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诚实研究的概述及展望*

2011-04-03王潇潇曹文雯

东吴学术 2011年4期
关键词:里德二十世纪人格特质

王潇潇 曹文雯

哲学与文化

国外诚实研究的概述及展望*

王潇潇 曹文雯

诚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一种优秀的品质。宋代周敦颐曾说过“诚,五常百行之源也”,朱熹也有“人之操履无若诚实”一说。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中就提出了要“以诚实守信为荣”。由此可见,古往今来,诚实都是我们所追求和崇尚的一种品德,同时诚实也是人们立身处世、社会有序发展的一种必要条件。

诚实的直接语源来自德语的Treu und Glauben,法语是bonnefoi,都与拉丁文bonafides有渊源。①Cunningham MR,Ash P,“The structure of honesty:factor analysis of the Reid Report”.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Vo l3,No 1,1988,pp.54-66.二十世纪初,西方学者们将诚实作为道德领域中的一个概念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对西方学者二十世纪以来的研究进行综述,力图展示出此前研究的概貌。

一、诚实的含义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国外涌现出大量关于诚实和道德行为的研究,积累了非常丰富的资料和经验,其中以Hartshorne和May以及他们的合作者为代表的关于诱惑和欺骗行为的研究最为经典和著名。Hartshorne等人在一九二八年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认为不存在普遍的诚实特质。他们认为在不同情境中,个体行为表现的一致性取决于两种情境的相似程度,而不是取决于个体内在一致的人格特质。他们考察被试各种不同情境下的行为表现,包括不同的动机、冲突的价值上差异,尤其是在特定情境中习得的不同反应。结果发现,被试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表现和欺骗测验的得分相关非常低,因此,他们认为并不存在诚实特质或欺骗特质。

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继Hartshorne之后,学者们开始重新思考诚实的普遍性,关于诚实行为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论战就此展开。

其中,道德行为特殊性学说认为,个体在某种情境下的行为取决于个体过去在这些情境中所习得的反应。也就是说,个体在两种情境中行为的相似性取决于这两种情境所共有的元素。诚实不是一个抽象的个性特质,各种具体的行为彼此之间趋于独立,包含在同一个概念下的行为亦是如此。比如一个在期末考试中作弊的人,我们不能凭此就认定这个人在其他比赛或者商业活动中也会投机倒把。而且,个体背离某一种道德规范所带来的焦虑感,与个体背离其他道德规范所引起的罪恶感的程度没有什么关系。Allinsmith采用故事完成法对高中生的道德行为测量发现,违反道德的不同行为所导致的罪恶感强度不存在一致性,而且罪恶感和抵制诱惑之间也没有显著相关。因此,他认为特殊的罪恶感与抵制诱惑之间倾向于不相关,而不是显示个体道德的统一人格特质。①W Allinsmith,DR Miller,GE Swanson,“The learning of moral standards”,Inner conflict and defense.1960,pp.141-176.

单维理论(unidimensional approach)认为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倾向于保持一致。因此,如果一个人在某种情境下说谎了,那么他也非常有可能在其他情境中说谎、欺骗、盗窃,也不会产生罪恶感,等等。MacKinnon以研究生为被试的研究发现,那些在解决任务过程中有抄袭行为的学生,倾向于报告他们很少产生罪恶感,并且认为所分配的任务是不公平的。但是那些未出现抄袭行为的学生却报告自己常常会有罪恶感,而且他们认为是自己能力不够,而不是任务不够公平。②Mac Kinnon,HA Murray,Explorations in personalit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8,pp.491-501.这个结果支持了单维理论的观点,表明在人格中存在一致性,我们可以通过测量个体的某一诚实行为和其他相关结果的关系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诚实。持有这个观点的学者们认为,虽然他们没有研究过各种情境下的行为,但是他们认为他们的解释与大多数建立在同一性假设的精神分析对超我行为的阐述上是相符的,正如Maccoby指出的,皮亚杰的理论也证明了诚实这个道德概念化的统一进程。③Maccoby,Eleanor E,“The generality of moral behavior”,Paper read at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Cincinnati,September 1959.Malller以及很多研究者都考虑到诚实的普遍性,并且因素分析得出都是一个主成分。④Maller,JB,“General and specific factors in character”,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Vol5,1934,pp.97-102.Brogden也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来分析他的四十个测验,他认为这足以证明诚实的普遍性特质。⑤Brogden,H.E,“A factor analysis of 40 character traits”,Psychology Monograph,Vol52,1940,pp.39-55.

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Burton提出了一个诚实的二梯度模型。他对Hartshorne和May的数据重新进行因素分析,也仅得到一个主成分。Burton认为,这个结果刚好证实了被Hartshorne和May所否定的性格“全或无”的构想。⑥Burton RV,“Generality of honesty reconsidered”,Psychology review,Vol70,No6,1963,pp.481-499.他提出了一个超越各种不同类型的诚实测验的、用来预测诚实普遍化梯度的学习模型。测验间的内部相关系数证明,普遍化梯度(generalization gradient)可以延伸到所有的测验。这个模型涉及两个普遍化梯度,一个梯度涉及特定情境中的刺激元素,另一个梯度关于口头言语中介,从一个特定情境中概括提取出来的某些认知元素,在这个中介上再普遍化到另一个不同的,甚至是全新的情境中去。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在大五人格的基础上,很多研究者发现了人格的第六个因素,即诚实-谦逊。Angleitner,Ostendor描述了德语的人格六因素模型,将第六个因素定义为真诚、真爱,与自负、贪婪和欺诈等相对的变量。①A.Angleitner,F.Ostendor,“Personality factors via self and peer-ratings based on a represen tative sample of German trait descriptive terms”,Paper presented at the First European Congress of psychology,Amsterdam,the Netherlands,1989.De Read将荷兰语中发现的第六个因素命名为真诚、诚恳,与自负、爱吹牛相对。②De Read,“The reliability of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dimensions in three word-classes of the Dutch language”,Europeanjournalofpersonality,Vol6,1992,pp.15-29.Ashton和Lee等整合分析了七种不同语言中的八个独立的词汇学人格结构研究,为人格的六因素模型辩护,指出大五人格应该把诚实-谦逊这个因素加上去。③Miachel C Ashton,Kibenm Lee,Eds.“A six-factor structure of personality-descriptive adjectives:solution from psycho lexical studies in seven languag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Vol 86,No 2,2004,pp.356-366.在此,诚实-谦逊这个因素强调正直、可信,被描述为不贪婪、不狡猾的。Kay和Jost通过对“穷,但快乐”(poor but happy)和“穷,但诚实”(poor but honest)的刻板印象的典范效应进行研究发现,诚实的人多被描述为更加具有道德感、笃信宗教、不腐败、不贪婪、不欺骗、不放荡的。④Kay AC,Jost JT,“Complementary justice:effects of“poor but happy”and“poor but honest”stereotype exemplars on system justification and implicit activation of the justice motiv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Vol 85,No 5,2003,pp.823-837.诚实的人被认为是更加快乐的、令人满意的、惹人喜爱的、慷慨大方的、不愚蠢的、不高傲自大、不背信弃义的。如此看来,诚实特质有助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而且对改善个人的社会关系有益,是一种利人利己的品质。

可见,诚实的定义可概括为:诚实是指真诚、诚恳、正直、可信,它是一种对个人社会关系有利、有助于提高个体主观幸福感且利人利己的道德品质。

二、诚实的结构

有学者认为,诚实是被作为一个总的人格特质来评价的。⑤J.B.Maller,“General and specific factors in character”,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Vol 5,1934,pp.97-102.直到里德报告指出诚实包括两个主要成分,一是对那些犯错的人进行苛责,二是对他人或自己的不诚实行为的态度投射。里德报告一九六九年的版本中包括114个项目,其中A量表中有82个项目,基本是用来测量苛责性的,⑥H.E.Brogden,“A factor analysis of 40 character traits”Psychology Monograph,Vol 52,1940,pp.39-55.32个项目在B量表中,是用来测量投射态度。很多后来的测验中测量这两个维度的项目都是来自于里德报告,但是他们没有被单独分开作分量表。

Cunningham和Ash对里德报告进行因素分析,以两群求职者为样本,得出诚实的四个主要因子与里德报告中的诚实结构相同,分别为:对自我的苛责、对他人的苛责、对自我的投射和对他人的投射。⑦Cunningham MR,Ash P,“The structure of honesty:factor analysis of the Reid Report”,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Vol 3,No 1,1988,pp.54-66.对自我的苛责(the Self-Punitiveness),测量的是个体会在多大程度上保持自己所认为的那种高标准的诚实行为。对他人的苛责(the Other-Punitiveness),测量的是个体是否会对他人的犯罪行为、不诚实行为,感到厌恶。对自我的投射(the Self-Projection),测量的是个体是否承认自己有一些关于不诚实行为的想法,比如把公司的商品带回家之类的问题。对他人的投射(the Other-Projection),测量的是当个体遇到他人不诚实想法或行为时的反应。

三、诚实的相关研究

皮亚杰认为,道德领域中的研究涉及人的行为规范和品德,如果采用直接研究的方法,那么被试的反应就会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社会赞许因素),其反应的真实性程度就会降低。①郭本禹:《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第127页-128页,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对诚实的研究也存在这个问题。综观西方学者二十世纪以来的研究就会发现,他们的研究都是采用间接的方法,或是从与诚实相关的行为入手来研究的。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皮亚杰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所采用的“间接故事法”,也可称为“对偶故事法”。通过向被试讲故事的方法,让被试判断研究者所设计的那些行为类型。Kohlberg在这种方法的基础上,把一对对偶故事改成了一个道德两难故事,用来研究道德发展,最终建立了著名的“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的阶段模型。这种方法也被广泛用于和诚实相关的研究中。比如关于说谎(欺骗)的研究,其中以Vrij的研究最为经典和全面。②Aldert Vrij,Detecting lies and deceit:Pitfall and opportunity,John Wiley&Sons,Ltd,Sec edition.2008.比如关于偷窃行为的研究,即如何通过诚实测试淘汰那些具有盗窃倾向或者不诚实态度的求职者。还有关于抄袭行为的研究,探讨学生在考试和作业任务中的抄袭行为。

四、诚实的测验

诚实测验(Honesty Test)是用来了解被试诚实与否的工具和方法。二十世纪二十年代,Hartshorne和May设计了约一百个实验项目来研究儿童的诚实和欺骗现象。例如,在“连圈游戏”中,向儿童呈现一张纸,纸上绘有大小、距离不等的圆圈,圆圈内标有阿拉伯数字。让儿童蒙起眼睛,从圆圈1开始,倘若有些儿童做成功了,便表明这些儿童不诚实,他们在实验期间拉下蒙布偷看了。类似这样的游戏或测验,约计100个,每个被试都要逐一完成。

继Hartshorne和May的研究之后,诚实测验获得了进一步发展,不仅用于儿童教育,还用于商业界、工业界和政府部门中雇员的偷窃行为,从而派生出许多研究诚实与否的方法。包括调查背景材料和核对有关材料、测谎仪或职前测谎面试、纸笔测验。

其中第一种方法收效甚微,即雇主对求职者进行背景调查,并通过有关渠道的信息予以核实。第二种方法从诞生以来就受到质疑,测谎仪的信效度难以一致,第三种方法是使用最多、最广泛的,即采用纸笔测验来测量诚实。

用纸笔测验来测量诚实的方法包括很多内容,其中标准化人格测试是心理学家使用较多的一种工具。在诚实测验领域,这类人格测试大多用于预测虚伪和潜在犯罪行为。比如测量盗窃倾向性的很多测验是从标准化人格量表中发展而来的,包括早期一九四一年建立在“变态人格”基础之上的,如罗夏墨迹测验、MMPI等,但是这些测验缺乏统一的评分效度。③KF Schuessler,DR Cressey,“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criminal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50,Vol 55,pp.476-484.尽管如此,采用人格类型测验中的项目的各种变相目的的诚实测验还是不断得到了发展。人事反应空白(the Personnel Reaction Blank)直接取自于CPI中的一些项目。④HG Gough,“The assess ment of wayward impulse by means of the Personnel Reaction Blank”,Personnel Psychology,1971,Vol 24,pp.669-677.主题统觉测验也是测量诚实常用的一个方法。这些量表都有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被试者们并不清楚这些测验的真正目的是测量诚实或不诚实的潜在可能性,而不是要测某种人格特质。

另外一种测量不诚实、正直感缺乏、懈怠倾向的方法称为目的澄清诚实测验(clear-purpose honesty test)。目的澄清测验包括那些显而易见的调查被试与诚实相关的态度和行为的项目,比如“你有多诚实?”“你拿了多少钱?”“你多久偷一次东西?”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Gilbert L.Betts的心理传记法和里德报告。

Gilbert L.Betts是一位教育心理学家和心理测量学家,美军少校,一九四二年他将心理传记法用于筛选不适合当兵的申请者。此方法最初被批准用于军队人员,一九四七年用于百姓时被公布出来。其修订版——生活经历测验(life experience inventory),于一九五七年公布出来,但在一九五九年因担心他人隐私被侵犯而被取消。

里德报告是至今为止仍在使用的一个测验,可见其强大的生命力。里德报告是建立在测谎仪的先驱者John E Reid的工作之上的。Betts和Cassel从筛选求职者接收测谎仪测试访谈中提取出一些问题,形成了里德报告中的项目。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于工商业对于雇员盗窃行为的关注,产生了许多类似设计的筛选测验。到了一九八六年,估计每年还有200万至250万的求职者接受这些测验的筛选,Ash在一九七○年至一九七五年的研究中证实里德报告的可靠性为0.9左右。

五、问题与展望

首先,了解了西方以往对诚实的各类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我们中国人的诚实特点。根据王登峰的大七人格,其中一个善良维度下包含“诚信”这个小因素,“反映个体的信用。高分反映个体诚实、言行一致和表里如一的特点;低分反映人际交往中虚假、欺骗的特点”。吴继霞关于诚信包含诚实、信用和信任三因素等,①吴继霞:《诚信品格的养成》,第36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赵子真、吴继霞等关于诚信人格结构包含诚实信用等维度,②赵子真、吴继霞等:《诚信人格特质研究》,《心理科学》2009年第3期,第71-75页。诚信与诚实显然是有着很大的关系的,由此可见我们中国人的人格结构与诚实还是有一些关系的,但是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还有待研究者们去不断探索。

其次,西方研究诚实的方法是否适用于我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我国学者冉乃彦对一九八七年和二○○四年小学生的诚实品质进行了比较研究。③冉乃彦:《1987年和2004年两次小学生诚实品质调查的比较研究》,《教育学报》2005年第1卷,第4期,第51-54页。张兢兢、马凤玲、徐芬从说谎角度对不同情景下小学儿童诚实与否的道德评价展开了探讨。④张兢兢、马凤玲、徐芬:《不同情景下小学儿童对说谎与说真话的道德评价》,《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年第2期,第1-4页。吴继霞、黄希庭对诚信心理学的理论思考,尤其对质性和量化的研究取向分别作了探讨。⑤吴继霞、黄希庭:《诚信心理学的理论思考》,《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第7-12页。但是这些研究还远远不够,诚实是否属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国人诚实的内在涵义还没有得到解释。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资助“当代中国人的诚信人格特质研究”(项目批准号:08JAXLX013)、江苏省社科基金资助“诚信人格测评及其应用研究”(项目批准号:08JYB006)。

王潇潇,一九八九年出生,现就读于加拿大西门菲莎大学 (Simon Fraser University)心理学专业。曹文雯,常熟理工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里德二十世纪人格特质
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的密码破译
人格特质对企业员工时间侵占行为的影响
浅谈二十世纪新具象艺术与洛佩斯
二十世纪之散曲创作与研究
选择一张神奇的行为艺术照片,秒测你的真实人格特质
“港乐”第三只“指环”《齐格弗里德》再攀高峰
收藏球鞋的当铺
人格特质对抑制表现的预测研究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的一日》所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