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大名著汉英平行语料库的创建:问题与对策

2011-04-03刘泽权

当代外语研究 2011年1期
关键词:英译本汉英译本

朱 虹 刘泽权

(燕山大学国际合作处,秦皇岛,066004)

《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四大名著代表了我国古典文学的巅峰,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它们对研究我国的文学艺术、历史文化乃至传统习俗等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同时,这四部文学作品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在思想性、文学性和艺术性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四大名著虽然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但是它们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早已被西方读者所熟知,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Wu 2000)。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四部著作陆续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就英语而言,每部作品都有几种以上的节译本或全译本。然而,学界对这四大名著英译本所展开的研究却不尽如人意,研究的系统性、规模与深度都不够理想。

本文通过分析四大名著各个英译本的研究现状,提出创建一个全面、可靠的包括原文及其多个英译本的平行语料库的设想,以促进文化典籍资源及其外语译本的整理、开发和电子化,推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弘扬,从而指导和带动基于语料库、多媒体网络技术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教学研究与实践。

1. 译本回眸

就《红楼梦》的英译而言,从1830年至今,出现了11种译本,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全译本有4个,即前英国驻澳门副领事乔利(Bencraft Joly)(1892-3)的前56回(全)译本(以下简称“乔译”)、中国翻译家杨宪益与夫人戴乃迭(Gladys Yang)(1978-80)的120回译本(以下简称“杨译”)、英国汉学家霍克斯(David Hawkes)与女婿闵福德(John Minford)(1973-86)的120回译本(以下简称“霍译”)和英国学者邦索尔(B. S. Bonsall)(1950s)的120回译本(以下简称“邦译”)。另外,还有王际真(Chi-chen Wang 1958)、麦克休姐妹(McHugh & McHugh 1958)和黄新渠(2008)的节译本。

自1872年以来,《水浒传》个别章节和片段的英译也不断出现,目前比较完整的英译本主要有美国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Pearl S. Buck)(1933)的70回全译本(以下简称“赛译”)、中国籍犹太裔学者沙博礼(Sidney Shapiro)(1980)的百回全译本(以下简称“沙译”)、香港中文大学英文讲师约翰·敦特杨(John Dent-Young)与香港贝克·麦坚时律师事务所译员艾利斯·敦特杨(Alex Dent-Young)(1994-2002)合译的百回全译本(以下简称“敦译”)和杰克逊(J. H. Jackson)(1937)的70回节译本(以下简称“杰译”)。《三国演义》的英译片段和译本自1820年始也陆续出现,目前较具代表性的英文全译本有两个,即曾在中国海关任职的英籍汉学家泰勒(C. H. Brewitt-Taylor)(1925)的120回译本(以下简称“泰译”)和美国纽约大学中文教授罗伯斯(Moss Roberts)(1994)的120回译本(以下简称“罗译”)。另外,还有张亦文(1972)的第43-50回(赤壁之战)译本。《西游记》的英文全译本则较少,目前有两个,即美籍华裔学者余国藩(Anthony C. Yu)(1977-83)的百回译本(以下简称“余译”)和英国学者詹诺尔(W. J. F. Jenner)(1982-86)的百回译本(以下简称“詹译”)。另外,还有韦理(Arthur Waley)(1965)的30回和柯蒂安(David Kherdian)(1992)的39回节译本。

2. 译本研究现状综述

四大名著早期的译本大多是片段和个别章节的译文,对它们的研究较少。目前,对它们的翻译研究绝大部分是对全译本的研究,而且多集中于对一两个译本中某些问题的对比分析,研究的领域涉及翻译策略、语言与语篇、文学与文化等方面,其中《红楼梦》的翻译研究明显多于其它三部作品,研究涉及语言和文化的各个方面。

自台湾学者林以亮(又名宋淇)(1976)从语言、文化两大方面对霍译《红楼梦》进行综合性评论开始,红译研究逐渐引起关注。香港学者洪涛(1996,1997,1998,2000,2001,2003)比较霍译和杨译中的例句,从语言学、西方文本观念、东西方文化语言和解码者的渠道等诸多方面入手,探讨了两种译本在文化传递上的处理手法。新加坡学者何嘉敏(2001)和本课题(河北省科技支撑项目课题,下同)主持人(Liu 2006,2008;刘泽权2003,2005,2006)还对《红楼梦》五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分别研究了原文前两回中涉及风俗、时岁、文化、艺术、人名、地名的翻译和前12回中社会地位称谓和敬谦语称谓等的翻译,发现乔译和霍译在翻译策略上分别处于异化与归化两个极端,其他三个译本则界于两者之间。周钰良(1980)、胡文彬(1993)、崔永禄(1999,2003)、王雪(2001)、冯庆华(2001,2006)、王宏印(2001,2002)等学者或出书立作,或发表论文,从语言的表述、文化现象翻译等诸多方面,对《红楼梦》的一个或两个译本进行了研究。此外,冯庆华(2008)对《红楼梦》原文、霍译和杨译进行数据统计,仔细比较分析了原文和译文中词语与习语在翻译活动中所体现的母语文化对译者风格所产生的作用。

伴随《红楼梦》汉英平行语料库(含原文及霍、杨、乔三个译本)的建立,基于语料库的数据检索、统计分析和译本比较研究(刘泽权等2008)逐渐展开。Liu & Hong(2004)通过检索《红楼梦》全文中的主要报道性动词(如“说”、“道”等)及其译文来对比霍译和杨译的不同翻译策略,发现:(1)《红楼梦》中主要依靠“说”、“道”二词加方式状语的方法来报道人物的话语及其说话方式,而英译文中主要靠变换不同的动词来描述人物的说话方式;(2)霍译所采用的报道性动词较杨译灵活多变,因此译文显得更生动。该课题主持人及课题组成员还尝试了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叙事套语(刘泽权、田璐2009)、习语(刘泽权、朱虹2008)、颜色词、被动句等的翻译以及译者风格研究,发现霍译的语言最为地道、流畅,乔译是“忠实”于原文的“等量”翻译,而杨译的手法和风格界于两者之间。可见,在对大量语料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能更客观地评价不同译本在不同方面的利弊与得失。

相比之下,对其他三部作品的英译研究从广度和深度上都远不及《红楼梦》,其中以《水浒传》的译评居多,主要集中在对赛译的研究上。马红军(2003)针对赛译《水浒传》在我国翻译界一直饱受非议这一现象,介绍了赛译的翻译目的、翻译风格及过程,评述了“误译”的发现及传播经过,并对“误译”说加以澄清,指出“误译”说直接反映出当前翻译评论界亟待克服的两种不良倾向,即盲目追随和主观判断。李林波(2004)通过分析赛译本在中外引起的不同反应的原因、翻译策略选择的文化动因和“异化”翻译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等方面后指出,对一个文本的批评视角应该是多元的,不同的观察角度会挖掘出同一译本的不同层面的价值,带给批评者不同的结论。李晶(2006)从意识形态的视角对赛译和沙译《水浒传》书名之成因进行了个案分析,验证了翻译过程受到意识形态的操控(包括译者个人意识形态和译者所处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它们交互影响,通过译者主体性导致其翻译行为上的变通和翻译结果的不同。孙建成和温秀颖(2008)对后殖民语境下的敦译《水浒传》进行了研究,认为敦译通过典型的改写和透明的翻译策略体现了译者对目的语读者阅读期待的主动迎合,反映出西方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王克友和任东升(2005)对《水浒传》第47回及赛译、杰译和沙译的段落分布和叙事方式做了数据采集和分类统计,发现这三个译本在叙述模式的转换上表现出明显差异,反映出译者在呈现原作整体风貌过程中的不同侧重。尽管这一发现是基于客观数据统计的描述性翻译研究,但因其所选取的语料过少,不足以使研究结论具有说服力。

目前,对《三国演义》的翻译研究基本仅限于对罗译本的评介。张浩然(2001)应用实例指出,罗译《三国演义》在依据语境活译词汇、译出个性、再现形象、重视语体展现风格上具有特色,同时也指出了罗译某些方面的不足。张浩然和张锡九(2002)则列举了罗译中的直译、意译、增译和加注等翻译方法,认为灵活机动地选择最适合读者的翻译手法会在忠于原作者和忠于译语读者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贺显斌(2003)通过对《三国演义》罗译本的分析则发现,译者对待汉语文化成分的处理是以源语文化为出发点,进而说明多元系统理论无法预测译者的个体行为这一观点。

令人遗憾的是,目前鲜有涉及《西游记》译本的相关研究出现,据我们的了解,唯有Plakes(1997)对余译的基本情况作了简要的介绍。此外,总体来看,基于语料库的对四部作品的翻译研究都是屈指可数。

3. 译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四大名著英译本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选题多集中在容易辨认和掌握的词语翻译的研究,而句法和篇章翻译的研究较少;(2)选题规模多为小型的容易操作的题目,而中型和大型的系统研究较少(刘泽权、田璐2006);(3)对译文的“定性研究多而定量研究少,价值判断多而深入分析少……而有独特发现和独创一家理论的则比较缺乏”(王宏印2006:231);(4)以《红楼梦》、《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译评居多,少有涉及《西游记》的翻译;(5)以霍译和杨译《红楼梦》、赛译和沙译《水浒传》、罗译《三国演义》为对象的多,对多个译本进行全面横向比较的少;(6)基于人工分析的研究多,基于语料库的研究寥寥无几。

上述问题的出现,尤其是以(6)为主要问题的状况,不仅使其他一些同样很有价值的译文备受冷落(如乔译、邦译《红楼梦》,杰译、敦译《水浒传》和詹译、余译《西游记》),而且还会导致研究得出的结论失之偏颇,缺乏可靠性、主题间可验证性和横向的推广性(刘泽权、田璐2006)。当然,这些问题的存在,除了研究者主观上的原因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恐怕还在于:(1)目前国内大多数研究者还不够熟悉四大名著的译本,且只能找到一或两个译本;(2)四大名著的篇幅长、内容广、译本多,研究起来费时费力;(3)国内对这些译本资源掌握有限且比较分散,无法实现资源高度共享和网络检索;(4)多数研究出于功利目的或临时兴趣,缺乏长期探索和系统规划;(5)绝大多数研究者来自语言教学和翻译研究领域,只注重语言和翻译技巧问题,鲜有中英双语研究与计算机技术结合的团队参与,对四大名著及其外语译本的整理、开发与电子化或者不屑一顾,或者“望洋兴叹”。

要解决上述问题,亟需一个全面的、信效度可靠的包括四大名著原文及其多个英译本对应的平行语料库和网络检索平台。该语料库及检索平台的建立,能够方便广大翻译学者充分利用语料库储存数据大、工具分析快捷准确及检索平台资源共享的优势,系统、全面地对四大名著及其多个英译本在语言应用、翻译技巧、译者风格、翻译普遍性(刘泽权、侯羽2008:55)等各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获得客观、具有代表性和主题间可验证的结果,来指导我国的典籍整理与电子化、典籍语言统计、翻译理论与实践、词典编撰及其他相关研究。

4. 语料库及检索平台的创建与应用

过去六年来,本课题组广泛搜集古典文学四大名著的各个版本及其英译文本,纵览相关研究的态势,积极为四大名著及其英译本的整理与电子化以及基于这些文本的中英文平行语料库的创建而准备。目前,本课题组关于创建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及其英译本平行语料库的设想已先后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5-2007)、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2007-2010)和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2008-2010)立项资助,已建成包括乔译、霍译与杨译的《红楼梦》中英文平行语料库及其检索平台。筹建中的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汉英平行语料库将包括120回《红楼梦》原文和乔译、霍译、杨译及邦译四个全译本;70回金圣叹评《水浒传》原文和沙译、敦译两个全译本;120回《三国演义》原文和邓译、罗译两个全译本;以及100回《西游记》原文和詹译、余译两个全译本。相关语料的概况及统计数据读者可联系本课题组索取。

正筹建中的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汉英平行语料库由四个相对独立的平行库构成,每个平行库包括汉语原文及其上述英译本,既可作为一个原文对应其一个译文的平行库,又可作为包含单个或多个译文的单语(对比)库,分别用于中文、英文单语、中英对照和英英对照四种形式的检索研究。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创建了四大名著及译本的网络检索平台。该平台基于拟建的四大名著汉英平行语料库,通过程序开发和虚拟空间,将经过标注和对齐的四大名著汉英文本置于网络空间,实现面向局域网及国际互联网的检索和数据统计,供文学爱好者、语言和翻译研究者使用。应用库及网络检索平台进行的语料统计分析与研究包括涉及中英文语言使用、作者(译者)风格、翻译技巧等方面,具体有:(1)汉、英各文本字(词)统计、词长分布、词频排列、词型(type)和词次(token)数目及比值(type/token ratio)、成语(习语)和修辞运用;(2)句长、句数和汉英句对类型(alignment pattern);(3)翻译技巧、风格和翻译规律;(4)单语词典和汉英翻译(对照)词典编纂等。目前,《红楼梦》汉英语料库及检索平台已创建并已经应用于相关研究,研究成果将陆续问世,可以预期的是它们必将为未来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本课题的任务主要包括中英文语料标注、软件开发与应用、四大名著汉英平行语料库的建立、网络检索平台和网格检索引擎开通四大关键部分。在遵循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方法(Baker 1995;McEneryetal. 2006)的基础上,本研究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首先,文本收集及电子化处理。即收集现有的四大名著汉语版本及其英文全译本,通过版本比对、扫描、转化、校对变成可机读的(电子)文本。第二,开发平行语料库标注和对齐软件。借助编程语言(如C++、Java等),创制出汉英兼容并且能够处理汉英一语多译平行文本的链接和检索软件。第三,建立双语平行语料库。先将汉英文本每个语句的属性按照既定的语法、研究重点和标注体例进行标注,然后在句子层面进行翻译等价单位(TEP)的对齐,使中英文语料成为系统的可检索数据。第四,创建和开通网络检索平台、网格检索引擎。在双语平行语料库的基础上,通过研制数据导入软件,借助数据库(如SQL Server等)软件和Web编程,为研究者提供局域网及国际互联网内的检索。当然,作为一项基础研究工程,还应该对本库各独立平行库进行统计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出版语料库光盘和应用研究成果等,供广大文学爱好者、语言和翻译工作者参考、使用。

5. 四大名著汉英平行语料库创建的困难及对策

从一定意义上讲,《红楼梦》中英文语料库及检索平台的创建过程和应用研究与四大名著中英文平行语料库及检索平台的创建与应用有着很大程度的相似性。后者在借鉴前者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对规模进行了扩大。基于前者的创建经验,我们预期后者工作开展所要面临的主要困难、正在解决和即将解决的关键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原著的版本问题

四大名著版本纷杂、章回数目不一、各译者所采用的底本也不尽相同,造成部分原文与译文在章节、段落、语句上的不对应。对此,研究者需首先校对版本,确定底本,并对译本进行段级、句级重排,以期达到最大限度的对应。对有差异的地方进行记录并在文本中加入标记。如在不对应处,以“no ST”(无对应原文)或“no TT”(无对应译文)加注。

(2) 中英文段落对齐的人工加工问题

由于英译本与底本的差异及译者的个人因素,部分译文没有严格遵循原文顺序翻译。为方便平行语料库检索,我们有必要以中文原文章节、段落为标准,对英译本章节、段落进行重排,同时通过标注保留译文段落信息。

(3) 中英文句子划分与属性标注的标准问题

由于汉英语言存在差异,四大名著属文言、白话夹杂文体,对其句子结构属性的划分和界定无现成的语法系统可循。我们首先参考通行的汉语语法书籍(如王力编著的《中国现代语法》(1985)),来划分句子类属。但该书对句子的归类似乎并不系统,有些概念的界限也不好把握,故实际操作性不强。为便于汉英句级对齐和分类研究,我们首先对汉英文本进行断句处理,划定最小标注单位,并在此基础上对汉英文本中重新界定的句子逐一进行人工的属性标注。

(4) 语料标注的准确性问题

本语料库大部分的段、句对齐和属性标注必须由人工完成。虽然制定了严格的标注规则,并反复检查校对,但由于工作量大,持续时间长达两年以上,参与标注人员多,还是会出现文本前后之间、标注者之间的差异与不一致性。为此,必须强化理论培训,统一标注标准,强调工作责任心,并加强标注后期的交叉检查和校对,尽量减少误差,提高语料库的可信度。

(5) 标注与检索程序的开发问题

由于软件规范的差异,“拿来就用”的方法很可能无法导出所需要的结果,从而无法被语料库检索软件使用。藉此,进行软件标注之前,需指定技术规范与细则,与程序开发者协同开发软件,并不断调试和更新,修订程序版本,确保软件的效率和质量。

(6) 面向平行语料库的数据网格技术的关键问题

本课题要实现语料库建设与网格技术的有效结合,关键是要解决语料库建设中的平行语料的对齐、切分、标注以及检索软件的开发等相关问题。在网格建设方面,不同语料库异构数据的调度与管理、网格体系构建与性能完善、门户设计与安全保障等技术关键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6. 结论

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意识到加强典籍翻译、弘扬中国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徐珺、霍跃红2008:45)。古典文学四大名著及其英译平行语料库的创建是一项艰辛而又伟大的工程,它不仅有利于我国文化典籍资源及其外语译本的整理、开发和电子化(包括储存)工程,而且对保存、传播与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它对面向自然信息处理的语言文字研究和大规模真实文本的挖掘,对基于大规模的双语平行语料库的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的研究和应用都将作出贡献。

就翻译研究本身而言,古典文学四大名著及其英译平行语料库的创建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翻译是一个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过程,而对语言材料的充分收集和加工整理以及准确的分析是翻译研究的基础。翻译技巧和翻译策略的研究应该是基于实在的、大量语料的科学分析,是描述性而非规约性的研究,质化分析的结果要得到定量分析的支持。因此,“要判断译者的某种选择是一种模式而不是个别情况,只有通过语料库的大量翻译资料才能有说服力”(Baker 2000:246;引自张美芳2002:55),而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正是实现上述翻译研究理念的科学方法。一方面,它能更客观、更科学地考察翻译的性质及翻译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另一方面,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翻译研究便于揭示翻译中译者的风格和创造性,揭示一定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中翻译的规范和策略,验证翻译理论家对翻译普遍规律所作的假设。而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翻译检索和教学平台的建立则为很好地实现这些目标与价值提供了先决准备。

Baker, M. 1995. Corpora in translation studies: an overview and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J].Target7 (2): 223-243.

Baker, M. 2000. Towards a methodology for investigating the style of a literary translator [J].Target12 (2): 241-266.

Bonsall, B. S. 1950s.RedChamberDream[M] (Unpublished). Original typescripts donated to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Libraries.

Brewitt-Taylor, C. H. 1925.SANKUO,or,RomanceoftheThreeKingdoms(VolumeⅠ-Ⅱ) [M]. Shanghai: Hong Kong: Singapore: Kelly & Walsh.

Buck, P. S. 1933.ALLMENAREBROTHERS[SHUIHUCHUAN] (VOLUMEONE-TWO) [M]. New York: The John Day Company.

Dent-Young, J. & A., Dent-Young. 1994-2002.TheMarshesofMountLiang:ANewTranslationoftheShuihuzhuanorWaterMarginofShiNai’anandLuoGuanzhong[M].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Hawkes, D. & J., Mindford. 1973-1986.TheStoryoftheStone,byCaoXue-qinandGaoE[M]. Harmondsworth: Penguin.

Jackson, J. H. 1937.WaterMarginWrittenbyShihNai-an(VolumeOne-Two) [M]. Shanghai: The Commercial Press.

Jenner, W. J. F. 1982-1986.JourneytotheWestbyWuCheng’en[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Joly, H. B. 1892-1993.Hungloumeng;or,TheDreamoftheRedChamber.AChineseNovel,byCaoXue-qinandGaoE[M]. Hong Kong: Kelly and Walsh.

Kherdian, D. 1992.Monkey:AJourneytotheWest:ARetellingoftheChineseFolkNovelbyWuChengen[M]. Boston: Shambhala: [New York]: Distributed by Random House.

Liu, Z. 2006. Domesticating or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s of Titles and Honorifics in Hong Lou Meng [D].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Liu, Z. 2008. Translating tenor: with reference to the English versions ofHongLouMeng[J]. Meta 53 (3): 528-548.

Liu, Z. & H., Hong. 2004. A corpus-based study of reporting verbs in fictions: a translational perspective [J].US-ChinaForeignLanguage(8): 48-54.

McEnery, T.& R., Xiao & Y., Tono. 2006.Corpus-basedLanguageStudies[M]. London: Routledge.

McHugh, F. & I., McHugh. 1958.TheDreamoftheRedChamber:AChineseNoveloftheEarlyChingPeriod[M]. New York: Pantheon.

Plakes, A. H. 1997.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J].ComparativeLiterature92 (5): 1116-1118.

Roberts, M. 1994.ThreeKingdoms—AHistoricalNovelbyLuo,Guanzhong(VolumeⅠ-Ⅲ)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Berkeley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hapiro, S. 1980.OutlawsoftheMarshbyShi,Nai’an&Luo,Guanzhong(VolumeⅠ-Ⅲ)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Waley, A. 1965.MonkeybyWuCh’eng-en[M].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Wang, C. 1958.DreamoftheRedChamberbyTs’aoHsüeh-ch’inandKaoOu[M]. New York: Twayne.

Wu, Y. 2000. East Asian Languages: Chinese Fiction [A]. In P. France (ed.).TheOxfordGuidetoLiteratureinEnglishTranslation[C]. Oxford: OUP: 233-235.

Yang, H. & G., Yang. 1978-1980.ADreamofRedMansionsbyTs’aoHsüeh-ch’inandKaoNgo[M]. Pek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Yu, A. C. 1977-1983.TheJourneytotheWest(VolumeOne-Four) [M].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崔永禄.1999.加强语言学翻译理论研究[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13-18.

崔永禄.2003.霍克斯译《红楼梦》中倾向性问题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5):41-44.

冯庆华.2001.论译者的风格[A].吴友富主编.外语与文化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513-524.

冯庆华.2006.红译艺坛——《红楼梦》翻译艺术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冯庆华.2008.母语文化下的译者风格[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何嘉敏.2001.汉英翻译演变与发展:《红楼梦》历来英译[D].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贺显斌.2003.文化翻译策略归因新解——以《三国演义》Roberts全译本为例[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6):1-6.

洪涛.1996.从语言学看《红楼梦》英译本的文化过滤问题[J].红楼梦学刊(2):286-309.

洪涛.1997.解码者的渠道与《红楼梦》英译本中的“扩展译法”[J].红楼梦学刊(3):284-301.

洪涛.1998.《红楼梦》英译本中的改译和等效问题[J].红楼梦学刊(2):265-277.

洪涛.2000.从西方文本观念看《红楼梦》的“作者本意”和“跨文化翻译”难题[J].红楼梦学刊(3):185-199.

洪涛.2001.《红楼梦》英译与东西方文化、语言[J].红楼梦学刊(4):291-306.

洪涛.2003.论《红楼梦》译评的若干问题——以《红楼梦对联中的典故译介》一文为中心[J].红楼梦学刊(1):320-327.

胡文彬.1993.《红楼梦》在国外[M].北京:中华书局.

黄新渠.2008.《红楼梦》汉英双语精简本[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李晶.2006.翻译与意识形态——《水浒传》英译本不同书名成因探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1):46-49.

李林波.2004.对赛珍珠《水浒传》译本文化意义的再思[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115-119.

林以亮.1976.红楼梦西游记:细评红楼梦新英译[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刘泽权.2003.自谦与中国式礼貌——由《红楼梦》的英译谈起[J].语言文学研究(1):65-71.

刘泽权.2005.翻译策略与文化失真——红楼梦中17个“奶奶”一段三种英译比较[J].燕山大学学报(4):70-74.

刘泽权.2006.从称谓的翻译看文化内容的传播——以红楼梦为例[J].燕山大学学报(1):94-102.

刘泽权、田璐.2006.亟待转换视角的典籍英译研究——以《红楼梦》英译研究为例[A].汪榕培、李秀英主编.典籍英译研究[C].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刘泽权、侯羽.2008.国内外显化研究现状概述[J].中国翻译(5):55-58.

刘泽权、朱虹.2008.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习语及其翻译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6):464-471.

刘泽权、田璐、刘超鹏.2008.《红楼梦》中英文平行语料库的创建[J].当代语言学(4):329-339.

刘泽权、田璐.2009.《红楼梦》叙事标记语及其英译——基于语料库的对比分析[J].外语学刊(1):106-110.

马红军.2003.为赛珍珠的“误译”正名[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3):122-126.

孙建成、温秀颖.2008.后殖民语境下《水浒传》英译本的文化特征[J].外语研究(2):81-86.

王宏印.2001.《红楼梦》诗词曲赋英译比较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宏印.2002.《红楼梦》回目辞趣两种英译的比较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1):54-57.

王宏印.2006.文学翻译批评论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王克友、任东升.2005.叙述方式的转换与小说翻译效果[J].外语教学(4):77-80.

王力.1985.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

王雪.2001.《红楼梦》两种译文之比较赏析[A].崔永禄主编.文学翻译佳作对比赏析[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48-263.

徐珺、霍跃红.2008.典籍英译:文化翻译观下的异化策略与中国英语[J].外语与外语教学(7):45-48.

张浩然.2001.《三国演义》罗译本评析[J].福建外语(1):49-54.

张浩然、张锡九.2002.论《三国演义》罗译本中关于文化内容的翻译手法[J].上海大学学报(5):55-59.

张美芳.2002.利用语料库调查译者的文体——贝克研究新法评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3):54-57.

张亦文.1972.三国演义:中英对照本[M].香港:香港文心出版社.

周钰良.1980.读霍克斯英译本《红楼梦》[J].红楼梦研究集刊(3):455-467.

猜你喜欢

英译本汉英译本
基于语料库中英译本译者主体性的对比分析——基于韩国作家韩江的《素食主义者》中英译本平行语料库
瑞典文《红楼梦》译介源流考*——兼驳霍闵英译本转译论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通玄记》的西夏译本
汉英倍数表达形式比较及其类型学考察
话题链在汉英篇章翻译中的统摄作用
汉英文字的幽默修辞功能浅探
汉英机器翻译中的意译和直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