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待”混用探源
2011-04-03马显彬
马显彬
(湛江师范学院 中文系,广东 湛江 524048)
一
目前“呆”、“待”(dāi)”在“停留”意义上存在严重的混用情况。《现代汉语词典》中“呆”读dāi[注]“呆”原有dāi和ái二音,后者仅用于“呆板”一词。1985年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统读”为dāi,取消了ái音。,意义有:1.迟钝;2.发愣;3.同“待(dāi)”。对“待(dāi)”的解释是:“停留”,也作“呆”。[注]“待”还读dài,有“等候”等意义。《新华字典》,对“呆”的解释是:1.傻,愚蠢;2.死板,发愣;3.同“待(dāi)”。对“待”的解释是:停留,逗留,延迟,也作“呆”。
这可能是目前“呆”、“待””混用的原因吧。对这种情况,有人认为应该规范,二者取一;也有人认为两可,没必要规范,至今也无定论。这种混用情况在各类媒体上都很普遍。例如报刊媒体:
(1)袁殿华本来可以呆在家里,每月领取抚恤金,但他却没有那样做。(《无腿英雄的人生脚步》《人民日报》2008年9月16日第4版)
(2)大哥很文静,不上课的时候就待在家里面,不怎么出去。(《神七航天员全解密》《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9月25日第3版)
(3)这些网友为帮助他们办手续,一直在医院待到11点,她被这些素昧平生的好心人所感动。(《网友接残疾情侣进京治病》《京华时报》2008年9月17日第9版)
(4)为了保证每家都能打到水,消防车一直呆到晚上11点多才走。(《消防队送水帮居民解困》《京华时报》2007年3月19第32版)
(5)几次演练,我一般倒计时10多个小时后就已经进入岗位,一直呆着不动。(《30分钟的“最高指挥官”》《人民日报》2008年10月9日第13版)
(6)布兰妮喜欢在周末出去逛逛,而科比则喜欢在房里待着。(《小甜甜险成科比媳妇》《京华时报》2008年9月26日第54版)
(7)看完影片后,他独自跑到鸟巢,一个人静静待了很久。(《梅林茂:眼泪让我年轻》《京华时报》2008年6月15日第17版)
(8)温家宝就来到了北川中学,他在废墟前,呆了很久。(《面向光明的未来》《人民日报》2008年9月2日第1版)
(9)我是个美国人,曾有幸在中国待过一年。我爱上了中国人民,爱上了中国文化。(《艰难时刻心相依》《人民日报》2008年5月16日第11版)
(10)3月份,我在这个师呆过近20天。身为陆军,却一直对空军有一种不了的向往和关注。(《瞬间出动》《人民日报》2008年5月25日第11版)
二
“待”很早就有了。我们对《周礼》、《仪礼》、《礼记》、《诗经》、《楚辞》、《论语》、《孟子》、《周易》、《老子》、《庄子》、《吕氏春秋》、《孙子兵法》、《韩非子》、《商君书》、《墨子》进行了检索,发现不少“待”字的用例,主要是“等候”、“对待”、“戒备”等含义,但是没有“停留”之类的用法。例如:
(11)我贱人也,不是以辱令尹。令尹必来辱,我且何以给待之?(《吕氏春秋》)
(12)凡邦之小治,则冢宰听之,待四方之宾客之小治。(《周礼》)
(13)不得命,如更受赐,藏以待乏。(《礼记》)
(14)君含怒而待臣兮,不清泠其然否。(《楚辞》)
(15)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论语》)
(16)主人待于位。摈者出,告须,以宾入。(《仪礼》)
(17)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孟子》)
(18)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
“待”字在先秦以后一直普遍使用,不过,直到宋元时期也没有“停留”的意思。例如:
(19)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左思《招隐》)
(20)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遣施,于今无会因,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
(21)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22)待得月华生,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凉波不动簟纹平。水精双枕,傍有堕钗横。(欧阳修《临江仙》)
(23)小生没甚么还你,小二哥,我将这口剑当与你,待我见了叔父,便来取讨。(郑光祖《醉思乡王粲登楼》)
(24)待我明日进朝,相机而行便了。乘其便,便好开罗撤网,保汝生全。(洪昇《长生殿》)
“待”字到了明清才有了“停留”的意思,应该是从“等候”含义引申出来的。这种用法近现代文学作品更为普遍。例如:
(25)俺奉元帅将令,今日拿得你的一个头目,到俺总兵面前,不肯杀害,好生与他酒肉管待在那里。(《水浒传》)
(26)欲待在逆子处那借来奉还褚家,争奈他两个丝毫不肯放空。(《初刻拍案惊奇·上》)
(27)我帮他们翻译,练习练习英文也好,老待在家里,我那点英文全要忘了!(张爱玲《色戒》)
(28) 赶!赶不走就打死它。要让它待在那儿,会咬死蜜蜂的。(杨朔《荔枝蜜》)
(29)今年春天还没上江南来过,待在屋子里,天天只听窗外的雨声呢。(穆时英《烟》)
三
根据李乐毅的说法,“呆”、“獃”和“騃”的字义相同,它们在过去往往通用,所以可以说是异体字[1]。“呆”、“騃”都见于《说文》[注]《说文》仅在解释“保”字时候提到“呆”,“呆,古文‘保’。”正文中没有收录“呆”字。,但是音、义跟后来都不同。“呆”原读bǎo,是“保”字的古文;“騃”原读sì,是“马勇壮行进的样子”。
这三个字是什么时候开始用于“呆傻”、“痴呆”、“愚笨”的意思的呢?“騃”字成书于三国魏时,《广雅》中被释为“痴也”,音ái;唐代《一切经音义》也引《苍颉篇》说是“无知之貌也”;《汉书》上也用了这个字。“獃”字始见于宋代,《广韵》注为“獃痴”;《集韵》注为“痴也”;它也用于宋代以来的一些诗文。“呆”字在元代开始用作今义。据现在能见到的材料,在元杂剧《死生交范张鸡黍》第二折中,有“想当日踰垣而走得其实,惝申生饮鸩而亡则是呆”等唱词,不只一次用到“呆”字。所以,看来“騃”字最早用于今义;其次是“獃”字;最晚的是“呆”字。
“呆”、“獃”和“騃”确实存在通用的情况。在《三遂平妖傳》同一本书里面,同样是表示“傻”的意义,三个字都有使用。例如:
(30)到庙中却又吃饭,当下众人都吓騃了道:“沒見這樣會吃的,好副大腸肚!”(第十七回)
(31)赵无瑕拚生绐贼 包龙图应诏推贤学些伶俐学些騃,伶俐兼騃是大才。(第三十五回)
(32)次日早起,走去开柴房门看时,吓得员外獃了。(第二十二回)
(33)费将仕从来未见此异,獃獃的看了半日,再把破枕片儿细细检起看。(第二十四回)
(34)好端端一个聪明孩儿,被你一顿拳头打呆了。还记得什么册儿不册儿。(第二十回)
(35)那婆子还望他出来,呆呆地靠着栅门口死等。(第四回)
现行的《简化字总表》把“呆”字列为“习惯被看作简化字”的39个字之一;而“獃”和“騃”则被规定为“停止使用的异体字”。
那么,“呆”如何具有“停留”意义的呢?
正如前面李乐毅提到的那样,到了元朝时期,“呆”才开始用作“傻”义,用例较普遍。这时候的“呆”并没有“停留”的意思。例如《元刊杂剧三十种》:
(36)穷汉每只揖头也不点,佯呆着手也不叉。动不动掀腾七代先灵骂……(《看钱奴买冤家债主杂剧》第一折)
(37)子是条龙在鞘中蛰,唬得人向座间呆。俺这故友才相见,剑呵!(《关大王单刀会杂剧》第四折)
(38)莫不是郊外去逢着甚邪祟?又不风又不呆痴,面没罗呆答孩死灰堆。(《诈妮子调风月杂剧》第二折)
(39)见他摆列着儿孙两行,把我惊唬得痴呆半饷。(《散家财天赐老生儿杂剧》第三折)
(40)赴期的早些动惮。则我这呆心儿不惯。休着我倚着他这太湖石。(《王闰香夜月四春园》头折)
(41)呆老婆唱今古。又无人肯做主。则不如觅死处。(《包待制三勘蝴蝶梦》第二折)
(42)女孩儿更温柔。起手里须当硬。我呆想望迎头儿撇会清。(《温太真玉镜台》第二折)
即使到了明清时期,“呆”也只有“傻”的意义。例如:
(43)麻中桂呆了半晌,跺了跺脚,哭着皇天,往屋里去了。(《醒世姻缘》第二十七回)
(44)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八路人马,都看得呆了。(《三国演义》第五回)
(45)呆了半晌,不觉下拜道:弟子愚昧,今在苦海。(《镜花缘》第四十四回)
(46)惊得呆了半晌。(《水浒全传》第三十九回)
(47)这薛公子的混名,人称他“呆霸王”。(《红楼梦》第四回)
民国时期,“呆”、“待””也没有混用。这点可以从民国时期的辞书中找到证明。我们查阅了民国时期1933年重印的《辞源》和1930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王云五大辞典》,都没有发现“待”有“dāi”音。《辞源》:待,惰乃切,音殆,贿韵。1.竢也,如俗言等待;2.遇也,俗言接待。《王云五大辞典》:待(代)ㄉㄞDay,1.等候;2.待遇。可见,至少在民国时候,“待”无“dāi”音。因此,我们认为“待”读“dāi”是在与“呆”混用后,受“呆”的影响才增读“dāi”的。值得说明的是,台湾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至今“呆”有dāi和ái两音,但是,只有“傻”、“反应不灵敏”等意义,而没有“停留”的含义。
新中国建立前后,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呆”才有“停留”的用例。例如:
(48) “黑妮,走吧!咱们犯不着呆在这儿碰钉子!”同去的一个女孩子说了。(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49)我不大爱上课,这是我的毛病。清华跟北大是一个脾气;你爱上课就上,学期终考试及格就成。基本上我老是呆在图书馆看剧本。(《曹禺全集7·曹禺同志创作生活片断》)
(50)要是瑞全不肯讲和呢,他就找门路上日本去。总不能老呆在北平,等着挨枪子儿。(老舍《四世同堂》)
(51)你让哥哥歇一歇,他愿意一个人呆着的。(曹禺《雷雨》第一幕)
(52)多呆些日子,等看过樱花再走吧!(冰心《樱花赞》)
(53)在团里呆了几年,去年又调到师部。(魏巍《朝鲜人》)
综上所述,“呆”、“待””是不同的字,“待”直到明清才引申出“停留”的含义,“呆”直到现当代才出现“停留”的含义,也就是说,“呆”、“待””两字的混用情况是在新中国建立前后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才出现的。因此,从字源看,表示“停留”意义,用“待”更合适一些。
[参考文献]
[1]李乐毅.简化字源[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