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及其几对基本关系
2011-04-03张国军
张国军
(大庆师范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地方高等院校以其庞大的数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一流的地方高校不但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繁荣地区经济、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 地方高校与高等院校社会服务的职能
重庆大学的蒋华林研究员认为,“地方高校是指在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下, 由省及省以下地方政府管理的高校, 行政隶属关系在地方, 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财政, 招生来源、毕业生就业也主要在地方, 科技、知识等服务主要面向地方”[1]。由此看来,地方高校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地方性”。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隶属关系和办学主体来看,地级城市的地方政府成为高等院校的举办主体。其次,从生源和毕业生流向看,高等院校所在地成为最主要的生源地和就业市场,换言之,地方高校的发展就是本地区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再次,从地方高校自身认知的角度观察,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成为地方高校管理者的共识。一般意义上的高等院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由于地方高校自身的特点,社会服务的职能得以凸显。
高等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社会服务职能是指高校作为一个教育科研机构为社会做出的所有贡献,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贡献。而狭义的高等院校社会服务职能可以定义为:高等学校在保证人才培养任务的前提下,依托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和知识等方面的优势向社会提供直接性的、服务性的,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动[2]。不同区位、不同基础的地方高校其办学理念与历史渊源固然有所差异,但其面临的高等教育格局的变化和就业市场再分的现实却是共同的。地方高校大多组建时间不长,一般都存在师资短缺、师生比例失调的矛盾,存在学科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存在学生实践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存在地方产业发展实际与学校传统办学模式的矛盾等等。而破解诸多难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即高校的教学与管理要直接面向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主战场,真正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中去。与此同时,服务地方是地方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才、知识、信息都是十分重要的战略资源,地方高校承担着知识传授与信息传播的任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任务,地方高校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主体之一。
就我国地方高校而言,服务地方、服务企业的主要路径有以下几种。首先,教育教学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其次,科研攻关助力地方、企业科技创新;再次,培育、传承地方精神和文化。
人才培养是社会服务职能对地方高校的基本要求。众所周知,我国的地方高等院校起步较晚,普遍存在基础差、底子薄的问题,但这类院校几乎都拥有地方师范院校、职业技术院校或专业技术院校的办学历史,而且积淀了30~50年地方院校的教育教学经验,完全能够满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但培养地区发展所需的人才,需要地方高校有一个“主动适应”的过程,即根据本地区、本行业的实际,结合企业、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改革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学科门类,以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适应本地方、本企业对人才的需要。此外,地方高校还应该抓住契机,利用自身资源,走出校园,走入社会,为企业、地区行业进行有针对性地人才培训。以应用性、实用性人才的培养发挥地方高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科学研究与科技攻关固然是全球化时代推动地区、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科技创新、重大科研课题的研究固然是地方高校的软肋。如前所述,地方高校多以教育、教学见长,而对于大多数地方高校来说,科学研究既缺乏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人才也缺乏资金与设备支持,难以发挥出自身的优势。而服务地方,则是提升高校科研能力的契机。地方高校通过科学研究实现服务地方的重要途径则是与地方重大产业、行业或企业“联姻”,携手研发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以企业为例,地方高校可以与本地区的大型重点企业共同建立实验室或研发中心,发挥自身的学科与人才优势,推动产学研用的一体化,为地区和企业提供全面的科技服务。最后,从传播、弘扬地方文化的视角来说,地方高校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地方特色人文精神的培养与研究有较大欠缺;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有一个著名的社会学假设,“任何一项事业背后都存在着一种支撑并维系这一事业成败的无形的文化精神”[3],这一判断无疑适用于地方精神的培育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另一方面,地方高校长期扎根于所在地区,作为本土型教学科研机构,在地方精神的研究与培育上有着不可比拟的地缘优势。而且就师资力量而言,地方高校多年的办学经验积累了一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教育与科研人员。地方的需求与高校资源的优势在地方文化的培育与传承中实现了优势的互补。地方高校应利用这一机遇,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活动,加大对地方精神、文化的研究和推广力度,与时俱进地将地方的精神与文化传播到群众当中,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人文精神支持与保障[4]。
二、 地方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几对基本关系
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究其根本在于大学的社会责任,这一职能起源于欧洲中世纪时期,大学为了争得学术自由与独立,与世俗权力与教会权力之间进行了争夺与妥协,大学争夺的当时之所以能够存在与发展权,在于其为当时的教会与社会培养出了所需要的人才。其核心在于满足社会的需求,得到社会的承认,这两点后来成为地方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核心所在。作为一所地方高校,在科学研究和培养人才的过程,如何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实现服务地方的要求,笔者认为,应当着重处理好以下三对基本关系。
(一)服务社会与办学特色培育之间的关系
关于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界有着广泛的探讨。有学者指出,在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今天,作为主体的高等院校应该提供“更多的”和“更不同的”受教育机会,来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社会性需求”和“差异性需求”[5]。就地方高校而言,这种地方化、差异化趋势即办学特色的培育则更为重要。笔者认为,办学特色包括学科特色、教学特色与科研特色,而服务社会则应该是办学特色培育的手段。
就学科特色而言,主要体现在地方高校学科与专业设置上。地方高校植根于地方的沃土,因此,地方的产业结构、人才需求是地方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主要依据。地方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必须要充分利用地方优势,扬长避短,针对本地区特有行业、产业的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专业设置,努力培育和形成自身的品牌、特色。而相对于办学时间较长的综合性高等院校,地方高等院校普遍存在办学时间短、学术积淀不深的问题,培育学科特色需要一段长期、艰苦的努力,而利用地缘优势,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开发、形成自身的学科特色则相对容易、灵活[6]。
而就教学特色而言,主要体现在将学科专业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基本要求同社会经济的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即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的变化。地方高校应该结合本地区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实际,开展实践教学、实验教学,一方面在教学活动中将本地区经济发展所需的技术要求与人才要求展现给学生,另一方面使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科研特色的形成同学科和教学特色的培育是一个相互关联的过程,只有实现三者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积聚人才、培育特色的目的。科研特色的培育需要地方高等院校结合自身优势,主动与地方主导企业、行业联系,找准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切入点。通过开展校企共建实验室、研究所、试验基地等形式,积极开展与地方和企业合作的横向科研项目,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同时,要求地方高校积极牵线搭桥,通过参与各类经贸和科技洽谈会等方式,推动本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并寻求企业与行业的支持,联合开展攻关研究,在为企业、行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推动地方高校自身价值的实现。
(二)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为地方服务中的关系
在谈及服务地方的问题时,为了表述方便,笔者将地方高校的学科门类简要地分为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对于人文社会科学而言,自然科学的教学与研究在服务地方上有着天然的优势,科研成果转化、企业技术咨询与支持、创新型企业的培育以及新技术的推广等高校服务社会的方式具有易操作、时间短、见效快的特点,因此也容易达到服务社会的目的[7]。而对于一些长期以来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地方高校,特别是一些地方师范院校,则需要摆正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服务地方中的关系,即注重挖掘人文社会科学服务社会的能力。
传统意义上,人们将以文学、法学和哲学为代表的哲学、社会科学称为“象牙塔”内的学问,即这些学问很难走出书斋,走入社会。而笔者看来,人文社会科学服务社会则具有更大的潜力和更长远的社会效益,其关键在于地方高校要积极转变观念,创新服务社会的形式。地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服务经济建设可以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为地方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咨询服务。一方面,地方高校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社会需求,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形式的学历或非学历教育。积极开发潜在的培训市场,通过联合地方政府及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干部培训部门,合作开展专题培训等方式发挥高校师资队伍自身的人才优势。并积极与地区内外的教育、教学机构合作,配合或协助高水平的培训研究机构在本地区、本行业开展相应的主题培训、专题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也可面向区域内的企业和社会开放图书和课程等资源,满足区域内各类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需要,为提升本地区的人才水平提供智力支持。此外,地方高校可以利用自身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业人才,通过科学研究、社会调查等方式,深入全面地了解地方经济和社会资源总体状况,为地方政府的重大决策的制定实施、地方重大战略问题的实践、试验等方面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论证,发挥“智囊团”的作用。
第二,助力地方提升人文科学素质。不同的历史地理条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或地方文化,这在地缘辽阔、区域特征明显的中国显得更为突出。而地方特有的文化与精神则是地方精神文明建设和人文素质提升的根基与关键。地方高校作为一级文化教育机构,是传播精神文明的阵地,理应利用自身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人才与学科积累,在挖掘、保护、研究、发展和应用地方文化成果中起带头作用。同时,充分利用社会上日益完善的新闻媒体和文博场馆等文化载体,通过与地方合作建立教育、实践基地,向大众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传播地方特有的精神与文化,潜移默化地提升地区的人文素养与道德水平。
总之,正确处理好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在服务地方中的关系,即重视发挥软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在服务地方中的积极作用对于地方高校提升服务地方的能力与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
如前所述,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通常偏重于科学研究领域,而容易忽视基础教育在服务地方中的重要作用。而长期以来,基础教育即发挥地方院校在基础学科领域的教育教学职能,不但是地方高校的优势所在,也是高等院校服务地方的重要领域与途径。地方高校可以通过为地方培养人才而实现自身服务社会的职能。
首先,师范类地方高校应该努力适应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加大对传统师范类专业的改造力度, 加强对师范专业学生教学基本功的培养,并突出现代教育技能与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的培养和实训。地方高校应利用自身基础学科领域教育教学的优势,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挑战,通过密切联系地方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实现基础教育培训与中小学教学实际相接轨, 并通过建立教学、实习基地,构建起具有地方特色的“师范人才培训体系”,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服务。
其次,地方高等院校可以发挥自身优势,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实习、实践等方式,为所在城市的农村地区、边远地区的发展做出贡献。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经济文化领域区域发展极不均衡,呈现出复杂的情况,尽管在同一地区,区域、城乡之间经济文化发展条件和质量上也存在明显的差距,经济文化发展的任务艰巨,均衡发展成为新的热点和难点。而作为地方人才培养、培训重要力量的地方高校,尽其所能地促进经济文化公平与均衡发展,解决经济文化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是地方院校的责任所在,也是其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
结语保持同社会的接触,全面融入社会、服务地方是地方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需求,国外“服务型大学”的理念与实践已经让英、美等国家的高等院校从社会服务中受益。因此,完善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建立健全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体系对我国地方高校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而地方高校在服务地方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与飞跃则需要明确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内涵,并理顺上述三对基本关系,从而实现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华林. 论地方高校的历史使命与发展战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9):70-73.
[2]中国高等教育协会. 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J].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黄宪伟. 关于地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为经济社会建设服务几个问题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2).
[5]盖格. 私立高等教育与公共政策:私立高等教育在经济现代化中的角色[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3).
[6]陈烨,周伊萍. 特色学科建设促进地方高校跨越式发展——宁波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