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与社团建设
2011-04-02刘巧芝
◎刘巧芝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与社团建设
◎刘巧芝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创新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本文运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浙江省10所高校750名在校大学生的创新素质现状进行了评价,挖掘高校社团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方面的优势,进而探索了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视域下的社团建设模式。①
创新素质 社团 有效载体 模式
一、大学生创新素质综合评价及现状分析
(一)相关概念及指标设定
大学生创新素质具有综合性、层次性、模糊性等特点,因此学术界对它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笔者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把大学生创新素质界定为大学生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实践等教育活动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对大学生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主体特性和品质,它涵盖了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方面的内涵。②创新思维“是指主体在一定的知识、经验和实践基础上,伴随着思维方式的变化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和想法的思维过程。”③创新知识是维系大学生创新活动所具备的各种知识储备;创新意识是学生对创新活动的一种理性的觉识,是一种不安于现状的精益求精意识和对未知领域强烈的尝试冲动;创新人格指的是个体在创新过程中心理活动所特有的动力特征。
根据创新素质的内涵,笔者设定了由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4个一级指标及17个二级指标构成的大学生创新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指标的测量采用李克特量表的方法,利用3个测量等级:优、中、差来对指标进行对比和评价。为了便于计算,我们将主观评价进行量化,并按等级由高到低依次赋值为3、2和1。
(二)浙江省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模糊综合评价及测算结果
本研究2010年3月采用了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调研方法,对浙江省10所高校75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750份。最后收回的实际有效问卷为743份,有效率99.07%。其中女生401人,男生342人;一年级191人,二年级195人,三年级201人,四年级156人;文科223人,理科221人,工科201人,医学98人;一本院校347人,二本院校396人,样本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鉴于创新素质是多因素的综合体,本文运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进行综合评价,通过EXCEL测算出有效调查样本综合评价的得分情况,并利用SPSS16.0进行快速聚类,得到各样本创新素质的等级水平(优、中、差)。根据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测算方法,发现调查样本中13.22%的学生创新素质为优。69.48%的学生为中等,仅有17.31%的学生较差。总体上看,浙江省大学生创新素质处于一个中等偏上水平,但创新素质各方面发展不平衡,各一级指标得分高低不一。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得分和评价分别是2.14(中)、1.77(差)、2.08(中)、2.31(优)。
创新思维总体良好,但缺乏观察、联想及独立思考能力。在本次调查中,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得分为2.14,属于“中”水平,并略高于创新素质总体得分2.12,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创新素质中占一定的优势。但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具体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在联想、观察及独立思考问题的方面,依然存在着不足。例如当问及对身边环境或同学的变化是否敏感时,有7.0%的同学反映完全不敏感,有64.2%的同学反映偶尔会发觉,只有28.8%的同学反映非常敏感。而当问及看到圆会联想到什么时,32.17%的受访者不能进行联想。另外在问及是否会对别人提出的观点进行质疑时,能常提出质疑的人仅占29.61%。
创新知识相对匮乏并存在结构性短缺现象。大学生在创新知识方面的得分为1.77,位于“差”的评价域内,这虽然略低于1.8的良好水平,但与大学生创新素质2.12的总分还有一定差距,反映出了大学生在创新知识方面的匮乏。在被问及是否有参加相关专业的竞赛的经历时,有60.16%的人从来没有参加过相关竞赛,36.07%的人只参加过1次,仅有3.77%的人参加过多次,在图书馆借阅专业书籍超过10次的占被调查者的32.71%,选择经常去听学术报告的人只有12.11%。由此可见仅仅依靠专业知识来构建大学生的创新知识架构仍是不够的,创新知识框架的构建需要的是更多的接触创新教育与创新思想以及对各类专业知识的提炼、升华与重组。
创新意愿强烈,但创新意识还需增强。通过计算我们得到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得分为2.08,属于“中”的评价范围,略低于大学生创新素质2.12的总分,由此可见大学生创新意识还需增强。在调查中有72%的被调查者表示有主动去找些有关创新思维训练的题目进行训练,并且在被问及在做一件事情时如果遇到了困难会如何反应时仅有5.25%的选择马上放弃,这表明了大部分大学生还是有创新的主动性和意愿的。但当被问到是否曾经改装过身边的小电器、小饰品,或者有过小发明时,有44.28%的人表示没有,仅有5.38%的人表示经常,这也体现出了大学生在面对具体问题时的创新意识还有待增强。
创新人格已渐成熟和完善。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得分为2.32,处于“优”的评价域内,这个得分高于大学生创新素质2.12的总分,说明了大学生创新人格在大学生创新素质中占有一定优势并已渐成熟和完善。接近95%的人对身边的事物充满着好奇,在被问及对于你感兴趣的事物,你会自己寻找资料了解还是寻求他人帮助时也仅有5.65%选择总是找人帮助寻找相关的资料,同时调查也发现有超过93%的人都对自己的工作成果充满信心并有超过95%的人乐于接受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二、高校社团是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有效载体
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④他们大多是由不同院系不同年级的学生所组成的,各自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才走到一起,促成一个组织的发展。据调查,目前,一般高校都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社团,60%以上的大学生参加过社团。⑤社团组织的自发性、开放性等特点是对大学生进行创新素质培养的有效载体。
(一)社团的跨学科性有利于大学生创新知识的整合
现代科学的发展呈现出综合化、整体化的趋势,新的发现往往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之间产生,这就意味着创新必须具备多学科的知识积累。而年级的层次性、专业的交叉性是高校社团的重要特征之一,学生社团中的成员往往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他们通过开展科学探究、学术讲座、专业知识和技能大赛等活动,帮助学生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拓宽知识面,加快大学生创新知识的整合速度。
(二)社团的开放性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
创新思维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人才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的培养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有重要意义。在社团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社团往往离不开与社会、与其他社团以及社团成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这可以让他们感受到不同环境、不同岗位、不同知识背景的人的思维方式的差异性和做事风格多样化,而各种思维方式和做事风格的相互碰撞在社团内部自由的心理环境和宽松的精神环境中十分有利于训练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社团的实践性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重要的“第二课堂”,它为学生聪明才智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社团通过各种活动不断为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实践的平台、合作的契机以及展示自我的舞台,将学生的兴趣和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出学生内心深处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充分将自己在社团中培养的创新素质和具体的社会需求结合,把书本知识和现实应用结合起来,创造出优秀的成果。
(四)社团的自主性有利于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
学生社团是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艺术审美素质等基本素质的综合体现,它要想有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不断输入新鲜血液,因此学生社团要以自身的特色来吸引学生加盟其组织,在此过程中,它有利于调动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加社团的各项活动和各种事务。在面临各种实际问题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来使问题迎刃而解,而这些对于创新人格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
三、基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社团建设模式
(一)把社团活动纳入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社团活动课程化是实现学生社团与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课程教学有效对接的有效途径,通过把社团作为新的教学组织模式,从而把社团作为实现第二课堂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
高校创新教育离不开第一课堂的理论课程教学和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在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中,可以以社团为单位进行创新实践训练,为各社团配备实践创新成果丰硕的专业指导教师,指导他们根据社团特色进行创新实践的训练,可以指导社团的学员从事跟本社团相关的创新实践活动,也可以指导社团从事其他门类、专业的创新实践活动。这样可以使社团的创新实践变成一种具有较高的组织纪律性隐性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保证活动正常开展的基础条件如活动经费、活动的时间及空间等。
把社团活动纳入学分制体系,学生参加社团犹如修读一门课程,参加一个学期的社团活动经考核合格,可以取得学分,如浙江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高校将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社团活动获得的学分作为必修学分。⑥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和教师指导社团活动的积极性,而专业指导教师的指导,可以把学生的专业兴趣、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进行强力整合,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素质。
(二)重点扶持学术创新型社团
目前,许多高校学生社团的整体布局还不是很合理,科技学术类的社团偏少,因此,高校应加强对社团建设的规划,重点培育或扶持这类社团。对于创新实践类、科技学术类社团,学校要在资金、场地、研究设备、指导教师等方面给予宽松的政策扶持,鼓励他们勇于实践,开展各类科技竞赛、科技服务,积极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大赛和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新苗计划”以及其他各类创新比赛,在这些比赛实践中,不仅可以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启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创新方向,明确创新目标,培养创新意识。如东南大学创业协会,它们主要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研究实际和学术背景,在社团中进行学术争鸣,团结创新,积极组织成员参与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因此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喜爱。再如复旦大学生命学社,它是与“挑战杯”共同成长和发展的社团,并在历届比赛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有的社团还在比赛后与企业签订大数额合同,有效利用社会资源,为更好地开展社团活动打下了基础。
(三)大胆创新社团社会化运作模式
除了社团内部,社团与社团之间的交流外,社团还可以创造机会广泛争取与企业、事业、政府等机构和部门的合作,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实践平台,通过社团与社会的零距离接触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例如校团委或各分院团总支可以通过与企业订立合作协议的方式合作共建社团,社团的运作由校团委(团总支)和企业双方各出一个人来负责日常工作,社团成员由校方和企业通过招聘的形式挑选。如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与百度公司、腾讯公司联合建的“百度菁英俱乐部”和“腾讯创新俱乐部”两个大学生创新社团,就为社团成员提供了学术交流、实践机会,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实践能力。同时,社团也可以与其他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合作,通过承办项目(课题)的方式走向社会,让大学生通过与社会的“零距离”接触了解社会最前沿的创新动态,并通过实践提升创新素质。
注:
①2009年度嘉兴学院思政重点课题《大学生社团建设研究》(课题编号:70110016BW);2011年度浙江省共青团工作、青年工作研究课题《高校社团建设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课题编号:ZD20110106)。
②刘巧芝.浙江省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综合评价与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1(4).
③王桂娥.对创新思维的深层文化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④姚剑英.基于创新素质培养的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研究[J].江苏高教,2010(2).
⑤李金明.高校社团企业化运作模式初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
⑥吕迎春.基于通识教育的高校社团活动课程探索[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8(2).
责任编辑 纪 峰
G648
A
嘉兴学院数学与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