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学校的社会组织特性
2011-04-03王则兴
● 王则兴 曹 亮 洪 旺
试论学校的社会组织特性
● 王则兴 曹 亮 洪 旺
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学校具有独特的性质与特征。学校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专业组织,是能够长期向周围社会和个人提供专业化教育教学的服务性组织。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学校应当充分发挥其社会组织的功能,为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学校;社会组织;学校性质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学校是一种正式的社会组织,这一论断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当今社会中,学校已经日益成为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在社会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已无可替代。准确地把握学校的内涵及其性质,有益于人们对学校形成正确的认识和期待,为学校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进而不断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
一、作为社会组织的学校
在传统观念上,人们常常把学校看作是一种教育机构,而且是一种正规教育机构,这无疑是正确的。学校自产生以来,就本然地具有传承文明、教养教化的功能和特征。然而,在日益规范和严密的现代社会中,我们不应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粗略地把学校视为一种教育机构的浅层认识,而应从更为严格、更为规范的社会组织的层面来认识学校,将学校视为一种正式的社会组织,并以此为出发点,来研究和运营学校。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学校的基本特征,才能形成正确的学校观,为现代学校的发展探寻正确的道路。
《辞海》将“学校”界定为“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系统教育的机构”。[1]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认为学校是“人类进行自觉的教育活动,传递社会知识文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为一定社会培养所需人才的机构。”[2]在社会学研究中,学校被视为一种组织:挪威学者波·达琳(Per Dalin)认为,“学校是在一定理念指导下,将人类所积累的各种知识代代相传的稳定性组织。”[3]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Parsons,T.)认为学校是一种模式维持组织,它通过文化传播和教育普及来维系现存社会体系的运转,其目标取向是对社会文化模式的“维护”。 美国社会学家布劳(Blau,P.M.)和斯科特(Scott,W.R.)把学校视为一种服务性组织,认为学校这类服务性组织以提供服务为主,其组织目标是为顾客提供专业性的、良好的服务,其受益者是社会公众中与组织有直接接触的个人或单位。美籍德裔社会学家艾兹奥尼(Etzioni,A.)则把学校视为一种规范性组织和专业性组织,他认为,作为一种规范性组织,学校是建立在伦理道德或观念信仰基础之上的,同时辅以一定的象征性报酬,以劝导和感召的方式将人们的行为引导到被认为是正确的轨道上来;作为一种专业性组织,一方面是指学校所追求的目标相当专业化,另一方面是指学校成员中的专业人员一般占有较高的比例(最少占50%以上)。另外,美国社会学家梅约(Mayo,G.E.)和巴纳德(Bernard,C.I.)等人也将学校视为一种正式组织。[4]
上述对学校的界定或社会学解释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播并参与创造人类社会文明、教育和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规范性、专业性的社会组织。
二、学校的社会组织特性
学校作为社会系统中独特的组织或机构,有着其他社会组织或机构所不具有的特性。正是这些特性决定了学校组织所具有的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的功能。
社会学对于组织的性质的研究一般从组织的基本构成要素入手,通过分析这些要素来揭示组织的性质。美国社会学家W.理查德·斯格特(W.RichardScott)在其《组织理论》中引用了利维特(Leavitt,1965)的组织钻石结构模型来说明构成组织的基本要素,并通过对构成组织的社会结构、参与者、目标、技术和环境的分析,来揭示组织的性质。[5]斯格特认为:(1)组织的社会结构是指组织参与者关系的模式化和规范化。任何人类群体的社会结构都可以被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规范结构,即指组织的价值观、规章制度和角色期待;二是行为结构,即指组织实际的行为而不是行为的规范。(2)组织的参与者是指那些出于各种原因而为该组织做出贡献的个体。它有两个作用:一是保证组织的持续性,即结构的再生产;二是为组织带来变化,即创新和改革。(3)组织的目标是指组织要达到的目的,即参与者力图通过其行为活动而达到的目的,是理解组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4)组织的技术不仅包括用以完成工作的硬件,还包括工作人员的技能和知识,甚至包括工作对象的特征。(5)每个组织都存在于某一特定的并且必须适应的物质、科技、文化和社会环境中,没有一个组织是自给自足的,所有组织的存在都有赖于其所处的更大体系的关系。[6]
斯格特关于组织的构成要素的分析是较为科学合理的,这些要素基本上反映了组织的基本特性。对照这些要素对学校组织进行分析,可将学校的性质归结如下:
(一)学校是师生关系的模式化和规范化社会结构组织
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其参与者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师生关系是学校中的基本关系,它构成学校组织的社会结构。师生关系的规范结构规定了学校应该是什么,即学校的价值取向、规章制度和角色期待;师生关系的行为结构揭示了学校实际上是什么,即学校中教师和学生的实际行为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感知。
学校追求教书育人的价值取向,以及为实现教书育人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都反映了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期待,学校期望每一个教师都能够尽职尽责,保质保量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也期望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并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教与学的活动在日积月累的时间流逝中逐渐定型化和程序化,这种规范的师生活动和师生关系是学校所独有的。虽然其他社会组织如博物馆、图书馆、青少年娱乐活动场所乃至于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也能为人们提供一定的知识技能和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教育,但是这种教育教学活动一方面是不系统、不连贯的,另一方面它们不能形成固定的和规范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这也决定了它们不具有学校的功能。
(二)学校是由固定的教师和一定数量的学生所组成的正式组织
学校作为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场所,相对固定的教师队伍和一定数量的学生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首先具备了教师和学生这两类参与者,学校才能存在;只有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努力下,学校才能发展。作为学校组织的参与者和行动者,教师和学生在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中发挥着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师生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维持学校正常秩序的运转,不断实现学校各种社会结构的再生产;另一方面,通过师生的不断创新与改革,促进学校不断变化和发展。
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特有的两大活动角色群,他们的角色是在学校这一社会组织和活动场所中得以实现的。如果不是在学校中工作或学习,而是在其他社会组织如商场或工厂等工作或学习,一个人将失去其作为教师或学生的角色。教师的角色,在学生看来,教师一方面是施教者和引导者,一方面是权威和值得信赖的朋友;在学校管理者看来,教师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并实现学校既定的教育教学目标的主体责任群,同时,教师要以身作则,认真遵守并模范地履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和计划,不断促进学校的稳定与发展。作为学生,其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他们是专门的学习者,在其生命历程的头十几年,他们必须完成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任务,之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还要继续接受全日制的高中阶段乃至大学阶段的教育。在这十几年的生命历程中,他们作为学生的角色一直不会改变,直到他们离开学校。在现代社会中,如果一个儿童想获得系统的、全面的教育,最好的途径就是接受学校教育。这就是学校日益成为现代社会中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原因。
(三)学校是具有传承知识技能、形成健全人格、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目标明确的模式维持型组织
学校的职责和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通过向青少年学生传授人类文明的知识,使他们形成必要的生活与生产技能,不仅使人类的文明文化得以传承,而且为社会培养大批适用的合格人才,这种教书育人的价值取向是任何其他社会组织所不具备的。单就传承人类文明知识、训练和形成一定的技能而言,许多社会组织如图书馆、工厂、体育训练馆等都具有这样的目标和功能;但就系统的、全面的、十几年如一日地向一定数量的、相对固定的而又个性差异显著的青少年学生传授知识,不断培养他们的生存和生产技能,最终使他们能够走向社会并不断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而言,其他社会组织则不具备这样的职能和优势。
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学校通过知识的传承来达到对社会文化模式的“维护”;同时,他也认为,这种模式维持并不意味着抵制创新,并不有碍创造。[7]因此,传承社会文化就自然具有两重价值:维持文化模式并通过文化的传承促进文化的发展和创新。这种传承和创新正是学校教育教学所具有的功能。
(四)学校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专业组织
斯科特认为,每个组织都从事和拥有为其工作所用的技术,有的组织通过输入原料制造出新的产品,有的组织“则生产更具知识性的个体”,并认为技术也包括参与者的知识和技能。[8]
学校是一种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教育教学组织。它不仅要求教师要有较为完备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教育教学技能,能够较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教师的知识结构与其他行业的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即教师不仅要具备所教学科的较为渊博的专门知识;而且要具备必要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教师的技能不仅体现在能够熟练地运用和操作所教学科中的专业器械和工作程序,而且还体现在传授知识的技能和应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各种常规的和突发的事件方面。这种进行教育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是学校工作所特有的,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性、技术性要求。每一个想作教师的人,都必须具备这样的专业性、技术性知识和技能,否则,将很难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同时,作为一种专业性组织,教师在学校工作人员中占有较高的比例;而且,在决定和组织学校的主要活动方面,教师都具有较高的权威。学校工作的专业性也从另一方面表明了学校的特性。
(五)学校是能够长期向周围社会和个人提供专业化教育教学的服务性组织
学校并非存在于真空之中,它有其生存和发展的独特的社会环境。学校依赖于这种社会环境并对周围的社会环境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和影响。学校对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其教育教学服务而实现的:学校不仅为其周围居民的子女提供上学和学习的机会 (这是学校对社会最主要的服务和最大的贡献),而且,学校还能通过学生对其家庭的影响和自身对周围社会环境的文化渗透,来不断提升周围社会环境的文化品位,从而实现学校传播文化、传播文明、为社会培养和造就适用人才的目的。
学校与其周围的社会是一种互动和共生的关系:学校通过为其周围的社会和个人提供教育教学服务而作用于社会,社会为学校提供生源和物资供应而支持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这种通过专业性的教育教学而建立起来的互动和共生关系是学校组织独有的特性。
三、学校存在的价值辨误
基于上述学校性质的内在规定,反观我们当下学校的存在和运行状况,结合我国教育改革的宏观背景,我们认为,现行的学校应当在以下方面发挥其积极的社会作用。
(一)充分发挥学校作为一种正式社会组织的功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范学校各项事务的良性发展
学校的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性,任何主观臆断的、或违背社会组织运行规则的决策和行为,都可能会危及学校的正常发展。在我国教育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学校应当充分展现出现代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和要求,而不仅仅是在口号上,更应在行动上。学校管理者和经营者应当摈弃原有的长官意志和衙门作风,还原学校运行常态,按学校发展规律管理和运行学校。
(二)教书育人始终是学校存在的价值体现
受传统办学思维的影响,不少学校至今仍把升学率作为自己的办学目标,致使一些与学校有关的不和谐的社会现象频繁发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教书育人是学校的基本功能,但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却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在现代社会,学校的主要任务不再仅仅是传递知识和形成学生未来生活和工作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更好地进入社会、如何获得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技能,这种人的社会性发展技能的教育和培养必将成为现代学校功能的基本要求。
(三)融入社会、服务社区是现代社会对学校组织的客观要求
在现代社会,学校更应当充分发挥其文化高地和知识中心的作用,积极传播和广泛辐射周围的社区和人群,使学校融入社会,而不能成为文化孤岛。《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奋斗目标,这对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只有融入社会,服务于社区居民的生活和工作,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应有的作用,方能显出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也是当下学校改革应当积极面对的问题之一。
[1]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1269.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卷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547.
[3]波达琳.理论与战略:国际视野中的学校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
[4]刘祖云.组织社会学[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9-16.
[5][6][8]W.理查德·斯格特.组织理论.黄洋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5-16,16-20,19.
[7]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38.
王则兴/燕山大学体育学院讲师 曹 亮/燕山大学体育学院讲师 洪 旺/防灾科技学院体育部助理讲师
(责任编辑:刘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