地处名胜风景园林区的清华大学,校园内常年绿草如茵,树木苍翠,湖光山色,交相辉映。风格各异的历史建筑群点缀其中,平添几分厚重和沧桑。同样,北大未名湖的美丽与传说,吸引着众多学子的向往和憧憬。而季羡林先生的美文《清塘荷韵》,更给今日的北大校园涂抹了一重新鲜的绿意和灵动。

互联网上流行甚广的“中国风景最美丽的十所大学”中,位列第一的武汉大学“满园苍翠,桃红樱白,鸟语花香……宫殿式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地处江南的江苏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校园风光铺尽江南园林的精致与玲珑。海滨的厦门大学、深圳大学、中山大学、青岛海洋大学等,更以其滨海城市的旖旎风光独放异彩。而在刚刚出版的《环球人文地理·中国最美高校》杂志中,长年隐映在苍翠的岳麓山怀抱里的湖南大学,被誉为中国“最诗情画意的高校”。

在国外也是如此。许多著名的长青藤大学,在厚重的历史文化掩映下,校园里往往也拥有最美丽的风光。风光里的绿意,是最平常也最不可缺少的主色。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绿色校园就相当闻名。学校始终保持天然牧场的景色,所有建筑物均要求融入自然环境。校内有80公里道路和两支水系,三座大坝围成湖泊,有树木2.5万株(多为百年树龄),10万平米草坪,10万平米灌木丛。而加拿大最“绿色”的学校是北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环境同样非常优美,校园里树木成荫。

总之,无论是南方的椰风海韵,还是北国的典雅厚重;无论是国内的精巧细致,还是国外的自然本真,大学校园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绿意盎然、绿草如茵,绿色永远是底色。因而,美丽的大学校园,永远是绿色的。

其二,大学精神是绿色的。梅贻琦先生说过: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所大学,有富丽堂皇的校舍和大楼,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大学。只有拥有了大师,大学才成之为大学。

对大学而言,最不可缺少的是一种大学精神,也就是大学的氛围或者气场。而大师正好就能以精深的学问、严谨的治学精神,以特有的生活方式、脱俗的言谈举止,透露出一种独特的风骨和气韵。这种风骨气韵往往潜移默化地凝聚成了说不清道不明、却又显然存在着的气场。这种味道,好似春天的青草气息,其芬芳温馨而醇厚地充溢在人们的眼里心上,让校园里的每个人,都能心领神会,欣然地理解、认同和接受。

这里体现的是一种大学精神的传承,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理念和精神,有自己的文化和底蕴。无论是北大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还是清华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亦或是南开的“允公允能”,西南联大的“刚毅坚卓”,作为中国现代大学的精神,它们无不显示了超强的生命力和特定的内涵。

季羡林先生说:“清华园,永远占据着我的心灵”。他在发表于《光明日报》的“清新俊逸清华园”一文中,如是诠释母校清华大学的风骨:“清新俊逸,这不仅仅指的是清华园的自然风光,而更重要的指的是清华精神”。“什么叫‘清华精神’呢?我的理解就是:永葆青春,永远充满了生命活力,永远走向上的道路”。

不管是从文化的品格还是历史积淀的厚重来看,大学精神都像磁场一样吸引着学子们向它的深邃处探寻。正是在各自大学精神的指导下,一代代学人在美丽的绿色校园里努力奋进,以自己的行为践行着大学精神隐含的教育旨趣。也正是通过大学校园里学人的认同和理解,大学精神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成为大学最富有生命力的核心要素。换言之,每一所学校的大学精神,经代代学人的传承,其历史虽然久远,内涵却永远年轻,富有永不过时的价值和生命力。从这一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精神是常青的,不朽的,是充满绿意的。

其三,教育理念是绿色的。大学精神具有相对的永恒性和一定意义上的共性。因而每所大学,被赋予的使命与职能亦大致相同。关于大学的职能,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1](p718)。而加塞特提出,大学的基本职能,除了专业教学与科学研究两件事外,还迫切需要进行文化的教学,这是整个高等教育的核心[1](p432)。

由此可知,不论是何等类别的大学,教学和科研都是大学教育的两大中心任务。而科研是在大学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的,与新人成长相关联的。教育的作用是什么?是传递文化,追求真理,是创新科学和培育新人。

从这个层面来说,教育是一种常做常新的工作。教育的本质,令它具有与其他行业不一样的特点。首先,真理的知识本身是富有生命力的,不因任何外力、任何朝代而有所变化或者扭曲。由此,可以说,真理的知识是具有永恒性的,是不老的,具有生命的绿色意义。其次,教学,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面对其教学对象,它本身是一种永恒。教学行为因其与富有活力的年轻人相遇而具有生命力。任何朝代的教学,都是一种能够给予新人积极、勃发意义的劳动。因为教学,学子学到知识,求得真理,学子们成才后,他们又继续接过传承知识与文化的接力棒,永不停止地传递下去。如果将学生这个生命的个体比喻成一株树、一棵草的话,那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将这些小树小草,变成“郁郁葱葱的树林,苍苍翠翠的草原”。从这一点上可以说,教学,赋予了教育新鲜的绿的含义。

随着时代的进步,博克指出,当代大学不再具有象牙塔的形象,而成为社会的服务站。大学在做好教学和科研的同时,以社会的支持和资助为前提,有理由或者义务为社会提供一定的服务,满足社会合理的需要[1](P763)。此后,服务社会,为人类贡献知识与技术,成为了当代大学的职能之一。

进入21世纪,如何在做好教学科研的同时,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具有环保意义的服务,成为了当今大学的当仁不让的使命和任务。伴随着绿色教育理念的延伸,建设绿色大学的潮流席卷了学界。在建设绿色大学的过程中,绿色教育成为了核心和关键。这种以环保为视角而开展的绿色教育,旨在培养具有环保意识的人才,为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培育新人。世界是年轻人的,年轻人有了环保意识,年轻的教育者有了环保意识,新一代的科学家有了环保意识,则人类的资源,世界的发展,都有了绿色环境的保障。无疑,这是一种非常科学和先进的理念。

而这种教育,当然具有多重意义上的绿色意味。首先,环保教育,是一种于生命于社会,对人类有益的贡献。环保,是绿色的内涵之一。其次,以绿色为核心的教育,既能让自然的校园环境绿起来,也能让整个社会的环境绿起来。再次,硬件环境绿了,还要让人文环境也绿起来。

其四,个体生命是绿色的。大学学人是大学精神的主体。校园里生活着的人们,永远是年轻的,富于青春活力的。

一方面,作为人师的教授、学者,也许不再年轻,甚至皓首苍颜,但是,他们的学术精神,那种富于奉献、勇于探索的精神,却是永远不老的。其永不停息的学术追求,赋予了他们不老的学术生命,是学术,让他们凝聚为一个群体,成为大学校园里永远的学术“绿林”。诞生于连天炮火中的西南联大,堪称中外教育史上的神话。回首历史,我们依然能够从中发现,那些令人感怀的记忆,最大的光影,是由那些或者年轻,或者并不年轻的学者教授们抒写的。九年的联大生活,磨砺的是教授的意志和精神,挖掘的是学者的潜力和热情。生活上的艰难,令精神上的愉悦更加凸现。以至后来,无论在教师还是学生的追忆中,我们读到的,全都是年轻的美好,全都是青春般的激情。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昔日的学子、今日的教授吴宏聪先生曾撰文说:“我认为西南联大最令人难忘的是学风,最值得珍惜的是师缘。”那种困境中的师生情谊,那种苦难中对学问的探究,无疑成为了师生学术之树常青的句点和总结。无边的战火,将书斋中的师生汇聚起来,将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赋予了别样的情怀。家国天下,向来是中国学子的使命和目标。正因如此,师生们更加地团结和奋进,从而形成了中国教育历史上的这一段佳话和传奇。

另一方面,大学也如同军营一样,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教师好似渡船一样,送走了一批学生,又迎来新的一批学生。年复一年,与教师们脸上的皱纹和白发相映的,是校园里青春的面容,虽然也如此这般地不同,却又这样鲜明地相似——那永远都是一群最富于理想和浪漫的年轻人,他们以自己的青春岁月,在大学里抒写着属于自己的历史。他们身上,显示的是一种生动而鲜活的求知欲。就连同和他们在一起的学者、教授身上,也被赋予了一种永远不停止的追求真理与科学的动力。从这个意义来说,大学里的人,大学里的生命,永远是年轻的,充满活力的,是绿色和青春的象征。因为他们,大学校园里,永远绿意葱茏。

四、让绿色成为大学最亘古的风景

大学与绿色之间,存在着许多的必然和可能的关系——大学应该是绿色的,并且,大学在某种程度上已然是绿色的;大学深处的绿意也应绽放出来。然而,事实上,大学依然还并不是全部意义上的绿色。大学里的教育,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其行为应该是一个寻找理想和真理的过程。

无论是让知识分子斯文扫地的学术丑闻,还是那些令人伤感的师生自杀事件,都是大学校园中的阴暗面和灰色调。它们和我们向往的绿色大学——我们的精神乐园,是如此地不协调。这令人无比怀念昔日大学里的绿色和生机。回首西南联大时期,师生们是何等的清贫!战争年代的动荡,令他们总是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但是,他们拥有相对自由的学术空间,拥有相对独立的治学自主。尽管物质条件并不丰富,他们却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乐观豁达,努力奋进。因此,他们并没有急功近利,滋生学术腐败,而是潜心教学,专心研究。许多大师级的学者教授最有影响的成果,都产生于那个年代。那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是令今日之中国学人向往和怀念的绿色大学。

真正的大学,本来就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大学。借用冯友兰先生的一个提法,就是要建设一个“大大学”[1](p244)。在这个“大大学”里,要有绿色的美丽环境;要有宽松的适宜于治学和教学的学术氛围;要有永远对学术和知识不懈追求的教师,以朝圣般的虔诚,永远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对一代代年青的学子给予知识的教化和人生的引导。而“大大学”里人们传递的知识和技术,应该对人才的培养、社会的进步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具有“绿色、环保、发展”的意蕴。因此,大学需要开展生命、生活、成长的教育,以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活为重点设置教育内容,促进大学生顺利而健康地成长,从而达到珍爱生命、发展生涯和自我实现的目标[5]。

如何建设这种具有绿色意味的“大大学”?在国家和社会的层面,冯友兰先生说过,一是要对“大大学”给予财政上的支持;二是不能对“大大学”有急功近利的要求;三是对于“大大学”,不能持干涉的态度[1](p244)。虽然,当今的大学,与那时相比,面临了许多的问题和挑战,已然有了许多的变化。但是,事实证明,某些属于大学灵魂一类的事物,比如大学的精神、大学的独立、大学于社会的智囊团和顾问功能,等等,本不能改变,也不应改变,却已经改变或者缺失。这些,不论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值得也应当引起办学者和政府、社会各方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在个体层面,每一位大学学人都应该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能始终以“仰望星空”的精神,踏踏实实做学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6]反观西南联大时期的学者,无不是如此。学者要成大家,做学问要入境,无不需要经历这三个层次。只有经历最初的孤清与求索,进而兴致盎然、无怨无悔,最后才能到达顿悟入化的理想境界。因而,学人只有在心田里撒下一颗颗绿色的希望与理想的种籽,历经磨难,不懈追求,才可能让绿色遍布大学的每个角落。

绿色是大学的应然。大学离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尚有差距,是当今大学的实际状态。要让大学达到应然状态,尚需各方的共同努力。在理念建设的前提下,要将人、自然、人文与社会,构建成一个和谐宽松的世界。如此,方能让绿色成为大学最亘古的风景,“大大学”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1]单中惠,等.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2]冯友兰.哲学的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薛世君.杜绝抄袭亟需学术问责制[N].广州日报,2009-08-05(A15).

[4]田俊武.名校教师夫妻互相残杀说明了什么?[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da23b10100ibb4.html 2010-05-08.

[5]郑崇珍.生命的目标与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02(10):9-13.

[6]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445.

Searching for Green University

HUANGJian-xin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Science,Hunan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2,China)

University is a place to pass on universal knowledge.Green symbolizes spring and hope,science and excellence,life and vitality.There exists origi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versity and green.The university should be green,for the university campus is green;the university spirit is green;the education idea is green and the individual life is green.However,the endless academic corruption in current universities,the suicide of college teachers and undergraduates as well as the utilitarian phenomenon in teaching illuminate that there exists a big gap between current university and the real green university.The society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make joint efforts to establish the real green large university and to make green become an everlasting scenery of universities,and then the green university will emerge.

university;green;life education;large university

A

1672-0717(2011)01-0016-05

(责任编辑 李震声)

2010-04-27

黄建新(1971-),女,湖南浏阳人,湖南大学编辑,主要从事新闻与传播、编辑、出版等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学术大学绿色
绿色低碳
“留白”是个大学问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