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语言学的学科构建
——《政治语言学》述介
2011-04-03卢婷婷
卢婷婷
(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100089)
1. 引言
政治交际的语言学研究始于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苏联时期的政治话语研究仅限于对资本主义国家出版的刊物的批判,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语言学界开始了对苏联时期政治话语的研究,并掀起了对改革后政治交际研究的高潮。А.П.丘季诺夫(А.П. Чудинов)在《隐喻镜中的俄罗斯:政治隐喻的认知研究(1991-2000)》(2001)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政治语言学(Политлингвистика)概念。2002年其《政治语言学》一书在叶卡捷琳堡问世,2006年由其主编的“政治语言学”从《乌拉尔语言学协会通报》的专栏升级为独立的学术期刊①。政治语言学是政治学和语言学的交叉学科,同时借用民族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及其它人文科学的研究成果,研究的重点之一是如何运用语言资源获得政治权力和操控公共意识。
2. 内容简述
该书第一章“政治语言学:历史发展和现状”提出了政治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主要功能及原则,并将其划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分别对世界范围内和俄罗斯国内关于政治和语言关系的研究历史进行了梳理;归纳出俄罗斯现代政治语言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政治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政治交际,其主要功能为争夺政治权力。政治语言学的目的是研究语言、思维、交际、政治活动主体及社会政治形势之间的各种关系,从而为制定政治活动的最优策略和最佳方案创造条件。现代政治语言学主要原则是话语方法。作者划分出世界范围内政治和语言研究历史的4个阶段和该研究在俄罗斯发展的3个阶段,并将俄罗斯研究与西方研究在方法论上做了比较,指出了它们的相似性,但是前者的研究范围更广,包括十个方面(大多数内部呈现出对立特点):1)政治语言学理论研究——语言成分的描写;2)时代背景研究:苏联时期和苏联解体后;3)政治语篇的综合研究;4)标准方法——描写方法;5)政治类型、话语体裁特点——政治语言的整体特点;6)政治领袖、政治流派或政党的个体风格——政治语言的共性规律;7)交际角色、仪式、策略和方法的话语研究——政治语言的语言学研究;8)心理语言学、认知学、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结构主义、演讲术的综合研究;9)本国政治话语与其他国家政治话语的对比研究及不同时期的对比研究;10)纯政治语言学——交叉学科所涉及的政治语言学成果。
第二章“政治语言学概念及术语”介绍了与政治交际相关的概念,包括政治语言、政治语篇、政治言语、政治语言风格、政治交际范围及其变体、政治言语体裁及政治话语;另外也介绍了与政治世界语言图景相关概念,包括政治观念、心智范围、政治话语中的陈规、政治话语中的价值取向和反价值取向。
第三章“政治交际的典型特点、话语特征及功能”从政治语篇的作者及受话人、政治交际的策略和方法、政治叙述的角度分析了政治交际的话语特征,区分出政治交际的7大功能——认知功能、交际功能、鼓动功能、感情功能、元语言功能、寒暄功能及审美功能和8大对立共存特征——仪式性与信息性、规定性与个性、晦涩与通俗、简化片面与信息充足、程式化与表现力、对话性与独语性、公开评价与隐含评价、冒犯与包容。
第四章“政治交际的词汇特征”的观点是便于理解起见,政治家会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因此,政治交际中一般不存在特殊的音位、词类、格或句子类型,但在成语和词汇修辞方面会独具特色。政治词汇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一方面,随着一些新现象的出现,部分新词不断被补充到政治词汇中;另一方面,某一时代的政治词汇随着社会的变迁逐渐演变为政治术语(如社会主义劳动突击手、委员会、党委会),而一些旧词也可以演变为通用语。作者引入意识形态素概念,并提出两种分类:1)持不同政见者对词语有不同的理解和使用(尤其词语感情色彩上的不同),比如“人民”和“自由”,2)仅为某一政治观点支持者所使用的名称,例如“个体农民”和“农场主”。作者指出,与苏联初期不同,当代俄罗斯政治语言不再受到方言的影响,其主要特点表现为俗语词汇、行话词汇、外来词和缩略语的广泛使用。
第五章“政治交际中的表现力手段”指出,当代俄罗斯政治家区别于苏联时期政治精英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追求言语的表现力,而非迎合主流意识形态和语言表述的传统。作者认为,表现力手段首先体现在修辞格(对偶、倒装、省略、分割结构、重复、设问等)和转喻上(隐喻、换喻、拟人、象征、修饰语等);其次体现在语篇的互文性和混修辞调色中(指在一篇文章中使用多种修辞色彩的语言手段),并在此基础上对具体语篇进行描写分析。
第六章“政治交际中的隐喻”作者归纳出现代政治隐喻的4种类型:拟人隐喻、自然隐喻、社会隐喻和人工制品隐喻(артефактная метафора)。指出存在世界隐喻图景即隐喻场体系,其特点多与词汇语义场体系相似。近十年俄罗斯政治隐喻模式中十分突出的特点之一表现为刑事犯罪隐喻的大量使用,作者区分出了该隐喻模式的6个框架及其相应的语用意义。
第七章“语篇中的政治隐喻”在分析具体语篇的基础上归纳出政治语篇隐喻模式的展开方法:1)使用一个主导隐喻模式;2)2-3个模式在语篇中平行展开;3)使用多种模式。讨论在政治语篇中强调隐喻的方法,列举出隐喻在语篇中的强位及主导隐喻模式的特点,分析标题中的隐喻与文本主体相互作用下所产生的修辞效果。
第八章“政治隐喻:民族间对比研究”分别对俄罗斯和美国政治话语中“戏剧”始源域隐喻扩展、作为目标域的南斯拉夫战争、俄罗斯的君主制隐喻及其在美国文化中的等价物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
3. 简评
《政治语言学》是一部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性的著作,它的出版对政治和语言关系问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突破意义。同时,该书作为一本教科书,由俄罗斯著名教科书出版社“ФЛИНТА”出版,进一步印证了该书的权威性,提高了该著作的普及程度。该书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该书对政治语言学的研究历史作了系统的梳理,对政治语言学的对象、方法、目的进行了科学的阐释,从而确立了政治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的地位。该著作研究的理论高度、系统性、科学性是前所未有的。其对当代俄罗斯关于政治和语言关系研究方法的总结、对政治交际8大对立共存特点的概括独具匠心。该书是俄罗斯第一部以“政治语言学”为题的著作,对俄罗斯政治和语言关系问题的研究将产生巨大影响,对世界范围内政治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的形成和建设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应该肯定该著作确定话语方法为原则的观点。在政治和语言研究中,社会政治环境、政治交际双方关系等语言外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作者在第二章中对“政治语言”、“政治语篇”、“政治言语”、“政治话语”这些在相关研究中经常混乱使用的概念分别进行了分析和界定,有利于该学科术语逐渐统一和系统化。
第四,该书前三章是关于本学科的理论阐述,而第四章从词汇角度、第五章从修辞角度,第六章至第八章则从隐喻角度展开了分析,其中有关政治隐喻的理论和分析全面有序。作者将大量笔墨留给政治隐喻分析,这反映出当代俄罗斯政治隐喻研究在整个政治和语言关系研究中的突出成就。
第五,理论与实践结合。该书第四至第八章在阐述理论的同时分析了大量实例,从而验证了理论和方法的可操作性。此外,作者在每一章节附有精心准备的思考题和可供分析的典型例句。该书附录选取了10篇典型的政治语篇,供读者在掌握该书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解读。
著作中有些问题仍值得商榷:
第一,虽然作者认为政治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政治交际”,并尝试界定“政治语言”、“政治语篇”、“政治言语”、“政治话语”这些概念,但是作者给出的界定标准并不明确,尤其是“政治交际”和“政治话语”的问题。不解决这些问题势必会导致实际研究中相关概念使用混乱。俄罗斯当代政治话语研究中依然存在着“政治话语”(А.Н. Баранов,Е.И. Шейгал,В.З. Демьянков)、“公共政治言语”(Т.В. Юдина)、“政治交际”(А.П. Чудинов)、“公共思想语言”(П.Н. Денисов)、“政治语言”(О.И. Воробьёва)等多种表达。
第二,作者对政治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政治交际”,包括言语的和非言语的两种形式,并对其持广义理解,认为除了政治信息的传递,在交际过程中任何有关政治现实的理解和评价都应属于政治语言学的研究范围。而这一点正是俄罗斯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在政治语言学的研究对象问题上大致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观点。作者似乎采用广义理解,但又缺少有说服力的论据。笔者认为,应该从信息性、机构性、正式性等主要范畴和参数上界定政治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派出广义理解的庞杂。
4. 小结
《政治语言学》的出版地由叶卡捷琳堡转移到莫斯科,并数次再版,可见其在俄罗斯学界的巨大影响。政治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尚未得到俄罗斯大多数学者的认可,但是俄罗斯学者Е.О.Опарина认为(2002),在出现心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之后,政治语言学的出现只是迟早的事。俄罗斯目前已有《俄罗斯政治话语》(Политический дискурс в России)、《政治科学》(Политическая наука)、《政治语言学》(Политическая лингвистика)等期刊专门刊登政治和语言关系的研究成果。
我国学者对政治和语言关系的研究刚刚起步,也涉及到政治语言学的学科建构问题(田海龙2002;雷大川2009)。《政治语言学》一书目前由于语言方面的原因,尚未得到我国多数学者的关注。我们认为,该著作对现有的政治和语言关系研究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政治语言学的学科构建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致力于政治话语研究的我国学者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附注:
① 《政治语言学》期刊网址 http:∥cognitiv.narod.ru/ling.html
Демьянков, В.З.2002. Политический дискурс как предмет политологической филологии[J]∥Политическая наука. Политический дискурс (3): 32-43.
Мухарямов, Н.М., Мухарямова Л.М. 2002. Политическая лингвистика как научная дисциплина[J]∥Политическая наука. Политический дискурс (3): 44-60.
Опарина, Е.О. 2002. Метафора в политическом дискурсе [J]∥Политическая наука. Политический дискурс (3): 20-31.
Чудинов, А.П. 2001. Россия в метафорическом зеркале: когнитивно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е политической метафоры (1991-2000) [M]. Екатеринбург: Ур. гос. пед. ун-т.
Чудинов, А.П. 2007. Политическая лингвистика [M]. Москва: Флинта Наука.
Шейгал, Е. И. 2004. Семиотика политического дискурса. [M]. Москва: ИТДГК Гнозис.
雷大川.2009.政治——一种语言的存在——兼论政治语言学的建构[J].文史哲(2):162-168.
田海龙.2002.政治语言研究:评述与思考[J].外语教学(1):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