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文言判断句的满语表达
2011-04-03王欢欢
王欢欢
(黑龙江大学 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判断句是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人或事物作出判断的句子,需要从思维和语言方面进行科学界定。”[1]语言和思维有着紧密的联系,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同样,思维方式也具有民族性的特点。语言的基本单位是句子,思维的基本形式是判断。判断服从逻辑规律,句子服从语法规律。因此古汉语和满语的判断句就同时有了两个属性:逻辑属性和语法属性。由于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的需要,古汉语和濒危的满语已丧失交际功能,这样古汉语和满语判断句只局限于理论研究层面。
一、古汉语文言判断句
对古汉语文言判断句的典型结构著名学者王力先生早有精辟论述:“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在现代汉语里,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用系词‘是’来联系。但在秦汉以前,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而是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来帮助判断。有时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字表示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照应。”[2]
1.古汉语文言判断句概括有如下五种典型结构:
⑴“主语+谓语”
①“刘备天下枭雄。”[3] 220
②“秦,虎狼之国。”[3]220
不用任何标志性判断性语气词语或判断词语的判断句,只出现主语和谓语,但却可根据上下文内容进行确定的判断。
⑵“……也”
①制,严邑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②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左传·宫之奇谏假道》
③蔓难图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④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刿论战》
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来帮助判断。
⑶“……者……”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古文观止·春夜宴桃李园序》
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字表示提顿。
⑷“……者,……也”
①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史记·管晏列传》
②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左传·宫之奇谏假道》
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字表示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照应。
⑸“……者也”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史记·管晏列传》
在谓语后面“者也”连用,共同表示判断语气。
2.在古汉语文言判断句典型结构基础上加上某些副词、动词能够加强判断。
⑴“副词能够加强判断”[4]
常见至于主谓之间的“乃、即、则、皆、必(是)”等,帮助加强判断。如:
①若为佣耕,何为富贵也。《史记·陈涉世家》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记·陈涉世家》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古文观止·岳阳楼记》
⑤此必是豫让也。《战国策·赵策一》
⑵“为、有”等动词加强判断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为政》
②富贵在天,死生有命。《论语·颜渊》
⑶否定副词“非”“不”构成古汉语文言否定判断句
“在上古汉语里,要对形容词谓语或动词谓语加以否定,就用‘不’字;要对名词谓语加以否定,就用‘非’字。”[5]
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
②天也,非人也。《庄子·养生主》
综上,在古汉语文言判断句基础上,适当位置添加某些副词(包括否定副词)、动词能够加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意味。
二、满语判断句
在浩如烟海的满文文献中,除了大量的满文档案外,数量最多的当数满文著译图书文献。其中既包括用满文创作的文献,也包括用满文翻译的其他语种文献,主要是汉文典籍。满族最早翻译汉文典籍是在满清入关之前,入关后,清朝大力倡导翻译汉文典籍,《啸亭杂录》中记载:
崇德初,文皇帝患国人不识汉字,罔知治体,乃命逹文成公海翻译国语、四书及三国志各一部,颁赐耆旧,以为临政规范。及定鼎后,设翻译房于太和门西廊下,拣择旗员中谙习清文者充之,无定员。凡资治通鉴、性理精义、古文渊鉴诸书,皆翻译清文以行。其深文奥义,无烦注释,自能明晰,以为一时之盛。有户部郎中和素者,翻译绝精,其翻西厢记、金瓶梅诸书,疏栉子句,咸中綮肯,人皆争诵焉。
自顺治始,经康熙、雍正,至乾隆期,满文翻译文献经历了一个由发展至繁荣再到鼎盛的过程。入关后翻译的汉文典籍主要有《大学》、《中庸》、《诗经》、《易经》、《书经》、《孝经》、《三字经》、《黄石公素书》、《大藏经》、《孙子兵法》、《金瓶梅》、《御制古文渊鉴》等。
1.在满文翻译的汉文典籍《古文观止》等满汉合璧的书中,与古汉语文言判断句相对应的满语判断句有如下典型结构:
⑴“主语+谓语”
①lib be bi lung si ba i bosoi etuku niyalma.
白陇西布衣《古文观止·与韩荆州书》
②ere julgei afanduha ba.此古战场也。《古文观止·吊古战场文》
不用任何标志性判断性语气词语或判断词语的判断句,只出现主语和谓语,但却可根据上下文内容进行确定的判断。
⑵serengge
①jy i hecen serengge,haksan ba.
制,严邑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②guwe gurun serengge,ioi gurun i tuku.
虢,虞之表也。《左传·宫之奇谏假道》
③guwan jung i u serengge,ing sang ba i niyalma.
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史记·管晏列传》
④nan yang ba i lio dzi gi serengge ferguwecuke wesihun saisa.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古文观止·桃花源记》
serengge用于主语之后,表示提顿。
⑶kai
①afarangge baturu sukdun de kai.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刿论战》
②badalaka de,kiceci mangga kai.蔓难图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③ing koo šu gulu hiyoo?un kai.
颖考叔纯孝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kai煞尾帮助判断。
⑷serengge + kai
①guwe jung guwe šu serengge wang gi i cibsonggo kai.
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左传·宫之奇谏假道》
主语之后用serengge提顿,谓语之后语气词kai与之照应。
serengge + be
②tondo serengge dulimba be, ginggun serengge,cibsen be.
忠者中也,敬者静也。《重刻清文虚字指南编》
③banin serengge,uthai giyan be;giyan serengge uthai sukdun be.
性即理也,理即气也。《重刻清文虚字指南编》
主语之后用serengge提顿,谓语之后语气词be与之照应。
综上,满语判断句符合判断句的基本概念,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人或事物作出判断。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kai煞尾来帮助判断。有时在主语后面用serengge表示提顿,或者再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kai或be照应。
2.在满语判断句典型结构基础上加上某些副词、动词能够加强判断。
⑴副词“inu(也)、geli(又)、gemu(都)、yala(诚然)、yargiyan i(确实)、uthai(即)、teni(才)等”[6]用在谓语之前,能够加强判断。如:
①ere yargiyan i tuksicuke olhocuka taksire gukure ucuri kai.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古文观止·出师表》
②ere uthai yo yang taktu i amba tuwakū kai.
此岳阳楼之大观也。《古文观止·岳阳楼记》
⑵动词bi、ombi等也能够加强判断[7],如:
①bayan wesihun ojorongge abka de bi,bucere banjirengge hesebun de bi.富贵在天,死生有命。《论语·颜渊》
②salibuha hoton tanggū curun be duleci gurun de jobolon ombikai.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bi和ombi作为实义动词,在句中做动词谓语,加强肯定、判断意义。
⑶满语否定判断句
①waka
tere anggala niyalma yoo han ?ūn han waka.
且人非尧舜。《古文观止·与韩荆州书》
在谓语后面加否定副词waka,构成否定判断意义。
②“oci + waka”[6]
ejen oci ejen waka,amban oci amban waka,ama oci ama waka,jui oci jui waka.
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御制翻译四书·论语下》
主语后面加oci,谓语后面加waka,oci与waka是构成反义,一正一反,表否定判断。
综上,在满语判断句典型结构的基础上,适当位置添加某些副词(包括否定副词)、动词能够加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意味。
结 语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孤立语,本身缺乏形态标志,其语法属性并不明显;与此同时,它的逻辑属性也十分隐蔽,句子形式也较少可能变化。而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是黏着语,有形态变化,语法属于十分明显,相应的逻辑属性也十分外露。何以古汉语文言判断句和满语判断句的构成形式和规则有如此惊人的相似?究其原因在于,用这两种语言进行思维时,有其共通的形式和规律。古汉语文言判断句和满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均为语气词煞尾,或在主语谓语之间有提顿,然后语气词在词尾相照应。除此以外,在判断句典型结构的基础上,于适当位置添加副词(包括否定副词)或动词,均可增强或肯定或否定判断意味。诚然,不该否认满族入关之后,各方面受到汉族的深远影响,但语法具有稳固性,它的规则不易改变。况且在用满文撰写的少量满文图书中,如《随军纪行》中也不乏这样的典型结构,如:“gūwa hendume,jabkan serengge mang kai,waci jiyanggiyūn de ehe sehe.”有人曰:“蟒者莽也,杀之,于将军不利。”[8]36这些都充分说明,满语、汉语虽为两种结构迥异的民族语言,但用这两种语言进行思维时,在文言判断句典型结构上,二者达到了统一。
[参考文献]
[1]雷震,胡彦文.古汉语判断句基本规律探讨[J].延边大学学报,2006(4).
[2]王力.古代汉语(一)[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蔡镇楚.实用文言语法表解[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4]杨春霖.实用古汉语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5]王力.汉语语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6]沈原.论满语判断句[J].满语研究,1989(1).
[7]唐均.满语判断标记词及其句法功能[J].满语研究,2005(1).
[8]曾寿.随军纪行[M].季永海,译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