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年幼的流动人口:对上海0-3岁流动儿童生存状况的调查

2011-04-02程福财

当代青年研究 2011年9期
关键词:流动家庭儿童

◎程福财

最年幼的流动人口:对上海0-3岁流动儿童生存状况的调查

◎程福财

基于对上海卢湾区0-3岁流动儿童家长的普查,本文对0-3岁流动儿童这一最年幼的流动人口群体的生存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0-3岁流动儿童父亲的教育背景与社会经济地位都较弱;其父母在照顾孩子方面往往得不到一般父母所能获得的来自家庭或邻里的社区支持,所能获得的公共服务相对有限,难以有效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关系。本文的最后对保障0-3岁流动儿童权益提出了政策建议。

流动儿童 儿童照顾 儿童权利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流动儿童是近年来学术界关心的一个重要议题。但是迄今为止,对0-3岁外来流动儿童的生存状况的系统关注尚未开始,这一人群的生存与发展状态没有得到应有的注意。学术界对于流动儿童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学龄儿童的生存状况、受教育权利与身份认同等(刘霞等,2009;侯娟等,2009);而对于一般0-3岁儿童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普通户籍孩童的早期教育。然而,从现实的情况看,由于举家迁移的人口流动模式越来越普遍,不少外来民工都和自己年幼的婴幼儿一起生活(李春玲,2007;朱纹壁,2011)。发展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婴幼儿时期的发展,在整个人生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林崇德,2002)。因为脱离了自己赖以成长的熟悉故乡,缺乏来自祖辈、乡亲、邻里等的社会支持,这些婴幼儿的父母不得不独自在异乡担起抚育孩童的职责。

另一方面,由于现存的儿童福利政策较少关注到这些家庭对于孩子的生活照顾,这些孩童的父母在照顾婴幼儿的过程中面临着沉重的压力。因为经济与时间的限制,他们通常很难如主流社会的家庭那样悉心照料孩子。不少父母既要上班,又要照顾孩子,生活条件相对恶劣。加之就业与生存压力的趋大,这些年轻的父母在照顾年幼的孩子的时候面临着沉重的压力。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的孩子面临着疾病与被忽视的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说,为了切实保障在农民工年幼子女的健康成长,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有必要将关注的视野进一步拓展到低龄的流动儿童,帮助这些孩童获得必要的照顾、养护与教育。

本研究的目的是要通过对上海市原卢湾区0-3岁流动儿童的普查,了解0-3岁流动儿童的生存与发展状况,查找、分析这一特殊人群在上海的生存、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政府在政策、制度层面应对这些问题的可能办法。具体地说,本研究着重从家庭养护、社会支持与国家儿童政府与儿童服务等三个因素对于0-3岁流动儿童生存与发展状况的影响去探讨流动婴幼儿的生存状况。按照这一研究思路,本研究对0-3岁流动儿童的关注,主要聚焦在他们的生存与受保护的权利,而影响这两项权利实现的变量则包括家庭、社会与国家政策等三项因素。具体地说,我们将集中探讨如下问题:0-3岁流动儿童的家庭社会经济特征如何?他们的日常生活与早期教育情况怎样?0-3岁流动儿童的实际照护者在婴幼儿照顾、教育方面的知识、技能与态度如何?他们在照护孩童的过程中主要面临哪些问题,需要哪些支持与帮助?现存的面向0-3岁流动儿童的服务政策有哪些不足?应该如何改进?

二、研究方法

为了更深入准确地了解卢湾区0-3岁流动儿童的生存状况,本研究结合运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方法进行。

定量研究。本研究通过自编问卷,在2009年对卢湾辖区内所有登记在册的760名0-3岁流动儿童家长进行普查,全面了解卢湾0-3岁流动儿童的生存与发展状况,回收有效问卷470份,有效回收率为61.8%。问卷的编制主要依照前文所述的研究思路与研究的主要问题进行。在回收问卷后,课题组通过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推论。

定性研究。为了深度了解0-3岁流动儿童的监护者在照顾、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需要,本研究召开0-3岁流动儿童家长座谈会,详细探讨他们的主观认知、理解与需求。对座谈会的发言,我们进行了录音,并由专人将其转成文字。研究者将对所有的数据进行系统的编码,以寻找到数据过程中出现的任何主题、类型与模式。数据资料的分析,将由课题组成员集体完成,并通过交互检验的方法来确保其科学性。

三、研究的主要发现

因为脱离了自己赖以成长的熟悉的故乡,缺乏来自祖辈、乡亲、邻里等的社会支持,0-3岁流动儿童的父母不得不独自在异乡担起抚育孩童的职责。由于育儿成本的增加与育儿工作本身的复杂性与高度挑战性,年轻的流动父母在养育幼儿的过程中面临不少问题与挑战。也因此,0-3岁流动儿童的生存与发展状况深受其出生家庭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特征与流动性影响,他们大多不能如户籍婴幼儿那样获得充分享有生存与发展权利。

(一)0-3岁流动儿童家庭的社会经济特征

在儿童抚育的职责主要由家庭承担的制度框架下,儿童的生存与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出生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特征(李煜,2007;肖树娟等,2009)。一般地,因为家庭条件的局限,来自贫困家庭的儿童大多得不到正常儿童所能获得的良好成长环境和发展机会。调查表明,0-3岁流动儿童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特征普遍较低,其父母的教育水平、职业地位、经济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不少流动父母既要上班,又要照顾孩子,经济资源有限,生活条件差,在抚育年幼孩子的时候面临着沉重压力。

(一)要在学习培训上下功夫,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系统培训,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从业水平,让相关的工作人员真正学懂学精政府会计制度和相关准则,并能根据其变化,不断完善自身,从而满足财务工作的需要,在工作岗位上做出自己所能做出的贡献。

0-3岁儿童需要有专人照顾,而流动儿童家庭在照顾孩子时得不到来自祖辈的有效支持的现实。统计表明,有78.3%的0-3岁流动儿童都有专职的照顾者,在这些专职照顾者中有61%孩子母亲。因此,父亲的教育程度、职业与收入对于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具有决定性作用。在调查流动儿童家庭的经济资源时,我们着重分析流动儿童父亲的教育水平、职业地位与经济收入。

调查发现,在文化程度方面,53.1%的流动儿童父亲的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28%的唯有高中文化,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只占18.9%;在母亲的文化程度方面,64%的人在初中以下,22.1%的为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只有13.9%。在知识社会,低教育程度是导致个体从属于较低社会阶层的重要因素。而且,如果说家是影响儿童成长的首要环境变量,那么,从逻辑上说,流动儿童父母的低教育程度很可能会制约到他们对孩子的教育的态度、知识与能力。在职业方面,很多0-3岁流动儿童父亲在上海从事建筑业或其他低端服务业工作。在被问到儿童父亲工作单位的性质是什么时,有32.1%的人选择“个体户”,21.5%的人选择餐饮业,12.1%的人选择建筑业,10.4%的人选择制造业,4.8%的人选择流动商贩,2%的选择家政服务业,其余17.1%的选择了“其他”。可见,和目前绝大多数农民工一样,卢湾0-3岁流动儿童的父亲都在低阶职业就业,职业地位相对较低。和职业地位一样,绝大多数流动儿童父亲的经济收入偏低。超过一半(52.4%)的被访者月收入都在2000元以下,月收入在2000-4000元之间的占27.2%,月收入超过4000元的占20.4%。考虑到0-3岁流动儿童在饮食、卫生方面需要特别护理、流动家庭需要租房、不少婴儿的母亲都因为要照顾孩子而没有收入的现实,我们可以推见,至少有一半左右的被调查0-3岁流动儿童的家庭经济比较困难。

调查发现,大多数流动儿童家庭日常的生活条件较差,难以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条件。统计表明,有15%的流动儿童家庭表示目前遇到最大的困难是缺乏必要的经济能力去照顾孩子,还有12.6%的家长表示“居住条件差”是他们抚育子女时面临的最大困难。有19.7%的家庭居住面积不到10平方米,43.3%的家庭居住面积在10-20平方米之间,居住面积大于50平方米的家庭只有12.8%。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只有11.3%的0-3岁流动儿童的家庭居住在自家的产权房中,其余近九成的家庭都是居住在租来的房子中。更引人瞩目的是,为了节省钱,有将近10%的流动儿童家庭选择与人合租一套、甚或一间房子居住,住房条件非常简陋,42.9%的流动儿童家庭没有独立的卫生设施。在这样的居住环境中,如果没有良好的卫生意识与习惯,孩子的卫生健康面临较大风险,更别提对他们的早期教育。

显然,不少年轻的流动父母并不能给他们年幼的孩子以充裕的物质生活条件,不少0-3岁流动儿童的生活条件堪称恶劣。我们进行的0-3岁流动儿童家长座谈会发现,多位母亲都是全职妈妈,一家三(四)口的生活负担,完全由孩子的父亲承担,经济层面的负担大。由于抚养孩子的成本越来越高,参加座谈会的数位家长都表示她们家收支平衡,完全没有节余,没有能力应对生活的任何突然变故。为了省钱,个别家庭带着他们的年幼孩子和多个家庭合租在10几平方米的房子,住房条件恶劣,孩子的卫生健康与生存安全面临较大风险。

(二)0-3岁流动儿童的照顾与教育

调查显示,0-3岁流动儿童大多由他们的父母教育带养,大部分家长都是独立自主地照顾小孩。由于不舍得孩子单独在老家农村,担心孩子的祖辈或他人在老家不能较好地养育年幼的孩子,也为了让孩子从小能得到上海都市文化的熏陶,这些父母选择把孩子带在身边,亲自抚养。但是,迫于生计,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都需要工作;而同样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没有足够的资源(如住房)让家中的老人来上海帮忙照顾孩子。这样,0-3岁流动儿童的父母在照顾孩子方面往往得不到一般父母所能获得的来自家庭或邻里的社区支持,只能单独辛苦地照顾小孩。从儿童的成长角度看,他们的孩子面临得不到足够照顾的风险。多位母亲表示,现在面临的重要困难之一,就是缺乏照顾孩子方面的支持。她们期盼,当她们在一些特定的时候无力照顾到孩子的时候(如买菜、临时外出等)能有人为其提供临时性的儿童看护服务。

在孩子的早期教育、预防接种、体格健康、营养卫生等方面,很多家长缺乏必要的知识与技能。调查表明,尽管经济压力较大,但是,68.1%的0-3岁流动儿童父母表示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育儿知识经验的不够。调查发现,有10.3%的家长表示自己“不了解”或“完全不了解”0-3岁婴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也有42.2%的家长不清楚自己是否明白此种规律,明确选择“完全了解”与“了解”婴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家长分别只占到3%和44.5%。因为科学育儿知识的欠缺,有57.5%的家长表示,如果可能,他们最希望获得关于婴幼儿早期教育与智力开发的知识,还有10.6%的人希望了解如何教育婴幼儿良好地进行社会交往。可见,如何照顾和教育孩子,是这些身处异乡独自带养幼儿的年轻家长普遍面临的难题。

尽管自己表明缺少科学育儿知识,年轻的流动儿童父母具有较强的家庭教育意识,绝大多数父母都会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在被问到“您是否经常对孩子有意识地进行早期教育”时,有22.7%的家长选择了“经常教育”,64%的家长选择“有时教育”。除了自觉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外,更有73%家长认为有必要、甚至是非常必要接受由专业早教机构或早教工作者提供的关于育儿的成长指导。可见,流动儿童家长对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视已经比较普遍。另一方面,也有少数家长的早期家庭教育意识薄弱:7.9%的家长明确表示自己从未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5.6%的家长认为没有必要让孩子接受专业的早期教育。在他们看来,0-3岁孩子抚育的主要内容只是生活上的照顾,教育则是更往后的事情。

(三)0-3岁流动儿童家庭获得的公共服务

0-3岁儿童早期教育对于其人生发展历程具有重要影响。为了协助年轻家长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2004年,上海市教委等六部门共同颁发了《关于推进0-3岁散居儿童早期教养工作的意见》,开始有系统地协助0-3岁儿童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推进0-3岁散居儿童早期教养工作。

本调查表明,有相当一部分的流动儿童家长都从政府部门开展的散居儿童早期教育工作中获益,增长了开展婴幼儿家庭教育的能力。例如,有14.8%的家长获得过婴幼儿护理指导,22.3%的人参加过亲子游戏,19.7%的人参加过亲子教育讲座,16.5%的人获得过科学育儿相关资料,6.2%的家长就不同的教育主题接受过电话咨询服务,只有5.6%的被调查家长表示从未接受过由政府部门提供的任何教育服务。可见,现有的公共教育政策与服务已经开始覆盖到这些外来儿童。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仍有相当一部分的流动儿童家庭未能从当前政府有关部门给流动家庭提供的教育服务与支持中获益,不少家长都不了解现有的公共教育服务的内容与开展方式。

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使得0-3岁流动儿童的家长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无法如其他家长那样获得大家庭、传统社区邻里的支持。由此,公共教育服务的支持成为诸多家长的迫切需要。当被问到“在抚育孩子方面,您最希望得到哪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时,有近一半(45.5%)的家长选择了“关于婴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及科学育儿的知识”,15.1%的人选择“如何理解孩子,并与孩子交流、沟通”。可见,总体上,协助流动儿童家庭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已经成为有待迫切发展的公共教育服务。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0-3岁流动儿童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经济资源有限、生活条件较差,对子女教育投入相对较少。迫于生计,流动儿童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都需要工作,而同样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没有足够的资源(如住房)让家中的老人来上海帮忙照顾孩子。这样,0-3岁流动儿童的父母在照顾孩子方面往往得不到一般父母所能获得的来自家庭或邻里的社区支持,只能单独辛苦地照顾小孩,面临照顾孩子与工作赚钱的双重压力,从儿童的成长角度看,他们的孩子面临得不到足够照顾的风险。此外,流动儿童家庭普遍担忧孩子的入托入学问题,由于没有取得沪籍,在当前幼儿园入学高峰期,这些外地孩子在入托入幼问题上遭遇到比较明显的制度性排斥。这成为悬在0-3岁流动儿童家庭头顶的利剑。为了更好地保障0-3岁流动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权利,有必要深入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将0-3岁流动儿童工作纳入散居儿童工作体系

因为身份与地位限制,0-3岁流动儿童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尚未引起足够关注。通过公共政策的努力,切实保障儿童的发展权,确保流动儿童的共同成长,是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曾守锤,2007)。他们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社会与政府的充分关注。为了确保0-3岁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有关部门需要更多地关注流动儿童的早期家庭教育问题,并对年轻的流动儿童家长给予有效帮助。政府要尽快明确将0-3岁流动儿童纳入到0-3岁散居儿童工作体系之中。近年来,上海的教育、卫生、人口计生委与妇联等部门在户籍0-3岁儿童的营养、健康、教育等方面做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努力,户籍0-3岁散居儿童的早期教养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为了让每一个儿童都能得到科学教养,有必要按照平等无歧视的原则明确将0-3岁流动儿童纳入到0-3岁散居儿童教养与服务工作体系之中。

(二)建立0-3岁流动儿童家长学校,为其提供教育技能培训

父母是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主导者。他们的教育意识与教育能力对于家庭教育的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从调查的结果看,作为外来流动人口,流动儿童的父母在上海不仅面临经济方面的压力,也面临在社会文化、教育观念与方式上如何适应并融入上海的问题。一些流动儿童家长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不知道何时鼓励、何时批评,更不懂得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例如,有10.3%的家长表示自己“不了解”或“完全不了解”0-3岁婴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也有42.2%的家长不清楚自己是否明白此种规律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家长如何重视家庭教育,子女在家庭中也无法得到高质的教育。

为了确保流动儿童的父母能够拥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力,建议早教部门设立非正规的0-3岁流动儿童家长学校,开设专门的流动儿童父母培训课程,协助他们形成并实践科学的育儿观念与生活方式,努力确保0-3岁流动儿童从出生开始就能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与方式。当前,0-3岁流动儿童家长学校最紧要的是要做好两件事情。一方面,要向家长讲述家庭教育的意义、有效途径、方法,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理念,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目的并掌握家庭教育的规律;鼓励并督促家长自身养成爱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水平,帮助他们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与家庭文化环境。另一方面,要特别强化流动儿童家庭的安全教育。流动人口家庭的家长因为上班时间长,所以孩子单独在家的机会很多,为了防患于未然,家长必须全面消除家里的不安全隐患。

(三)为0-3岁流动儿童家庭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必要的经济条件是开展家庭教育的前提。为了提高0-3岁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质量,努力为上海培养好“民二代”、“民三代”,有关部门应该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经济利益,提高他们的经济收入,这无疑是提升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质量的基础。流动人口长期生活在社会的边缘位置,很多人自诉常常遭遇他人的歧视与社会的排斥。长期在城市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往往会给他们的心灵带来难以抚平的伤害。如果这种心理伤害发展成为一种对主流社会的敌对仇视情绪,并弥漫到家庭教育之中,那么,我们就很难让0-3岁流动儿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必将大大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民二代”、“民三代”的培养教育工作就将面临巨大的失败。目前在一些流动人口高度集中的地区出现的流动少年儿童犯罪现象已经给我们提出了警示。

对于0-3岁流动儿童来说,他们父母受到劳动时间限制,客观上造成与子女沟通少,亲子互动的频数与质量受到限制。美国学者查尔曼认为低阶层亲子间较少有口头交往,特别缺少互动的、正式的灵活交往类型。他们与子女很少有正式的谈话机会,一是缺乏交流的时间,也缺乏正式交流的语境。流动人口的边缘化生存状态给子女家庭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家庭是流动人口子女生活和社会化的重要场所,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和情感场所,作为阶级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起着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通过必要的政策手段提升流动人口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有利于流动人口家庭自身和城市社会的稳定、发展及家庭素质的提高。要努力降低现有户籍制度对流动儿童及其家庭的桎梏作用,逐步强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关联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为流动儿童受教育提供必要的制度空间,着力从根本上解决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

1.侯娟等.流动儿童家庭环境的特点及其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2).

2.李春玲.城乡移民与社会流动[J].江苏社会科学,2007(2).

3.李煜.制度变迁与教育不平等的产生机制[J].中国社会科学,2006(7).

4.林崇德.浙江教育出版社[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5.刘霞,申继亮.流动儿童的歧视归因倾向及其对情感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8).

6.肖树娟等.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儿童的入学数学准备状况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09(3).

7.曾守锤.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研究:现状、问题及解决办法[J].心理科学,2007(6).

8.朱纹壁.浅谈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2).

责任编辑 纪 峰

C913.5

A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

猜你喜欢

流动家庭儿童
流动的光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