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人才支撑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1-04-03胥丽娜

对外经贸 2011年7期
关键词:支撑体系高新技术河南省

胥丽娜

(周口师范学院,河南周口466001)

产业集聚是产业内部和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相关社会机构,由于自然、历史、制度等原因,为了达到资源共享,降低风险,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在某一个地理空间上,集中于某一地区,并结成相互关联、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的网络结构的一种现象。在发达国家基于产业集群而形成的集群经济早已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板块和亮点。产业集群逐步演变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

一、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概述

目前,河南省在产业集聚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在食品加工、机械制造、工艺陶瓷、冶金、纺织服装、化工医药、煤炭、汽车配件等行业形成了特色产业集群,如漯河食品加工产业、长垣的起重机械产业等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2008年12月,河南对全省312个产业集聚区进行了规范整合,初步确认了180个集聚区的空间布局。从数量分布看,这180个产业集聚区在河南省内各个城市分布较为均匀,数量基本上与各个城市所辖县市区的数量相对应;从类型分布看,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有8个,主要分布在郑州、洛阳、南阳、新乡、安阳等地区,具有明确定位的产业园区有23个,其余的均为综合型的集聚区,占总数的82%以上,它们多是在各个县市现有的工业园区基础上形成的;从级别分布看,这180个产业集聚区以现有各级开发区或各县市区自身的城市工业区为基础。其中,以国家级开发区为依托的有4个,均聚集在郑州和洛阳两市;以省级开发区为依托的有22个,在各城市均有分布;其余85%以上是市级或县级开发区。这种产业集聚区规划充分依托于各个城市和县市区现有的工业区,均匀分布,符合地方的现实,比较有利于调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河南省提出要实现“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四个要素的有机融合,揭示了产业集聚区发展的科学内涵。

二、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人才支撑体系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及个案分析,发现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人才支撑体系存在着“三难”问题:缺乏吸引力,埠外人才难引进;缺乏凝聚力,本地人才难留住;缺乏驱动力,现有人才难盘活。具体来讲,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高科技人才短缺,人才流失严重

作为全国的第一人口大省,河南省拥有庞大的人力资源数量,但是人力资源的质量却很低。据统计,2005年全省人才总数在500万左右,与“九五”末相比,人才总数和大专学历以上人数均有显著增加。但每万人中受过本科教育的仅有25人,每万人中硕士不到1人,每10万人中博士平均不到1人。高层次人才短缺,在豫工作的院士、博士生导师、博士数量偏低。另外,从社会环境来看,由于河南省的经济发展条件落后于国内沿海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和科研院所力量薄弱,缺乏强有力的人才吸引政策,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对人才的吸引力相对较弱,人才外流现象较全国先进地区相比,更是十分严重。近年来,河南省高新技术人才流失带来了高新技术成果的流失。例如,资产超过10亿元的深圳“太太口服液”源于河南;目前在北京发展较好的矿泉壶、王码电脑也源于河南;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高科技产品——奥美语言寻呼系统,在河南通过技术鉴定6年却一直未能产业化,最终以技术入股的方式与广东一公司合作。所有这些都折射出:经济发展落后既是河南亟需吸引留住人才的客观要求,也是阻碍河南吸引留住人才的天然障碍。

从人才本身的角度来看,现在有相当的一部分人才,特别是刚毕业不久的一些大学生,眼高手低,不愿意从基层工作做起,待遇却要与广州和上海等发达城市相比。还有的在实习期间,只要物色到比现在稍微好一点的公司就随意违约、提前解约或者以打招呼的形式离开原来的企业,使得企业处于既想培养骨干人才,又怕陷入培养了骨干人才又留不住的尴尬境地,反过来更进一步地加剧了高层次人才流失。

(二)人才供给和需求总量不平衡,结构和地域分布不合理

据河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提供的数据显示,河南省75%的专业技术人员集中在大中城市,高层次人才80%左右集中在大中城市的党、群、团、科研院所和大中专院校,企业人才严重缺乏,这些都限制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此外,还存在着人才结构不尽合理;高层次人才少,中、低层次人才多;涉农专业少,长线专业的人才多;基层和企业单位人才少,市区和事业单位人才多等问题。另一方面,河南省高层次人才的专业、行业分布也不尽合理,在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和行业分布上,河南省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学研究人员所占比重明显偏少。而新型工业化必然要求处于主导地位的第二产业和相关的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迅速增加,尤其是信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人才结构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人才供给的专业技能、素质与企业、组织的人才需求不能对接。在高新技术产业从业人员中科技人员所占比例过小,目前,河南省的高新技术产业从业人数达到23万人,而科技人员仅有7.6万人,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技术实力上与邻近的陕西省、湖北省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企业当中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比例过小,河南省共有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1000多家,但占总数35%左右的企业没有技术开发或科研机构。2006年河南省企业科研人员只占企业从业人员的5%左右,而在发达国家和我国东部的沿海地区,这一比例约在10% ~20%之间。

(三)引进人才的政策观念不到位,用人机制僵化

首先,高新区和产业集聚区在构建人才支撑体系方面的吸引人才政策不到位,导致优惠政策无法弥补地域差距。主观上纳才意识不强,政策倾斜不够,相当一部分企业在引进人才的时候投入不足,条件苛刻。由于河南省地处内陆,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对于高新技术人才的吸引力有限,而政府制定吸引人才的政策也远远落后于沿海城市。目前,河南省引进高学历人才的费用,仅相当于一些沿海地区十年前的水平,此外,河南省的人事官方网站对于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宣传程度明显不够。引才政策的落实兑现不到位,导致人才来了也留不住,同时,引才政策的制定缺乏连贯性,容易造成引进人才队伍的不稳定。

其次,河南省缺乏人才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有效载体。伴随着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高级人才的主要载体正在转向多元化的市场经济组织,比如大型跨国公司、民营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而河南省不仅高新技术产业总量偏少,就连效益较好的大型企业也为数不多,组织规模明显不大,对人才的吸纳能力比较弱,缺乏容纳人才的载体。

第三,对人才的使用和管理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以及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流动机制,同时也缺乏依靠人力资本来提升自身价值的社会环境。

第四,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用人机制比较僵化,没有及时制定有效的人才吸引政策,在用人机制上亟须突破三大瓶颈:一是所有制的限制;二是官本位的倾向;三是大锅饭的束缚。

三、构建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人才支撑体系的对策

(一)深化认识,树立新的人才观

胡锦涛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深化认识,统一思想,深刻理解构建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人才支撑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要更新人才观念,应该不惟学历,不惟职称,不惟资历,不惟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打破“学历=人才”和“职称=人才”的错误模式。

(二)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拓宽引才渠道

要建立科学的引才模式,一方面直接吸引并引进产业集聚区所需要的人才,为产业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牢固的人力资源保障。另一方面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引才策略,这样可以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雄厚的人才和智力优势,这一策略对欠发达的河南省产业集聚区来说是引才的上策,也是弥补先天不足的最有效途径。实施优秀人才集聚战略,积极引进人才,缩短人才的培养周期,以缓解产业升级带来的人才结构性短缺,做强优势产业。

(三)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提高服务质量

目前的人才就业观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从“重物质利益”向“以实现价值为主,物质条件为辅”的转变。首先,要努力建设社会和谐发展和个人能力充分发挥的人才生态环境,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实现人才和企业的同步持续发展;其次,从改善人才服务的环境入手,善于发掘和发挥人才的智力潜能,为他们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舞台,做好人才环境的“水土保持”工作,避免人才重积聚、轻使用现象的出现;再次,建立人才结构的柔性适应机制,使人才结构的柔性能够有效地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并能够动态地调整。

(四)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

对于人才的激励,应该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建立政府激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激励为主体的人才激励体系,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的双重激励作用,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潜能,使之充分发挥施展才智。另外,要突出与贡献挂钩的分配机制,鼓励分配方式多样化。要积极推行分配方式的变革,用股权计划留住优秀人才,促进河南省产业集聚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最后要创新晋升机制,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大环境。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遵循人才使用规律,加紧制定能够激活人才创造力的政策。继续发挥各种科技基金的作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进和完善职称制度、政府特殊津贴制度、优秀专家制度、学术技术带头人制度,进一步形成培养选拔人才的机制。

(五)做好高科技人才队伍培养工作

首先,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开展产业集聚区高层次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培训,将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人才培训工作纳入全省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规划,组织产业集聚区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加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举办的全国职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班,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培训体系。

其次,开展产业集聚区出国(境)培训,组织产业集聚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到发达国家培训,不仅学习外国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还要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提高产业集聚区人才素质。与其他方法相比,这种培养方式时间短、见效快、成效大。

最后,开展百校千企合作,积极推进全民振兴工程,组织全省100多所技工院校和1169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促进技工院校服务产业集聚区发展,实现产业集聚区和人才的有机结合。要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加大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培养力度,紧紧抓住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梯队。

(六)突破人才合作壁垒,加强全省资源整合力度

要树立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人才开发区域合作的新型观念,顺应中部崛起的大观念,树立市场配置和人才互补协同的新观念。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解决合作中的一些问题。要加强河南省各个产业集聚区的沟通,既要包含有综合性的协调机构,又要有专业性的协调机构;既要有政府主导的,又要有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参与的人才开发合作事务处理机构。

积极探索具有河南特色的产业集聚区人才开发合作新模式,实行项目化实施和项目化管理。围绕产业集聚区经济发展特别是主导产业发展共同谋划人才合作项目,把人才工作的每项任务转变为明确的指标、具体的措施和便于操作的硬任务,加强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人才开发的统筹协调,盘活现有的人才存量优化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人才资源配置,形成畅通的人才流动渠道,改善人才软环境,进而提高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整体水平。

[1]左蕾蕾,周志红.县域经济发展与人才支撑体系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产业,2010(4).

[2]马林霞.从高新技术企业看高层次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8(5).

[3]齐向前.驻马店人才发展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7).

[4]关啦啦,吕少辉.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11).

猜你喜欢

支撑体系高新技术河南省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安徽:打造创新全生命周期的金融资本支撑体系
超重梁模板支撑体系的施工要点
国家重点支持的环保相关高新技术介绍
实现中国梦的支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