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域教育科研工作向何处去
——山东省临沭县的特色创新之路

2011-04-03刘吉林

当代教育科学 2011年24期
关键词:临沭县科研工作县域

● 刘吉林

县域教育科研工作向何处去
——山东省临沭县的特色创新之路

● 刘吉林

当前,很多县域教育科研工作进入了“高原期”。山东省临沭县却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机制体制创新、队伍建设创新、工作策略创新、过程管理创新、成果应用创新等,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县域教育科研创新之路,很有启发意义,值得学习借鉴。

县域;教育科研;创新;以县为主

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和影响力。特别是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中小学校和教师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教育科研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新课程的实施和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在这股涌动的教育科研热潮中,也明显暴露出浮躁现象,科研功利化、科研泡沫等不在少数。这种状况如果不及时加以疏导、管理,任其发展下去,教育科研不但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与作用,而且还会直接影响教育科研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主要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这就决定基础教育科研工作的重点是县域。一个县域教育科研工作水平如何,直接决定了该县域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加强县域教育科研工作管理,有助于克服教育科研工作中出现的科研功利化、科研泡沫等问题,不断提高县域教育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县域基础教育质量,保证县域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

但是,调研发现,当前很多县域基础教育科研工作往往力度不够,水平不高,不知道县域教育科研工作到底向何处去,处于发展的“高原期”。但是,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山东省临沭县却赫然独立,它们经过十年的不懈探索和努力,探索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县域教育科研之路,很好地回答了县域教育科研向何处去的问题。

临沭县地处山东省东南部,面积1038平方公里,人口64.5万,截至2010年,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40所,在校学生9.6万人,教师6589人。近年来,临沭县大力加强教育科研工作,大胆创新,开拓进取,逐步探索出新形势下县域教育科研的有效工作路径,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充分发挥了教育科研引领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作用。临沭县的做法和经验,已在山东省产生了巨大影响,必将为各地更好地开展县域教育科研工作提供一个可资学习借鉴的典型。

一、机制体制创新:从“软任务”到“硬任务”

教育科研工作在一些地方被认为是 “锦上添花”的事情,因而被当做可有可无的“软任务”来抓,导致教育科研工作长期在低水平徘徊。临沭县从机制体制创新入手,使教育科研工作从“软任务”变成了“硬任务”。

(一)健全“紧密型”教育科研管理网络

2002年召开的临沭县教育科研工作会议,对学校(乡镇)的教科室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单独设立教科室,配备专职教科室主任,或至少由学校中层领导兼任。县教科室根据这一要求和临沭县教育科研工作实际,提出了教科室的人员配备、办公条件和经费标准,并将其列为学校(乡镇)教育科研年终督导评估的重要指标。至2004年8月,全县乡镇中心小学以上的学校都建立了教科室,配备了专兼职教科研人员,改善了办公条件,落实了教育科研专项经费,建立健全了“县教科室——学校(乡镇)教科室——课题组”三级“紧密型”教育科研管理网络。

(二)做好教育科研中长期规划

2003年,临沭县第一次制定了一年半的教育科研工作规划,力争全县一半以上的教师能够了解并参与到教育科研工作,分三个阶段启动并落实 “三小”(小课题、小案例、小随笔)活动。2004年,又制定了三年教育科研工作规划,提出了“规划、服务、提升”的县域工作思路,围绕这一思路制定并下发了《临沭县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临沭县重大成果奖励制度》等系列文件。2008年,又明确提出了“以目标引领调动教师发展的积极性,以项目推进强化过程管理,以打造品牌提升全县科研成果档次”的教育科研工作思路。2009年初,出台了《临沭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全面规划了全县教育科研工作的四年奋斗目标和具体的推进意见。与时俱进地制定好教育科研规划,为全县教育科研工作科学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制定完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

临沭县先后制定了 《教科室工作制度》、《教科室主任、职员职责》、《临沭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暂行办法》、《临沭县教科研工作先进单位评选条例》、《临沭县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评选条例》、《临沭县教育科研评估实施细则》、《临沭县教育科研先进课题组评选条例》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要求各单位依据县教科室的科研管理制度出台单位制度并上墙,把教师的研究活动与职称评聘、评先树优、量化评估等直接挂钩。2003年召开了全县科研制度建设现场会。2004年,又出台了教育科研奖励制度,对局职工发表论文进行奖励,各学校(乡镇)也相继制定了专门的教育科研奖励制度,对取得成果的教师予以现金奖励。近几年,各学校(乡镇)不断对科研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提交教代会讨论通过,增强了科研制度的管理力度和教师的认同度。同时,县教育局还开展了教育科研专项督导。督导过程中严格标准,评估结果按照60%折算到年终全县千分综合指导中,各项规章均依据评估成绩进行,较好地发挥了以制度规范学校(乡镇)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作用。

(四)实施教育科研“一把手工程”

2002年临沭县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上,局长明确提出:“不抓教育科研的领导不是合格的领导,不搞立项实验的学校不是一处好学校”,要求校长要把教育科研放到教师的成长和学校的快速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明确规定校长必须全面负责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把教育科研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依据齐鲁名校长的评选条件、科研型校长标准和当前推进素质教育对校长提出的要求,采取专题培训、问题研究、蹲点学习、典型推介和平台搭建等方式,重点加强对校长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利用《教书育人》的组稿活动、《当代教育科学》校长峰会、《创新教育》和《沂蒙教育》校长论坛等平台,推介校长的教育探索。目前,全县所有校长均承担和参与过不同层面课题的研究工作。教育科研“一把手工程”的实施,提升了校长的科研意识和能力,营造了浓厚的科研氛围,为教育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队伍建设创新:从“单兵作战”到“协同攻关”

在很多地方,教育科研工作是自发或半自发的,因而教师的教育科研往往是散兵游勇式的 “单兵作战”,水平不高,效率低下。临沭县充分发挥“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优势,团结带领全县广大教师开展研究,协同攻关,逐步构建起多层面、多梯队的教育科研团队体系,极大地提高了县域教育科研工作的水平和效益。

(一)打造教育科研管理团队

临沭县注重打造一支优秀的教育科研管理团队。规定县教科室人员每年阅读的理论书籍不少于20本,阅读杂志不少于1000册,并要求他们坚持做笔记和卡片摘录。同时要求教科室人员积极撰写反思文章,近几年来,县教科室仅张锐同志就发表文章400余篇,提升学校经验近20个。要求各学校(乡镇)教科室主任向县教科室人员看齐,敢于在学校中承诺“教师向我看齐”,目的就是强化他们自我学习的动力,快速适应当前教育科研管理的需要;同时,通过组织外出学习、分片研讨、现场观摩、经验交流、专家指导、专题培训和专题研究等活动,重点对教科室主任进行科研方法、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培训,使其能胜任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在具体工作中,每年都编发两次工作备忘录,详细制定每项工作的重点、流程和要求,以帮助教科室主任理清工作思路。要求所有教科室主任要积极承担课题研究,县教育局在课题选题、立项、方法指导和资料服务方面予以倾斜。

(二)组建教育科研共同体

2009年,临沭县着手组建科研共同体,按照区域接近、优势共享和能力互补的原则,在全县分学段组建了9个科研共同体,实行区域资源和利益共享,县教科室专门出台了文件,对共同体的组建形成、活动方式、评估要求等作了具体的规定,同时,县教科室人员积极参与、指导共同体的活动。2009年5月,首个共同体的活动举办,重点研讨教师开展主题研究的必要性和操作方式,共同体内的教科室主任、科研骨干参与了研讨、交流。之后各共同体相继组织了多次活动。依托共同体活动促进全县教育科研工作的整体均衡发展,较好地解决了全县性科研活动次数偏少的问题,收到了很好的活动效果。2011年初,在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全县学校撤并与新建的实际,重新将科研共同体调整为7个,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进一步提高科研共同体的活动质量。

(三)在重点课题、主导课题研究中锻炼队伍

临沭县注重通过组织对重点课题、主导课题的集体攻关和研究工作,不断锻炼提高队伍教育科研能力。

县教科室2006年承担的省教育规划重点课题《县域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推进的研究》,确立了特色推进的基本思路,制定了五大板块推进策略(转变学校的办学理念、探索科学的管理方式、寻求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营造宽松的成长氛围、探索有效的教育活动),参与每个板块研究的单位有3-4个。由县教研室牵头的省教育学会重点课题《互动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于2005年启动,县教育局成立了专门研究团队,落实了过程管理和研究责任,全县所有学校承担了不同类型的子课题,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构建。目前,临沭县正围绕市十大重点课题开展区域协作研究,加强过程指导、理论服务和经验提升,探索区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规律。

主导课题是整合学校(乡镇)研究力量、全校(乡镇)大部分教师参与研究的、关乎学校(乡镇)发展为研究内容的课题。2006年,临沭县首次提出并展开学校主导课题的研究工作,在督导评估方案中增加了学校主导课题的评估内容,评估比重占到了教育科研总分的1/2。近年来,结合教育形势和学校(乡镇)提出的发展思路,帮助每一处学校(乡镇)确立主导课题,组织专家对课题进行了详细的规划,突出了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主导课题的确立使得学校(乡镇)的教师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思考,有共同思考的视角和交流的话题,便于交流和整合,使专题性指导更具有针对性。近几年来,临沭县还结合学校(乡镇)确立的主导课题,划分不同的研究主题和承担单位,目前,已经形成了教师专业发展、自主课堂、校本课程开发、学校文化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等一系列的研究主题,围绕这些主题,由学校(乡镇)牵头组织组建虚拟的研究机构,在学校(乡镇)自主研究的基础上加强交流,县教科室进行跟踪管理和指导。

三、工作策略创新:从“重管理”到“重服务”

以往的县域教育科研工作,往往“重管理”,重立项、轻实施,重实践,轻提炼,重结题,轻推广,临沭县却能够直面这些问题,扑下身子,重心下移,真正做到从“重管理”走向“重服务”。

(一)加大专题培训活动的力度

临沭县重视对教师开展专题培训活动,并在常规专题讲座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现场点题、咨询等方式尝试菜单式培训,每年为全县班主任、教干和教师组织的班级管理、教育科研、心理教育和家庭教育等专题培训30余场次。由于所组织的培训专题贴近教师实际,教师能够自主选择培训的内容,有效地提高了专题培训的效果。临沭县这种培训的影响逐步扩大到外县区,先后多次被邀请外出讲学、培训。2008年起,针对教师新的一轮“研究无用论”开始抬头的现实,临沭县重点从降低研究起点入手,围绕参与研究能够提高教学效率、拓展成功途径和提升教师的幸福感等几个方面加以阐述,就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进行了分析和指导,并通过画流程图来科学地分解研究内容,开展感悟一句话反思等活动,较好地转变了教师的研究理念,提高了教师的研究能力。2010年,全县启动了教师个人课题立项工作,县教科室对每个课题的研究方案都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返回课题负责人进一步修改、完善,确保了课题选题的科学性和研究的可操作性,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师自主研究创造了条件。目前,全县30%以上的教师承担或参与过县级以上课题的研究,87%以上的教师参与了校级以上课题的研究工作,所有教师都注重撰写教育反思,教育科研氛围已经形成。

(二)做好课题的选题论证工作

临沭县重点抓好课题研究的前期规划工作。在具体工作中,根据各级立项课题的时间提前三个月进行安排,抽出时间指导骨干教师、优秀教师进行选题,提供制定研究方案所需的专题资料。教师提交方案后,对每一个课题方案都签发审查意见书,个别问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集中问题进行专题培训,尔后教师再次修改研究方案,对其中存在问题的进行二次阅批。通过这种指导,较好地解决教师选题过大、过空以及过程设计不清晰的问题。在课题立项后,参与重点课题的开题工作,再次对实施方案进行操作层面上的细化。近几年来,每年对课题研究教师的指导达到近千人次、修改课题实施方案400多人次,较好地发挥了县教科室在教师课题研究中的引领和服务作用。

(三)重视教育科研档案的建设与管理

2003年,临沭县制定和完善了教育科研档案管理体系和要求,提出了八类教育科研档案建设要求,编制了档案盒目录和分类内容,并召开了两次教育档案建设现场会。2006年,研制了档案标签模板、档案内容装订分类操作要领等,对学校教干和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了面对面的培训,确保了档案的完整性、规范性和有序性,提高了档案整理的效率。不仅所有学校的教育科研档案全部按照县教科室的档案建设要求进行了整理,90%以上其他常规档案也借鉴和使用了教育科研档案的整理要求和档案盒标签模板。2010年全市、全县教育科研档案管理现场会相继在临沭召开,检验了临沭县教育科研档案管理的成果,进一步增强了全县教育科研档案管理力度。目前,临沭县正在积极探索和完善教育科研电子档案的建设。

(四)加强科研资料的服务工作

2004年起,临沭县着手筹建教育科研资料库,不断充实更新,已经充实到160G,囊括460多种正式期刊 (26000余册,70万篇正式论文)、50000多册专业书籍和音像资料,这些资料采取专题和系统拷贝的方式无偿提供给学校和教师使用。同时还根据教师的个人特点和研究实际,采取送专题资料到教师手中的方式,提高资料库的使用效果。2010年,着手进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初中试题库的建设已初步完成,建成了容量为46G的WORD版试题库,囊括初中各科单元训练、期中期术考试、中考模拟、中考试题、分类汇编等所有的试题约15万套。这两个资料库的建设保证了教师教学、研究所需要的规范、全面、科学的资料,为提高全县教师的教学、研究质量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五)搭建教育科研信息交流平台

2003年,临沭县启动了教科室工作月汇报制度,每月分系列召开会议集中汇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会议组织的难度和科室管理工作的繁杂,活动时断时续,大多以半年计划和总结的形式集中上报。2005年,建立了教科室工作信箱。2009年,临沭县再次启动教育科研工作月报制,各单位每月初总结上月工作、制定下月工作计划,县教科室针对各单位上报的月工作计划,继续梳理、汇编,通过各种会议、活动及时反馈给学校(乡镇),实现信息的共享。2010年,又建立了临沭县教育科研群和骨干教师群两个QQ群,教科室人员的及时在线保证了这两个群的有效运行,加快了教育科研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各种管理要求的落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结合各单位汇编和上报的学习材料,采取借阅、查询等方式,实现了各单位资料的共享。

四、过程管理创新:从“无序”到“规范”

很多教育科研课题在立项后,就进入了“放羊”状态,自由发展,自生自灭,临沭县却从加强过程管理入手,使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不断从“无序”走向“规范”。

(一)组织好课题开题论证活动

2004年,临沭县开始进行集中与分散开题的试点工作,2007年,开始规范所有县级以上规划课题的开题论证工作,每年结合学校的主导课题和重点课题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课题,县教科室人员前期与学校领导、课题组成员重新对课题进行论证、设计,撰写出高质量的开题报告并予以印发。此后组织由新立项的课题负责人参加的课题开题观摩会,主要是观摩课题开题的流程,了解开题报告与实施方案的异同点。会上,还就《开题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组织专题培训。会后,由学校(乡镇)教科室组织本单位的立项课题的开题工作,县教科室派人参加开题会,提高了开题质量,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加强研究过程的跟踪指导

临沭县重视并不断加强研究过程的跟踪指导与帮助,主要通过分层管理、专题报告、面对面指导等形式,为教师提供有效的研究资料,协助教师解决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近几年来,县教科室每年都要深入学校100余人次,指导教师开展研究、落实过程管理,对研究过程不到位的课题直接反馈、明确要求,对全县共性的问题以文件或会议的方式进行集中反馈。2006年,结合当前学校承担课题数量较多的实际情况开始进行课题分级管理的试点,出台了《临沭县课题分级管理实施细则》,详细规定了各级教科室管理的权限、职责和工作目标。其中,省规划课题和市县重点课题主要由县教科室管理,其他课题主要由学校(乡镇)教科室主任管理,县教科室随时调度。2007年印制了临沭县科研课题研究手册,提出了每个研究阶段的要求,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记录研究的开展和成果情况。2010年实行了课题月报制度,由课题负责人每月上报一次总结和下个月的研究计划。

(三)帮助教师撰写好结题报告

临沭县从2005年起加强对教师撰写结题报告的指导,帮助教师逐步掌握较为规范的研究报告撰写方法,较为恰当地表达研究成果。在工作中,按照课题的类型,分六类选取了规范的研究报告格式,编印成册,供全县教师学习借鉴。每年都选取部分教师的研究报告进行详细的修改,以电子稿的形式提供给教师作为范本。在结题鉴定阶段,结合教师撰写的报告,面对面地进行指导,然后由教师进行二次修改、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师把研究报告写成实施方案扩充版的问题,使得研究报告更加规范。2009年起,临沭县在课题立项阶段就要求教师列出研究报告的提纲,并作为能否立项的重要依据,这种前置性的要求有利于教师理清研究思路、把握研究重点,确保了课题研究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创新性。

(四)优化课题的结题鉴定方式

近五年,临沭县有203项市级课题申请鉴定,其中196项课题通过鉴定,结题率为97%。在以往县级课题鉴定中,主要采取通讯鉴定的方式,自2010年起,启动了县级课题现场鉴定工作,通过负责人陈述、结题报告审查和现场考察,更为准确地反映和把握课题研究成果的价值。2011年又启动了课题免鉴定制度,还借鉴国家规划办的委托鉴定制度,探索县域课题委托鉴定的操作流程和要求,进而形成与分级管理配套的课题鉴定体系。针对研究报告抄袭较多的现状,2008年开始利用百度等搜索工具对教师的研究成果进行抄袭检测,抄袭内容较多的课题予以终止处理。2010年,又启用了两个在线抄袭检测程序(一个检测抄袭网页,一个检测抄袭论文),使检测质量大幅提高。全县所有结题报告都要接受检测,以确保教师能真实研究、独立思考。

五、成果应用创新:从“束之高阁”到“推广转化”

重成果鉴定,鉴定后却“束之高阁”,可以说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一大特色,但是,临沭县却在做好日常管理与指导工作的同时,积极深入学校调研,帮助学校和教师做好经验的提升,并依托现场会、项目推进、媒体推介等途径做好成果的推广转化。

(一)指导学校和教师做好经验总结

临沭县为促进教师做好研究的经验总结,前期主要是为教师详细修改论文,实施三年后发现,虽然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得部分教师的论文发表,也因为过于详细的修改制约了教师读书和自主反思的积极性。2005年调整了工作思路,主要通过连续跟踪的理念点评实现教师的自主发展。对优秀教师的经验提升主要是先与优秀教师交流,确定需要总结的经验,然后列出写作的提纲,并围绕这些经验检索出专题资料提供给教师。在教师完成初稿后,再通过信箱、电话及QQ等平台点评其中的理念与问题,根据存在的不足及时提供相关专题资料,直到教师写出成型的经验为止。对一般教师的反思文章主要是侧重理念的评析,教师根据评析再次修改,其中最长的一次跟踪指导历时两个月,先后6次修改。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约对400名教师进行写作指导,协助30多位教师进行经验提升,这种连续的跟踪指导,不仅促进了优秀教师的成长,也进一步提高了普通教师撰写教育反思的能力。

(二)利用媒体搭建成果推介的平台

2003年,临沭县针对教师难以有效区分非法刊物和投稿地址不准的情况,把100余种杂志的详细地址汇编成册,印发给教师,以方便教师及时投稿。2005年开始,重点跟踪部分优秀教师,并以县教科室的名义推荐到杂志社。为了提高教师的写作热情和写作质量,依托《沂蒙教育》开展组稿工作,及时对稿件进行修改和推荐。临沭县是《沂蒙教育》用稿量最多的县区。据不完全统计,临沭县每年在各级各类杂志发表稿件约1000篇。在做好教师投稿指导的同时,从2004年开始关注学校的经验推广工作,重视学校经验的发现、规划、培植与提升,2005年县教科室规划、培植与提升的首个经验——青云初级中学的三维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分别在《山东教育》、《当代教育科学》发表;围绕临沭县科研共同体建设提升的经验分别在《当代教育科学》、《教学与管理》、《山东教育》、《创新教育》、《沂蒙教育》上发表;在曹庄中学开展的差异备课成果从2008年起先后在《基础教育研究》、《教育科研论坛》、《青年教师》和《沂蒙教育》等杂志上发表。几年来,在《创新教育》、《天津教育》、《教书育人》等杂志上还推介发表了诸如教师创新评价、七彩学校文化、教育故事进课堂等多项经验。

(三)依托项目推进实现成果的推广

2009年,临沭县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专门出台文件,在全县启动了项目推进工作,重点以项目形式推介各单位的典型做法。围绕“科研管理、课题管理、学校特色和教师成长”四个方面开展项目推进,先后召开了4次现场会,有效地深化了项目特色。2010年,围绕教育科研工作的需要开展了主导课题研究、教育科研档案管理和主题研究拓展等多项项目推进活动。此项活动的开展,较好地提供了可借鉴的科研操作模式,重点推出了教育科研在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中的典型经验,发挥了教育科研在促进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有效地加强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教育经验的共享,整体推进县域教育科研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

临沭县的上述做法是在长期的教育科研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是经得起考验的。调研中,我们时时能感受到临沭县在县域教育科研工作中的大胆创新、扎实工作和富有成效。但愿越来越多的县域能够从临沭县的经验中有所收获,有所反思,有所借鉴,我们相信,县域教育科研工作水平的提高将使基础教育发展跨上新台阶。

刘吉林/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和教师教育

(责任编辑:陈培瑞)

猜你喜欢

临沭县科研工作县域
“海南乡村振兴与数字治理实验室” 辐射带动我校科研工作
运城学院召开2022年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大会
西安航空学院第二届科研工作会议召开
临沭县启动2021年食品安全宣传周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天发苗木育苗基地
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天发苗木育苗基地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