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郊区循环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2011-04-03长治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郊区分局张鹏飞
□ 长治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郊区分局 张鹏飞
循环经济是一种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重要手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长治市被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市以来,郊区区委、区政府明确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重点工作,并纳入郊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按照《长治市国家级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市实施方案》要求,结合实际制定了《长治市郊区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成立长治市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郊区领导组并召开全区循环经济工作会议,专题部署发展循环经济工作,批转经贸委、质监局等部门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分阶段目标、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
循环资源利用的现状及问题
长治市郊区地处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南段西麓,上党盆地东缘,东、西、北3面环绕长治市区。1976年2月建区,现辖5镇1乡,1个旅游开发区,2个街道办事处,122个行政村,辖区面积285km2,总人口30万。
长治市郊区位于城市近郊,矿产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全区依托自然优势,形成以煤焦、铸造、建材、冶炼、化工等5大支柱产业为主的工业经济,是全市的能源小区,目前,全区共有工业企业近4000个。另外,郊区素有“二分山地七分川,一分河流盐碱滩”之称,土壤适于多种农作物生长,加之光、热、水资源丰富,水利工程设施齐全,具备综合发展农、林、牧、副、渔业和多种经营的优越条件。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创优环境促发展,大上项目培财源,调优结构促效益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兴工强区”战略,走“挂靠引进”之路,在发展城郊特色经济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形成了以传统产业为主,一二三产并促的产业格局,使全区经济走上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但是长治市郊区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一直以来,以煤炭资源为依托,重工业占绝对比重的工业经济结构使长治市郊区走上了一条以资源消耗为代价的经济发展之路。目前仍存在可利用资源未充分循环利用,因资源浪费造成环境污染,引发群众上访等问题和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长治市郊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协调发展。
1.资源利用不充分。煤电副产品管理无序、浪费较大。郊区是长治市重要的能源基地,煤、电能源支柱产业企业每年将产生大量的粉煤灰、煤矸石、灰渣、泥煤、煤层气、废水、热尾气(水蒸气)等煤、电副产品。煤矸石、灰渣、泥煤等煤、电副产品长期处于无序管理、任人随意占用的状况,利用率不高,2010年粉煤灰、煤矸石、废水等煤、电副产品的年利用率分别为80%、75.5%、75.4%,热尾气(水蒸气)利用更少,几近浪费。
2.环境污染较突出。郊区是长治市的重工业生产基地,首先,煤矿企业在开采煤炭资源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煤灰、煤矸石、瓦斯气,这些副产品在未循环利用的情况下,对环境形成污染十分严重。其次,依附在长钢、长信等钢铁厂周围的焦化厂、化工厂等生产企业所产生的工业废气不仅对郊区大气环境污染严重,随烟排放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更是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第三,废旧塑料、废旧金属等再生资源没有经过科学循环加工利用,造成的污染也相当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正常的农业生产。
3.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分布广泛,多以传统产业为主。 郊区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占到总企业数的60%多,而且主要分布在采掘业、制造业和电力、燃气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大多依靠当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发展起来的“资源性”和“传统型”行业。这些企业创新意识不够强,技术装备落后,基础管理薄弱,科技创新和自主开发能力差,加上资金短缺,绝大部分中小企业未形成良好的促进技术创新机制,没有将节能降耗作为增效的有效手段,不珍惜资源、浪费资源现象时有发生。大多企业无力承担社会责任,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维护职工生计,没有心力发展循环经济。
4.信访矛盾压力大。由于可利用资源没有充分地循环利用,所产生的环境污染等方面的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不断显现出来,群众反映越来越强烈,由此引发的信访矛盾压力也加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势必影响郊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局面,所有这些都对郊区进一步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科学、有效地利用可利用废旧资源提出强烈而紧迫的要求。
5.浓厚发展氛围有待形成。突出表现在:一是少数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战略意义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在发展中或多或少地仍存在着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意识倾向,尤其在资源的利用上多重视开发,而忽视了节约,对资源的循环再利用意识仍比较淡薄;二是少数部门参与发展循环经济的自觉性、主动性不够,尚未尽到应尽的职责;三是公众的参与意识和监督意识还不强,在全社会尚未形成强烈的珍惜和节约资源、保护和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公众参与和监督循环经济发展的方式和方法还不多,尚未真正对循环经济发展起到应有的促进和监督作用。
发展循环经济的潜力和优势
1.丰富的循环资源。一方面,郊区是长治市重要的能源基地,煤、电能源支柱产业企业除生产主产品外,每年还将产生大量的粉煤灰、煤矸石、废水等煤电副产品可利用资源,其中:山西漳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漳泽发电厂每天排放100余T粉煤灰,年排出蒸气17万余T。另一方面,首钢长治钢铁有限公司每天产生高炉矿渣300多T,年产生高炉矿渣100多万T。所有这些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资资源。
2.良好的发展基础。近年来,郊区遵循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理念,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充分利用郊区资源优势,大力引进建设了一大批以废弃资源为原料的资源循环利用性企业,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依托首钢长治钢铁有限公司的高炉矿渣引进了一批以生产矿渣超细粉为主的企业;依托漳山电厂和漳泽电厂的粉煤灰、余热蒸气引进了鹏程建材公司、安昌粉煤灰水泥厂、易天粉煤灰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依托丰富的煤矸石开发了煤矸石发电等项目并引进了葛家庄煤矸石环保砖生产线、新丰源煤矸石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据初步统计,2010年,全市实现的经济总量约有30%来自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所创造的社会经济价值达2亿多元。
3.难得的发展机遇。目前,郊区区委、区政府明确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重点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郊区的首钢长治钢铁有限公司和山西漳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漳泽发电厂分别被列为长治市的循环经济试点企业。所有这些都必将为郊区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做大循环经济创造优越的条件,提供难得的机遇,注入强大的动力。
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建议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废弃物排放量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强化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意识,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更好地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我们认为,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全力推进郊区循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涉及到各行各业,方方面面,必须加强领导,形成合力。一是确立职责,明确分工。郊区发展循环经济领导小组各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主管部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二是建立考核指标体系。探索建立一套包含经济增长、资源消耗、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纳入全区统计评价体系,纳入各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和区直有关部门的目标考核内容。三是加强督促检查。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及时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工作推进力度,促进长治市循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并不断创新思想观念。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是一项涉及自然、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生产、流动、消费各个环节以及政府、企业、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因此,动员全社会参与,形成大家的共识,由理念倡导变为具体实践,大家逐步树立新的理念:一是新的系统观。从自然到经济这一大系统出发,对物质转化的全过程采取战略性、综合性、预防性措施。降低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及对人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使人类经济社会循环与自然循环更好地融合起来,实现区域物资流、能量流、资金流的系统优化配置。二是新的经济观。循环经济是用先进生产技术、替代技术、减量技术以及废旧资源利用技术、“零排放”技术支撑的经济,不是传统的低水平物质循环利用方式下的经济。自觉在建立循环经济支撑技术体系上下功夫。三是新的价值观。在考虑自然资源时,不仅视为可利用资源,而且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也要考虑其对生态系统的维系和修复能力,使其成为有益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改造能力,也要考虑其对自然的和谐相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四是新的生产观。主要是从循环意义上发展经济,用清洁生产、环保要求从事生产。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并且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上游企业的废物作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实现区域和企业群的资源最有效利用,并且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生产和消费,逐步建成循环型社会。五是新的消费观。提倡绿色消费,也就是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减少一次性消费,在消费的同时还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靠观念先导,带动自觉行动。
3.科学制定规划,明确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规划先行。要以实施“十二五”规划为契机,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编制各类规划,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近期、中期和远期规划,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循环经济推进计划,构建郊区发展循环经济总体框架,明确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和实施步骤。各乡(镇)和相关部门都要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工作重点、主要措施、支撑体系及组织领导,力求规划科学、合理、规范、实用,有条件的还要编制节能、节水、节材、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在规划制定过程中,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到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创新发展思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真正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具有郊区特点的,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4.加强循环经济系统建设。循环经济系统的3个不同的层次,即:企业内小循环、区域或产业间的中循环、整个社会层面上的大循环。目前郊区循环经济工作主要是在小循环层次上围绕示范企业的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和内部循环利用资源展开,区域或产业层次上的中循环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全社会层次上的大循环建设方案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建议加强全区循环经济系统建设,确立中长期发展目标,确定重点发展行业和领域,明确循环经济各主体责任,协调各部门在发展中的分工合作,尽快做好大循环的系统规划,中循环上的产业配套,小循环上的技术落实,连点成线,织线成面,以推动全省循环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
5.加强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增强循环经济技术创新能力。循环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迫切需要高新技术的强力支撑。加快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加强对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产业化示范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重要保证。一是发挥政府统筹协调功能,采用各种鼓励和优惠政策,千方百计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加强科技队伍建设。二是安排财政资金,吸引社会资金,组织力量进行科技攻关,加快我市循环经济发展。三是在招商引资中要转变观念和方式,由招商引资变为招商引“智”。在招商引资中要把好入口关,通过招商,引来高科技含量、新技术装备、新工艺水平的项目。
6.加大扶持力度,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和《循环经济促进法》,抓住中央加快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制定相配套的地方性政策、制度,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机制、资源节约的价格机制和多元化的投资机制,运用产业扶持、技术支撑、财税优惠等政策手段,鼓励企业注重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各级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营造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利环境,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扶持的重点,对一些重点工程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和贴息支持,逐步形成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要制定扶持激励政策,支持一批循环经济技术项目鼓励企业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要加大对循环经济相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及政策的执行力度,强化执法监督,对乱采乱伐,破坏资源的行为,依法进行制止和打击,对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标准或者总量控制的企业,以及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要依法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引导企业加快实施清洁生产。
质监助推循环经济向纵深发展
近日,为贯彻落实《长治市郊区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郊区质监局按照职能分工,分别成立了质量、标准化、计量、食品与特种设备安全等6个单项工作实施小组,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强大技术支撑力量,为郊区战略产业的发展、循环经济的应用提供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在标准化方面,将加快制订循环经济地方标准,建立健全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支持企业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引导产业优化升级。
在特种设备节能方面,将组织开展锅炉新产品设计、制造、安装等环节的能效评价和定型热工测试以及在用锅炉的能效评价和热工测试,推动锅炉节能技术改造,提高锅炉能效水平。
在计量节能方面,狠抓《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国家强制标准的宣贯和推行工作,组织开展计量节能技术服务,加强节能技术研究,开展能源合同管理,紧跟郊区新能源、新兴产业等重点产业领域发展需求,及时研究计量检测技术和检测方法,发挥计量助推产业技术保障作用。
在产品质量监督方面,将突出车用汽油、柴油、液化气及城市、水泥、发电用煤以及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的监督抽查,加大建筑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的定检工作力度。
在认证监管方面,将强化对节能节水产品和环境管理体系、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宣传和支持力度,为节水、节能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开辟“绿色通道”。
在行政许可方面,将适当提高企业市场准入标准,限制、压缩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支持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同时还将围绕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主导产业和节能节水产品、环境保护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开展名牌产品的培育和认定工作,组织开展循环经济示范点建设,引导地方政府开展无公害产品认证、绿色认证和有机产品认证等。
为确保以上措施落实,郊区质监局将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引导正确消费,倡导绿色消费,全面推行能源审计和对标活动,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重点支持一批符合循环经济条件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组织领导和宣传教育,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