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桎梏与导引
——象牙塔精神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2011-04-02宋逸成徐东波

当代青年研究 2011年1期
关键词:桎梏象牙塔逻辑

◎宋逸成 徐东波

桎梏与导引
——象牙塔精神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宋逸成 徐东波

象牙塔精神与当代中国高等教育不完全重合,走进抑或走出只具有现实意义而不符合历史逻辑。当代背景下,象牙塔精神既起桎梏作用,也起着导引作用,在其功能二重性考量下的中国高教容易产生非此即彼的错误。必须要分析它的适用范围,在理清具有桎梏功能的象牙塔和导引功能的象牙塔基础上,建立一种防范机制,促进中国当代高等教育发展,整体性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精神。

高等教育 象牙塔 桎梏 导引

德里克·博克的《走出象牙塔》向我们提出了“继续坚守还是走出”的问题。高等教育有关这个问题的关键则是我们“是否到了必须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刻”,以及我们“是否真正意义上走进过”这两个带有根本性的询问。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表明,蔡元培的北大、梅贻琦的清华仅是昙花一现。但我们到了走出之时,也即我们不能违背时代而独奉它,我们也到了走进之时,因为我们需要重塑一些丢失的高等教育精神,两者是辩证关系。再追问下去,西方高等教育走出的是否就是他们所真正宣称的象牙塔?客观而言,从中世纪走来的大学一直没有真正理会纯粹意义上的象牙塔,完全的象牙塔情结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它仅是高等教育的美好极限,西方之走出仅是在近似象牙塔的基础上适应社会变革而做出的自身改变。从历史发展角度考虑,象牙塔是历史财富,因为它的模糊兼美好性从而得以广泛承认。因此,它仅是办学理念的一种,不能体现当代,但能有效指导当代。

一、多维度视角下象牙塔精神的适用范围

(一)高等教育机构系统演变下的象牙塔精神

象牙塔精神源起类似于修道院和中世纪大学之类的高等教育机构,从此角度来说,象牙塔精神就是专门针对传授高深学问的高等教育机构或者高等教育学的。彼时的 “机构”或“学”体现的是精英教育理念,象牙塔本身的逻辑只有精英教育才能与之吻合。当代高等教育机构或者高等教育学无论在内涵或外延上都扩展了许多。这就提出了有关象牙塔精神在当代高等教育机构系统下的适用范围问题。有人认为只有硕士以上教育才能体现象牙塔,而大多数人则将本科教育作为体现起点。“学生是大学的来去匆匆的过路客。4年的时间,对于通晓高深学问,并对其传播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实在太短暂”,①胡克和布鲁贝克都认为本科教育并不能体现象牙塔精神。从现实状况看,2010年秋季我国普通高校毛入学率已达25%。因此,象牙塔精神在高等教育机构系统的领地转换成研究生及其以后教育符合情理逻辑。但“经验而非逻辑才是法律的生命,这种观点对高等教育像对法律一样千真万确”。②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化”严重,畸形的本专科教育需要用“象牙塔”重新塑形。于是,在高等教育机构系统演变的背景下,象牙塔精神的应然领地依旧涵盖整个高等教育,只是在本专科教育和研究生及其以后教育中发挥作用的性质迥异,对前者是矫正塑形,对后者是灯塔导引。

(二)政治视角下的象牙塔精神

象牙塔精神产生的社会背景是在世俗权力与教会权力之间存在空隙的情况下,从教育政治学的角度看,它是教育政治权力的分化,它的政治母体是行会性、职业性组织。而现当代高等教育不存在这种三方的教育政治权力态势,显然,它原先的政治根基已丢失,它仅仅作为一种历史性的政治文化而存在。对于缺乏政治母体的组织能否坚持己有的观点难下定论。如果它的新的政治宿主能够接纳它,它可以继续它的初衷,相反则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意志。而事实上,新的政治宿主并不能完全接受它的见解。自从威斯康星大学提出州的边界就是大学的边界之时,高等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大门便开启了。直到现在,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始终处于认识论的高等教育哲学上风,即使本体论的高等教育哲学研究悄然兴起,原先作为一种历史性的政治文化而存在的象牙塔精神不得不接受这样一种现实:如果想继续自己的认识论追求,必须在政治论的考量之下。在这种情况下,象牙塔的适用范围变得相对狭窄,它必须同时考虑政治宿主的要求和自己的欲望。

(三)经济视角下的象牙塔精神

10-11世纪,欧洲封建制度进入巩固和发展时期。至12世纪,中世纪就已成为城市的世界。至15世纪,欧洲约诞生了5000座新兴城市和城镇。③在城市同商业和手工业共同走向繁荣的背景下,“一个以写作或教学,更确切地说同时以写作和教学为职业的人,一个以教授与学者的身份进行专业活动的人”出现了,“在实现了劳动分工的城市里安家落户”。④“机构的存在有赖于那些有专门知识和特殊技能的人的存在。12世纪新建的政治、法律、管理、宗教机构,以及随着长期贸易扩大而发展起来的商业与银行机构都要求有一批具备新知识的人才。这一社会需求是促进大学产生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⑤另外,新生的工商业力量本身也对知识有着渴求,促进了知识的发展和中世纪大学的产生,以及由此而来的象牙塔精神的孕育。由此看出,象牙塔精神本身就适应当时西欧经济发展态势,它所追求的是在一个相对纯化的环境里更好地发展知识学问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从其一开始就是积极入世的象牙塔,从新的经济特征里产生并与之适应是其固有特质。从经济形态上看,市场经济本身就是商品经济,象牙塔没有必要逃离这个本来就与之共存的发展趋势,象牙塔的当代适应范围的核心要旨就是探讨如何增强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下的适应力问题,而非逃离或与服务站精神对立。

二、桎梏与导引并存的象牙塔精神

(一)作为桎梏的象牙塔精神

1.塔的内敛性与神秘性。在文化学意义上,塔具有内敛型和神秘性,象牙象征着好的品行。但正是这种象征意义使得象牙塔精神变成了当代大学的桎梏。换言之,内敛型和神秘性对当代大学影响恶劣。制度变迁下的大学已经向着无边界大学走来,⑥十字街大学已经对塔的这种内敛性提出了行动挑战,而对神秘性有所保留,无边界大学则彻底地剥去了神秘性的外衣,使塔赤裸裸地站在世人的目光下。在从十字街大学向无边界大学酝酿的关键时刻,如果不具体分析象牙塔精神的真正内涵,生吞活剥一点也不理性。塔的内敛性和神秘性使得象牙塔精神在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机构系统里的适用范围不能够做到兼容并包,它对那种几乎没有真正体验过象牙塔的高等教育很苛刻,带有贵族歧视色彩。作为必须兼顾政治论高等教育哲学的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如果继续以内敛和神秘作为自己的品性的话,便难以生存,它无法得到政治支持和公众认可。虽然象牙塔精神与新的经济特征相适应是其固有特质,但它也在一直监视着经济对它的侵犯,它不能容忍任何外部经济事物破坏它的内敛性,洪堡一直坚持纯粹科学研究便是例证,而且这种坚持直到威斯康星精神之前一直被人所认可和推崇,现在也很有市场。

2.塔的纯粹“禅”性。象牙塔精神似乎在宣誓一个一直被多数人认可的观点:左巴和禅在象牙塔里面只能二者择其一,它对禅的绝对赞扬和对左巴的绝对唾弃构成了塔的哲学逻辑。然而,“整个人类的过去都试图要将它们分开,这是一个很不幸的试验”。⑦同样,象牙塔精神在没有成为过左巴的历史前提下就变成了它自己所宣称的佛也是不完整的,尽管它也曾为自己和世俗势力及宗教势力做过斗争,但象牙塔终究是当代我国的象牙塔,塔的这种纯粹禅性,缺乏历史的沉淀,不对象牙塔精神的禅性进行合理分析,只能使高等教育走进空想、被架空。当前,有些高校甚至名校一味追求学术自治、学者自由,而不讲求自身办学历史和实际,不考察整个高等教育大环境,没有看到我们自己的高等教育特色,盲目提倡象牙塔,使其办学成效不大,社会认可度不高,限制了自身发展。我们的高等教育受到这种禅性的精神折磨,“但是,你能说佛陀和一般的乞丐可以归为一类么?事实上他们是不一样的,他们属于完全不同的类别,我喜欢你们成为佛的类别,但是,首先他必须是一个左巴”。⑧象牙塔精神也一样,它只有成为过左巴,才能成为佛陀,所以,我们在坚持象牙塔精神的同时,必须看到它在我国此时此地固有的不完美。

(二)作为导引的象牙塔精神

1.职能审视功能。尽管塔本身具有的内敛性、神秘性以及隐藏的纯粹禅性,但正如本文伊始所言,它不能体现当代,但能有效指导当代。作为一种历史积累而成的办学理念,在具有糟粕的同时,它也对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具有极大的导引价值。在此意义上结合现实情况,我们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走进象牙塔。我们回首几乎没有走进过象牙塔的高等教育过去,正视离象牙塔所宣称的知识即目的、学术自由、学者自治似乎越来越远的现实,发现洛根·威尔逊所说的“无功利的活动和成熟期缓慢的长期计划,在要求短期效益的制度压力下化为泡影”⑨简直就是天才的见地。大学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变成大学依附于社会的功能,急功近利的心态蜕变大学的职能至功能。对此,有学者论证了大学职能与功能的本质区别。

2.“象牙塔精神的学科”塑造良好风气。怀特海认为,大学存在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富有想像力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而不是单一的知识积累和技能培训。⑩这正是象牙塔精神导引意义的经典阐述,葛兆光先生曾指出:老清华之所以有其精神和学风,合乎大学的本义,就在于它不仅有工科的实干、农科之贴近中国,还在于它有理科之冷静、文科之敏锐和法科之严谨,其实没有了许多似乎“无大用”的文科和理科,大学再大,“也只是跛足的巨人,因为那种广博的视野、自由的精神和活跃的风气,在仅仅充满实用与实干的气氛中难以建立”。⑪这种“无大用”的文科和理科正是象牙塔精神在学科上的体现,反观现今国内某些以工科院校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名牌综合性大学,其轻文忽理现象严重。

3.以自身逻辑保持对社会逻辑的清醒认识。大学的导引精神体现在大学坚持自己的逻辑,不是要服从社会的逻辑,而是从社会的逻辑中吸收合理的部分,利用其中有益的资源。但是,当社会的逻辑制约严重影响大学的逻辑的时候,大学的逻辑要保持清醒和抵制力。对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5年发布的《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提出,“适切性”(Relevance)是“高等教育在这迅速多变的世界上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布鲁贝克在其《高等教育哲学》一书中也谈到了课程的适切性问题。这两种适切性的本质是一样的,实质上就是大学与社会的相关性,是大学如何与社会建立联系从而为社会服务的问题,其核心是兼容批判。现代大学要保持象牙塔的持续和完整,必须与社会之间保留一个缓冲带,使外界政府、社会、市场的要求在象牙塔的外围有一个系统的调整地带。

三、正确看待作用,建立防范机制

尽管说象牙塔精神具有桎梏和导引作用是实然的状态,但正如人类思维具有对事物简化以逃避复杂的思索一样,人们经常顾此失彼。一段时期以来,人们批评象牙塔的桎梏作用,而随着这种批评越来越多的时候,人们又开始指责它与社会逻辑勾结在一起,出现了著名的“钟摆现象”。就像战后美国一直在学科中心主义与实用主义之间荡来游去一样,我们如果不采取防范措施,也会在象牙塔精神的桎梏与导引之间徘徊。从教育学层面看,它仅是教育理念的来回摆动,但从其实际影响看,却是以我们极其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以及发展机遇期为摆动代价的。当代中国高等教育也应该在对象牙塔精神的正确理解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其关键就是建立一种防范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象牙塔精神的双重作用在具有理论意义的同时,还具有实践意义。实践意义与理论意义不同,理论意义具有相对不变性,而实践意义的变动性大于理论意义。这就要求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和不同的地域,对象牙塔的适用范围以及桎梏与导引的具体方向与程度有所区别了解。有效防止非此即彼现象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主动跟上社会经济的发展态势。可以以某省或某地区GDP等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参照物为参照标准,针对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高校作出方向性的政策引导。

(二)办学主体要审视自身办学定位

对于不同性质的对象,象牙塔的桎梏与导引作用也存在差异。一流大学的“塔”与一般职业技术学院的“塔”的内敛性、神秘性和纯粹禅性肯定不同,同时,它们的职能、学科分布以及对社会逻辑的认识程度和角度也不会完全一样。这就要求办学主体必须认真审视自己的办学定位,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办学历史避开桎梏影响。

(三)建立可量化的桎梏和导引观测体系

防范机制的基础工作就是建立可量化的桎梏观测体系与导引观测体系。只有当可量化的指标清晰地摆在办学者面前,才能正确判定是否避免了桎梏的限制作用,利用了导引的指向作用。可以借鉴本科教学质量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及其他教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估原理,将塔的三性与三大导引意义层级性地展开至具体观测点,用具体数据说话,使得防范机制具有说服力。要说明的是,这种观测体系本身也是不断发展的,任何以一种固有的方式来处理变化的世界最终是失败的。

有关走进抑或走出象牙塔的讨论还会继续,但笔者认为,只有在认清了象牙塔的现代适用范围以及双重作用的前提下,讨论才会有所成效。同时,只有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防范机制才能保证走出得当,走进及时,才能扎实推进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向着纵深良性发展,稳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注:

①②[美]约翰·S·布鲁贝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3、20.

③[比]亨利·皮朗.乐文译.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48-53.

④[法]雅克·勒戈夫.张弘译.中世纪的知识分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4.

⑤Warren Treadgold edited,Renaissance before the Renaissance,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1301.

⑥朴雪涛,郭瞻予.制度变迁视角下的三种大学类型[J].辽宁教育研究,2004(4):17-19.

⑦⑧[印]奥修.林国阳译.生存智慧[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1.

⑨[美]刘易斯·科塞.郭方译.理念人——一项社会学的考察[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310.

⑩[英]阿尔弗莱德·怀特海.韩东辉等译.思想方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32.

⑪葛兆光.走近清华[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10-11.

作者单位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东南大学

责任编辑 有 明

G64

:A

猜你喜欢

桎梏象牙塔逻辑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破茧重萌
创新的逻辑
智珠
《家》:在激荡青春中挣脱人生桎梏
为何用『象牙塔』比喻大学校园?
象牙塔中的明珠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