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图书馆与博物馆的合作

2011-04-03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1年6期
关键词:博物馆图书馆资源

梅 琦

(中央美术学院,北京 100102)

借着美术馆的空间展示,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凭着收藏齐全的宣传画等资源走出了校园。无独有偶,有着丰富和特别的馆藏资源的其他图书馆,或与博物馆、美术馆积极合作,或寻找机会,蓄势而发,一些规模较小的区县图书馆、美术馆为了开展工作,甚至合二为一。如位于上海长宁区的刘海粟美术馆就与长宁图书馆合并,整合双方资源共同辐射长三角。

美术馆又称艺术博物馆,艺术博物馆与历史博物馆、科学博物馆共同组成了博物馆的三大类型。图书馆、博物馆在历史上曾经经历过合-分的过程。在资源共享的今天,种种迹象预示着图书馆与博物馆强强联手、互惠合作,旨在双赢的新局面正在形成。

1 图书馆与博物馆合作的必要性

1.1 社会发展的需要

独立化、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人类文明走向工业化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又带动了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空前繁荣,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消除了信息传递的时空障碍,社会分工的独立性被打破,原本孤立分散的社会体系不断交汇融合,信息交流、知识共享势不可挡,全球的发展进入信息化阶段。在这种背景下,要想在社会的发展中赢得一席之地,各自为政、固步自封的传统管理方式显得举步艰难。无论是图书馆还是博物馆,单靠一己之力远不能满足大众对信息的多元需求,而顺应潮流,利用信息资源的优势,整合资源,交流合作,共同为社会服务,共享服务成果是双方发展的必经之路。

1.2 经济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中国民众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带动并提升了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图书馆和博物馆逐渐成为人们经常光顾的机构,成为人们文化休闲的重要场所,成为人们接受教育的第二课堂。

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权益,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建设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文化部、财政部出台了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明确了2011年底之前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这一方面给图书馆、博物馆的服务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为图书馆、博物馆联手合作,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契机。

1.3 技术发展的需要

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接收信息、交流沟通的方式。互联网的出现缩短了时空差距,平面设计、三维空间设计、卡通制作、电子音像等技术以一种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多维体验的全新方式向人们展示着五彩缤纷的信息世界。单一的传统型“文字阅读”与新型的“图像阅读”、“视听阅读”、“空间阅读”、“网络阅读”等并存。正因为如此,博物馆的直观展示的功能优势日益凸显,博物馆数量迅速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博物馆以每年100个以上的速度增长。全国各类博物馆从1949年建国时的24座已发展至现今3000多个。图书馆与博物馆同样承担着信息传递、文化教育的重任,如果无视技术发展对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固守着传统的单一的文字阅读类型,就不能全面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1.4 拓展图书馆服务方式的需要

图书馆总是尽可能地向读者呈现多种服务方式。阅读类型的多元化发展为图书馆拓展服务提供了良机。展示服务向来是图书馆的辅助功能。随着传统的文字交流服务方式的日渐成熟,新型的阅读方式的日渐形成,展览应该成为图书馆突破传统思维、发展新型服务方式的重点。展览是一种开放型的服务方式,这种方式不仅顺应了读者的要求,也是图书馆本身解放思想的一种体现。及时反映时代发展的动向,是我们开发新思路,拓展新方法的最有效途径。

1.5 提高馆藏资源使用率的需要

很多图书馆除了收藏文献资料,因为历史的原因或传统的收藏方式,还藏有大量的展示性作品以及珍本、善本、金石、手稿、地方志等特藏资源。如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就有大量的文革招贴画、单页画、民间木版年画和连环画。这些资源,一是载体形式不便流通,二是资料本身珍贵,所以长年以来收藏成了一种无奈和惟一的选择。现在展览事业的方兴未艾为我们开发这些资源提供了机会,使得我们有可能将这些资源展示给广大读者。与博物馆合作,不仅使得图书馆本身的文献资源和特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同时也使图书馆其他相关的文献得到更深层次的开发。

正因如此,国外一直重视图书馆的展览功能。法国国家图书馆、纽约公共图书馆均有很好的展厅。在我国新建的图书馆和改建扩建的图书馆都十分重视展厅部分。而不具备展览条件的图书馆面对蓬勃发展的展览事业,与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等具备展览条件的单位合作是当前行之有效的方法。

2 合作的可能性

图书馆与博物馆在功能、历史发展和资源方面都存在共性。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人们往往将两者相提并论,图书馆与博物馆的合作完全可能。

2.1 图书馆与博物馆合作的功能基础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指出:“……现代图书馆收藏的资料包括:图书、手稿、电影片、幻灯片、照片、磁带等等。由于图书馆拥有容易得到的情报和便于传递情报的手段,又由于它能为不同年龄的社会公众提供指导性、创造性的阅读、观察和视听的原始资料,因而它在现代社会组织中起着重要作用……”;“现代博物馆是征集、保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的实物,并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机构。”国际博览协会对博物馆更是定义为:一座常设机构,为公益而经营,用种种方法以达成保存、研究和提升精神价值的目的。特别是为公众娱乐和教育而展示具有文化价值的对象和标本。公共图书馆和档案馆只要拥有常设展览室,均可视为具有博物馆功能。

图书馆与博物馆的共性一目了然。首先,两者同属文化教育部门,都是信息资源机构,都具有信息保存、传播和社会教育的功能;其次,图书馆与博物馆有着共同的服务对象——社会公众。传播文化科技信息、提供文化科技服务是它们共有的社会属性。尽管在传播内容和方式上有所区别,但都具备社会教育功能,虽说博物馆侧重展览,图书馆侧重流通,但即便博物馆自己也承认图书馆具有一定的展览功能。所以,利用博物馆的空间发展图书馆的展览功能,既拓展了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也充实博物馆的展览内容,同时又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的精神需求,三方受惠的合作是再理想不过的事。

2.2 图书馆与博物馆合作的历史基础

图书馆与博物馆的合作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博物馆最初的发展与图书馆密不可分,因为图书馆在我国起步较早,在博物馆发展的初级阶段,图博合一、一馆两用是当时常见的形态。如湖南图书馆在1904年创办时就名为湖南图书馆兼教育博物馆。成立于1909年的云南省立图书馆在1910年即筹办博物馆,1911年改名为云南图书博物馆,此为图博合一的典型。此外,山东省立图书馆、陕西省立第一图书馆、安徽省立图书馆、江西公立图书馆等都在馆内设立了博物馆的相关部门,实为一馆两用。所以说图书馆在我国博物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功不可没。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进步,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博物馆逐渐从图书馆分离出来,与档案馆形成我国三大文化机构,但随后博物馆的发展和影响一直落后于图书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迅速融入国际社会,同时全球的发展使得社会又走向大融合。博物馆因为其开放的服务方式,特有的展示空间,与时代发展背景相吻合,正以强劲的势头发挥其积极的作用,而图书馆也可以再次顺应时代的要求,与博物馆并肩合作,发展新型的一馆两用。

2.3 图书馆与博物馆合作的资源基础

图书馆与博物馆的资源具有互补性。图书馆重在收藏文献,博物馆重在收藏实物,但这两种资源在为公众传递信息过程中缺一不可。如果把藏品看作点,那么藏书则是线,点线结合才能形成一个整体。博物馆藏品的展览需要图书馆文献的支撑与配合,将观众的感官感受系统地串联起来,向理性延伸,形成对某一主题完整而深刻的理解;而光凭阅读文字,没有身临其境的直接感受,没有面对面的感性交流,知识就显得单调乏味,缺乏吸引力。图书馆与博物馆的资源合作为大众呈现出一个广阔的视野与深刻的理论相结合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可见,正是因为两者各自不同的收藏特点,才具备了取长补短,整合资源的基础。另外,博物馆本身并不能囊括所有相关的实物载体,图书馆也同时藏有丰富的有价值的物品,这些物品极大地补充和完善了博物馆的展览内容。

图书馆与博物馆的资源合作最终受益者是大众,是信息的接收者。这样的合作是藏以致用的最好诠释。

3 图书馆与博物馆合作的内容

3.1 空间合作

这是一个“索取”的过程,指图书馆利用博物馆的空间直接举办展览。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所参与的设计展览就是一个很好的空间合作范例。很多图书馆都具备这样的收藏条件。珍本、善本、孤本、连环画、手稿、地方志等特别收藏,既可被视为知识信息的文献载体,也可视为包含历史信息、文化艺术信息的实物载体,可以直接展出。但目前大部分图书馆没有足够的展示空间,可谓“巧妇难为无锅之炊”,只有利用合作、租借等多种形式向博物馆“索取”空间,直接或参与展览,把图书馆的展览业务延伸到博物馆去,才能真正发挥图书馆特藏的价值。

3.2 文献合作

这是一个“给予”的过程,指图书馆主动、积极配合博物馆的展览。博物馆以收藏、展览实物载体为主,虽然他们不存在展览空间的问题,但单一的实物展览为大众提供的知识是简单、零散和感性的,要转化成为理性的知识必须有系统的文献、充足的展览资料支撑。图书馆可以发挥其优势,利用丰富的文献资源为博物馆的展览提供各种文献服务,以加深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另外,现在的展览形式与内容也日趋多样化,如面对“美院教师成就展”这样一个主题,不仅需要提供教师的作品,还要直接展出教师的作品出版物;既包括作品展,又包括文献展。图书馆与博物馆必须联手合作,才能推出一个完整全面的展示。

3.3 网络合作

这是一个“共享”的过程。数字技术的应用,网络信息的传播使我们不再局限于实际空间,还可以把目光转向无限可能的虚拟空间。博物馆、图书馆的虚拟化,为展示信息资源、检索数据、传递资讯提供了一个全新高效的途径,但各自为政的虚拟空间显然与信息网络化的共享社会相冲突。

新技术的出现不仅为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博物馆与博物馆之间,更为图书馆与博物馆之间的信息优化整合、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图书馆与博物馆开放彼此的网络空间,建立统一的平台,不但可以避免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财力资源在数据库建设方面的重复浪费,还可以使双方拥有更加全面、广泛、系统的信息资源;对用户来说则可迅速实现从文字到实体,从读到看,从静态到动态等全方位、多途径的阅读、欣赏、体验。

网络合作是图书馆全面有效提升服务的最近途径,有着最为广泛的发展前景。

3.4 人员合作

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服务的多元化需要复合型人才,图书馆、博物馆本身又是文化信息的集中地,需要图书馆学、情报学、博物馆学、计算机、外语等多方面的专业人士。图书馆要开拓展览事业,必须熟悉博物馆学知识,培养专业的策展人员,而这正是博物馆的人才优势,他们在展览的选题、策划、设计、布展、宣传等方面有着一系列正规化操作技能;与此同时图书馆在文献的整理、分编、开发、数据处理、网络建设方面可谓技高一筹,可以协助博物馆建设藏品数据。双方工作人员通过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走向全面发展。

人员的合作实为其他合作的基础,因为无论什么合作都离不开“人”这个因素。人员合作的和谐完善为其他合作提供了保障。

普通文献的收藏和利用是图书馆常规化的工作,具有普遍性的意义,而那些长期封存在图书馆的特藏则是等待发光的宝藏,是图书馆树立其自身形象、突出其社会地位的独特品牌。这些宝藏封存一天,就失去一天的光彩,也就失去一天的存在价值。一个开放型的图书馆意味着所有资源的全面开放,我们敞开图书馆的大门,不仅要让大众从外面进来,同时也要把我们的宝藏放出去;不仅要留住图书馆的传统读者,还要吸收和发展不同类型的新型用户。图书馆主动寻求与博物馆的合作,是立足于当今社会发展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1]黄少明.我国早期“图博合一”的图书馆[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4).

[2]刘家真.我国图书馆、档案馆与博物馆资源整合初探[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3).

[3]王世伟.关于创办图书馆专业博物馆刍议[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3).

[4]李 玮.试论公共图书馆大型展览的发展策略[J].新世纪图书馆 ,2010,(1).

[5]林海慧.从信息学角度对我国博物馆和图书馆所做的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6]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7]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2/10/c_121062605.htm.

[8]http://www.news365.com.cn/wxpd/sh/cn/200804/t20080403_1819120.htm.

[9]http://news.163.com/11/0222/08/6TG1D0RS00014JB6.html.

猜你喜欢

博物馆图书馆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博物馆
资源回收
图书馆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露天博物馆
去图书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