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 德 与 英 国
2011-04-02贾熟村
贾 熟 村
(中国社会科学院 近代史所,北京 100006)
赫 德 与 英 国
贾 熟 村
(中国社会科学院 近代史所,北京 100006)
赫德为英国人,他效忠于英国,是人之常情,理之当然。但他效忠英国常常是从英国的长远利益着想的,而英国政府往往是从英国当前的利益着想的,于是,赫德与英国政府也往往因为意见不同而发生矛盾、冲突。赫德对英国政府,英国驻华公使及领事的不满形诸笔墨者也比比皆是。
赫德;英国政府;英国驻华公使;英国驻华领事
鹭宾•赫德,在中国,他以姓称于世。英国北爱尔兰阿尔马郡人,生于1835年2月20日。1850年,考入爱尔兰女王大学,又改入都柏林三一学院。1854年,英国外交部招考去中国服务的外交人员,他被免试录用,被分配到英国驻香港贸易督察处当翻译学员。又调至宁波领事馆[1](P659)。
1857年12月,英法联军陷广州。中英交涉频繁而汉语人才奇缺。1858年3月,赫德奉调到广州,任英国领事馆翻译。4月,任领事巴夏礼的秘书。1859年6月,被广东巡抚劳崇光聘为广州新关副税务司。
1860年,英法联军进入北京,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1861年,清政府以李泰国为总税务司。李泰国回英国就医,由赫德代行其职权。赫德从广州到了上海。恭亲王奕奏请购置船炮镇压太平天国,命赫德代购。1862年,赫德函请李泰国在英国代中国购置兵轮。李泰国与英国海军军官阿思本商定此舰队由阿思本领导。1863年,更进一步订立合同,阿思本不直接接受中国命令,一切由李泰国负责。赫德知道这个合同后,认为总理衙门无论如何不会接受它,写了一封长信,表示反对,李泰国听不进去[2](P57)。
6月,赫德、李泰国到了北京。李泰国向总理衙门面递统带兵轮合同,并要求四年经费。7月,总理衙门奏称:管带新置火轮兵船章程,已与李泰国再四驳诘,议定由中国选派武职大员作为总统,英人阿思本为帮统,以四年为期,在用兵地方,听督抚节制调遣。阿思本由总理衙门发给札谕,俾有管带之权。应支粮饷、军火用款,归李泰国经理。清廷命照议办理。两江总督曾国藩,江苏巡抚李鸿章是用兵地方的督抚,他们对总理衙门与李泰国议定的条款很不满意。8月,曾国藩在给李鸿章的复信中写道:“前见台端致总理衙门书,伸赫德而抑李泰国,以为操纵有法,权衡至当。不意此次总理衙门奏定条议,将兵柄全予李泰国,而令中国大吏居节制之虚号,不特蔡国祥如骈拇枝指,无所用之,即吾二人亦从何处着手?”[3](第6册,P3886)
9月,阿思本到达北京,曾国藩复函奕,认为总理衙门与李泰国所订轮船章程,与前此购买轮船之本意大相舛误,不仅节制之说,恐徒托虚名,而且彼强我弱,将自取其辱。不如疏而远之,以折其骄气。可将轮船分赏各国,或由蔡国祥与阿思本分带。[3](第6册,P3964)10月,阿思本通知奕,主张遣散其所统之火轮兵船。11月,总理衙门请英国将撤回轮船变价交还中国。清政府以李泰国购买兵轮所订条款不洽,革其总税务司职,任命赫德继李泰国之职位。12月,李鸿章在给曾国藩的信中写道:“李泰国轮船撤退,师门倡议,公使助力,执政刚断,为近来第一快事。……勒限李泰国四个月将各关税务与赫德交待”[4](V4P00)。
李鸿章杀苏州太平军降将郜永宽等。常胜军统领戈登愤其杀降,要把李鸿章抓来作俘虏。英提督柏郎与戈登商定常胜军归其节制,不再对太平军作战。总理衙门派赫德前往调解。1864年1月,赫德分别拜会了李鸿章、戈登。2月,达成协议,常胜军重新加入对太平军的战争行动。李鸿章奏称赫德经理洋税,接济饷需,并赞助戈登攻剿,十分卖力,请清政府赏以按察使衔[2](P68)。
4月,赫德又奉奕之命至常州,办理常胜军解散事宜。5月,总税务司由上海移驻北京。6月,李鸿章致函戈登,在他回英国之后,双方联系请由赫德处转寄[5](P374)。
1866年3月,赫德请假半年,携带三个非婚生子女返回英国。8月,与简•布雷登女士结婚。9月,返回中国。
1869年11月,清政府给赫德赏加布政使衔。1874年1月,清政府正式授命成立中国海关驻伦敦办事处,以金登干为主任。
1875年2月,英国翻译官马嘉理在云南蛮允被杀。
7月,赫德传达总理衙门之命,授权金登干在英国购买阿姆斯特朗厂制造的炮舰。
在这一年,赫德的母校——女王学院授予他名誉文学硕士。
1876年3月,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向总理衙门提出处理马嘉理案的六项要求:1、中国须派员往云南调查,英国官员到现场观察;2、允许印度政府再派探测队;3、交银十五万两,办理善后事宜;4、1858年《天津条约》第四款给予英国公使的特权,应解释为可以觐见皇帝;5、商定办法,保证英国贸易不超过正税和子口半税;6、满足赔偿要求。又在一周内接连递了十馀次照会,以撤离使馆相要挟。赫德对威妥玛的蛮横表示忧虑,5月12日,他在给金登干的信中写道:“威妥玛现在在总理衙门陈述他对云南的司法工作的看法,他明显地表示不满,在以后的几个星期,他会给我们带来各种焦虑和不安的。他还不知道他将要求的是什么,但是他现在寻求的是一种虚幻的目标,一种必须保证未来的东西”[1](第1册,P398)!
6月,威妥玛照会总理衙门,催请提京审讯马嘉理案人员,声称不能再延。然后,即下旗出京、以战争相威胁。总理衙门很紧张,于7月,请赫德调解马嘉理案。赫德到上海,晤威妥玛、梅辉立,劝他们到烟台与李鸿章谈判[6]。7月15日,赫德电金登干:“中国事务取决于欧洲形势,欧洲形势怎样?大战可能吗?谁会帮助谁?英国外交部愿意以赔款和平解决,还是可能对华作战?今天7月15日即寄来大概的回答。”当天,金登干即复电:“关于土耳其,德比勋爵通知代表,英、俄、奥将不干涉,欧洲战争极不可能发生”[1](第8册,P81)。
8月20日,赫德经上海致电金登干:“人们告诉我,驻伦敦各国代表们函外交部询问形势,并批评威妥玛的言行和要求,英国或许派特别使团赴华。查明此事,并请推动报纸建议和鼓吹派特别使团。威妥玛的观点是狭隘和偏见的,他的态度可能导致战争,而特别使团则将促进平和解决。我与威妥玛关系越来越冷淡。他的首席顾问现在是那位好战的汉文参赞梅辉立,帕克(案:即巴夏礼)是梅的榜样。”21日,双方在烟台开始谈判。赫德又经烟台给金登干连发了两个电报:“8月20日,英海军司令进行了恐吓。……照以前作法发表。”“公使要求:只有将去职的云南巡抚岑毓英……召到北京审问才能得到满意解决。军机大臣回答说,……北京如果仅仅出于怀疑……则无权使用该手段。……俄、法、奥、美、西等国公使均在烟台。发表,但不要公布你我姓名”[1](第8册,P86)。他想用在伦敦报界公布谈判真相的办法促成马嘉理案和平解决。24日,又在给金登干的信中写道:“威妥玛的态度有引起战争的危险。他的首席顾问梅辉立是好战的,据说在各方面都比巴夏礼爵士本人更巴夏礼。我们受不了这样,因为我们要和平。……威妥玛和我本人之间的关系不如以前,他生气了,现在我们之间只是见面点点头而已”[1](第1册,P434)。在赫德的撮合下,威妥玛和李鸿章终于在9月13日签订了《烟台条约》,避免了走向战争。
12月,赫德促成中国首任驻外使节——出使英国大臣郭嵩焘离开上海,前往英国。1877年1月到达伦敦。使馆经费由海关支出。
1878年赫德请假一年,回欧洲。
1879年,赫德等返回中国。他使金登干在英国订购的“镇东”、“镇西”、“镇南”、“镇北”等四舰也驶回中国。赫德计划将这些年在英国新购的舰只组成两支舰队,分隶南北洋大臣,而用人、支饷、造械诸事则由他以总海防司身份兼管。炮术、航海、机械、轮机舱等关键人员及舰长,均由英国人担任,由金登干物色[1](第2册,P230)。南北洋大臣沈葆桢、李鸿章都不赞成,此议遂罢。
1880年3月,赫德使金登干在英国为李鸿章购军舰五只。5月,又使金登干在英国为山东省购军舰两只,为李鸿章购快船一只。6月,清政府通过赫德电召戈登来华,商对俄伊犁交涉问题。8月,戈登到达北京,因与赫德有隙,威妥玛亦劝其速归,又回英国。
1882年,赫德在李鸿章面前极力推荐琅威理担任中国海军要职。9月,琅威理到达天津。11月,清政府任命琅威理为北洋水师总查。
在这一年,英国政府授予赫德以圣迈克尔和圣乔治下级爵士勋位。使他从平民步入贵族。母校爱尔兰女王学院授以法学博士衔。
1884年3月,赫德奉李鸿章之命,促德璀琳自广东北上。4月,德璀琳到天津,晤李鸿章,劝尽早与法国讲和。5月,李鸿章与福禄诺议定《中法简明条约》。德璀琳是德人,1864年进入中国海关,长期在天津工作,与李鸿章关系亲密。6月4日,赫德在给金登干的信中写道:德璀琳“他在一个适当的机会下手,把事情办得很好。……但不管怎样,他缔结了和平,我们都应该感谢,……一个副手取得的成就,虽然可以预兆他成为统帅的最后继承人,但不一定意味着统帅的罢免。……当然,这一切意味着德国的势力和利益正在增长,但没有办法。因为我的自己人(英国人)从岸上宁可向我投掷石块,而不肯扔给我绳子,那我只能‘随着潮水’漂游。要是有一天你接到命令,把伦敦办事处移到柏林,你也不要吃惊”[1](第3册,P555)!
赫德与英国驻华公使馆领事馆相处得并不和睦,他曾在一封致金登干的信中写道:“公使馆、领事馆,他们妒忌,厌恶海关,想显示他们的权力;我们(中国不情愿雇佣的人)与我们自己的政府当局争吵并遭严厉斥责,这对我们的民族不利并使我们的处境狼狈。”“我得驾驶着我的帆船,穿过公使馆的暗礁浅滩和领事馆的重重障碍前进,而且周围到处都是急流和漩涡”[1](第3册,P414)。
1885年3月22日,英国驻华公使巴夏礼去世。30日,举行葬礼。当天,英国外交部通知赫德,任命他为新的驻华公使。赫德又惊又喜,喜的是他多年来在中国为英国利益所做的工作得到了英国政府的承认,这是他多年来一直盼望得到的。惊的是,他当时正代表中国政府通过金登干与法国进行秘密谈判,希望了结中法战争,密谈需要继续下去,他的身份变了,将会使谈判遇到麻烦。因此,他要求英国政府推迟发表。英国政府决定推迟到6月份再公布[2](P237)。
5月2日,英国外交大臣正式签发了赫德的驻华公使任命书。6月9日,中法新约(越南条约)在天津订立。10日,英国公告任命赫德为驻华公使。8月22日,赫德到公使馆就任。赫德推荐其弟赫政继任总税务司。李鸿章又推荐德璀琳继任总税务司。赫德不愿放弃总税务司职任,于是决定辞去驻华公使。26日,他在给英国首相格兰斯通的信中写道:“阁下,我深知就任公使的极高荣誉,……英国政府说它对我放弃此职感到惋惜,中国政府则说,它很高兴接受我担任英国公使,可是它更愿意我留任总税务司。而两国政府都同意完全由我自己选择决定。我认为,为了总的利益,特别是为了英国同中国的特有利益,我请求准许我辞去女王陛下任命我的这一极高职位”[1](第4册,P262)。
9月1日,赫德致电庞斯福德,转沙里士伯和格兰维尔:“离开海关,海关将处于危险境地,留在海关,我能保护它。……我认为这样对英国最为有利,当然对中国肯定也有利。……外交部可以指望我的合作以进一步增进英国的利益。……请指示新任公使特别要真诚和我共同工作。……让他(案:指临时代办欧格讷)在这里任公使我任总税务司,这将是好得无以复加的措施”[1](第8册,P498)。于是,11月2日,赫德终于又回总税务司任。英国政府训令新任驻华公使华尔森把赫德看成是他们的外交顾问。从此,赫德在中国的各种活动得到了英国使领馆的有力支持,而赫德成了使领馆的顾问,双方配合十分默契[2](P248)。
在中法战争期间,按照英国的中立法,琅威理和在中国军队里服役的军人撤离了中国。中法战后,赫德极力鼓励,促使琅威里在1886年3月,再次回到了中国[2](P249)。
1888年2月,英军侵入西藏,在边境上占领了许多地方。清政府得到报告后,派升泰为驻藏帮办大臣,前往西藏与英国谈判。总理衙门命赫德推荐翻译和顾问。赫德推荐了他的弟弟赫政。
在这一年,英国政府授给赫德圣迈克尔与圣乔治上级爵士勋位[1](第1册,P689)。
1889年1月4日,赫德电令赫政:“你可往访印度总督及印度各部大臣。在与升大臣商谈时,可按以下意思发挥:英国停止进军,已确实表明并无占据土地及损害中国威望之意。因此希望从长谈判,满足双方真正需要。”他口授秘诀说:“你要将事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具体办法是:要印度代表虚张声势,多提一些,再减掉一些;同时要尽量维护中国人的面子。这样可以使谈判好像是中国人获得了胜利,而印度则就此可以获取实际利益。
到1890年,双方争论的焦点是:哲孟雄是不是“照旧”每年向西藏当局备函,馈送礼物。赫德指示赫政继续按照英国吞并缅甸故技行事。说应向印度说明中国自视甚尊,如能在不影响印度利益的情况下,对中国做一些传统体制和文字上的让步,对印度是有益的。对升泰应该说,印度统治哲孟雄已是事实,应该承认事实[2](P273)。3月17日,升泰签订中英藏印条约,承认英国对哲孟雄的保护权,并依照英国的意见划定了边界。
6月,琅威理因不满在中国海军中的地位而辞去了职务。8月10日,赫德在给金登干的信中写道:“琅威理已经辞职,他的辞职曾获得海军及公众的赞扬,而我却不然,我认为他是以个性取代策略。我不能肯定一个人处于某种地位有作出那种决定的权利”[1](第5册,P242)。10月12日,在另一封信中,他又写道:“琅威理的辞职未免‘操之过急’,……当他在香港对扯下旗帜的事发出第一次咆哮时,事实上他是面对公众‘破釜沉舟’,特别是同海军军人对立了”[1](第5册,P265)。
1891年5月,安徽芜湖发生教案,14日,赫德在给金登干的信中写道:“天主教会的楼房被烧毁,我们官员的住宅受到洗劫,但无人丧生。领事馆陷于危险但得以幸免。此间对此事正予以严肃对待。开放的通商口岸发生暴力行为,……将提供一次进行教训的机会。如果各使馆坚持他们的条件(今天的条件是首先对暴徒给以应得的严惩,然后我们将从容地谈判金钱赔偿要求,但首先是惩罚!)。必须好好地给予教训,……战舰正在驶往芜湖途中”[1](第五册,P373)。
1893年5月下旬,赫德接到英国外交部的电报通知,已把他列入了英国女王诞辰授勋的名单。他高兴极了,25日他在给金登干的信中写道:“当从男爵爵位或许到来时,我必须干一些与我人名字将载入德布雷特的《英国贵族名册》的地位相称的事”[1](第5册,P698)。接着,英国政府遂正式授给赫德以联合王国从男爵爵位。
1894年,日本蓄意挑起中日甲午战争,7月25日,不宣而战,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于丰岛,伤“济远”、“广乙”舰,俘“操江”舰。27日,赫德在给金登干的信中写道:“我们对于日本人对付运输船的这种做法不禁大为惊愕,而且“高升”号也引起一个特别问题,它是英国籍船只,刚刚被中国政府租用,得到了英国领事馆和公使馆的同意,现在中日两国尚未宣战,日本的这一行动应如何评断?这件事应该由中国去交涉吗(英国对中国说:‘你租了这条船,这是你的事。’还是应该由英国去处理(中国对英国说:‘我们委托你们的船运送的军队运到哪里去了?’)如果英国觉得非处理这个问题不可,中国的处境就比较有利;如果英国不管,我们的日子就非常不好过了”[1](第6册,P93)。“高升”号事件之后,英国提出了交涉,日本迅速答复赔款了事[2](P304)。
8月,中日宣战。9月,日军占领平壤。30日,赫德致电英国政府:“三万日军沿渤海进犯,大概将在本星期登陆,向北京进军。形势极为险恶!……现在《泰晤士报》发表文章主张英国保持善意的中立,预示着英日联盟,中国人对此颇多评论,中俄联盟可能实现。面对这种形势,英国是否将有所行动?时机紧迫!如果英国政府不采取行动阻止日军登陆,中国将被迫无保留地投入俄国怀抱。我认为英国应以实力进行干预,外交手段毫无用处,而且应马上干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未来的一切均将改观。有可能采取行动否?请答复”[1](第8册,P755)。此电特用密码。同一天,赫德又在给金登干的信中写道:“外交手段欺骗了中国,使它未能派去军队,以致日本一动手就占了优势。现在是一个行动的机会,如果英国肯于采取行动,中国将永远是它的朋友,倘如无行动,俄国就拿去这笔赌注了。……(我所说的行动是指命令英国海军司令以武力制止日军登陆)……我一点也不敢恭维英国的对华政策,它永远是那种不冷不热的政策。……如果中国走向俄国一边,东方的命运就要发生变化了”[1](第6册,P127)。10月1日,金登干代伦道尔致电赫德,称:“首相和外交大臣均不在。我已同他们二人联系,但除非有可能与其他国家联合,英国难望有所举动”[1](第8册,P755)。9日,金登干代伦道尔电赫德:“日本必须有所得,……但若能使我私下得知中国是否坚决拒不考虑割让台湾以代替赔款,对我将会有些用处。”11日,赫德电金登干:“割让台湾完全不可能,赔款几乎同样是办不到的。真不幸,英国政府竟然想得出来”[1](第8册,P762)。
1895年3月24日,赫德在给金登干的信中写道:“日本要求占据山海关,……条件将极为苛刻。英国除了讲得好听以外,一无作为;但是讲好听的话目前于事无补。……俄国把它的手伸进了中国,这是不必惊讶的!……如果欧洲容许日本人保持其征服者地位,就让他们当心东方的变化”[1](第6册,P261)!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要在1895-1898年的三年间,支付日本20000万两白银的巨额赔款。俄、德、法进行干涉,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清政府又须在1895年11月,交清3000万两的所谓“赎辽费。”清政府国库空虚,岁入不过8000馀万两,赔款只能靠举借外债来偿付。由于借款数额巨大,各国都争先兜揽,因为这不仅可以为本国的剩馀资本找到市场,而且是对中国的丰厚的政治投资,可以从中国索取各种利权。俄国联合法国,首先于7月和清政府签订贷款合同,数额为4亿法朗,约合中国库平银9800馀万两,年息4厘。这是清政府的第一次大借款。
8月18日,赫德在给金登干的信中写道:“俄法两国都在为所欲为,不容任何旁人立足。只要我还留在海关,他们就不会触动我本人和海关。一旦我离去,他们就要采取行动,任命我的继任者并控制此人,并通过此人控制海关。我原以为英国会就这几起对传教士的可怖暴行发动突然一击,取得在中国问题上最重要的地位,以英国所能引起的恐惧感,把那些获得中国感恩戴德的然而是自私的敌人,加以驱逐,但是迄今一无所为,目前恐怕再无机会了”[1](第6册,P337)。10月20日,在另一封信中又写道:“形势看上去已坏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英国在这场竞赛中越来越泄劲。俄、法两国正一把连一把地用力拉紧绳索,我们很快就会感到被紧紧捆住了。……目前英国的政策很令人生气,它的建设性远抵不上它的破坏性,而且不冷不热的,以致行之也无益。……但是在执行上使中国担忧和感到受了伤害,达不到那种经过最审慎地考虑,不会造成中国愤怒不快和自尊心受辱而取得成功的巧妙办法。法国佬施阿兰的手腕耍得极妙,但是使他得逞的因素之一是英国这只狮子在幕后吼叫,与此同时他得了分”[1](第6册,P366)。
赫德认为英国的一切不利,都是由三国还辽引起的。1896年3月1日,他在给金登干的信中写道:“我们英国人在这里,除非出现奇迹,否则将一无所获,现在只有用借款破坏俄、法对财政的控制,才能恢复我们的地位”[1](第6册,P429)。赫德经过一番努力,终于为英、德争得了一笔借款,他于3月24日致电金登干,高兴地称:“借款合同已签字,海关得以保全,我在总理衙门的地位也令人满意”[1](第9册,P19)。5月31日,他又在给金登干的信中写道:“见到我在近二十年期间把发生的势态都警告过英国之后,最终中国还是落入俄、法两国手中,我的愤怒就难以言状”[1](第6册,P485)。
列强你争我夺,要瓜分中国,1899年4月23日,赫德在给金登干的信中写道:“中国政府现在对英国开始产生了恶感:香港用粗暴手段处理扩充领土一事,激怒了每一个人!再加上要求总理衙门答应总税务司要由英国人来担任所产生的后果——使我遭了殃”[1](第6册,P977)。
1900年6月,义和团进入北京,赫德代表外籍人士电两广总督李鸿章,请转达慈禧太后求援。赫德避入英国使馆,清军围攻使馆,清廷对八国宣战。8月,八国联军入北京,大掠,使馆解围。慈禧太后、光绪帝离京西逃。9月12日,赫德电金登干:“欧洲的意见如何?维持清室还是瓜分大清帝国?什么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次日,金登干复电:“各国显然支持清朝,不主张瓜分。英国舆论主张维持光绪皇帝,给慈禧太后以个人安全,但反对英国政府承认她”[1](第9册,P290)。
1903年4月18日,赫德在给金登干的信中写道:“我想在这十年的记录中我功大于过。根据我的看法,我所做的事中危害最大的是规定总务司必须是英国人,它使人们太注意这职位,并赋予它一种我总是不使它具有的政治性”[1](第7册P508)。
1907年12月,赫德向清政府请假二年,回英国静养。1908年4月,他离开北京回国。1911年病死于英国。终年77岁。
赫德作为一个英国人,他效忠于英国,应该说是人之常情,理之当然。但是,他效忠于英国,常常是从英国的长远利益着想的,而英国政府,英国驻华公使以及驻各地的领事又往往是从英国的目前利益着想的,于是,在他们之间也往往因为意见不同而发生矛盾、冲突。赫德对英政府、英国驻华公使及领事的不满形诸笔墨者也比比皆是。
[1] 陈霞飞.中国海关密档[Z].北京:中华书局,1990.
[2] 王宏斌.赫德爵士传[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3] 曾国藩全集•书信[M].长沙:岳麓书社,1992.
[4] 李鸿章.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5] 田馀庆.太平天国史料[M].北京:开明书店:1950.
[6]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事日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7.
责任编辑:侯德彤
Hart and Britain
JIA Shu-cun
(I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006)
Hart was British and it was understandable that he was loyal to Britain. But his loyalty was in for the long-term benefit of Britain while the British government jus considered its present benefit. So he often ran into conflict with the British government. His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British government and the British ambassadors to China often found expression in publications.
Hart; British government; British ambassador to China; British Consuls to China
K256.1
A
1005-7110(2011)02-0001-05
2010-10-10
贾熟村(1930-),男,河南偃师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