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篇中的概念连贯问题

2011-04-03程晓堂

当代外语研究 2011年4期
关键词:小句连贯性连贯

程晓堂 王 璐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

1.引言

连贯是指连接语篇中话语意义的关系(王振华2010)。如果套用托尔斯泰名言,我们大概可以这样区分连贯语篇与欠连贯语篇:连贯的语篇都是相似的,欠连贯的语篇各有各的问题。我们说欠连贯语篇存在问题,并不是说这些语篇杂乱无章、没有价值。实际上,大多数英语学习者的英语作文以及大量用中文撰写的文章(如给学术期刊的投稿稿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连贯问题。研究这些语篇的连贯问题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产生问题的原因,而且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语篇连贯的本质。

目前,研究者(张德禄2003;程晓堂2005;任绍曾2006)主要从理论上探讨连贯语篇具有或应具有的特征。这些研究者虽然偶尔也列举一些欠连贯的语篇加以佐证,但主要针对连贯的语篇,并没有系统地收集和研究欠连贯语篇。本文拟以欠连贯语篇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引起语篇欠连贯的各种原因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有关连贯的一些基本问题。

2.理论基础

目前有关语篇连贯的研究较少将“概念”与“连贯”联系起来,只有少数研究者探讨了概念隐喻与语篇连贯的关系。如任绍曾(2006)在系统论证概念隐喻与连贯的关系之后指出,隐喻是统驭语篇的因素,保证了语篇的连贯。汪少华、樊欣(2009)将连贯的研究置于概念系统之中,以实例揭示隐喻思维如何影响语篇意义和概念的建构,论证概念隐喻、概念整合与语篇连贯之间的密切联系。

本文的“概念连贯”是根据功能语言学中语言的三大纯理功能提出的语篇连贯框架(程晓堂2005)。在这个框架中,语篇的连贯性包括三个大的方面,即概念连贯、人际连贯和篇章连贯,其中每个方面又包含若干个具体的连贯特征。为使讨论更具针对性,本研究只涉及概念连贯。

概念连贯指语篇为了有效地传达概念意义(ideational meaning)而表现出来的连贯性。连贯的语篇应该能够准确有效地再现真实的或想象的物质世界和经验世界(包括人物、事物、经验、事件、感受等)。从概念连贯的角度来看,连贯的语篇应满足下列条件:(1)语篇再现的内容有一定的正常性;(2)语篇必须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3)语篇的局部及整体必须保持话题的延续性;(4)语篇成分之间必须有某种逻辑-语义/语用关系。

正常性的概念主要借鉴了van Dijk(1977)对语篇特征的阐释。所谓正常性,指语篇中再现的人物、事件和情景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客观世界中真实存在的、大众公认的人物、事件、情景及其相互关系保持相对一致。当语篇中再现的世界与我们所熟知的客观世界、真实情景以及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相符时,我们认为语篇再现的世界是正常的;相反则为不正常。当然,正常性也是相对的,会随着所处环境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事实上,很多语篇描述的世界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非正常性。如果语篇只描述正常的事物,而忽略非正常的事物,那么阅读将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当语篇再现非正常的事物时,需要解释其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正常事物之间存在什么区别。

顺序性指语篇再现真实世界时一定要按照事件的发展进程、情景的先后顺序进行描述。通常情况下,语篇的描写顺序与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时间顺序相吻合,以保证语篇的整体连贯性。但是,一些情况下,“描述和被描述”并不是简单地一一对应。由于语用因素和认知因素的制约,事件发生顺序与语篇描述顺序有时并不一致,此时,可以通过使用某些语法或词汇手段来展现事件发生的原貌。此外,语篇顺序也会受到感知顺序的制约。由于自然观察和感知的顺序有时是零乱的,语篇如果真实再现这种现象的话,就会显得杂乱无章。当然,作者有时并不按照真实的感知顺序进行描写,而是根据其他标准再现事物,比如事物本身的空间关系。作为语篇连贯的一个重要方面,话题连贯可以通过语法、词汇手段来实现,比如说指代、词汇重复和替代。

话题通常分为微观话题和宏观话题。微观话题是指篇章的各个组成部分的话题,而宏观话题是指篇章的总的话题。微观话题和宏观话题都是相对而非绝对的。比如,某个宏观话题相对于另外一个更大的话题,则是微观话题。话题连贯可以通过背景框架的转换和链接来实现,语篇中背景框架的转换必然引起话题的转换。话题连续性的原则并非指语篇中的话题不可转换。事实上,在任何一个语篇中我们都会谈及多个话题。为了保持话题的连续性,语篇中涉及的背景框架彼此之间要有一定的关联,否则话题转换会导致话题断裂。

语篇成分之间必须有某种逻辑-语义/语用关系,这里特指小句之间的关系。Winter(1994)认为,语篇中所有小句(句子)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两类:逻辑序列关系和对照关系。Hoey(1983)细化了Winter的理论,指出典型的小句关系包括因果、对照、一般-例证和时间顺序关系。除Winter、Hoey外,van Dijk(1977)也从不同角度研究了语篇成分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描写顺序与语篇连贯性密切相关,运作和状态的描写往往都有先后次序。基于对以上小句关系理论的理解,程晓堂和王琦(2004)归纳总结了九种常见的小句关系,包括:次序、范围、一般-具体、层次、对照、问题-解决方法、依靠、假设-真实和扩展等。

我们认为,某些语篇之所以缺乏连贯性主要是其未能满足必要的连贯条件,以下我们将结合实例,探讨上述四个条件对概念连贯的影响。

3.研究方法

本研究根据概念连贯的四个条件,考察语料中不符合概念连贯基本要求的情况,从而归纳总结导致语篇缺乏概念连贯的主要因素。研究所采用的语料全部是学术语料,收集于国内某学术期刊的投稿稿件。为了保护语料原作者的隐私,我们隐去所有可能涉及作者或其它相关信息的内容。我们之所以选择这些语篇并将其视为欠连贯语篇,主要是因为我们在审读和编辑这些稿件时,发现其中有很多欠连贯之处。当然,这些问题主要是局部欠连贯,并不是说这些语篇通篇都存在问题。

在对语料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本研究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未统计连贯问题出现的频率和分布情况。具体做法是:参照概念连贯的基本条件,仔细审读所收集的语料,并在语料中标记欠连贯的语句,然后把这些语句提取出来,并进行分类。

目前,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根据大量的真实语料进行研究,以真实反应语言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因此,本研究以大量的实际语料为研究对象,这一方法也为语篇连贯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途径。

4.研究结果

语料考察结果显示,由于所考察语料都是学术语篇,很少涉及叙事和描写,语篇在正常性和顺序性方面并没有表现出普遍性问题。但这些语篇在话题连贯和小句关系方面却存在非常突出的问题。

鉴于语篇的概念意义既可以表达“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的经历”(经验意义),又可以表达“意义单位之间的并列和从属关系”(逻辑意义)(Halliday 1978:112),我们对欠连贯语篇的分析将在话题连贯和逻辑连贯(小句关系)两个层面进行。具体地讲,本研究的语篇语料在话题连贯方面反映出来的问题是话题断裂或游离,在逻辑连贯方面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小句关系缺失或不当。

4.1 话题断裂或游离

语篇讲述的话题与话语范围息息相关。Eggins(1994:67)指出,话语范围是与我们所进行的活动的核心内容相关的情景变量,可以定义为“情景主题”。话语范围的情景特征决定语篇的概念意义,表达某个话语社团的文化经历和某个成员的个体文化经历。一方面,文化语境中固定的文化因素为同一社会的所有成员共享;另一方面,每个社会成员对于文化的理解和现实世界的认识由于个人经历(成长经历和教育经历)的不同而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群体和个体的文化因素和知识结构在人的头脑中积淀形成不同的认知模式,“如果语篇表达的意义与一定的认知模式相一致,语篇就是连贯的”(张德禄2003:8)。

从话题的角度讲,连贯的语篇围绕一个总话题展开。当读者看到总话题时,便能猜测到语篇的内容。如果语篇内容围绕总话题展开,与读者的期待相一致,读者便会觉得语篇具有连贯性。反之,如果语篇的内容与总话题无关,语篇就会失去连贯性,读者会觉得作者不知所云,无法识解语篇。例如:

1.这段讲解语解开了学生的疑惑,如果老师不解答,不指点迷津,学生将还是疑惑重重。

2.内涵意义是因人而异、因文化而异的。某些词语的内涵意义带有民族性的特征。有些词看起来是同义、近义词,但内涵意义却不同,例如cheap和inexpensive有着同样的外延意义,但cheap常带有“shoddiness,of poor quality”(质次价廉)的内涵意义,致使广告商更偏爱inexpensive这个词。

例1和2两个语篇的话题分别是“这段讲解语解开了学生的疑惑”和“内涵意义是因人而异、因文化而异的”。在例1中,读者期待的内容是这段讲解语使学生明白了什么,而不是“如果老师不解答,不指点迷津,学生将还是疑惑重重”这样无需赘述的事实。例2的话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内涵意义因人而异;二是内涵意义因文化而异。所以,在接下来的语篇中读者期待作者能通过一些例子对内涵意义的个体性和文化性差异做进一步的解释。但是作者在下面的语篇中既没有解释内涵意义的个体性,也没有解释内涵意义的文化性,反而引入了另一个话题,即“内涵意义的民族性特征”。然后,作者通过“cheap”和“inexpensive”这两个具有相同外延意义、不同内涵意义的词例示内涵意义的个体性;关于内涵意义的文化性,作者则没有再加讨论。以上两个语篇在话题的展开上出现了游离和断裂,语篇内容与读者的期待值不相一致,给读者的理解过程设置了障碍。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语篇内容与读者的期待值不一致时,语篇就一定缺乏连贯性。事实上,语篇在总话题确定后,其子话题或局部话题可以稍有转变,但不能完全脱离总话题,而且局部话题转变时需要使用标识语。例如:

3.目前,本市中小学全面启用《课标》教材。教师依据《课标》教学理念,课堂上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变化。但是,尽管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多了,兴趣浓了,然而一走出课堂,就失去了对学习的激情。传统的、单一的作业形式,如:抄单词、读课文、家长听写等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不符合《课标》的要求。那么,什么样的作业形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呢?

例3的总话题是“《课标》教材在中小学的全面启用”。作者首先说明了《课标》教材在课堂上的使用情况,然后又将话题转移至课外作业形式。在话题转换过程中,作者连续使用“但是”、“尽管”、“然而”、“也”和“那么”等连接词,保证了局部话题与主话题之间的连贯,同时也有助于引入其它新的话题。

Bublitz和Lenk(1999)指出,在语篇展开的过程中,如果总话题被忽略,语篇便向某个局部话题的方向发展,虽然不会影响局部话题之间的连贯性,但会导致语篇总话题的中断。例如:

4.在目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最普遍的阅读策略是略读(skimming)和跳读(scanning)。运用略读快速捕捉课文大意,跳读查寻具体信息。但教师在运用略读法时一般都是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或选出课文大意,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阅读方式进行阅读,然后教师问学生是否看完,如果多数学生看完,教师就提问回答,如果没有看完,则继续看。

例4分别阐述了两种阅读策略:略读和跳读。然而,第三句中,作者却脱离了总话题,将话题引向了略读策略,虽然不影响语篇的局部连贯性,却由于忽略了总话题中的跳读策略,导致语篇整体上失去连贯性。

此外,除了内容上保持一致外,语篇在具体的词汇语法层以及语义层次上都应该基本符合读者的期待,否则语篇的连贯性也会受到影响。例如:

5.有了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不仅能够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自学能力,也能扩大视野、提高文化修养、增强理解力和判断力。对今后发展和成长具有关键作用。

6.本文探讨了鉴别阅读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介绍了鉴别阅读法策略教学的三个过程,即:策略知识传授阶段,策略知识示范和训练阶段和策略知识自主运用阶段,并分析在策略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及对策。以期通过策略的内化,培养学生良好的快速阅读习惯。

在例5中,作者首先论述了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哪些方面使学生受益,然后指出它们在哪些方面起到关键作用;而在例6中,作者首先对语篇前面的有关鉴别阅读法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与鉴别阅读法相关的策略教学的过程、产生的问题和对策等内容的论述进行了概括性总结,然后说明了对这些内容进行讨论的目的是什么。这两个例子存在的问题基本相似,都是由于语篇中第二个句子的意思不够明确,致使话题断裂,从而使语篇出现不连贯的现象。具体地讲,在例5中,“对今后发展和成长具有关键作用”在语法结构上缺少必要的主谓关系;而例6中的“以期通过策略的内化”同样也缺少主语成分,如果将其改为“本文作者希望通过鉴别阅读策略的内化,培养学生良好的快速阅读习惯”,那么语篇的连贯性就不会受之影响。

除了语篇话题外,每个句子也有自己的单句话题。Reinhart(1980)指出每个句子都必须既与语篇话题相关又与话语的上、下文彼此相关。也就是说,小句之间必须保持上下连贯才能使整个语篇紧密联系起来。

4.2 小句关系缺失或不当

在程晓堂和王琦(2004)对小句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对语篇语料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包括从属分句之间的关系)逐一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九种小句关系使用不当的问题在语篇语料中都有出现,但各种问题出现的频率有所差异,有的小句关系出现的问题比较多一些,如一般-具体关系和依靠关系,而其它几种小句关系出现问题的机率却相对较低。由于本研究主要分析的是语篇连贯中存在的问题,所以我们将忽略小句关系使用得当的情况,而只探讨小句关系缺失或小句关系不当的情况。下面我们将通过实例,对由于各种小句关系问题而产生的语篇不连贯或欠连贯现象进行详细阐释。

7.Dialogue Journal教学是一种师生定期交流的书面对话,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Dialogue Journal教学的四个基本要素分别是合适的话题、友好的氛围、不懈的努力和及时的调整。此外,本文还论述了笔者对Dialogue Journal教学的一些思考。(次序关系)

8.仅从词汇量上看就比原有的教学大纲增加了一千多个词汇。在词汇的使用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学会使用”是指不仅知道一个词的意义,还要学会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用所学词汇去表达意义,传递信息、交流感情。这也给中学英语的词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范围关系)

9.帮助学生掌握词的搭配在扩展词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可以加深对词义的理解,词的多义性往往通过搭配得以体现。但词语的搭配并非都要死记硬背,一些词可以通过逐本溯源,探究深层含义从而加深对其各种不同搭配含义的认识。(一般-具体关系)

10.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学生具有流利、准确以及有效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层次关系)

11.预设更依赖于教师已有的教学经验,而现实中教师的教学机智更关键。(对照关系)

12.那么,什么样的作业形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呢?教师又应该如何来评价?为此,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英语多样化作业形式的实验研究。(问题-解决方法关系)

13.从小学升入初中,学科增加了很多,学生刚开始很难适应,很多学生忙于应付作业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依靠关系)

14.Bygate,Skehan和Swain(2001:11)认为任务是一种受到学习者(对任务)选择和对语言再理解影响的活动。任务的难度不仅存在于任务本身,还受地域、文化、背景知识、时间、认知以及语言等多种不同因素的影响。(假设-真实关系)

15.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学生不能经常在真实自然的语境中使用英语和别人交流,而英语课上的交流在很多时候只是一种“伪交际”,缺乏真实性,但即便如此,那些英语基础较差又性格内向的学生在课堂上也很少参与交流。(扩展关系)

例7中涉及的小句关系问题主要是二、三小句之间的次序问题。次序关系主要指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可以是具体事件发生的次序,也可以是人的认知、思维过程的先后顺序。在7中,二小句中缺少表示先发事件的词语,使得三小句中的“此外”一词显得孤立突兀。如果将二小句改为“本文首先讨论了Dialogue Journal教学的四个基本要素,即合适的话题、友好的氛围、不懈的努力和及时的调整”,那么它与三小句之间的次序关系就会自然顺畅。

例8中出现的小句关系问题是范围问题。范围关系指整体与局部、集与子集、地理上的大范围与小范围等,这些都体现了包含与被包含的范围关系。例8中缺少表示语篇话题大范围的必需成分,因此使一小句与三小句之间的关系变得含糊不清。如果在两个小句中分别加上主语和状语来明确表明语篇内容所在的范围,如“新的教学大纲仅从词汇量上看就比原有的教学大纲增加了一千多个词汇,而且在词汇的使用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在新的教学大纲中,‘学会使用’不仅指知道一个词的意义,还意味着学会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用所学词汇表达意义、传递信息和交流感情,这也给中学英语的词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语篇中各个小句之间的范围关系就会更加清晰明确。

例9出现的小句关系问题是一般-具体问题。一般-具体关系通常是指第一个小句陈述一般的、概括性的或抽象性的内容,后面的小句进行具体描述、论述或通过举例子来论证,有时也会在论述的最后给出总结。在例9中,语篇作者首先在一小句中对语篇即将讨论的内容做了概括性的陈述。从语篇的整体结构看,语篇作者计划在后面的语篇中从几个方面对一小句中的概括性陈述(即掌握词的搭配对学生扩展词汇的重要作用)展开具体的讨论。然而,在论述“掌握词的搭配可以加深学生对词义的理解”这一具体方面时,语篇作者突然将话题转向词语搭配的记忆问题,指出追溯词义来源、探究深层含义有助于对搭配含义的认识。这一话题转换虽然也与子话题“词义的记忆”有着一定的关联,但却没有从实质上具体说明词的搭配对扩展词汇所起的作用。

例10出现的小句关系问题是层次问题。层次关系也可以理解为表-里或外-内的关系,表达的是方位上或逻辑上的层次关系。常见的顺序是从表到里、从外到内,但有时也会用到从里到表、从内到外的形式。在例10中,一小句讨论的是“学生”与“学习”的关系,二小句讨论的是“学生”与“语言教学”的关系。然而,“学习”与“语言教学”并不属于同一个层面,所以在这两个小句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的层次问题。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只有把两个小句讨论的内容置于同一层面,将语篇相应改为“学生是语言教学的主体,而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使学生具有流利、准确以及有效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这样才能使语篇达到更好的连贯效果。

例11涉及的小句关系问题是小句间的对照问题。对照关系是指在一定信息范围内的比较,使用对照关系的目的是突出差异性。在例11中,一方面,语篇作者通过连词“而”使“教师已有的教学经验”与“现实中教师的教学机智”形成了对比;另一方面,比较级“更”在两个小句中同时出现却又使二者之间的对比度化为零。由于比较级“更”是对比的明显标志,所以去掉两个小句中的任意一个“更”,都可恢复小句之间的对比关系。为此,例11既可改为“预设虽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已有的教学经验,而现实中教师的教学机智则更为关键”,也可以改为“现实中教师的教学机智虽很关键,但预设更多地依赖于教师的已有经验。”

例12出现问题的小句关系是问题-解决方法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前面的小句提出问题,后面的小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例12来说,语篇作者首先就作业形式提出三个问题,即什么样的作业形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什么样的作业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以及教师又应该如何来评价此种作业形式;而后,语篇作者又提出了试图通过英语多样化作业形式的实验研究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前面的小句中,语篇作者提出的问题主要是针对某一种作业形式的,而在后面的小句中,解决问题的实验研究却是围绕作业形式多样化的。因此,在提出的问题和问题的解决方法之间存在明显的偏差,这一偏差会直接对语篇的连贯性产生不利的影响。

例13出现的小句关系问题是依靠关系问题。依靠关系是指小句之间的决定性关系或影响关系。它包括单方向的依靠关系,如因果、让步、假设、递进等关系,也包括双方向的依靠关系,或叫相互关系,如主次(hypotaxis)、并列关系(parataxis)。在例13中,各小句之间都有一定的依靠关系存在。这个语篇之所以欠连贯是由于小句间的依靠关系在表述中并没清楚地体现出来。如果我们将这些依靠关系通过连接词明确地表达出来,如:“从小学升入初中,由于学科增加了很多,学生刚开始很难适应,而且很多学生又忙于应付作业,所以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语篇的连贯性就会得以增强和改善。

例14涉及的是假设-真实关系问题。假设-真实关系主要用于陈述观点和论证观点。前面陈述别人的观点或某种状况,提出假设;后面说明作者自己的观点,验证假设。在例14中,语篇作者首先陈述了一些研究者给“任务”这一概念下的定义,接下来就应对这一概念的定义解释提出自己的观点,以论证其合理性或不合理性。但语篇作者却在下文里转而论述“任务的难度”,“任务的难度”虽然与“任务”有一定的联系,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话题延续性,对语篇的连贯性产生不可避免的负面效应。

例15出现的小句关系问题是扩展关系问题。在这种关系中,前面的陈述提出事实或观点,后面部分对其进行解释或从另一个角度论述,方法主要包括Halliday(1994)提出的详述、扩充和加强等三种扩展方式。在例15中,语篇的最后一个小句和前文小句之间是扩展关系,而不是“但即便如此”所表示的转折让步关系,所以应将“但即便如此”去掉,其后面语篇内容改为“在这种情况下,那些英语基础较差、性格又内向的学生在课堂上就更是很少参与交流了”。这样,后面小句就构成了对前文内容的详述和解释,前后内容通过小句间的扩展关系有效地联系在一起,形成连贯的语篇。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小句关系是概念连贯的基础,对语篇连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任何一种小句关系出现问题都会对语篇的连贯性产生直接的影响。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实际写作中,语篇作者往往不是单纯地运用这些小句关系中的一种,而是几种关系并存,共同完成所要表达的意思。因此,小句关系出现的问题通常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型的,比如在一般-个别关系中,进行具体陈述的小句之间常常会出现对照、次序或层次等关系。

根据小句关系理论,语篇中所有小句都应建立在上文所描述的小句关系基础之上,任何一个小句都必须与相邻的小句建立至少一种小句关系。读者阅读文章时会有意识地识别前后小句之间的关系或预测将要出现的关系(Hoey & Winter 1986)。当文章出现不恰当的小句关系或缺乏小句关系时,读者就会感到语篇缺乏连贯性。所以,写作时我们应该有意识地组织和安排语篇的小句关系,使语篇更有逻辑性和连贯性。

5.结语

语篇是否有效地传达了作者(说话者)希望传达的意义是判断语篇是否连贯的基本依据。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思想,语篇应同时传达三重意义,即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篇章意义;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语篇是否有效地传达了这三重意义来考察语篇的连贯性。

本研究从概念意义的角度探讨语篇的连贯性,提出了语篇在概念连贯方面应满足的四个条件。并通过对欠连贯语篇语料的分析,讨论了这四个条件在真实例子中对语篇连贯性产生的具体影响。本研究的成果不仅对语篇分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还可以应用于学生写作教学(外语和母语)的研究与实践之中。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连贯地表达意义,而目前的写作教学还不能很好地达到这一目的,很多时候教师能够明显感觉到学生的作文缺乏连贯性,但却不能解释其中原委。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能够从理论高度指导写作教学。

Bublitz, W.& U.Lenk.1999.Disturbed coherence: “Fill me in” [A].In W.Bublitz, U.Lenk & E.Ventola (eds.).CoherenceinSpokenandWrittenDiscourse[C].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153-174.

Dik, S.C.1997.TheTheoryofFunctionalGrammar.Part1:TheStructureoftheClause[M].Berlin &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Eggins, S.1994.AnIntroductiontoSystemicFunctionalLinguistics[M].London: Pinter.

Halliday, M.A.K.1978.LanguageasSocialSemiotic:TheSocialInterpretationofLanguageandMeaning[M].London: Edward Arnold.

Halliday, M.A.K.1994.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2nd ed.) [M].London: Edward Arnold.

Hoey, M.1983.OntheSurfaceofDiscourse[M].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Hoey, M.& E.Winter.1986.Clause relations and the writer’s communicative task [A].In B.Couture (ed.).FunctionalApproachestoWriting:ResearchPerspectives[C].London: Frances Pinter.120-141.

Reinhart, T.1980.Conditions for text coherence [J].PoeticsToday(1): 161-180.

van Dijk, T.A.1977.TextandContext:ExplorationsintheSemanticsandPragmaticsofDiscourse[M].London: Longman.

Winter, E.1994.Clause relations as information structure: Two basic text structures in English [A].In M.Coulthard (ed.).AdvancesinWrittenTextAnalysis[C].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46-68.

程晓堂.2005.基于功能语言学的语篇连贯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程晓堂.2007.角色定位和语篇连贯[J].外语与外语教学(1):1-4.

程晓堂、王琦.2004.从小句关系看学生英语作文的连贯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4):292-298.

任绍曾.2006.概念隐喻和语篇连贯[J].外语教学与研究(2):91-100.

汪少华、樊欣.2009.概念隐喻、概念整合与语篇连贯——以一则商业报道为例外语研究[J].外语研究(4):24-29.

王振华、张大群、张先刚.2010.马丁对语篇语义的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10):46.

张德禄.2003.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小句连贯性连贯
慢性宫颈炎患者采用连贯性护理健康教育的临床价值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Why do we celebrate the New Year?
衔接连贯题的复习备考注意点
短语
主述位理论视角下的英汉小句翻译研究
话剧《雷雨》的语气研究
俄语广告语篇整体连贯性分析
主述位理论对英语写作连贯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